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說說十六國->章節

痴人說夢:前秦定關中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諸天新時代

關於第30章故事簡要:偏安江南地區的東晉王朝,看到了北方亂象叢生,執掌朝中大權的桓溫藉著苻健剛剛佔據關中地區,立足未穩之際,率軍北伐。而符健堅壁清野,避其鋒芒,以逸待勞,最終使得桓溫大軍糧草不濟,而桓溫更是不想過多的損耗自己家族的實力,其想法被本欲來投的寒門學子一針見血的道破,桓溫藉著前秦大軍反攻之際,桓溫順勢退兵班師,前秦帝國也就在關中站穩了腳跟。

之前我們又不止一次的說過,世家大族具有與生俱來的虛偽性和自私性。由世家大族主導的東晉王朝的北伐,就是世家大族的政治投機行為,絕不可能取得軍事上的成功。桓溫的歷次北伐都是如此,基本以博取自己家族的名望政績為目標,容易造成家族實力受損的事情一件不做。實際上早在當時社會,一些天資聰慧,學識廣博的的寒門庶族學子早已看到了這一點。

在這則故事中,求見桓溫的寒門學子的一番話,真實的說出了世家大族的虛偽性和自私性,讓桓溫啞口無言。同樣,這位寒門學子看到了東晉王朝的一切都是由世家大族所把持的,自己出身低微,不可能在東晉王朝中有任何作為,更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也就也沒有跟隨桓溫回到江南地區。看到有如此見地的寒門學子,使我想到了古代社會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之前我們對十六國時期的前期階段做了一下總結,關於民族大融合的初步融合期的歷史脈絡也就隨之結束了,在此我們藉著看破桓溫心思的寒門學子,來說一說在我國古代謀士的一些事情。

說起古代的謀士,名字如雷貫耳的有很多人,比如說楚漢爭霸時期的張良,范增,三國時期,曹魏的郭嘉,荀彧,司馬懿,蜀漢的諸葛亮,龐統,法正,東吳的張昭,周瑜,魯肅,明朝初年的劉基劉伯溫等等。實際上,在封建社會中,每一個改朝換代的時期,都是謀士們活躍的時期。因為天下大亂,手握重權的梟雄們需要出謀劃策之人,那麼謀士也就自然而然的孕育而生了。這些名字如雷貫耳的謀士們基本上都是機無虛發,算無遺策,輔佐自己的主公建立不世之功,被後世人們推崇備至,其事蹟更是耳熟能詳。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對於古代的謀士們,能夠做到對複雜是事情分析的面面俱到,將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這並非是有何特意功能,實際上,這些謀士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的就是手不釋卷,他們透過孜孜不倦的學習苦讀,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尤其是對人性的判斷,更是他們以後輔佐僱主成事的關鍵手段,所以當他們開始輔佐僱主之時,往往透過看透僱主對手的人性,推測對方下一步的行動,而謀劃出對僱主有利的應對方案。

但並不是每一個

謀士都能把人性看得很透,在謀士這個行當裡,不成事的人有很多,而真正能夠名垂青史的也無非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那幾個人,即使謀士能夠將人性看透,設計出完美的行動方案,但是僱主能否採納,還看要看僱主是否英明和昏庸。那些名垂青史的謀士們在選擇僱主之時,往往先要看透僱主的人性,再選擇是否輔佐。

比如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的謀士張良,就看到了劉邦是一個成事之主,而反之范增則沒有張良的眼光,選擇了一個有勇而無謀的項羽,作為自己的僱主,雖然范增也屢出奇謀,但並不被項羽所用。最終范增又氣又病而亡,項羽也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而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謀士更是舉不勝舉,比如說預言了孫策必死於小人之手的郭嘉,看到了天下三分局勢的魯肅和諸葛亮,以及最終取代曹魏政權的司馬懿等等,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成功,這些謀士的故事,廣泛傳播,膾炙人口。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雖然天下大亂,但這一段歷史往往不願被人提及,而且整個天下形勢錯綜複雜。割據政權林立,每一個割據政權的統治者,都有自己的謀士集團。但能力出眾的也就屬石勒的謀士張賓,苻堅的謀士王猛,和拓跋燾的謀士崔浩了,因為這段歷史複雜而又混亂,而且這些謀士的僱主都是遊牧民族的帝王,導致了這些謀士們遠沒有三國時期的謀士名氣之大。但是他們也同樣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業績。

到了隋唐以後到歷代封建王朝中,往往並沒有特別有名的謀士出現。我想這也跟庶族地主階級徹底的成為了統治階級有很大關係。因為謀士出現的最初原因就是很多寒門庶族的子弟沒有機會進入統治階層施展自己的才華,為了混口飯吃,只能給一些有實力的貴族出謀劃策,藉機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到隋唐時期,庶族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開科取士成為了進入統治階層的最有效的辦法,寒門庶族的子弟再也不用透過寄人籬下,為僱主出謀劃策而謀生活,進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了。只要你有一定的才能和學識,完全的可以透過科舉考試來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同樣,因為科舉考試也束縛了廣大寒門學子的思想,使他們的眼界變得越來越窄,很難再有看透一切的本領。但是,在隋唐之後的歷代王朝中,每一個封建王朝的開創初期也都有比較有名的謀士出現,但是數量上就比較少了。

比如說唐王朝建立初期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同樣也輔佐了李淵,李世民父子在隋末眾多的割據政權中脫穎而出,取代了隋王朝。建立了繁盛一時的唐王朝。

到了北宋王朝建立初期,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同樣導演了陳橋兵變,將黃袍加於僱主趙匡

胤身上。趙普對於北宋初年的穩定以及北宋王朝能夠統一天下,結束五代十國亂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忽必烈奪取大汗之位,建立元朝時,同樣也是得到了漢族謀士劉秉忠,契丹人耶律楚材等人的輔佐。但是因為劉秉忠出身漢人,卻輔佐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所以並沒有得到後人的極力吹捧,使他們的名聲沒能達到讓人們耳熟能詳的地步。

幫助要飯的叫花子朱元璋,趕走蒙古人,建立明王朝的劉基也算得上是大名鼎鼎了,因為劉基輔佐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他的名聲可是不輸於名貫宇宙的諸葛亮的。關於劉基的傳說故事,可以說是史不絕書。

同樣,

輔佐滿清異族入主中原的漢族謀士范文程同樣在聲望上也遠遠不及我國歷史上很多有名的謀士,范文程的情況與輔助忽必烈的劉秉忠極為相似。

在這些名垂青史的謀士裡,他們輔佐僱主建立萬世功業之時,也是他們構建自己心中的政治藍圖之際。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不管這些謀士的出身地位如何,他們自始至終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吸取總結前世之人的經驗教訓,最終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在說完了歷朝歷代的著名的謀士之後,我想說的是,在我們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應該把這些手不釋卷的謀士當作自己心中的榜樣,不斷的在學習中完善自己,並且在看歷史故事的同時,也應該去深刻的探究歷史形成的原因以及歷史人物個性上的優缺點,對照自己,查缺補漏,這才是我們現代人讀歷史的精髓之處。

在歷史上,我們漢民族的先民千百年來非常注重人文科學的發展,其實就是致力於對人性的研究,尤其從歷朝歷代的史書中,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史書大多都是紀傳體史書,傳至現代,以二十四史最為有名。在這些紀傳體史書中,後世的人們將前朝的歷史人物的個性分析的極為精闢,以備後世的人們懂得得失興亡的道理。甚至今天的人們還是以讀史即是讀人心的態度,去研讀史書,但實際上,我個人認為讀人心固然重要,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也應該去分析一下天下大勢的走勢和趨向,這其實和讀人心同樣重要。

而正因為史書都以紀傳體為主,其實就導致了我們對於歷史上很多具體的事情的真相,沒有辦法去探究了,人們都在去琢磨人心,而沒有人去還原歷史史實,這就讓很多歷史懸案徹底成為了死結。而能夠解開很多歷史謎題的編年體史書,留存至今的,除了左傳和資治通鑑,基本上沒有太有名的著作了,而左傳成書較早,資治通鑑成書又過晚,這就導致了秦漢到隋唐的這段歷史,有很多歷史事件的聯絡比較模糊,現代的人們很難一窺究竟了。

相關推薦:天國王朝三國之王牌大領主娛樂王朝諾德征服問鼎十國末世:開局一小區,我是房東真龍轉世趙雲傳鹹魚的自救攻略我從夢境成就帝王重生從拒絕加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