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一百八十五章大戰一片石(四)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儘管多爾袞對三桂疑慮重重,他憑其敏銳的目光,仍然看到了某種希望,這就是他信中所說,未必都是假話。況且又有人質在手,諒三桂也不致大膽輕舉妄動。他入關心切,決定冒險一試,不按三桂所約走中協、西協,而是改變行軍路線,轉向山海關。為加強清軍的攻擊力量,以防不測,又遣學士詹霸、來袞前往錦州,調漢軍攜來攻城用的紅衣大炮,發往山海關。出自《清世祖實錄》。

多爾袞在關鍵時刻改變行軍路線,已顯示出膽識超人。如照原定行軍路線,或按三桂信中所示,就會造成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其結局如何,就很難預料了。清軍繼續以原行軍速度前進。次日,十六日,進至西拉塔拉。多爾袞給吳三桂復了一封信,派人飛馬送去。

多爾袞在信中寫道:

向欲與明修好,屢行致書,明國君臣不計國家喪亂,軍民死亡,曾無一言相答,是以我國三次進兵攻略,蓋示意於明國官吏軍民,欲明國之君,熟籌而通好也。若今日則不復出,惟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發指。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賊,出民水火。及伯(指三桂)遣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也。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敵,尚復懷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鉤,後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出自《清世祖實錄》。

無須懷疑,這封信必出自漢官之手。在多爾袞周圍,有漢官范文程、洪承疇、孔有德等一批謀臣戰將,他們隨時都會向多爾袞提出自己的建議。此信撇開三桂所提的具體條件而不論,簡要地概括了範、洪幾次建言和奏疏所闡述的基本思想,向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的旗號,從而與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呼籲取得了完全一致。但這封信的主旨,還在最後幾句話,即勸三桂“來歸”(投降),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其動心。勸誘三桂投順,是多爾袞執行皇太極清太宗在世的一項既定政策。他感到在三桂眼前遇到危難,無所憑依的情況下,進行勸誘,可以說是抓住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三桂投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十五日晚,多爾袞下令:“明日當倍程”前進,但次日行軍沒有加快;從十七日開始,清軍行速稍加快,每天行八十裡,十九日中午進至錦州,在城中歇息半天,第二天早才開拔。出自《沈館錄》,“西行日記”。

多爾袞不急於進兵,目的還是等待他的妻弟拜然隨郭雲龍探聽訊息後,再作決定。一般史書及近著都說多爾袞接三桂信後,即兼程進發。此說非是。朝鮮世子李隨軍出征,逐日記錄,自十七日始,行速稍快。而至二十日於連山接三桂第二封信後,才真正是“兼程”進兵。此紀為實。所以他邊行軍邊等待,看不出他內心的急切心情。當天中午前後,清軍已至連山驛城(今遼寧錦西縣,位寧遠即今興城北),忽見原使者郭雲龍與新來的孫文煥兩人飛馬而至,叩見多爾袞,十萬火急地說:“賊兵已迫,朝夕且急,願如約促兵以救!”出自《沈館錄》卷7。

說著,呈上三桂的第二封信:

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寧遠,救民伐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於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又仁義之師,首重民安,所發檄文最為嚴切,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則民心服而財土亦得,何事不成哉!出自《清世祖實錄》。

從三桂的這封信中,多爾袞已知道農民軍正逼近山海關,三桂處境危險。這次,三桂要求多爾袞儘速進兵,“直入山海”。這比前一封信提出走西中兩協的路線是一個根本改變。僅此一點,已使多爾袞清楚地感受到了三桂救兵如救火的焦急而緊迫的心情。同時,他也為先輩數十年欲得山海關的夙願即將實現而深受鼓舞!多爾袞還感到滿意的是,吳三桂把他的軍事部署通知給他,約清兵與他“首尾夾攻”農民軍。多爾袞稍感疑惑的是,吳三桂尚未答覆他提出的歸順的事。多爾袞老是認為他不是那麼誠心,你若借我們兵去救援你,你不投降我是何道理,天下沒有免費的燒烤,你這不是空手套白狼麼!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真的,三桂在信中只字未提。不過,信中有“京東西可傳檄而定”,清軍如申嚴紀律,秋毫無犯,就會民心服,財物與土地並得等話,最後一句是:“何事不成!”語意深長,包含了多少內容!一切都在不言中,只可意會,不便言傳。多爾袞似乎領會了三桂的妙意,便不苛求於他,眼前的關鍵是徹底擊敗農民軍才是上策。他不再疑慮,當即下令急行軍,輕騎疾馳。入夜,大風颳得很猛,塵土蔽天,夜色如漆,睜不開眼,咫尺不辨。馳行達夜,人馬飢渴,到半夜時,經寧遠城又飛馳而過。拂曉,至沙河所城外,此處距山海關僅一百裡左右。多爾袞傳令住兵小歇。這已是二十一日,天剛亮,又急行軍四十裡,稍作短暫休息,然後,繼續疾馳,連續越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至傍晚,夜幕低垂時,已抵山海關外十五裡的地方,多爾袞下令停止前進。至此,清軍疾行一晝夜,賓士兩百裡出自《沈館錄》!

就在多爾袞接到三桂第二封信時,即十九日,三桂已得到李自成率大軍正逼近山海關的情報,事不宜遲,他“傳令聚講武堂,合關遼兩鎮諸將,並紳衿誓師拒寇”。有詩為證:

倉府淨如洗,

室家奔匿多。

關遼五萬眾,

庚癸呼如何。

事勢不容諉,

捐輸兼斂科。

要盟共歃血,

士民盡荷戈。佘一元:《山海關志》。

這首敘事詩,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吳軍處境艱難,缺餉,倉庫如洗,百姓逃出躲避,形單力孤。三桂只好向紳衿與未逃的百姓徵集“捐輸”,以繼餉源;把當地百姓武裝起來,以資兵源。在農民大軍壓境的情勢下,三桂冒險同農民軍決一死戰。他把求生求勝的希望還是寄託在清軍及時趕來參戰。

在吳三桂兩次遣使的接引下,清軍終於在很短的時間及時到達山海關前,已聽到“關上炮聲,夜深不止”。從遠遠傳來的隆隆炮聲,可以判斷吳軍已與農民軍交火。多爾袞這步棋走得完全正確。如果他仍走原道,進入內蒙古地區,與三桂遣使不能相遇;如果多爾袞聽信三桂意見,走中、西兩協路線,勢必不能在李自成大舉進攻山海關的關鍵時刻趕來。三桂難免有被殲的危險,整個結局很可能就會是另個樣子。但多爾袞的決策,不僅拯救了三桂,也為清廷定鼎中原提供了可能。一個偶然性因素,三桂遣使,被多爾袞捕捉住,並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多爾袞的謀略,可謂巧妙之極。

多爾袞率大軍抵達山海關前,倒是更警惕起來。雖然清軍連日夜地急行軍,已經疲勞不堪,他仍令清軍“披甲戒嚴”,以防不測。到半夜時,突然下令各營移營。他害怕偷襲,或擔心被吳三桂欺騙,招致失敗,就會前功盡棄,清朝的前途就會毀於一旦。到這時,多爾袞對三桂還存有某種疑慮,仍在保持戒心。多爾袞如此精明,慮事如此周詳而細密,實在不同凡響!

由於清軍及時趕到,一場由農民軍、吳軍、清軍三方參戰,而且又以後兩者的聯軍專攻農民軍一方的空前規模的血戰,就要在這座雄關面前展開。那麼三方的軍事實力如何呢?

吳三桂軍的兵力情況、則說法較為一致,據《三垣筆紀》,載三桂“募兵7千”;《甲申傳信錄》,載三桂“共收兵1800人”。《庭聞錄》載三桂收潰卒,降唐通兵“約萬人”,加上原兵馬萬,合為5萬。大體上、吳軍5萬人、另又徵召當地鄉勇萬餘人。不過我的分析還有不少蒙古流竄過來的散兵遊勇,或是受義軍迫害的前明貴族家眷也許會到遼西地區安家,那麼也會交保護費的,這些人若是加入吳三桂的隊伍也能湊齊個萬八千人。(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