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明末國賊->章節

第六百二十四章鴨綠江頭建鼓旌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真不是魔神

“李將軍說的是,孤也以為先連線燕王方是正理,這樣吧,金參政你先籌集部分糧秣送往平壤,再上復濟爾哈朗,我國民少地薄,一時半會也湊不齊這麼多糧草, 還請輔政王寬限月餘,屆時我國必補齊所欠之糧秣,具將軍,你速返回仁川道,連線明朝遼南守軍,就說我國實是因東虜逼迫,不得不虛與委蛇耳, 還請上國儘速發兵,解我我於倒懸。”

李倧思量來,思量去,還是認為李元翼的策略相對穩妥,因為他實在是被背信棄義的明國士大夫集團弄怕了。

自後金崛起以來,朝鮮一直堅定地站在宗主國大明一邊,不光替支援明國東江鎮錢糧,而且還舉傾國之力和東虜殊死抗爭,可除了孫承宗、毛文龍以及魏忠賢等少數明國官員正眼看過朝鮮外,其他的大明官員根本沒把朝鮮當過一回事。

“臣等遵旨。”

金大中和具仁垕連忙領命,他們也知道李倧這也是無奈之舉,小國就要有小國的生存之道,在沒有明確結果前,貿然表態,只會將國家淪於危險的境地。

清駐朝大臣蘇薩很滿意,因為在他遞上國書後,朝鮮君臣就迅速行動起來, 僅僅過了三日,朝鮮議政大臣金大中就親自押解著首批援清的三萬石糧食在漢城起行,並徵發了八千朝鮮青壯押送, 同時金大中還承諾,後續糧草會在月內全部籌集完畢。

與此同時,具仁垕在返回仁川後,也緊急前往遼南,欲尋求明國保護。

永曆元年七月十一日,朝鮮使者在抵達遼南後,就被遼南巡撫魯良直送至了京師。

朝鮮人主動請降,李興之並不意外,因為丁丑下城”一直被認為是朝鮮歷史上的恥辱事件。

滿清憑藉龐大的軍事實力,雖然成功迫使朝鮮投降,但朝鮮君臣從內心非但沒有認同,反而認為“丁丑下城”是朝鮮歷史上的恥辱事件。

要知道,朝鮮上下一直都是以本國是“小中華”自居的,如今淪為清朝的藩屬國,這令朝鮮軍民百姓極為痛心疾首,再加上滿洲在經濟上的掠奪、政治上的欺壓和文化上的壓迫,使得朝鮮始終有著一股極為濃烈的思明反清浪潮,而這種思潮更是長期成為了社會主流。

即使在歷史上,明朝滅亡之後,朝鮮國內依舊視滿洲為“犬羊夷狄”,朝鮮君臣甚至私下裡稱清朝皇帝為“胡皇”,稱清朝的使者為“虜使”。

尤其是在葬禮和祭祀中,朝鮮更是一貫反對使用清朝年號,而一直用著明朝年號,一旦有人使用清朝年號,便會被人罵做“家賊”。

除了暗中的無聲對抗之外,朝鮮方面更是進行過公開的反抗,朝鮮孝宗李淏在位時,直接便以光復大明為己任,而且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曾意圖聯合南明、倭國一起“反清復明”,更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備戰,可惜因南明連續被清軍擊敗最終未能成行。

而到了偽清康熙四十三年,朝鮮更是玩了一票大的,三月十九日這天朝鮮國內竟然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而祭祀的物件便是六十年前殉國的大明皇帝崇禎,祭文的開篇便是,“崇禎七十七年歲次甲申庚子朔十九日戊午,朝鮮國王臣李焞,敢昭告於大明毅宗烈皇帝……”而在祭祀活動之後,朝鮮肅宗竟然又命人在漢城府築了一座“大報壇”,並表示要年年祭祀。

此後,到了肅宗的兒子英祖在位時,更是直接將崇禎皇帝和洪武皇帝的神位請進了“大報壇”,使“皇朝之日月,復照於朝宗之邦”,而這座大報壇自此便成為了朝鮮君臣表達對明朝皇帝感恩、懷念之情的場所,直到公元一九零八年才被日本人拆毀。

“我等朝鮮軍民無不對王師翹首以盼,請殿下看在我國世代為天朝藩屬的份上,早發大兵,救我國軍民於水火之中,我國君上有言,王師至日,我國必傾其所有,為王師前驅。”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燕王府內,朝鮮國海防大將具仁垕是哭的是聲淚俱下,他是喜極而泣,據同行的遼南巡撫魯良直所說,大明已經從各處調集了十五萬大軍,正枕戈待旦,只待燕王殿下號令,便要出師遼東,徹底解決遼東建奴。

“貴使快快請起,李藩對我大明的拳拳之心,孤是知道的,前者奸佞禍國,致使東江淪陷,爾國亦不得已背明投奴,今孤撥亂反正,天兵不日入遼,只是連年用兵,朝廷至今只籌集了二十萬石糧食,孤恐戰事遷延,一旦糧盡,只怕再有松錦之失啊!”

有便宜不佔是傻瓜,朝鮮好歹也是一方藩國,本著不敲白不敲的原則,李興之絲毫沒有在乎朝鮮對大明有多忠誠,而是果斷敲起了他們的竹槓,再說,你們都有糧食送給東虜,支援一下天朝上國也是理所應當的。

“殿下放心,我國國主已經在漢城籌集錢糧,王師一至,我國軍民必簞食壺漿以待殿下。”

相比於向滿洲提供錢糧,朝鮮君臣顯然對提供物資給明國軍隊並不抗拒,在他們看來,提供錢糧給大明本就是題中應有之義。

有朝鮮海防大臣作嚮導,本著兵貴神速的原則,李興之即以大明燕王的名義詔命已經轉至登州的新五鎮張武部立即在登州登船,直驅皮島,控制鴨綠江,相機切斷濟爾哈朗返回遼東的後路。

張武出征之際,李興之親自手書,鴨綠江頭建鼓旌,將軍百戰壯國威,遼海自有孤忠在,血戰疆場照丹心,今驅長舟跨海去,赤手親擒奴酋歸,太平待詔歸來日,孤替將軍書汗青。

第五鎮登船後,李興之又表奏左都御史孫之懈為薊遼總督,原山西鎮副將許定國為山海關總兵、原山東鎮參將劉澤清為錦州總兵、廣昌侯劉良佐為遵化總兵、原京營總兵黃得功為薊鎮總兵,起大兵四萬進駐寧遠,為平遼大軍前驅。

此外李興之該下令,原寧遠守將西寧侯李定國所部於覺華島登船迴轉遼南,攻略遼東半島,其餘新一鎮、第四鎮、新四鎮、第六鎮、新六鎮、第七鎮、新八鎮、第九鎮以及騎兵一鎮、騎兵二鎮、炮一鎮和炮二鎮,全部進駐山海關一線,剋日北伐遼東。

至於京師防務,由於張邵謙堅持出戰,李興之不得不令王忠立即統領第二鎮、新二鎮回返,穩固京畿防務。

相關推薦:新順1730重生寡頭1991網遊三國之無雙王者九域神皇回到明末當權臣超越輪迴諸天老不死極道丹皇吞天劍神戰國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