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101章 百丈清規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百丈懷海禪師俗姓王,福州長樂縣人,原籍太原,生於唐開元八年(720年),元和九年(814年)示寂。百丈禪師是馬祖道一的法嗣,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大改革家。後世之所以有佛教,佛法能夠流傳,全靠馬祖、百丈師徒二人建立的叢林制度,建立禪堂,設立百丈清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百丈清規》記載佛教寺院、僧團生活規式,唐代洪洲百丈山懷海禪師曾為禪宗寺院制定《禪門規式》(即《古清規》)。後歷代多次增汀,元順帝時(1333 一 1368年在位),百丈山住持德輝奉救重新修定,並由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訴等校正,為後世寺院叢林所遵循。全書八卷,分為九章。對寺院僧團組織形式、宗教話動儀式規制等有詳細規定。其中第五章“住持”、第六章“兩序”、第七章“大眾”等,闡述寺院中各等職事的職責、僧眾日常生活應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以及處理互相之間關係的原則等。

《百丈清規》的最可貴處在於寺院經濟方面的規定:僧眾應飲食隨宜,務於勤儉,全體僧人均須參加勞動,“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清規》是中國禪宗的一面旗幟,也是中國禪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百丈清規叢林二十要則: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唸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劉丹把《百丈清規》的小冊子發給大家,同時簡單地介紹了清規的主要內容。首先是戒律,做僧人要守戒。東晉時期傳播過來的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不戒肉食,大乘佛教不能吃肉,《清規》規定一律不能吃肉,佛弟子受戒之後要學戒,如經中說: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可學經教。還有每天的早晚功課,結冬坐禪、結夏講經學律。

凡禪堂坐參、佛殿誦唸、食堂齋粥、升堂集眾、普請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鐘鼓等號令進行。如集眾上殿則僧堂鳴鐘,長老升堂則法堂擊鼓,報眾同赴。普請則開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則鐘鼓齊鳴。凡止靜、開靜、唸誦、齋粥等行事,從朝到暮,鐘鼓交參,遂形成叢林一定的禮法。

後世寺院中的早課和晚課唱誦的內容都是從佛經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劉丹也給法和抄了一份。裡面有很多的

警句,耐人尋味,比如這句: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時時提醒修行者千萬不要懶惰安逸,要勤加修行,出離生死無常的願望要迫切。

法和拿著《百丈清規》略微看了一會兒,聽完劉丹的簡單介紹,疑惑道:“按照印度原有佛教的制度 , 比丘們自皈依佛門後 , 都是一律不從事生產活動的, 他們要麼乞食於民,要麼乞食於天(野生果木)。《四十二章經》第三章·割愛去貪,裡面有這句話:‘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我們耕種田地,和佛制相違啊!”

桓宣沒好氣道:“你們僧人在東土所作所為都契合佛制嗎?積攢財貨、田地、蓄養奴婢,藏汙納垢,哪一點符合佛制?佛讓你們出家人持金錢戒,為什麼你們要摸錢?”

法和大汗,無言以對。

劉丹道:“漢地和天竺地理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性也有不同,比如‘樹下一宿’,在咱們這裡就做不到。天竺的天氣暖和,樹下呆一晚沒問題,在咱們這裡就會生病。天竺修行的人很多,大家對修行人也很敬重,修行人出來乞食,大家都願意佈施。但是咱們這裡沒有這個風氣,漢地的人都講究勤儉持家,僧人不事生產,乞食自修,大家自然會對你們有看法。”

劉丹在後世看過一個紀錄片,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每次僧人出來乞食的時候,沿途的民眾密密麻麻跪在道路兩旁,把佈施的食物高舉頭頂,請僧人享用。如果有僧人取走了自己的食物,他們心生歡喜,因為佛經裡說供養僧是有大福報的。但是這個習俗咱們這裡沒有,所以苦行的僧人生活也會出問題。再說了一般坐禪都需要安靜的環境,在深山老林裡修一座寺廟,誰來供養你?還不如開幾畝地自己養活自己。

佛陀叫人出去乞食,一是乞食可以打消人的傲慢之心,因為乞丐是世界上最低賤的。二是可以給眾生培福,因為給比丘佈施會有很大的福報。當然,化緣的時候要錢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自身不能持戒修行,或者沒有法回報給眾生,而享用眾人的供奉,後果也是很嚴重的。有一句偈道:

施主一粒米,

大若須彌山;

今生不了道,

披毛戴角還。

至於藏汙納垢,那就更多了,很多江洋大盜走投無路,躲進寺院的也不少。唐朝五祖弘忍大師主持黃梅縣東禪寺的時候,門人有一千多,後來六祖惠能取走衣缽之後,數百人追殺惠能,可見當時的東禪寺被這些黑社會控制了。他們倒不是要把佛法追回來,而是因為沒有了衣缽,就等於廟裡菩薩的真身走了,人家就不來參禮進香了,香火錢大大縮水,大事不妙。

劉丹道:“我們這裡成立一個宗教局,你們成立一個佛教協會吧,把僧侶這一攤子管起來,出了事我們會找你們。供養佛法僧有很大的功德,很多的人會給你們佈施很多的財物,除了你們自己留用的之外,你們要好好把這些財物回報給大眾,你們可以辦學堂,辦善堂,辦醫院。佛家不是講究五明嗎?裡面有一個醫方明,僧人要通醫學,要治病救人。道士們傳道都會給人治病,所以他們的信徒才會這麼多,你們也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

會議開了幾天,大家的目的就是把佛教的傳播納入正常的軌道,不要在這裡出事。法和也知道事關重大,把大家的發言一一記下。襄陽府衙同意修建寺院,法和的目的算是部分達成了。佛經裡說造寺度僧的功德很大,很多有錢人信奉佛教,今生有錢,希望來世有更多的錢,所以都肯出錢,造成後世的寺院和僧人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地廣人稀的藏地,有些地方一個縣就有四十多座寺廟,很多人為了修來世,把自己勞動所得都供奉給了寺院,這就很不正常了。

元朝政府崇佛重在修功德,做佛事,從建寺造塔,賜田齋僧、寫經印經、唸經祈禱、到帝后受戒、受法,各種所謂功德法事常年不斷,幾無虛日,為此耗費的人力、財力、物力是驚人的。據延佑五年(1318)統計,各寺做佛事日用羊萬頭!“今國家財富,半入西番”。“國家經費,三分為率,僧居二焉”。

玄奘大師留學的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萬餘僧人學者聚集於此,教師達1500名,精通三藏的達1000多人。那爛陀不僅是研究佛學的重要地方,也是培養佛學家和佛教徒的重要場所。這裡不但成為講經說法、學習佛法的場所(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而且是研究因明、宣告、醫學、天文歷算、工巧學、農學等的地方。七世紀時已成為全印度矚目的大乘佛學中心。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詳細記載了大師在那爛陀寺時的生活待遇:日供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龍腦香一兩、酥蜜等食物,月給油三鬥,酥*乳等隨日足取。每日還得大人米一升。此米大於烏豆,是當地特產,煮熟後香氣撲鼻,只有國王和精通佛法的高僧大德才能享用,故名大人米。又派淨信居士一人、婆羅門一人以供差遣,奘師本人則免除一切僧務,出門還有輿乘代步。像這樣的優遇,在那爛陀寺主客僧一萬人中,連奘師一共也只有十人而已。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真是了不起,但是從統治者的角度看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據說當時有十多座城市的稅收全部用來供養那爛陀寺,那麼武備怎麼辦?經濟怎麼辦?要知道佛教只傳播思想,不創造財富的。你說你死後可以往生極樂,留下來的人怎麼辦?後來伊*斯蘭的彎刀殺過來的時候,大家都無法抵擋。當然,那爛陀寺被摧毀的背後的因果我們看不到。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