頂點小說網->軍事->木匠王爺->章節

第376章 高太后臨朝聽政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李憲上奏請求再起大軍,主張把兵力集中在涇源一帶,自西寧寨開始,設定堡障,直抵嗚沙城,駐兵屯防,討伐西夏。李憲督運糧草,聲稱秉受了趙頊的聖旨。自都轉運使以下,不能如期按量轉運糧草者,都要被處死。老百姓見前次被徵去服役的人多數凍餓而死,都不願意再去運送軍糧。官府出錢百緡,也無法僱得民夫。為了逃避徭役,百姓紛紛入山立柵自保,不聽調遣。官吏於是去山中催逼百姓,動輒毆擊。解州一帶甚至出現械責縣令,依然不能招集服役百姓的現象。另一宦官李舜舉對李憲所為十分不滿,上疏趙頊說道:“李憲陳師邊境,勞民傷財太過分了!”趙頊這才下令李憲罷兵,召他回京,進賜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不久又回熙河。

元豐六年二月,西夏又進犯蘭州,首先攻破了西門關。副使李浩除了困守之外,別無他計。虧得鈐轄王文鬱,夜裡率領死士七百餘人,縋城而下,各持短刀潛入夏軍營寨。夏軍猝不及防,竟然被他們一舉衝破。夏兵東奔西逃,大敗而走,西門關得以收復。夏軍又轉寇各路,均遭擊退,兵力也很敝,於是由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上書要求講和,趙頊即令劉昌祚答應通誠。西夏又遣使上表,要求宋朝歸還侵疆。趙頊不肯,於是西夏仍有貳心。

李憲認為蘭州位置極為重要,是西夏必爭之地,儘管西夏曾經多次聚兵卻假裝平靜無事,意在集結重兵以尋求時機大舉進攻。因此,他命令增修城守塹壁,積存城守器械,積極做好了守城準備。儘管李憲率所屬部眾據城固守,但蘭州畢竟是一座孤城,即便沒有被攻克,也不能對西夏構成什麼致命威脅。

次年冬天,西夏又大舉進攻蘭州,步騎號稱八十餘萬。由於李憲做了充分發準備,西夏圍城十餘日而未能攻克,因糧草不濟被迫撤兵。趙頊詔令李憲遴選精騎追擊,果然取得了勝利,但是李憲卻誇大戰功,奏報全勝。永樂城將士的屍骨未寒,李憲卻在蘭州頻頻向朝廷遞送捷報,從而激怒了朝中大臣。

御史中丞劉摯,上奏彈劾李憲貪功生事,遺禍至今,不可不嚴懲。趙頊迫於壓力,只得貶李憲為熙河安撫經略都總管。後來西夏再寇延州德順軍,定西城,以及熙河諸寨,都沒有得逞。不久,又圍定州城,被熙河守將秦貴擊退,西夏這才消停了。

不久,趙頊罷免了蒲宗孟,用王安禮為尚書左丞,李清臣為尚書右丞,調呂公著知揚州。因為司馬光上了《資治通鑑》一書,被趙頊加授為資政殿學士。《資治通鑑》一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到五代。以年為經、國為緯,備列事目,又參考了群書,評列異同,合三百五十四卷,歷經十九年才寫成。趙頊下詔獎諭道:“前代沒有聽說過有此書,得你辛苦編輯而成,比荀悅漢紀好多了。荀悅是漢末潁陰人,曾經刪定漢書,作帝紀二十篇,所以趙頊把司馬光和他相比。

到了元豐八年

正月,趙頊得病了重病,於是命輔臣代為到景靈宮祈禱。但是群臣分別祈禱天地宗廟社稷之後,依然沒有效果,反而病情加劇。輔臣等入宮問安,就請立皇太子,並請皇太后一同聽政。趙頊已經無力回答,只能略略點頭而已。趙頊本來有十四個兒子,八個早死,第六子趙傭此時居長,趙頊已封他為延安郡王,但只有十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擬立皇太子的時候,職方員外郎邢恕想立異邀功,竟然去拜見蔡確,說道:“國有長君,是社稷的幸福。你為什麼不從岐、嘉兩位王爺當中,選擇一人擁立?如此一來,既可安國,又可保家,豈不是兩全其美嗎?”蔡確躊躇半晌,才說道:“你說得也有道理,但不知太后的意見如何?”邢恕說道:“岐、嘉二王,都是太后所生。母子恩情,當然比平常人要好,你還有什麼疑慮的?”

蔡確聽了,大喜道:“我去和高太后商量,以免另生枝節。”邢恕說道:“我先去密議,包管成功。”言完辭出,於是去見太后侄兒高公繪兄弟。高公繪迎入,邢恕寒暄幾句話,就附耳密談。高公繪搖頭不答,邢恕又說道:“延安還很幼小,怎能比得上岐、嘉兩位王爺?何況岐、嘉本來都被稱為賢王。”高公繪道:“這是斷不便行,你難道想貽禍我家嗎?”邢恕碰了一個釘子,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這岐、嘉二王,便是趙頊的胞弟昌王趙顥、樂安郡王趙頵。趙顥徙封岐王,趙頵進封嘉王。兩人因為趙頊得病,曾經入問起居,高太后也防著這點,命他們不必經常入宮,並暗中叫梁惟簡妻,預製了一件十歲孩子可穿的黃袍,密教他藏在懷裡進呈。

邢恕心還沒有死,再與蔡確密謀,想約王珪入問宮探問帝病,暗中指使知開封府蔡京,在外面埋伏劍士,準備脅迫王珪。如果王珪有異議,就將王珪斬首示眾。哪知王珪命不該絕,還沒有和蔡確約定,就先入宮定議,冊立延安郡王。三月朔日,延安郡王趙傭,被立為太子,賜名煦。皇太后高氏,權同處分軍國重事。

五日後,趙頊駕崩,只有三十八歲。趙頊在位改元二次,合計有十八年。太子趙煦即位,尊皇太后高氏為太皇太后,皇后向氏為皇太后,帝生母德妃朱氏為皇太妃。又追尊先帝廟號曰神宗,葬永裕陵。晉封叔趙顥為揚王,趙頵為荊王,弟弟趙佶被封為遂寧郡王、佖為太寧郡王、俁為咸寧郡王、似為普寧郡王。尚書左僕射王珪為岐國公,潞國公文彥博為司徒,王安石為司空,餘官一律加秩,賜致仕各官服帶銀帛各有不同。

高太后,小名滔滔,蒙城縣漆園鎮十里井村高莊人。她的曾祖父是高瓊,祖父是高繼勳,她還是曹彬的外曾孫女。她的母親曹氏,是曹皇后的姐姐。她小時候就經常在宮中,和英宗認識,由仁宗作主訂親。慶曆七年,兩人成婚。

宋英宗趙曙與皇后,算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恩愛夫妻。趙曙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仁宗趙禎的侄子,而高

氏是曹後姐姐的女兒,兩人自幼被選入宮。當時宮中人稱趙曙為"官家兒",高氏則為"皇后女"。趙曙十六歲時得聘高氏為婦,因仁宗皇子夭折,趙曙得以即位為帝,高氏也順理成章地入主中宮。

趙曙與高氏婚後伉儷情深,高氏為他誕下了四子四女,皇帝所有的子女皆由皇后所出。英宗治平年間,一向多病的趙曙身體好轉,但高皇后仍不讓他臨幸宮人。曹太后覺得不妥,就讓親信悄悄勸皇后道:“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體又已痊癒,怎麼可以左右無一侍御者呢?”高皇后聽後頗不高興,回答道:“去跟娘娘說,我嫁的是十三團練,又不是嫁他官家!”十三團練是指趙曙,他在濮王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時,長輩們都叫他"十三",仁宗封他為團練使。

這話後來傳至宮外,成了士大夫們的笑料。他們都覺得英宗乾綱不振,以致皇后強悍如此。但是趙曙雖然有點優柔寡斷,卻也是有脾氣的人,倔起來也敢跟養母曹太后作對,他能尊重皇后,並按她意見不納嬪御,自然是因為兩人青梅竹馬的感情。可惜他們未能白頭到老。趙曙僅做了四年的皇帝便駕崩,撇下了當時三十多歲的皇后高氏。

高太后的胞弟高士林,自幼學文習武,涉經史,通大義,不僅文才好,且曉武略,為人正直,以內殿崇班的低階軍階在京城騎兵部隊服役數年,盡職工盡責。英宗想提升他的官職,並以仁宗在位擢升外戚曹家用官職為依據。高皇后勸道:“我做了皇后,我的孃家高家已是高貴的皇親了。對我娘家人的提升,更要慎重。再說我弟士林,已獲升朝籍,在朝廷上有一個職差已經過分了,哪能再晉職?至於我高家族人,那是不能同曹家親族相比。"皇后肯切謝辭,英宗只得作罷工 。後來,英宗又幾次提出加封高士林的官司職,都被高皇后謝辭。

神宗即位前,到高府去過。使他不滿意的是,作為開國元勳、五朝氣功臣的高王府,住的卻是曲直低矮的舊瓦屋。即位後,他多次提出為外公高家營造大府第,高太后堅辭不許。外之,太后被神宗嘮叨得不耐煩了,於是她提出,宅基地由太后親選,建造高王府的全部費用由太后自己的薪俸付給,不用大農一文錢。神宗只得同意這麼辦。為了不與民爭利,高太后在遠離市區的城北買了一塊廢閒地,拿出自己的積俸,給孃家建造了一座府第。

宰相蔡確欲獻諛以固位,就為高後的伯父高遵裕謀復官職。元豐四年冬,高遵裕奉神宗之命率軍西征,同西夏軍作戰,在靈武城下遭到慘敗。神宗撤了他的職,貶到郢州閒居。一天蔡確參見高太后奏道:“高遵裕文武雙全,歷任鎮邊軍政要職多年,數立戰功,為保衛西部邊境出了大力。靈武之敗,是偶然事件。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神宗對他作了嚴厲處罰,又貶到很遠的地方。依臣之見,應官復在原職,請太后恩准,臣即辦理。”

相關推薦:重生歸來之元素少年網遊之創世霍格沃茨的元素爆破師末世之我是元素掌控者序列降臨:從打卡九叔開始曾經滄海難為水盜墓:我,考古團長,開局誅仙劍下堂醫妃她是滿級大佬滿級大佬重生以後快穿之滿級大佬又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