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宦兒->章節

第二十五章 帝王心術(二)

熱門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景雲叢與李進忠素少來往,只道他因扶持兩朝皇帝有功,曾屢被委以軍職,心下並不以為他知兵,聽了他這番話,不由得吃了一驚,下意識地點頭表示同意。

皇帝眼見李進忠正一步步在自己的引導下步入彀中,心中得意,表面卻焦急地問道:“既然用兵不行,晉國公可有更好的法子捉回張諒?”

李進忠也有自己的盤算,不急不緩地答道:“自太宗朝宜安公主始,本朝曾屢降公主與吐蕃和親,老臣聞聽陛下登極後也欲行和藩之事,如今何不仿效前朝,借和親與吐蕃修好,暗遣勇士隨使臣一同前往邏些城提親,爾後尋機將張諒一舉拿下,如此一來可解西南兵戎之禍,二來可收靖宮之首功,豈不善哉?”

說到得意處,他竟從懷中掏出那串向不離手的碩大佛珠,在手指間不停地捻動起來。

皇帝情知李進忠心裡打的什麼盤算,先不忙說破,轉臉問柳毅道:“柳先生有話說嗎?”

柳毅見皇帝和李進忠由靖宮陡然言及外藩,心知此事非同小可,早已暗自將其中的種種利弊得失及可行與否反覆掂量過,聽到皇帝垂問,遂拱手答道:“臣以為晉國公所言極是。南境不寧,自先皇一朝由來已久,究其根由,實因吐蕃常懷覬覦我河隴之心,欲趁我北方叛亂,兵力不足之機,強行將河隴兩道吞併入其版圖。陛下前幾日曾對臣談及北掃叛亂,南和外藩的宏圖大志,現如今正可自吐蕃做起。前朝昆陽公主出降吐蕃,曾換來了南境近二十年的和平安寧,晉國公建言以兩國結姻為契機修好於吐蕃,確為可用之良策。只是倘借和親之名行抓捕之實,其間稍有不慎,恐易使吐蕃心懷怨望,反有違修好之初衷。

據臣所知,吐蕃素有卑強凌弱之習,一家之中,往往年少之子昂首闊步於前,年老之父低眉順目在後,與禮儀文明之邦相去甚遠,一味地示弱修好,只會遭其輕視,難達所願。依臣之見,莫若軟硬皆施,令備邊大將盛陳兵儀於靈、歧之間,以兵鋒恫之,同時派出使臣前往修好,以誠意感之,如此方可使蠻夷之人既敬且畏,不致擅動。

至於擒拿張諒的地點,臣以為在吐蕃境外更為穩妥,畢竟納悉摩手握重兵,和張諒又是姻親,他一旦發現張諒被捉,用起強來,只怕吐蕃贊普也奈何不得他。臣智識所限,言語不周之處,請陛下及諸位大人指正。”

李進忠聽柳毅論及的盡是些他眼中的所謂細枝末節,對他提出的與吐蕃修好、藉機捉拿張諒的大計倒是持贊同之議,更加志得意滿起來,大度地笑道:“柳兄謀劃周祥,百密而無一疏。皇上,如按柳兄所言行事,老臣之計必可大獲成功。”

皇帝眼見火候已到,遂道:“軟硬兼施,防患於未然,柳先生可謂是深謀遠慮。目下張氏殘黨之所以在其主子死後仍然負隅頑抗、倒行逆施,皆因有張諒遠在異邦,可堪指望。出使吐蕃,不僅事關我朝與外藩修好、安定西南之大計,更擔負著捉拿張諒,消弭宮患的重任,依眾卿看,滿朝文武之中,差何人前往,方能不負使命呢?”

李進忠嘿嘿一笑,說道:“老臣以為中書侍郎林樹頗有膽略,可堪此任。”

吐蕃多年來窮兵黷武,對西南邊境侵擾不斷,邏些城距長安有八千里之遙,此一去縱是以提親為名前往修好,也難免兇險莫測。李進忠昨日方遭林樹痛毆,今日反而舉薦他出使吐蕃,看似寬容大度,不計前嫌,實則心懷叵測,景雲叢和柳毅都不禁替林樹暗自捏了把汗,目光投向皇帝,希望他不要被李進忠所迷惑。

但是景雲叢和柳毅哪裡能猜透皇帝的心思,他一直等著的就是李進忠的這句話,見如今李進忠果然在自己的誘引下舉薦林樹出使吐蕃,皇帝心中雖喜,卻絲毫不顯現出來,臉色陰沉地說道:“林樹即便略具薄才,但他君前失儀,膽敢對晉國公不敬,若不是昨晚宮中出了刺客,現下他只怕已被褫奪官位,淪為階下之囚。像這樣的人,即使晉國公不與他計較,朕也饒他不得,怎可再賦予重任?”

李進忠料定林樹是皇帝在東宮時的舊屬,皇帝斷不會為了區區鬥毆之事就重責於他。

他原本想的是舉薦林樹出使吐蕃,將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他,事成則自己謀劃建言在先,論功自然是頭一份,而一旦事有未諧,正可借吐蕃之手殺了林樹,自己也不必落個挾怨報復的惡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現在聽皇帝為了安撫自己,仍在言不由衷地說些鬼都不信的場面話,李進忠心中惱到了極點,表面卻還得為林樹開脫:“老臣曾聽聞林樹有個綽號喚作‘渾不怕’,他生得一副張飛模樣,做事固然鹵莽些,別的罪過倒是扯不上。柳先生方才說及吐蕃人習於卑強凌弱,陛下不妨借林樹的這副尊容一用,或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於朝廷和睦外藩的大計相比,老臣受得些許委屈,又何足道哉?”

他實在不願從自己嘴裡說出關於林樹的更多好話,急切間只得拿林樹的外表強作說辭。景雲叢、柳毅等人在旁聽到李進忠不倫不類地反倒為林樹開脫起來,都忍不住掩面竊笑。

皇帝一心要把這出戲演到底,仍舊板著臉說道:“晉國公有古大臣之風,朕心甚慰,如再不從所請,恐傷晉國公以德釋怨賢名。只是撮爾狂悖後生,不堪充作正使,著將林樹品降兩階,以禮部員外郎的職銜充作副使也就罷了。慶則,此次出使既同時負有捉拿張諒之責任,你索性受些委屈,朕一併委你為吐蕃宣諭副使,隨同前往邏些城。”

眾人聽他一連委任了兩位副使,都凝神注目,想聽聽皇帝委任的正使是誰。只有李進忠像是隱約猜到了什麼,心中暗說不妙。

“眾位卿家,如今北方戰事不利,叛軍捲土重來,其勢正熾,宮內肘腋之變又生,闔朝上下難免人心浮動,朝廷正值危難緊要關頭。此次出使吐蕃,於舉國形勢之逆轉尤為緊要,事成則不僅可令南境恢復安寧,而且能安定人心,收不日之奇功,如此艱鉅之使命,理應從朕的元子中擇一賢者委之,以為君父分憂。睦王李啟,為朕長子,年屆弱冠,朕擬命其為吐蕃和親宣慰大使,卿等以為妥否?”皇帝在眾目睽睽下,終於說出了正使的人選。(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宦臣為後宦海雲飛何宦無妻一品權宦東廠督主宦妃還朝三國:我,宦官天子!女宦鳳起蒼穹:逆天宦妃諸天萬界神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