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一百八十六章大戰一片石(五)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上一回說道三方面的軍隊數量,先前說的是吳三桂軍隊,接下來是其他兩支;

關於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清方檔案和《清實錄》都說是二十萬人;但非清官方的史料均不同:《燕都日記》說數萬..《定思小記》說十餘萬,《遇變紀略》記10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10萬,號0萬”;《北還紀變》說1萬、《甲申傳信錄》說十餘萬,《孤臣紀哭》說6萬,《明史紀事本末》、《罪惟錄》、《石匱書後集》、《明鑑易知錄》、《四合王傳?吳三桂傳》都是這個看法;《流寇志》認為順軍是5萬,聲言10萬,《懷陵流寇始終錄》也是這個看法。

姚雪垠寫的《李自成》裡說6萬,這個數字比較靠譜。

從源頭算起: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二帶著15-0萬左右的主力部隊,從西安出發,進攻北京。他一路上不斷分兵守城,雖然收降了大批明軍,但仍然以他們鎮守原地,而不是率領北上。這一是因為明軍戰鬥力不行,二是因為糧食奇缺。然後在太原又分出劉芳亮的南路軍,進軍豫北、冀南。以後又不斷分兵,到月末李自成出師時的0萬大軍,已經分散在從太原到濟南的廣大地域中。

再加上寧武戰役損失不小,大約損失兩萬人,為了洩憤,李自成將寧武總兵周遇吉磔於市,然後將寧武數萬軍民全部屠光(愚蠢)。這樣到了北京城,李自成的兵力不過8萬人左右,萬人守城(牛金星、李巖鎮守),其餘6萬人帶去山海關。

相比大順軍的漫不經心,滿清軍隊對此戰高度重視。多爾袞剛上臺,在內戰邊緣把韃子們救了回來,除了親率的兩白旗,沒有人服他,他必須做出成績給大家看。所以他幾乎徵調了所有可戰之兵,規定男丁10歲以上,70歲以下全部從軍。據《清史稿記載》:多爾袞徵調“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與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當時滿蒙漢八旗的牛錄數分別如下、滿洲八旗共有09個牛錄又18個半分牛錄,蒙古八旗為117個牛錄又5個半分牛錄.漢軍八旗為157個牛錄又5個半分牛錄。可以算出滿蒙八旗出動兵力為6萬人,再加上漢軍八旗全部萬人,加上恭順等三王、續順公沈志祥部約萬餘人,總共約10萬人。

這個數字仍然不夠,還得加上一是包衣家僕,平時負責運送輜重,管理兵器,要緊時也能上陣。他們大約是滿蒙八旗人數的一半,萬人。二是外藩兵馬,就是蒙古王公的部隊以及蒙古散騎,那些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清軍入關搶劫時他們都會自發跟隨,蒙古軍估計總共有萬人,還有朝鮮軍隊600人。

這樣清軍的總數在15-16萬人左右。但實際參戰兵力沒有這麼多,因為多爾袞本來設定的路線是從宣大地區入寇,但接到吳漢奸的借兵信(老吳提出讓多爾袞從大同入寇從後面包抄北京),結果多爾袞立即改變主意,輕騎直插山海關,要先逼吳漢奸投降。當時多爾袞已經走到阜新,扔下輜重部隊、步兵和紅衣大炮,騎兵直奔山海關,加上扣除路上掉隊的人馬,真正趕到山海關戰場的不過6萬人而已,都是滿蒙騎兵。

這樣綜上所述,雜魚龍套都不計算,大順軍方面6萬人,明清方面9萬人。

李自成到達山海關之後,據可靠消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已經在九門口一帶駐屯,人馬不下五萬。李自成決定先給吳三桂來個下馬威,叫你知道馬王爺幾隻眼。馬上派出五萬騎兵,這也是李自成手下最能打的精銳騎兵。大順馬上開始集結軍隊,分成左右兩支,中間是盾牌步兵。

吳三桂得到大順軍進攻自己的訊息,馬上派人去滿清方面求救。爹們那,你們拐點來吧,孫子我真的頂不住了。

提到九門口咱們這裡介紹一下,那是長城一段的奇觀,位置險要有它獨到之處。我曾經去過幾回,確實那裡是個不錯旅遊景地。

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鄉新臺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81年),由大將徐達主持修建薊鎮長城。修築長城後,一片石關被九門口關代替,成為關內外交通的重要門戶。古今戰場軼事使九門口長城更加著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00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九江河上的過河橋獨具特色,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亦如其他長城牆體。九門口長城過河城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塊鋪成,石與石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所以九門口長城又被稱為“一片石關”。當地人曾有順口溜來形容此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十門少一門,門門斷人魂,要想出一門,十人九斷魂”。長城以條石為基礎,外包磚牆,寬5米,高10米,頂外側有垛口,裡側有女牆,每50米至500米建有敵臺,每500米至1,000米築有敵樓,每遇山口、峽谷設關口。綏中境內有九門口關、三道關、黃土嶺、夕陽口、無名口、小河口、大毛山口、董家口、城子峪等關口。西溝長城是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明長城,是明萬里長城的主幹線,位於綏中永安鄉西溝村、金家溝村一帶。這段長城地勢險峻,建築佈局雄偉壯觀,有“第三八達嶺”之稱。主要景觀有:大毛山口、錐子山、蔓枝草、石匣口、金牛洞等。在一片石之上,築有九九門口景點(15張)座洩水的城門,關口因此而得名。城門之上架起了一條橫跨九江河的巨大水上城橋,兩端築有圍城,恰似橋頭堡。九座水門各寬5米,從地面至券旌石高7米,連垛口高達10米。兩座圍城是天啟六年(166年)增築的,各有七個券洞,裡磚外石,高大雄偉,是長城中少見的結構。關城由萬里長城牆體和內城及關前九江河上護城洩水城門構成。內城周長1公里,牆高約8米。城牆高大堅固。牆身為磚石結構,頂寬5米,底寬6米,牆高8米,外側有垛口,裡邊有女牆,巍峨壯觀。九門口長城在建築上頗有一些特色。長城自東向西翻越無數高山、跨過無數大河,都是遇山連綿不絕,遇水中斷不接。而九門口長城確是遇山中斷,遇水不絕。關隘就建造在九江河之上,形成獨特的水上長城。河上修築九孔城門,河水中流,河床鋪砌過水條石,水漫其上。過水條石上鑿有燕尾槽,然後用鐵水澆注成銀錠扣,形成牢固的河床,號稱“一片石”。

長城以條石為基礎,外包磚牆,寬5米,高10米,頂外側有垛口,裡側有女牆,每50米至500米建有敵臺,每500米至1,000米築有敵樓,每遇山口、峽谷設關口。河北撫寧境內有九門口關、三道關、黃土嶺、夕陽口、無名口、小河口、大毛山口、董家口、城子峪等關口。在一片石之上,築有九座洩水的城門,關口因此而得名。城門之上架起了一條橫跨九江河的巨大水上城橋,兩端築有圍城,恰似橋頭堡。九座水門各寬5米,從地面至券旌石高7米,連垛口高達10米。兩座圍城是天啟六年(166年)增築的,各有七個券洞,裡磚外石,高大雄偉,是長城中少見的結構。關城由萬里長城牆體和內城及關前九江河上護城洩水城門構成。內城周長1公里,牆高約8米。城牆高大堅固。牆身為磚石結構,頂寬5米,底寬6米,牆高8米,外側有垛口,裡邊有女牆,巍峨壯觀。門口,屬燕山餘脈,群峰簇聚,層巒疊嶂,山勢較高,坡陡崖峭,青龍河從兩山之間流過,旱季河道乾涸,雨季山洪暴漲,眾山之水,匯為一流,水勢湍急,有如“萬壑赴荊門”,石砂轉流,勢不可擋。(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