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扶桑鏡夢->章節

第四十三章 硬碰硬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赫哲人以漁獵為生,和白主一樣養狗不養馬——鄂倫春馬在烏龍江中上游部落中被飼養,用於狩獵和運輸,而烏龍江口這一帶都是赫哲人,因為側重漁業,所以養馬的很少,至少江口附近的幾個部落沒有養的。

其實魯西亞人也養狗,但它們在與附近部落的衝突中傷亡殆盡——人有武器代差狗可沒有,赫哲人的獵犬在狗狗之間的衝突中大獲全勝。當然,主人被打敗後,這些勇敢的狗狗們也大多被殺掉了。

進攻廟屯的隊伍中還有20多條這種勇敢的夥伴,其中十隻是奉行所的軍犬——因為狗狗們比人類警覺的多,所以白主一直有飼養軍犬的習慣。

廟屯是附近數百裡的交易地所在,以前,除了附近的部落,還有樺太北部的費雅喀人來此地用皮毛換取唐人的貨物。

按之前獲取的情報,魯西亞人在廟屯還有45名步兵和十多名民間冒險家——其實就是兼職強盜的商人,另外冬營地的35名士兵也可能撤到廟屯,加在一起接近百人,而直秀這邊有148名正兵和赫哲人六十一名戰士,大約2比1的人數,白主的優勢很大。

最早的作戰計劃是兩路夾擊,從沃依德屯出發的番組,從西向攻擊好配合主力的登陸作戰,而且發動進攻的時間是凌晨,最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但這個計劃異想天開的成分太多:

大家都不會騎馬,現在是春天也不能利用雪橇,而沃依德屯和廟屯之間大概有50多公裡的路,強行軍是一天,正常行走要一天半,所謂的分進合擊很有可能被對手各個擊破——按照現在的火力投放密度,幾十人的隊伍在行軍中被騎兵衝擊非常危險。

而將凌晨作為攻擊的時間,這個更加想當然——從船上登陸耗費的時間足夠敵人反應過來,當然,提前進攻的思路是對的,這次換成白主攻擊有工事的敵人,如果拖延到晚上,很容易被敵人跑掉或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而且凌晨進攻,船隻就必須在半夜出發,夜晚行船也有一定的危險。

"以正合,以奇勝",這個思路是對的,但不能過分苛求,這次既然我方在兵力上佔據優勢,那就不需要過分追求奇謀。

凌晨出發,船隻順流而下,終於在接近十二點時到達廟屯。

果然,魯西亞人早有準備,居然把一門六磅加農炮拖到了碼頭,正嚴陣以待。

但沒人說過登陸一定要在碼頭啊,戰鬥首先在廟屯西邊打響。

正常的軍勢據點,要把附近的樹木砍光,就是為了防止敵人借樹木掩護發動進攻甚至奇襲。魯西亞人確實把附近的森林燒的燒、砍的砍,但這個年代森林太多太密集了,屯子外稍遠一點就到處是樹林,魯西亞人清理的並不乾淨,只把道路兩邊和屯子一裡之內的森林大概清理了一下。

奉行所的大隊人馬早就在離廟屯大約五公里的地方藉著森林掩護下船了,碼頭上魯西亞人看到的船隻是用來吸引注意力的。

登陸和靠近廟屯的時候,大家一直擔心被哥薩克騎兵發現,但令人奇怪的是,魯西亞人並沒有派出探察戰場的騎兵。

其實,這也不奇怪,魯西亞人的軍事素質一直受到詬病,只有中高級軍官才能得到一定的培養,對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的要求就是勇敢——子彈是懦夫,刺刀是好漢。

在廟屯哨所,上過正規軍校的只有身為小貴族的奧斯託夫斯基中尉,不過這位也

沒參加過什麼大戰,而且還在之前的沃依德屯戰鬥中被打死了。

沃依德屯之戰發生在6月21日,確實沒有人能逃回來報信——烏龍江口的江面不寬,大多數地方只有幾百米,跳江的幾個魯西亞人裡沒有什麼潛泳健將,確實都陣亡了。

但這些人也不是沒有貢獻,居然有一匹死馬和一些衣物漂到下游,被在碼頭上執勤的士兵發現。有死馬不代表發生了什麼事,但結合中濱萬次郎帶船再次經過,魯西亞人徹底蒙了。

這時留守的魯西亞步兵和哥薩克騎兵之間又爆發了內訌,奧斯託夫斯基中尉留下的副手要求哥薩克騎兵前去探察,但被拒絕了,理由是“哥薩克人是天生的騎手,首先不可能被打敗,其次有什麼不利訊息肯定有人回來報告”。

哥薩克騎兵軍官列米希在出兵前就把冬營地的屬下叫回了廟屯,冬營地要啥沒啥,而廟屯物資豐富還有平民可以禍害,正好打著集中兵力的幌子讓手下回來享福。

這些哥薩克人在冬營地受了不少罪,到了廟屯說啥也不肯再出去受罪,死活賴在哨所不走,連巡邏也非要挑緩和的下午才肯行動。

但大哥莫說二哥,魯西亞人的步兵也是軍紀渙散,中尉走了後他們也是放飛自我,還是在留守軍官的拳打腳踢下才把唯一的一門青銅炮拖到碼頭。

按理說步兵和哥薩克騎兵應該緊張的,但這個冬天他們把附近的居民禍害了個夠,酒也沒少灌,因此無論如何也緊張不起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當奉行所士兵以散兵線突擊的時候,雖然有魯西亞人放槍,但一個也沒打中——前膛滑膛槍射速慢、射程近和不精準的缺點暴露無疑。

但奉行所的士兵可不是吃素的,火力射手沒有,精準射手也就是獵兵已經培養出來了。

未來的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後,歐羅巴諸國開始採用線膛槍炮來替代擯棄滑膛槍炮,建立蒸汽戰船替代純風帆戰艦,陸海軍戰術、工事建造、後勤保障、醫療等方面都有創新,這其中也包括正式組建狙擊手。

而對直秀來說,不用經過戰爭的殘酷洗禮,這些先進的思想已經在白主成軍的時候灌輸了下去。

魯西亞人的主力集中在哨所和碼頭,沒有提前派出騎兵做戰場警戒,甚至騎兵都沒有及時出現在戰場上以便壓制對方的側翼,武器不給力、戰術又落後,因此廟屯西部的十幾名士兵連拖延時間都沒做到,被奉行所和赫哲人的聯軍一鼓作氣衝進來。

其實直秀最擔心的是哥薩克騎兵的衝擊,沒有連發火器的衝鋒部隊在開闊地受到騎兵的側擊就是一場災難,所以現在衝進廟屯,直秀長出了一口氣,這次穩了。

按照事先制定的計劃,精準射手紛紛佔據制高點——廟屯除了魯西亞哨所和永寧寺外沒啥高大建築,但在普通屋頂也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戰術就體現在細節之中。

這場戰鬥的關鍵是夠快夠猛,在對手反應過來之前儘量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

廟屯本來就沒多大,所以當聯軍衝入屯子的時候,受到了來自哨所和碼頭兩個方向的夾擊,更危險的是,哥薩克騎兵也出現在街道上。

讓直秀哭笑不得的是,魯西亞人居然在道路上以陣列線緩慢前進,散兵線在拿破崙時代就出現了,敵人這是在搞毛?

由赫哲人搜尋房屋和聯絡居民,由番組士兵接戰正面之敵,就像打鴨子一樣,線上膛槍和手榴彈的攻擊下

,排成陣列的魯西亞人堅持了沒多久就因為傷亡過大而一鬨而散。

哥薩克騎兵只有二十多,在狹窄的街道上完全發揮不出來騎兵的優勢,很快就被霰彈槍、轉輪槍加線膛槍打的屁滾尿流,唯一的遺憾是不能將他們完全留下。

佔據優勢後,奉行所迅速封鎖了哨所四周,然後開始清繳沒來得及進入哨所的敵人。

壞事做多了真的不好。在赫哲人的大喊大叫中,廟屯的居民不分老幼都出來幫忙,躲在各處的魯西亞人紛紛被發現然後消滅,很快整個廟屯就只剩下哨所裡還有魯西亞人。

說是哨所,其實是包括主建築、兵營、驛站、貨倉等的建築群。

尼古拉耶夫斯克哨所是1850年8月建的,現在是1852年6月,因為冰封期的緣故,魯西亞人對廟屯的建設期其實只有一年多,因此建築群主要還是木製結構,圍牆倒是石頭的,但完全稱不上什麼軍勢堡壘。

戰鬥打到現在,只要拿下哨所就可以宣佈徹底勝利,一錘定音的時候就該火炮登場了。

對魯西亞人留在碼頭的六磅加農炮,直秀根本看不上,因為白主有更好的東西——大名鼎鼎的3英寸線膛炮。

其實在米墨戰爭中還有一款利器,m1841式山地榴彈炮,口徑4.62英寸的炮管可以發射與普通12磅榴彈炮相同的炮彈,而且賊輕便,是前裝滑膛炮的經典之作,僅次於後來出現的M1857型拿破崙炮。

但為了更美好的未來,直秀等人累死累活搞出了3英寸線膛炮。從船上拖下來的線膛炮到位後,哨所大門迅速化為烏有,圍牆也被轟開了幾個大口子。

聯軍穩紮穩打,迅速在圍牆上佈置射手,打退了敵人的幾次反衝鋒。然後在大炮和手榴彈的配合下一個一個清除木製建築。

期間,魯西亞人還搞了幾次戰術襲擊——把囚禁的本地人放出來,然後他們躲在後面衝鋒。但這套戰術很好破解,本地人聽到赫哲人戰士的叫喊後迅速“趴下”,反倒讓敵人損失了不少兵力。

留守廟屯的魯西亞人總計有一百人左右,在外面被打死了一半以上,在哨所裡又被打死了二十多人,至此大勢已去,到現在堅守的只有十幾個人了。

打到現在,他們再也打不下去了,搖著白旗要求投降,因為敵人手裡還控制著不少原本被抓走的本地人,因此直秀答應了對方的請求。

但有些聯軍內部的赫哲人戰士和部分廟屯居民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些強盜惡貫滿盈,不配投降。

投降之後,大家趕緊打掃戰場,希望抓到漏網之魚。但前面已經清理了一遍,哨所裡的敵人也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的,真沒發現啥漏網的。

經過俘虜的口供,其實廟屯一共才87人,包括45名步兵、25名哥薩克騎兵和17個“平民”——10名水兵堅守冬營地,並沒有來廟屯。這87人裡被俘虜了16人,戰死了68人,有三名哥薩克騎兵下落不明,據本地人說是騎馬逃跑了。

相對魯西亞人,聯軍這次的損失微乎其微,奉行所只有幾個人負傷,並沒有戰死的,赫哲人戰士也死傷不到十人。但遺憾的是,本地居民戰鬥中過於勇猛,死傷了十幾個人,其中還包括幾個婦人和孩子。

哨所被打下來後,中濱萬次郎馬上帶船去襲擊冬營地,但不出意外撲了個空,冬營地已經被燒燬了,而魯西亞人不知所蹤。

相關推薦:三國外掛系統海賊之黑伯爵混世農民之無雙奶爸我和白富美的荒野求生闢道立心穿成前任叔叔的掌心嬌網遊之最強傳說我真的是戰士飛越泡沫時代我家師父超兇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