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100章 三武一宗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桓宣命令按照之前的約定,派遣衛兵將道士許邁等五人送到白馬寺削髮為僧。另外,焚偽經十五部,天師道觀、田產全部沒收,境內黎民不準信奉天師道,禁止煉製和販賣五石散和長生丹藥,天師道的道士可以改修內丹法。成立宗教局,境內所有的人沒有經過政府的同意不能出家做道士,不能成立任何宗教團體。

佛道之爭落下帷幕,法和帶來法常等人的請求,要求在南陽和荊州等地建立寺院。對於這個問題劉丹和襄陽幾個大佬一起討論佛教的問題,法和作為有關方列席會議。因為劉丹印了不少佛經,大家對於佛教也算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佛理是說得不錯,不過佛教徒不事生產,乞討為生,對於統治階層來說可不是好事。

習嘏道:“道士說佛教徒不蠶而衣,不田而食,不娶妻養子,長此以往,國滅人絕。佛教花費巨大,卻對國計民生無絲毫益處,比任何災害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話也不全是謬誤啊。現在很多人落髮為僧不是為了修行,也不好好作功課,只是為了混一口飯吃,還有一些作奸犯科之輩為了躲避朝廷的刑法,逃進廟裡,讓寺院成了藏汙納垢的地方,這可不是好事啊。”

對於佛教傳播帶來的社會問題,法和也都知道。天師道說僧徒不蠶而衣,不田而食;興造佛寺,苦剋百姓,使得國空民窮,是謂“破國”。這種看法,應該說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乃是寺院過度發展、僧徒冗多穢雜的一種反映。東晉以來,類似的指斥屢見不鮮。

劉丹知道後世的東晉權臣桓玄就曾斥責僧徒狠雜,驕奢自悠,寺廟、佛像競為奢侈,“天府以之傾匾,名*器為之穢默。”甚至寺廟成為避役者和不逞之徒的通逃數。故下令沙汰僧眾。即便慧遠,也不能不承認“佛教陵遲,穢雜日甚,每一尋思,憤慨盈懷”。劉宋、蕭齊時,朝廷都曾下令沙汰僧人或禁止出家、禁止造寺鑄像。即使僧佑,也曾於永明年間奉救人吳料簡僧尼。所謂“料簡”,即淘汰其冗雜之意。此種寺廟、僧尼畸形發展以至妨礙經濟、甚至蠢害政治的現象,適足以成為道教人士攻擊佛教的口實。

歷史上出現過滅佛的事情。他們分別是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太武宗滅佛,北周武帝滅佛,跟後來的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由於其中三位帝王的諡號或者廟號都帶有武字,所以史上稱之為“三武一宗滅佛”。

佛教是外來宗教,佛教的發展,給寺廟和僧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加上佛教寺廟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女婢,奴隸等特權,這造成了社會財富向佛寺的極大集中,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唐朝會昌滅佛時就說“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另外,由於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僕役,在人力資源匱乏的古代這一現象對社會經濟和軍事造成的影響更加明顯。寺院經濟力量的過分發展,終於引起了世俗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而僧侶不守戒律霸佔田產魚肉百姓的行為更積累了大量社會矛盾,種種交織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時,導致透過政治手段加以解決。中國佛教史上所謂

“三武一宗”之難,也就是這種矛盾鬥爭激化的結果。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年)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他還聽信宰相崔浩的讒言勸諫,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燬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滅佛兩年後,如日中天的太武帝,竟被宦官殺死,年僅44歲。他兩個兒子也相繼死於宦官之手。452年文成帝繼位後,即挽回祖父的錯誤,再興佛法,雲岡石窟就是他下詔建造的。

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10分之1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不過滅佛的報應也來了。次年六月北伐突厥,大軍齊至,武帝暴病而亡,年僅35歲。北周滅佛,禍不止此!19歲太子宇文贇繼位,殘暴荒淫,次年就讓位給6歲的兒子,自己專於後宮縱慾,22歲病死。幼子繼位,大權落於其外祖父楊堅之手。581年楊堅廢北周,建隋朝。不到兩年,就滅絕了宇文皇族子孫43個家族,其餘宇文宗室基本被遍殺無遺。

唐朝後期唐武宗繼位後,在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邊疆的同時,決定廢除佛教。他在廢佛敕書中寫道:“洎於九州山原,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晉、宋、梁、齊,物力凋瘵,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他認為,廢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的唯一辦法。這是武宗決心滅佛的主要原因。

會昌五年三月,唐武宗敕令不

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準備。同年四月,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面毀佛運動。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鍾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八月,下詔宣佈滅佛結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同時還“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以使“不雜中華之風”。

大唐盛世,也是佛法的盛世,唐朝後期衰落,佛法依然深入人心。武宗滅佛大失民心,有的藩鎮節度使根本不執行,竟說:“天子自來毀拆焚燒”。政亂中初有安定,社會稍有好轉的“會昌中興”,在四起的民怨中日漸消退。次年民間即傳出武宗滅佛折壽10年、陰曹索命之說。不久武宗突然病死,年僅32歲。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的第二年,955年五月,下詔大毀佛寺。境內佛法寺廟,除了有皇帝題字的可保留外,每縣只留一寺,其它盡毀。全國共拆廟30360所,毀佛像鑄錢,近百萬僧尼被逼還俗。

佛法興盛的年代,許多人不敢毀佛像,柴榮開釋說:“佛是佛,像是像。佛連身上的肉、眼都能施捨,砸佛像鑄錢,佛也會同意的”。鎮州(今河北石家莊正定縣)大悲寺有一尊銅製大觀音菩薩極為靈驗,去砸佛像的人都折斷手腕而死,無人敢再動。柴榮親自用大斧子砍毀菩薩胸部。禁軍統帥28歲的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和他弟弟16歲的趙匡義(後來的宋太宗)正在一旁,見證了這段歷史。柴榮當晚發病,胸生惡瘡。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柴榮以前曾夢神人送給他大金傘加《道經》一卷,之後才得天下。發病當晚他又夢見那個神人索走了金傘和《道經》,他驚醒後說:“吾夢不詳,豈非天命將去耶!”不久,胸瘡潰爛而死。時人傳為毀佛砍像之報。

劉丹對於這些歷史非常熟悉,當然不會重蹈覆轍,遂對法和道:“佛理博大精深,不容易學進去。一般人敬佛燒香只是求個平安,所以僧人太多,魚龍混雜,很多人只是混日子,長期下去對於佛教也不是好事。我們這樣規定吧,一個縣只能建1-2座寺院,按照縣的大小僧人的數量在30-50之間。州郡裡的寺院可以有3-5座,人數可以多一些。僧人不能隨意出家,政府給僧人發放度牒,沒有度牒的一律視為違法。

在城鎮裡的寺院政府可以給你們每月發放口糧,幫助你們修行。在深山裡修行,化緣困難的,每個人可以給你們一定的田地,你們可以自己耕種,自給自足。這樣人家就不會說你們不勞而獲。

佛法博大精深,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學習佛經,而且需要師父帶著才能學好。你們可以在襄陽辦一所佛學院,專門培養法師人才,將來畢業出來可以給各個寺院作主持,要不然主持自己都不通佛理,如何能統理大眾修行?今後的寺院管理制度,都按照《百丈清規》來執行吧。”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