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一百七十八章自身退路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吳部到達山海關的時候,李自成軍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種訊息傳到了吳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猶豫。但君命難違,吳三桂還是領兵向北京進發,4月6日(陰曆三月二十日)到達豐潤。在這裡,他打敗了投降李自成軍的原明降將白廣恩、唐通,並收降了八千人。但是北京已於4月5日(陰曆三月十九日)被農民軍攻破,明王朝滅亡了,崇禎皇帝吊死於煤山壽皇亭下。

其實,這個時候的李自成也知道,吳三桂及其所屬的軍隊是當時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的去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哪一方能操縱中國政權。

因此,李自成進北京後,馬上聽取了手下人的建議,在進駐北京的第三天,就從獄中放出吳三桂的好朋友、原明朝的職方郎中張若麒,讓張若麒擔任山海關防禦使,前往山海關從事勸降吳三桂的工作。

李自成為了迅速促成吳三桂投降,採取了很多措施:

第一、派人兩次前往山海關,賞遼兵白銀4萬兩,賞吳三桂白銀萬兩、黃金千兩、錦千端,並封吳三桂為侯;

第二、命吳襄在北京寫信給吳三桂,勸其歸順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第三、派專使巡撫李甲和兵備道陳乙面見吳三桂,許以封侯之位。

現在的形勢是這樣的:

大明方面:北京已於4月5日(陰曆三月十九日)被農民軍攻破,明朝已經滅亡!明朝的皇帝崇禎已經吊死於煤山壽皇亭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大順方面:李自成已經佔領了北京城,原來明朝的許多將官已歸順了大順政權!另外,李自成為了招降吳三桂,給了他很多好處!還有一點也需要我們說明,吳三桂的父親和吳三桂的全家人都在李自成的掌控之下!

果如所料,吳三桂選擇的時刻很快來到。這就是李自成主動向三桂採取行動,向他發出了招撫的資訊。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各鎮將皆降,三桂道未通”錢:《甲申傳信錄》,“借兵復仇”。這引起了李自成的注意,他意識到了佔有山海關的重要性,志在必得。他曾派明降將唐通、白廣恩率部東攻灤州(河北灤縣),作為奪取山海關的第一個步驟。唐、白的進攻沒有得逞,被三桂擊敗,退回北京,三桂也沒有追擊,仍駐師關上。

李自成最擔心的是,駐兵山海關的吳三桂何去何從,對大順政權至關重要。他深知三桂和他的遼兵都是勇兵悍將,實為農民軍的一支勁敵。山海關距北京七百裡路程,又跟清兵一關之隔,近在咫尺。因此,三桂進,可威脅北京;退,可憑山海之險固守;逃,可舉足即至清兵營中。如若兩者聯合起來,將置農民軍於險境。李自成想到三桂及其遼兵的存在,寢食不安。有一次,他帶著憂慮的心情對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說,“山(西)陝(西)、河南、荊襄(湖北)已在掌握之中,大江以南傳檄可定,惟山海關吳三桂是一驍將,當招致麾下,而遼東勁敵又使我衽席不安。”孫旭:《平吳錄》,參見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吳三桂始末”。

如何解決山海關的問題,只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用武力奪取,直至徹底消滅吳部;二是和平招撫,避免流血戰鬥,這對農民軍最為有利。他的心腹謀士顧君恩獻計說:“聞南方立藩王皆不足有為,惟山海關外不可無慮,宜儲餉練兵以待之。”自成贊成他的意見:“吾亦以此為慮耳。”《甲申朝事小紀》,“李自成始末”,卷。但自成不想動用軍事力量,爭取政治解決。此舉堪稱明智。這一解決辦法是完全可能的。因為象徵明政權的北京被佔領,亦宣告它的統治垮臺,人心向著大順政權,已是大勢所趨,原明將吏非降即死,三桂不能自存,也勢必走投降這條路。李自成以為招降吳三桂是很有把握的。

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是農民軍入北京的第三天,李自成召見從獄中放出原職方司郎中張若麒等人。他在明與清松山決戰中負有戰敗之責,被捕下獄,這時他極力申訴自己的督戰之功,並表示投降農民軍。李自成當即授他為山海關防禦史楊士聰:《甲申核真略》。其目的是讓他做吳三桂的勸降工作。三桂稱張為“老師”,關係密切,有助於勸降。此人後來經三桂介紹,投降了清朝。《甲申核真略》。這說明三桂對待他是很友好的,而由他出面勸降,對三桂一度欲降農民軍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自成還“令諸降將各發書招三桂”,對他施加影響。《甲申傳信錄》,“借兵復仇”。

接著,三月底,李自成派唐通率所部,攜犒師銀四萬兩,前去山海關賞賜遼兵。同時,特授明降官左懋泰為兵政府左侍郎與唐通協守山海關,又派出將吏各一人攜白銀萬兩、黃金千兩、錦幣千端賞三桂,另有敕書一通,封三桂為侯。《平寇志》。

三桂的父親在北京已被農民軍逮捕,自成令他給兒子寫信,勸其來降,信全文如下:

汝以皇恩特簡耑閫,非真累戰功歷年歲也,不過為強敵在前,非有異恩激勸不足誘致英士。此管子所以行素賞之令,而漢高(祖)一見韓(信)、彭(越)而予重任也。今爾徒飾軍容,巽懦觀望,使李兵長驅深入,既無批亢搗虛之謀,復無形格勢禁之力,事機已失,天命難回,吾君已矣,爾父須臾。嗚呼!識時事者可以知變計矣。昔徐元直棄漢歸魏,不為不忠;子胥違楚適吳,不為不孝。然以二者揆之,為子胥難,為元直易。我為爾計,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而猶全孝子之名。萬一徒恃驕憤,全無節制,主客之勢既殊,眾寡之形不敵,頓甲堅城,一朝殲盡,使爾父無辜並受僇辱,身名俱喪,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語云:知子莫若父。吾不能為趙奢耳,爾殆有疑(趙)括也。《流寇志》,《明季北略》。

世傳此信出自牛金星的手筆。觀其信的口氣,大加訓示三桂,博引典故,極力勸誘投降,完全表達了李自成勸降之深意。如父子間通話,似不至如此寫法。看來,此信為牛金星所寫應是可信的。牛金星起草,吳襄照抄,以取信三桂。

吳襄掌握在農民軍手中,對勸降三桂起了直接作用。在授意唐通和吳襄勸降三桂前後,李自成還曾派原明密雲巡撫、降李後任兵政府尚書的王則堯等不斷進行勸降的活動。以巡撫李甲和兵備道陳乙為使,“持檄招三桂曰:爾來不失封侯之位”《甲申朝事小記》,“吳三桂始末”。

三桂安頓好來使,便秘密召集諸將官商議是否向李自成投降。本來,他對李自成招降很動心,已“忻然受命”《甲申傳信錄》,“吳三桂入關之由”。三桂突然改變立場,欲與過去的死敵農民軍握手言和,是因為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效忠的大明王朝的覆滅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大順朝將取朱氏王朝而代之,成為中國的新的主宰,只有依附於這個新政權,才有自己的出路。而且自成給予的條件的確是再優厚不過的,禮遇有加,這對三桂來說,正是多年來他所追求的東西,一朝到手,心裡亦感到滿足。他還顧慮到父母親屬生命及家產均繫於農民軍之手,如投降,不僅保全一家生命財產,而且不失榮華富貴。此時,三桂所部嚴重缺餉,急需補充,不然,將士們就會動搖,乃至瓦解。三桂將士在寧遠時已缺餉十四個月《小腆紀年附考》。

處境很困難,而現在李自成送餉到門,恰似雪中送炭,何樂而不取!從眼前考慮,投降農民軍大有好處。否則,一切就會化為烏有。三桂經過深思熟慮,已有投降的定見,卻不明說。因為他顧慮部下的想法能否跟他一致,特別是在當前政局激烈動盪的時候,人心混亂,還摸不透他們的真實打算。所以,他要先試探部下的思想動向。他故意問諸將官:“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籍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

諸將官默默無語,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三桂連問了三次,還是沒有一個人敢表示意見。三桂以逼人的目光環視了每個將官的臉,語調沉重地說:“闖王勢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軍不能自立。”說到這裡,三桂提高了聲音,斬釘截鐵地問道:“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

三桂咄咄逼人的追問,諸將官心中不由得一驚,好像如夢初醒,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一個聲音:“今日死生惟將軍命!”諸將官已表態一切惟三桂之命是聽,他這才宣佈決定;正式接待來使,投降農民軍。於是,“報使於(李)自成,卷甲入朝”彭孫貽:《流寇志》。關於吳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史籍記載頗有歧異。考之史實,三桂降李確有其事。參見陳生璽:《清兵入關與吳三桂降清問題》。

三桂由忠明轉而投向農民軍,這一根本轉變,完全是以個人利害為轉移的。“八成支配著他的性靈的主要成分,是貪求尊榮的心理,其次也就是不見得高尚的個人動機”魏特:《湯若望傳》。(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