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一百八十三章大戰一片石(二)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在李自成決策出師的當天即十二日晚,為“絕內患”將勳戚大臣、錦衣衛堂上官、大學士陳演、定國公徐允貞、新建伯王光通、博平侯郭明振、清平伯吳遵周、永寧伯王長錫、平江伯陳治、都督袁祐、周銘、周鐸、周鉉等共60餘名明朝大員,斬於西華門外。李過將“中吉營”拷訊的明官員彭琯、李逢甲、申濟芳等5人全部絞死。自成將尚未處決的原明諸官員都集中到劉宗敏處,“纍纍坐路側,按籍次第殺之。”到二更時,才停刀,釋放了其餘的人。此段出自《流寇志》卷1。

就在這天夜裡,北京城外到處張貼吳三桂討伐農民軍的檄文,約“士民縞素復仇”,有的人秘製素農,準備迎接三桂進京。

吳三桂檄文至北京,“近京一路盡傳”,人心越發惶惶。同時,謠言紛起,更助長了人心不穩,連自成的謀士宋獻策也私下對人說:“我主馬上天子,惜其殺戮太過,益造禍耳。尚有三年富貴,過此恐予術未必驗也。”此話一傳,“賊心益搖”。

十三日,天剛亮,李自成正式出師,共計馬步兵六萬李自成出征兵數,各書記載是:程源《孤臣紀哭》、《四王合傳》、《明史紀事本末》、《罪惟錄》、《石匱書後集》等記為6萬。《流寇志》記5萬,聲言10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10萬,號0萬”;《定思小記》記10萬、《遇變紀略》記10萬。綜合各書所記,其6萬為北京發兵之數,如加上派往山海關的唐通、白廣恩餘部.萬人,已近10萬之數。先出東長安門,他親率精兵七千,“擎刀牽馬,列長安街”。在大將劉宗敏、李過等一批將領的簇擁下,自成出正陽門,留守京師的牛金星、宋企郊等官員送至金水橋。百姓聞訊,多跑到東西長安街上觀看……

在李自成和他的重要將領後面,還有幾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們是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親吳襄,各騎一匹馬,隨後而行。自成把他們挾往山海關,目的還是指望利用這幾個重要的人質,對三桂作最後一次的爭取。自成要讓三桂親眼看到親生父親還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如念父子之情,投降還不算晚。同時,他也暗示,如仍迷途不返,他會隨時將吳襄處決。自成攜帶明太子及二王,也是出於同樣的用意。三桂透過使臣和散發檄文,已向自成提出索要他們的強硬要求。三桂意在把太子控制在自己手裡,以為“中興”之計,一旦把太子朱慈烺擁上皇帝寶座,他自然就成了擁戴的元勳。自成是要三桂確信,太子及二王還健在,如願效忠故主,就乖乖歸順。他們各懷有個人的政治目的,能否如願,還是讓事實做出回答吧!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自成率大軍經通州,至密雲,過永平,浩浩蕩蕩,朝山海關進發。一場關係命運的決戰正在日益臨近。

吳三桂得到警報,李自成率領大軍十萬前來助陣,心裡確實慌了。本來唐通、劉宗敏、李過這就夠自己喝一壺的了。倘若李自成親自發兵與我較量,我可如何匹敵。看來必須請滿洲出兵相救。於是吳三桂遣使郭雲龍、楊珅馳離山海關前往瀋陽請兵。

多爾袞接待了寧遠使者,表示出兵是可以滴,但是麼這一路上的軍費開支,人員費用還缺點,希望平西伯能夠出點錢。二位使者很慷慨,拿出幾樣珍品給了多爾袞。這都是吳三桂事先給他們的,好討好多爾袞。

多爾袞還真就吃這套,看到如此珍品很是貪婪的收下,立馬腔調大變。清朝剛出動大軍,已離瀋陽,踏上了進關奪權的征途。

還在三月中旬,清朝獲知明放棄寧遠進關的訊息,就已判斷出明朝面臨嚴重危機,時刻密切地注視著局勢的發展,並“下令修整軍器”,儲備糧餉、馬匹,預定四月初旬“大舉進討”明朝。

在此之前,正月間,主持朝政的攝政王多爾袞曾遣使攜帶書信,取道內蒙古地區,尋找農民軍,企圖實行聯合伐明,從中分享勝利果實。這表明清朝統治者急於推翻明王朝,又力不從心,才出此計策。但李自成根本不予理會,遂使此項謀劃落空。

而李自成率百萬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捷足先登,已於三月十九日進入京師,形勢發展之快,大出清朝的意料之外!這個訊息,大約在三月末至四月初傳到瀋陽。

多爾袞聞訊,迅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當時,剛到蓋州(遼寧蓋縣)湯泉養病的重要謀臣漢官范文程被召回,參與“決策”。范文程老謀深算,胸有成竹,侃侃而言:“自‘闖寇’猖狂,中原塗炭,近旦傾覆京師,戕厥君後,此必討之‘賊’也。雖擁眾百萬,橫行無憚,其敗道有三:逼殞其主,天怒矣;刑辱縉紳、拷掠財貨,士忿矣;掠民資、淫人婦、火人廬舍,民恨矣。備此三敗,行之以驕,可一戰破也。我國家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誠聲罪以臨之,卹其士夫,拯厥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又說:如果國家只想留居關東,不圖大進,那就“攻掠兼施”;如想統一全國,“非安百姓不可”選自《碑傳集》李霨:《內秘書院大學士範文肅公墓誌銘》。

范文程首議,乘明朝剛被推翻,局勢混亂之機,揮師進關奪權,建立全國統治。他提出的這一戰略目標,無疑大大鼓舞了以多爾袞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的勃勃雄心。而他闡述農民軍“三敗”的論點,又從思想認識上加強了他們奪權的信心。會後,文程言猶未盡,於四月四日《清世祖實錄》,卷4載范文程的奏疏為四月四日,可知此次重要會議必在四月一至三日舉行。書千百言,再次闡明他的基本戰略思想:

乃者有明,流氛踞於西土,水路諸寇環於南服,兵民煽亂於北陲,我師燮伐東鄙,四面受敵,其君若臣安能相保?……此欲攝政諸王建功立業之會也。竊惟承丕業以垂休萬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何以言之?中原百姓蹇離喪亂荼毒已極,黔首先依,思澤念主,以圖樂業,雖間有一、二嬰城負固者,不過自為身家計,非為君效死也。今明朝受病已深,不可復治,河北數省,必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其不得,患我既得而不能有。夫明之勁敵,惟我國與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為今之計,必任賢撫民,遠過流寇,則近者悅而遠者來,即流寇亦入而為臣矣。……不然,是我國徒受其勞,而反為流寇驅民也。使舉其見在者而驅之,後乃與流寇爭,非計之長也。往者棄遵化而屠永平,我兵兩次深入而返,彼地官民,必以我無大志,所為者金帛女子耳,縱來歸順,亦不久留,其不服者容或有之。彼時得其城而屠之,理也,其何敢以諫?但有已服者,亦有未服而宜撫者,當嚴禁軍卒,秋毫無犯,又示以昔日得內地而不守之故,及今日進取中原之意,官仍為官,民仍為民,官之賢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養之,是撫其近而遠者聞之自服矣。如此,河北數省可傳檄而定也。……

此行(指即將出征)或直趨燕京,或相機攻取,要當於入邊之後,山海、長城以西擇一堅城,頓兵而守,以為門戶,我師往來,斯為甚信。惟攝政諸王察之。

范文程奏疏全文詳見《清世祖實錄》,卷4、《碑傳集》、《八旗通志》等書,上述幾本書中多有記載。

清官方文獻收錄其奏疏時,已幾經挖改刪削,而上述三種所記,亦略有出入。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內閣大庫殘餘檔案,內有世祖實錄稿本四冊,封面題“二次本”,收錄範氏此次奏本,雖經改過一次,但比上述三種所記更接近原文。故本書摘引時,亦照“二次本”。

范文程在這份奏疏中,強調此次進兵,與往次進關伐明根本不同,不在得金帛子女,而要的是得“河北數省”(如《清世祖實錄》所改:“大河(黃河)以北”),佔據中原,有半壁江山,才進而有全國。他疾呼:這次進關,是清朝興亡的緊要關頭,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成大功而建一統江山在此時,失機會而遺恨將來亦此時。他正確地指明,清朝的敵人已不再是明朝,卻是更強大的農民軍,同它進行角逐而決最後勝負。為保證清朝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他規定了具體的政治政策,並建議在軍事上或直趨北京,或在山海關以西選擇一座堅城,駐兵固守,作為關內外之間的門戶,以保持前方與後方的暢通無阻。(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