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一百八十九章大戰總結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清軍還是生猛,八旗刀法純熟,騎術精湛,與農民軍交手猶如虎入狼群一般。直殺的農民軍四散奔逃,哭爹喊娘,丟下手裡的兵刃跪地求饒。

吳三桂手下的關寧鐵騎一看到這般情形更是鼓足用勁加倍拼殺。

李自成一個指揮軍隊有些力不從心,有點呼之不靈。

他手下的大將劉宗敏開始玩的挺猛,可於滿清八旗一交手便露出體力不支的弊病。只因他在京城數日不務正業,每日裡與宮娥綵女廝混,得下男性疾病使得體力不支。

他被滿清軍卒圍在一處不得施展,帶傷僥倖逃脫。

回去見到李自成,裂嘴說道:“陛下,咱們不是打不過滿韃子與吳三桂,只因我們沒有後援體力透支不小,我看咱們還是撤回北京再說吧!”

現在李自成也發懵,六神無主,聽到大將劉宗敏說這話也未加思索,吩咐一聲趕緊撤,現在不扯還等什麼時候撤退啊?

兵敗如山倒,幾萬大軍如同退潮海水一樣進入山海關。

清軍與關寧鐵騎兜著屁股也衝向山海關。

結果李自成在山海關不敢多逗留,帶領殘兵敗將退出關外,急忙忙回奔北京城,真如同喪家之犬,漏網之魚。

這場大戰就這麼以義軍失敗,滿清與吳三桂聯手獲勝宣告結束。那麼戰役影響是什麼:

李自成率領7000騎兵逃出來,跑到北京城做了皇帝,又馬不停蹄往西逃,恢復流寇本色。清軍在後面緊緊追趕,接下來基本就是追擊戰,值得一提的就是潼關戰役。清朝統治者大吹在潼關全殲流賊百萬,實際上只有馬世耀的7000人,全部英勇戰死,為掩護大部隊逃回西安爭取了時間。李自成之後嚇破了膽,隨逃隨棄,西安都不守直接放棄,襄陽也是如此,直到被追到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死為止。

有些朋友可能會很奇怪,一片石之戰後,李自成還有百萬大軍,怎麼損失6萬人就一下垮了。因為闖王“主力”和“替補”的實力相差過大,西安號稱50萬大軍鎮守,其實大多不過是比農民略好一些的新兵而已,一片石損失的都是精華,以後再也無法彌補。這個道理就和淝水之戰前秦87萬大軍,只不過損失15萬就亡國一樣,因為損失的全部是氐族主力,別的族可沒怎麼死人,這個後果當然就嚴重了。

滿清經此一戰而得天下,聽上去很奇怪,然而卻是事實。滿清入關,真正的硬仗就這一場,隨後中國的天下就像是送上門一樣,送到韃子嘴巴裡。入關之後,滿蒙八旗的戰鬥力急速下滑,官兵急著搶房搶地搶金銀財寶和女人,要做中國的主人,快活享受,不願再出死力打仗。接下去拼命的都是漢奸部隊,這幫漢奸為了向新主子表功,也為了在新朝打出自己的地位,玩了命的打仗,硬是打出個花花世界送給韃子,看歷史看到這裡總有種難言的苦澀。

皇han和美分黨不斷挑唆,說什麼滿族屠殺漢族,卻不曾想,歷史的真實是漢族屠殺漢族。韃子可是暖被窩裡摟著女人,是我們漢人自己屠殺平民百姓把財富搶來,送給韃子討他們的歡心,然後換點殘羹剩飯,唉,說多了就沒意思。

經驗教訓

最重要的就是要團結,如果李自成和吳三桂聯手,滿清能入關嗎?不能。如果李自成和南明朝廷聯手,滿清能得天下嗎?不能。有朋友要問了,那為什麼李自成不和南明聯手呢?因為李自成愚蠢,他不但逼死了崇禎皇帝,還把皇帝皇后的屍體放在北京城門口曝曬示眾。這一舉措重重打了大明臣民的耳光,按照儒家傳統,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南明如何能和弒君大逆聯手?滿清也正好以這個為口實,獲得了進取中國的契機。歷史證明,只要團結中國人不怕任何國家,而不團結,中國就任人宰割。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團結,滿族和蒙族現在都是我們兄弟,大家都是中國人,必須團結。明末是因為漢人自作孽,才讓滿清統治了中國;現在如果中國人還要自作孽,象某些網特美分黨鼓吹的那樣,要向兄弟民族算歷史舊賬,搞亂中國,那只不過便宜了美國、老毛子和倭奴而已。

其次是軍紀極為重要,不能搞特殊化。明朝軍隊軍餉發六成(有時會拖欠一年以上),總兵再侵吞大半,只是優待自己的親兵,其餘90%的官兵全部成為乞丐和搶劫犯,這樣的軍隊如何會有戰鬥力?經常是號稱十幾萬大軍出陣,真正能戰之兵不過幾千人。大順軍更誇張,炮灰兵佔絕大多數,裹挾大批流民,反正亂世人命不值錢,攻城就用人命填,僥倖不死有作戰經驗的選進親兵老營。這樣不注重部隊訓練,完全靠自然淘汰,成軍速度太慢,效率太低,一旦主力受損就完蛋。

滿清軍隊確實比上述兩者強,充足軍餉,嚴酷軍紀,說是萬人就是實打實萬精兵,不像前者都要打折扣。所以明軍順軍投降滿清後,戰鬥力都會上一大塊,而一旦再度叛清戰鬥力就直線下降。所以明朝亡於滿清,其實絕非偶然。

如果李自成的軍隊與吳軍數量差不多,吳三桂絕對可以獨自擊潰李自成。這點你也應該同意吧?——

為什麼要同意這個觀點呢?

吳三桂之前從沒有和李自成交過手,更沒有擊敗過李自成的成功經驗,你怎麼那麼肯定他能單獨擊敗李自成?吳三桂能走到那個位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將門背景,有個好爹,有個好舅舅,他投清前除了龜縮在遼東的防禦工事裡還打過什麼像樣的仗?他的實戰經驗和大兵團作戰指揮方面的經驗比得上真正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李自成?

至於你說的“四萬精兵,八萬遼民”,也有很大水分,吳三桂在松錦之戰之後只剩下一萬殘兵敗將,你覺得在沒有實戰磨練的前提下(吳三桂在松錦大戰後徹底成了縮頭烏龜了,基本上沒有再和清軍作戰),一支在兩年時間內由一萬擴編到四萬的軍隊能稱得上精兵?

——一片石激戰,清軍根本沒有投入全部兵力,只是多爾袞的兩白旗一萬多騎兵對闖軍進行了攻擊,就導致本已佔到上風的大順軍,瞬間潰敗,一瀉千里,可見李闖的老營與八旗相差甚遠。——

李自成在與獾子交手前已經和吳三桂打得精疲力竭了,並且他的軍隊是以步兵為主,而獾子卻是以逸待勞,並且出動的軍隊全是騎兵,這個因素被你選擇性地無視?

滿清之所以能得天下,並不是八旗軍有多強悍,主要是滿清上層所使用的靈活、成功的政治策略使然,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用在滿清身上就挺合適。

史書對於唐通的敘述很少,我看到對他的評價是反覆無常,忽而大順軍、忽而清軍,迷惑了李自成,給其造成較大損失。

現在的重點是,唐通是出關作戰的,背後是山,前面是平原,對方是多爾袞的騎兵,史書並沒有講這裡發生過血戰,實際情形也應該是很輕易就被擊敗了,請問唐通是如何率部逃脫的?

至於降清又降回李自成是很正常的事情,多爾袞沒有剃他的頭,留著降書把他趕回去做定時炸彈。唐通帶著親兵逃回,隱瞞投降事實,就說自己堅貞不屈殺回來的,李自成新敗正是用人之際就留用了他,不是很合乎情理嗎?這樣的情形在亂世是非常常見的。

、順軍的人數不會太多,主要是北方天災兵禍嚴重,北京周邊補給困難,李自成主要依靠自帶的軍糧,決定了其參戰規模不會大,作戰時間也不會長,必須速戰速決。

、戰前宋獻策反對這一仗,認為北上討伐吳三桂是懸軍,完全是軍事冒險,成功可能太低,還會把吳逼到滿清那一邊。以李自成的豐富經驗,當然知道這一仗沒把握,但從政治上又必須打,否則吳三桂不降,北京人心浮動,大順聲望受損。加之大順軍軍紀敗壞,在北京搞得人氣士氣很低,必須打一次勝仗扭轉局面。

、多爾袞和滿清是最大的獲益者,北京的包袱扔給大順,弒君大逆的罪名歸了李自成,滿清卻可以“為爾復君父仇”。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4、在一片石,漢人最強的兩支軍隊——闖王老營和關寧鐵騎在自相殘殺,滿清軍隊在關鍵時候出馬,滅掉一支收降一支。自此漢人軍隊雖號稱百萬,但再無可與滿清匹敵者。中國歷代得天下之易如滿清者,可謂幾希啊。

尤其是多爾袞,0多歲的年輕人,就一手締造大清帝國,打下了漢人的花花江山。他所做到的事情,不但是野豬皮和皇太極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即便在女真貴族內部都壓根不敢有人想。他主導入關時,女真貴族全面反對,連他兩個弟弟都只是打算撈一把就回老家。

明亡的根本原因還是明朝太腐敗了,從萬曆開始就已經是亡國的預兆了,再加上天災人禍,想不亡都難。否則,滿清永遠沒有機會的。關鍵是明朝並不是由漢族地主階級代替,這是唯一的特殊性。

明朝的腐敗這才是需要我們今天真正反思和總結的地方。

指著李自成這樣的玩意兒成事或者扭轉什麼,根本就不可能。

滿清得天下之易,歷代罕有。運氣之好,更似天賜。清朝的天下明軍打。滿人有實力是基礎,得天下是氣數。

歸根結底,中國皇權的專制自私,是很大的原因。其實西方的民主制度,來源於君權,貴族,平民的三足鼎立,是三者互相妥協的產物,又以英帝國為代表,當年大憲章的出現,成就了日後的世界民主,也延長了英國的王室傳承。君民共同受益,豈不大善。(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