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扶桑鏡夢->章節

第四十四章 叫不醒裝睡的人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在白主給家主茂敏舉辦的慶生宴上,公卿西園寺藉故發難,直秀卻一點和他辯論的興趣都沒有。

為啥呢?

雖然西園寺日後是九元老之一,被認為是共治的最後捍衛者,但如今他才十六歲,受學識、閱歷所限,別說理解英吉利光榮革新了,恐怕連日後他自己說的話,如今他也無法贊同。

比如以下兩句:

“把皇帝當作神來對待是不對的,應把他當人來看。”

“必須使國民性情活潑開朗、正大有為,不要使之陷於慷慨悲壯、偏頗奇癖。現在社會上往往以衰世逆境中人為楷模,讓年青人效仿。這種作法會留下弊害,與國家今天的繁榮昌盛不相配……”

現在的西園寺,如果知道未來自己會說這些,估計會立馬昏倒。

為啥呢?

因為如今的扶桑,除了直秀勢力所在的北地,根本就沒有這種思想生存的土壤——沙漠裡造船,這不是扯淡嘛。

其實,以前直秀等人也覺得奇怪:

自從文久二年(1862年)九月底,會津、白主聯軍入京都後,北地和京都各方人士都有接觸,其中最難打交道的,就是公卿、攘夷浪士和僧侶神官。

可按學識教育程度而言,從低到高,應該是百姓、町人、商人和上述這些人,這知書達禮的,反而更難以溝通,這不是奇怪至極嗎?

後來總結才發現,這一點也不奇怪:

白主在壬生村附近推廣農學和義診,在京都扶持商家、手工業,又輸入有利可圖的貨物,這得利的是百姓、町人、商人,他們當然好打交道了。

至於僧侶神官,在別的地方,可能還會因為商業因素,對北地高看一眼,可這是哪裡啊,是京都,名宮古剎數不勝數,人家信徒多了,根本不把這點利益放在眼裡。

輪到最後的公卿和攘夷浪士,他們的要求更高。

其中,浪士是有些被白主吸引到北地拓荒的,但哪些大半都是走投無路的,可但凡有點本事或者有點聲望的,開口不是百石領地起,閉口就是要求重要職位,完全是一群役迷。

可這憑啥啊?白主又不是找爹,因此只能對這些人敬謝不敏。

而公卿呢,大多高高在上。

人家對攘夷浪士親切有加,那是浪士們懂事——恭恭敬敬還聽話,而北地這群得了脊柱僵直的,說啥也和這些人無法合拍。

按江藤新平的話說,那就是“公卿以大言欺人,可內裡百無是處;而浪士空有一腔熱血,但奈何抱殘守缺。”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多數公卿、浪士頑固守舊,整天活在自己勾畫的天地裡,自己把自己激動的不行。

如果從1853年黑船第二次來訪算起,雖然至今已經開國十一年過去了,但實際上,儘管扶桑被衝擊得搖搖欲墜,但根子裡還是老底子在垂死掙扎。

這也沒辦法,“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嘛。

不管從哪方面講,教育也好,學術也罷,包括經綸、民生等等,扶桑還在痛苦的轉變過程中——按大久保利濟的話說,那就是“扶桑不過才上路罷了”。

後人評價說幕府保守,但那是與維新成功的新官府相比,從現在看,幕府是鐵鐵的開國派先鋒:

儘管蘭學產業發展的緩慢,但畢竟在進步。

當然,幕府裡守舊的人也是一大堆,可畢竟還有松平慶永、井戶弘道、小慄忠順、堀利熙等徹頭徹尾的革新派。除了這些人,甚至如堀利堅等老人也試圖振作。

說起來,這可比紙上談兵、自吹自擂的公卿強多了。

這也是直秀等人目前支援幕府的原因——如果拋棄幕府去尊王,現鍾不打去鑄銅,力氣沒處使了啊。

想到這裡,直秀愈發不願意搭理西園寺。

不過呢,儘管直秀不樂意,可席間卻不缺捧靴子的,看直秀不接話,土佐的武市半平太出言轉圜:

“右近衛中將大人,是下面的人說了什麼混賬話嗎?”

聽到這句話,直秀笑看了武市一眼。

按理說,武市當年入過直秀在高知町開辦的私塾,又是龍馬的遠房親屬,應該算自己人。

可如今土佐內鬥的厲害,老藩主山內豐信和執政家老吉田元吉,兩人有撕破臉的趨勢,而武市不顧與吉田的師生之誼,出任了老藩主的側近人。

吉田元吉和直秀、小慄相交甚密,武市如此做,直秀如今也不敢相信他是自己人了。

這時,終於找著梯子的西園寺,他開始滔滔不絕……

直秀仔細分辨,他說的其實還是老三套,“大義不可敬乎?人言不可畏乎?仁者之勇可敵乎?”

所謂的大義,其實就是指白主“桀驁不馴”,對朝廷和公卿不夠尊重。

而人言麼,是指白主兵在京都特立獨行,尤其是洋服短髮,不符合此時的傳統——至於啥叫傳統,自然是從開天闢地以來就存在的公卿們說的算。

至於仁者之勇,則是西園寺心虛了:

自兩次大勝魯西亞後,北地兵就躋身於強兵之列。而去年警衛橫濱後,白主兵更是被洋人稱之為遠東強兵。

西園寺提仁者之勇,意思就是“只要心懷仁義那北地兵也沒啥可怕的”。

啥叫對魚撣琴,什麼是給貓小判,現在西園寺說的這些,對直秀就是這樣——根本沒有。

他說的大義、人言和仁者之勇,其實根子是大義,其它不過是纏繞而來。而大義的根子,又在於“尊王”。

其實西園寺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為啥要尊王呢?依據何在?這些他根本說不清。

按直秀所想,這尊王無非是由三方面而來,那就是神道、儒學和扶桑國學:

從神道來講,皇室是神裔,扶桑都是由人家祖上創造的。如果不尊王的話,那不是數典忘祖嘛。

儒學呢,則是最重“禮”、“義”。皇室無大錯,那上下尊卑總是要講的吧,因此要尊王。

至於扶桑國學呢,那就更進一步了:

國學本來是從扶桑自身出發的學說,難免自抬身價。

而這自抬也要有噱頭才好,因此除了推崇和歌等古學、神道等本土傳統,延綿不斷、千年在上的扶桑皇室,也自然成了扶桑特殊性的標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尤其是其中水戶學中的華夷論、王霸論和攘夷說,為了抬高自身,甚至不惜偽造、杜撰加撲風捉影。

比如在其根本著作《大扶桑史》中,為了營造扶桑的特殊性,證明扶桑就是好,水戶學者編造出了皇室萬古一系的證據——這和《古事記》、《扶桑書紀》等古典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正神話、傳說、

個人筆記啥的,不管證據真假,只要有利就都往裡面塞。

而如今呢,恰好是西洋人凌迫扶桑的時候,扶桑人從自高自大變成了自卑敏感,那水戶學說還不大興於世啊——當然,對外開埠以來造成的經濟動盪,是水戶攘夷學說廣泛流傳的溫床。

可拔出蘿蔔帶出泥,攘夷說風行的同時,水戶尊王之說也不免大興於世。

於是,因德川幕府鎖國二百多年發展起來的國學,加上如今這個西洋凌迫扶桑的年代,這才造成了“尊王”這種復古的扭曲認知興起。

對西園寺來說,他是公卿,“尊王”推崇皇室之餘,那朝廷公卿也跟著雞犬升天,因此對此非常熱衷。

可對此時主廳中其它十位人來說,尊王的內裡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尊王呢,有幾個個好處,一個是可以統合人心,一個是可以借名位壓制幕府,另外一個最大的好處呢,則是容易造成敬鬼神而遠之。

說白了,扶桑皇室傳承千年不絕,又是神道首領,這名望不用白不用;而幕府勢大,正面對抗的風險很高,不如借朝廷的名頭壓制。

而對有心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尊王”還可以引申為“王政復古”。

其實尊王只是一個表象,皇室、公卿浮華無用,這在幕府、諸侯包括民間都是公認的,因此“王政復古”之後,這大政就難免從幕府手中轉入新崛起的各方之手。

說到底,水戶學“尊王”一說的氾濫,背後也有推崇虛君共治的儒學者在推波助瀾。

當然了,不受國學水戶派、儒學影響的特例也有,比如幕府政事總裁的謀主橫井時存,他就是想效仿英吉利光榮革新的——慶永一系尊王不是反幕府,其憂國憂民的心思多一些,共度時艱才是其主要目的。

而今天給白主松平家主茂敏慶生,主廳坐著的十一人,這裡面對尊王感興趣的,直秀敢擔保,除了兩位公卿巖倉、西園寺外,哪是一個都沒有。

甚至連土佐的武市半平太,別看他自己跳出來給西園寺捧靴子,那也是別有目的——要麼是因為公武合體拉攏公卿,要麼是想“王政復古”分享權利,總之這也是個治政動物,尊王的虛頭別想騙到他。

因此,儘管藉著武市遞的梯子,西園寺在席間滔滔不絕,可直秀卻依然懶得理他:

“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就扶桑如今這個鳥模樣,別說誇誇其談、固執己見的西園寺了,就連巖倉這種老謀深算的,直秀也不想交涉。

為啥呀?

因為利益不一致。

直秀拿不出能讓大家滿意的利益,因此呢,言語壓根就不管用,只能選擇拉一波打一波。

看直秀一直不肯接茬,最終還是公卿巖倉出面勸住了自己的小兄弟。但到此席間的氛圍已經被徹底破壞掉了,因此最終大家只能不歡而散。

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八日,是花祭灌佛和白主家主茂敏的慶生日。在這之後,京都內外開始準備酉日的“葵祭”。

葵祭乃是三敕祭之一,扶桑皇帝、幕府將軍和在京的公卿、諸侯都要出面參與。

而這時,上洛自辯的長州世子毛利定廣,他也已經趕到了近畿附近。

於是,在角色都已到位的時代劇場,大幕終於拉開,而這次表演的結果,將決定扶桑數年後的走向。

相關推薦:三國外掛系統海賊之黑伯爵混世農民之無雙奶爸我和白富美的荒野求生闢道立心穿成前任叔叔的掌心嬌網遊之最強傳說我真的是戰士飛越泡沫時代我家師父超兇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