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一百一十八章大戰杏山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吳三桂帶領一萬軍馬開赴錦州城,一路上自己的心情如同火燒,恨不得肋生雙翅飛到錦州城營救舅父大人。

大隊人馬很快過塔山、連山,前方就是杏山,有探子稟報,說清軍在杏山有埋伏,已經被我軍查明。

吳三桂心裡早就有所準備,知道松山與杏山的明軍已經撤退至寧遠,兩處駐守有清軍不足為怪。

那麼提到杏山簡單的解釋一下,筆者曾親自實地考察,瞭解了一下當時作戰的遺址。

杏山,西距葫蘆島5公里,東距錦州0公里,距離松山10公里,位於10國道南側。

山不足百米高,在這一小片平原地帶,顯得突兀。明代在山上築一烽火臺,稱杏山驛臺,扼守在遼西走廊的咽喉處,與松山等拱衛著重鎮錦州。

墩臺高約6米,直徑在4米左右,中間夯土,外砌石頭。現在只剩底部一圈石頭,上部夯土,長著枯草。

明末,後金崛起,墩臺烽火不息。

杏山上的古烽火臺,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上有一城堡式古建築,我還為此親自考察,到了實地我當場斷定為,此建築就是古代戰爭期間或平時瞭望敵情時修築的。

我問了當地人,當地老鄉說那果真是“烽火臺”,於是我決定攀上此山峰,到烽火臺上去看看。山頂距平地約00多公尺,不算高吧!我經常攀登高山,故攀登此山自不在話下,如履平地,僅花了約0分鐘就上得山頂。只見烽火臺上有不少燕子在頂部築巢,見有人上去,旋即飛走,唧唧地驚叫著。

我盡力不驚動它們,圍著高約10米、直徑約5米的圓柱形烽火臺走了一圈,山頂上極陡,僅一小塊空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滾下山去。為了留個紀念吧,我把木頭棍子插在於烽火臺中部,然後自拍了一張照。

極目遠眺,只見四周皆是平原,遠處有不少山丘,皆超不出該山峰。西南為山海關,東北為錦州,真若升起“狼煙”,則山海關守軍便可遠遠望見,再阻敵於關門之外,也還來得及。下得山來,只見山下有一石碑,碑上有字為:杏山墩臺,此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於此又拍一照,然後才迴轉市區。

不過遺憾的是,錦州杏山那個烽火臺已經殘破不堪,一看就知道政府對這種東西的保護程度了,杏山已經被採礦扒了一半了,留下了都是傷痕,無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咱們書歸正文;吳三桂攻打杏山有著自己的主意,他知道這仗該怎麼去打。為了更有效的去除眼前這個‘障礙’,吳三桂命人把七門紅夷大炮推過來,這七門紅夷大炮是他特意在洪承疇那裡爭取過來的,目的就是對付杏山與松山和南山的清軍,有了這玩意什麼問題都不叫事兒!

此番明軍共帶來三十六門大炮,軍都是進口貨,不但可以佈設在城頭防守用,還可以架上軲轆攻城佔山用。

吳三桂在杏山呆了好幾年,對這裡的地勢地貌瞭如指掌,他來到高處對望杏山南面的深處,發現有不少旌旗在晃動,確實是清軍的伏兵,不過嗎,吳三桂產生了質疑。既然清軍舍伏兵於此,應該採取隱蔽的辦法,而為何暴露自己,莫非是疑兵不成?

吳三桂打小讀過三國和兵書,知道什麼時候用疑兵,他斷言今日杏山清軍乃疑兵也。

管他伏兵也好,疑兵也罷,先炸死他奶奶個孫子滴。命人把大炮擺設在距離杏山一裡地處,成三十五度角射擊。

一聲令下,七門紅夷大炮依次開火,進口這批次的紅夷大炮炮身較短,炮口初速低於加農炮,仰角較高,彈道呈明顯拋物線,有效射程較加農炮短,約為一里地左右。

七門大炮噴出七粒彈丸,轟隆隆的、震耳欲聾,腳下的大地一下被震得發抖,發射所產生的氣體散佈大片,周圍被白煙籠罩。

瞬間設伏在杏山深處的旌旗被炸的粉粉碎,可奇怪的是並沒發現什麼清軍的屍體。

吳三桂聽報為之一驚,此中有詐,我們中計矣。

說個不好,只聽得自己後面牛角號齊鳴,鑼鼓震天,出現了清軍的騎兵,鋪天蓋地而來,也不知道來了多少人馬。

吳三桂一見不好,命令炮手壓低火炮角度平射敵軍,這就是紅夷大炮的弱點,不善於野戰,只打了一波流的炮彈,清軍隨即分散。

這時太陽掛在天空正直晌午,火藥味t與煙霧尚未消散,埋伏在後面山溝裡的清軍軍出動了。

中央騎兵一萬萬,兩翼騎兵各是五千,鰲拜身披重甲率領大軍,便如狂風一般刮向明軍陣地。

吳三桂命人發號司令,一陣嘹亮勁急的,明軍營壘的騎軍隨之出動,漫漫黑色如同遍野松林,看陣勢彷彿與清軍大體相同。

這是兩支實力堪堪抗衡卻是風格迥異的大軍,且不說清軍善於騎射,清軍士兵的彎月戰刀,兩翼騎兵更是不同。

終於兩方面大軍排山倒海般相撞了,若隆隆沉雷響徹山谷,又如萬頃怒濤撲擊群山。

三眼銃與彎刀鏗鏘飛舞,長矛與投槍呼嘯飛掠,密集箭雨如蝗蟲過境鋪天蓋地,沉悶的喊殺與短促的嘶吼直使山河顫抖!

這是兩支戰國最為強大的鐵軍,都曾擁有常勝不敗的煌煌戰績,都是有著慷慨赴死的猛士膽識。鐵漢碰擊,死不旋踵,猙獰的面孔,帶血的刀劍,低沉的嚎叫,瀰漫的煙塵,整個山原都被這種原始搏殺的慘烈氣息所籠罩所湮滅.....

吳三桂手底下這一萬騎兵可並非一般,乃是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也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滿清的八旗軍正面交鋒。

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苦練出了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稱作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尤為吳三桂所統領的最厲害,每人都配備長短兩樣傢伙(三眼銃外帶月牙彎刀)。

根據《明季北略》明確記載祖大壽組織家丁,形成一支善戰的部隊。

《明季北略》明確給出了關寧鐵騎的定義:“鐵騎者,山北近河北、山西、遼陽人,俱控弦習戰之士。”可見家丁中的來路是比較復雜的,多是弓騎的戰士。

同時《明季北略》裡說吳三桂也有一支”關寧鐵騎“。考慮祖大壽與吳三桂的關係,這是同一支隊伍。

《明史》中介紹遼東將領尤世威中,也有這麼一段:“七年命偕寧遠總兵官吳襄馳援宣府。坐擁兵不進,褫職論戍。未行,會流賊躪河南,詔世威充為事官,與副將張外嘉統關門鐵騎五千往剿。”

所謂鐵騎,不外乎兩種解釋:1披掛鐵甲的戰馬的騎兵,借指精銳的騎兵。因祖大壽和吳三桂的兵屬於關寧軍,才稱其為“關寧鐵騎”。

不過在關寧鐵騎裡也存在的不少蒙古人,據史料記載名軍作戰,均出動了蒙古兵。

反觀袁崇煥坐鎮遼東時也對蒙古諸部進行過招撫。

有史籍記載崇禎二年己巳之亂時,袁崇煥率“蒙古壯丁萬餘騎”回援(指的是保衛北京城)。

咱們書歸原文;鰲拜怎麼來的?其實並不意外。自打清軍佔領南山堡,鰲拜就直接拿下松山喝杏山,因為次兩處的明軍不戰而自愧。

不久混在中原的密探彙報,說是明庭委派三邊總督洪承疇前來解救祖大壽,此訊息一出便引來皇太極的緊張與興奮。緊張之處,明軍十三大軍可是不少,自己能不能打的過還是兩說。興奮的是,聽說明軍總指揮是洪承疇,他可樂了,知道洪承疇的名望,威震江南華北一帶,這要是給自己賣命,日後進中原可有‘眼睛’了。

馬上命濟爾哈朗與多鐸他們嚴密監視明軍的動向,待朕病好之後親自督戰。

多爾袞駐防南山堡,而鰲拜帥軍埋伏在大小小北峰一帶,此處多深溝,可以設伏萬餘人馬不成問題。鰲拜也有詭計,排出一支小隊,在杏山堡的南面佈滿旌旗作為誘餌,引誘明軍上當。而後在杏山西面的小北峰埋伏,待明軍至時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不過鰲拜想錯物件了,不知道此番前來的是號稱關寧鐵騎的吳三桂大軍。結果,不但為能消滅明軍,反而落得個丟盔卸甲敗逃至松山。

吳三桂大喜,命人馬上佔領杏山,派人回去報捷,叫大家夥高興高興。

洪承疇在寧遠早就得知吳三桂大勝清軍,真是頭仗勝仗仗勝,來啊,給吳三桂記大功一件,並頒發一百兩紋銀,手底下的騎兵每人一壺好酒以資獎勵。

杏山堡上的明軍大喜過望,得到實惠了,痛飲今宵。

一夜無話,次日平明吳三桂整頓人馬繼續北上要拿下松山。(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