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九十七章屯田義州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看來祖大壽對自己的大本營可是沒少下功夫,最起碼你清軍來了不可能三下五除二就拿下錦州城,累也得把你們累死。

那麼祖大壽在錦州松山一線搞的熱火朝天的,那皇太極是否知道,難道自己偷雞不成反失把米嗎?

皇太極自從建立大清國以來,每日親自打理朝政,和內閣六部多部門關係非常融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氣息,使得每一個都感覺到自己早已融入到這個具有凝聚力的工作氛圍當中。所以你再看這些王公大臣們一個個是洋洋得意,腆胸迭肚,就好比吃了冰涼順氣丸一樣那麼舒服得勁,不僅他們一天牛X的,就連投降滿清的這些個漢臣們也是認為自己選對了老闆選對了飯碗。

已過中年的皇太極表面上看每日裡談笑風生的,實際上內心也不是很平穩的,整日為國事操勞,早就身患多種疾病,再加上平時飲食生活不規律,年輕時跟隨父親東擋西殺落下了病根,年紀一天比一天大了,誰難受誰知道。

大凌河一戰過去許久,皇太極心裡一直惦記著祖大壽,老實說,祖大壽這邊剛一離開,皇太極就有些後悔了,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啊。不過皇太極還是耐住了性子,告誡自己不急不急。

皇太極確實有愛將癖,也不知道為什麼喜歡祖大壽,只要是自己欣賞的或是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喜歡的不得了,無論使用什麼樣的手腕也得把他拉過來。

而祖大壽假意說是回家接老婆孩子,可這一去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一走就是好幾年,連個人影都沒看到,這可咋整呢?

皇太極心裡老大的不痛快,暗自思迅:“你祖大壽可不夠哥們意思啊,我的為人可以這麼說,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我可拿你當朋友當哥們,在無利害觀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誼的另一要點,我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對你也算不錯了,放了你,叫你回家接老婆孩子,還想讓我咋地是啊?別拿我當東來順的火鍋--開涮。”

就是因為祖大壽詐降滿清才引來眾多大臣對皇上的不瞞,頗有怨詞。皇太極風言風語的聽到了那麼兩耳朵三耳朵的,覺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和可怕性,這樣一來日後不好開展工作,自己威信度會大大下降,直接影響下一年的國民經濟建設,於是下令開個御前會議,當中來解決這一事情。

一聲令下,滿朝文武,內閣六部,什麼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祭酒、順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亂碼七糟一大堆全都叫到皇宮,來他個集體會議。

眾人來到皇宮,大家知道是為什麼事情來的,等一見面好像多年沒在一起吃飯喝酒了,你一句他一句的,吵嚷的皇宮木梁直顫抖,皇太極一見此景也不好笑,只是吩咐他們有事一個一個的說,不要太雜。

頭一個發言的是阿濟格,在一旁鼓一肚子氣,憋了老半天,頭一個發言:“我說陛下,他祖大壽也忒給臉不要臉了,我看他就是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主,像這樣的人我們大清國不能要,別特麼裝蒜,有他怎麼地,沒他我們就打不進中原,統一不了中國啊?笑話,只要咱們哥們弟兄齊心協力早晚的事兒。”

有人提議乾脆把祖大壽的乾兒子祖可法砍了就得了,留他幹嘛,一天浪費糧食。

有的主張馬上發兵踏平他的錦州松山,叫祖大壽無路可走,被迫再次降清。

皇太極眯縫個眼睛聽著大家夥的意見,不時還笑出聲來,場面倒也活躍。其實說句心裡話,皇太極也曾想殺掉祖可法,實在不解氣啊。但轉念一想,還是別介了,畢竟祖可法年輕也算是個人才,先留著吧。

等大家說完之後,皇太極開始發言:“朕即使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朕有這個自信,遲早,我要你他死心塌地地侍奉我。朕確信自己有這個能力朕以誠相待,他必不負朕,即使他負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悅誠服。另外一點也是朕最為關切的一點,祖大壽在遼西地區威望極高,他一旦降服我們,那朕日後征討遼西地區可謂唾手可得啊,啊?哈哈哈。。。”

眾大臣們聽完皇太極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看來還是人家沾的高看得遠,比咱們強的多滴多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馬上底下有人開始順風接屁:“陛下真乃曠世奇才,非煩人能比之,我等肝腦塗地報效國家。”

有的捧臭腳還說呢:“真乃是英雄所見略同,看來當今聖上是與我們心連心那,我們還有何怨言不好好幹呢!”

有的抱粗腿的說道:“我主當今乃上天的五珠龍轉世,定要統一華夏九州。”

皇太極聽了這些人的話簡直是飄飄冉、冉飄飄啊!知道他們這是溜鬚拍馬,但是也愛聽,好聽的很。

吩咐一聲無有事情退朝吧,太監喊了一聲:“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眾大臣叩拜餘地三呼萬歲,全部退朝。

皇太極開始頻繁給祖大壽寫信,增進彼此的感情和瞭解。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凌河一別後已過數年。朕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面。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朕釋放了將軍,假如現在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朕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盡自己的職責,朕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朕在大凌河釋放了你,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朕相見,證明朕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只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

可是久而久之也不見祖大壽有何迴轉之意,這可怎麼辦呢?

正當皇太極沒轍之時,都察院漢官參政祖可法、張存禮等人上疏,列出三條“進取”的大計。

第一,攻打北京,它是徹底擊敗明政府的舉措;

第二,攻打山海關,這好比將一把利劍,直抵對手的咽喉;

第三,先取寧錦,這就像要伐倒一棵大樹,先要剪掉它的大枝杈。

那位說祖可法怎麼還給皇太極出主意啊,他不是祖大壽的乾兒子嗎?

說道這咱們簡單介紹一下祖可法,他是明末清初將領祖大壽的養子。崇禎三年(161),隨祖大壽收復濼州。崇禎四年(16)在大凌河之戰中,作為人質被扣留在清軍大營。次年五月,從徵歸化城,授爵一等男,任都察院承政。

畢竟是養子,無有血緣關係,也恨他這個乾爹,憑什麼把我留在滿洲,不是叫我送死嗎?既然你祖大壽對我這樣,那好,我也對不起你了,乾脆我就死心塌地的為滿清效力吧我。

所以才連連尚書給皇太極,提出自己的戰略規劃。

其實祖可法、張存禮的這一建議,比較集中地代表了當時一些降清漢官們的意見,對清王朝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全面的戰略規劃。漢官們從傳統的大一統觀念出發,認為清若立國遼東一隅,終非王者之策。

皇太極從滿洲貴族的特殊利益和滿族本身的具體歷史情況出發,主張與漢官們不同。他要屯兵義州(今遼寧義縣),將其作為攻取錦州的前沿陣地。只有奪取了錦寧,便能使明朝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才便於達到他議和或和而不成再戰的目的。

皇太極之所以選擇義州,是因為義州位於錦州和廣寧的中間位置,比廣寧更逼近錦州,而且地勢開闊,土質肥沃,自然條件十分利於墾荒屯種。

那麼屯田的地方選好了,不過派誰去前往義州呢/?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旦祖大壽知道此事定會派人前來騷擾,我不但不能成功,反而增添羅亂。

選來選去,皇太極物色了兩個人物,一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另一位則是多羅貝勒多鐸。

這二位跟自己關係密切,濟爾哈朗那是自己的堂兄弟不分彼此,多鐸是自己的弟弟更不用說,對,就他們兩個。

這一日皇太極密詔他們二人進後宮的內書房要有事相商,怕走漏風聲不敢在朝會上說這件事。

濟爾哈朗咱們也多次提到,他是努爾哈赤的親侄子,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這樣他才會在父兄反叛後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濟爾哈朗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

多鐸是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滿族人,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此二人不知皇上找他們有什麼事情,進宮之後聽皇上跟他們講完自己的計劃是大吃一驚。(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