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扶桑鏡夢->章節

第四十一章 國是參與(下)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與幕府約定下關炮擊事件的賠款後,長州的交涉代表高杉春風,他一回到本藩,他就遭到了刺殺。

為啥呢?

因為毛利武士都覺得他吃裡扒外,七成賠款也是七十多萬金,這換成大米夠多少人吃啊,憑啥這麼容易就交出去。

幸虧事前有人通風報信,高杉才逃過一劫。

可他好不容易見到家主毛利慶親,這才知道大事徹底不妙:

慶親啥都好,就是耳根子軟,如今呢,他就又變主意了,不準備如約交錢。

所幸慶親也知道這麼坑家臣有點過分,因此呢,他偷偷派人把高杉春風放跑了。

反正事情最後的結果是,長州說自己奉令攘夷,朝廷和幕府都有責任,所以毛利家只能出三成賠罪。

就這呢,幕府也別嫌少,說少就一分金都沒有!

這不是坑爹麼,幕府已經和洋人談好了,這毀約是萬萬不可能的——代價太高,幕府不想開打。

但長州開始耍無賴,這幕府肯定不能開這個口子啊,都這樣,幕府把自己當了,也堵不上這樣的窟窿——如果誰高興了都打幾炮,然後等著幕府來擦屁股,這那能行。

因此,家茂、慶永上洛以後,要求朝廷將毛利家定為朝敵。

這麼做是因為,一旦被定為朝敵,那毛利家就舉世皆敵,幕府就好名正言順地收拾它。

按道理,毛利家這麼反覆無常,捱打也不冤。

可畢竟長州是打響了攘夷的第一炮,立誓攘夷的扶桑皇帝確實有些偏愛與他,因此這朝敵麼,一直批不下來。

而且呢,這位還親自出面轉圜:

“這裡面是不是有啥誤會,先搞清楚再說嘛。”

葫蘆官判葫蘆案,這能搞清楚啥啊。

長州倒是派人到了京都澄清此事,但人家一口咬定,洋人先動的手,我是自衛還擊。

證據呢?

那肯定是沒有了。

按長州的說法,幕府攘夷大令說的很清楚,“彼來襲必攘掃之,我進取則不可開戰端”,洋人先動手,那我還不“必攘掃之”麼。

當時在場的慶永就怒了:

“高杉春風在江戶可不是這麼說的!”

“高杉此人,素來荒謬,常常大言欺人、欺下瞞上。

受奸人愚弄後,如今已知罪逃竄。”

慶永當時就被氣樂了,高杉是你們派到江戶的,如今又不認賬,還“受奸人愚弄”,意思是幕府強迫他承認的唄。

因此慶永就要求朝廷立刻下旨,幕府這就兵發長州討伐逆黨。

但其餘五個朝廷“國是參與”,慶喜、容保加島津齊彬、山內豐信、伊達宗城,其中卻有三人不同意:

慶喜、山內豐信、伊達宗城都認為小懲大誡即可,畢竟去年攘夷是扶桑大策,現在事情搞不清楚就兵發長州,這有些不妥。

容保呢,他也認為事情必有蹊蹺,這臣子嘛,可能撒謊、欺主,大名有時也被裹挾,不妨讓毛利慶親父子到京都自辯。如果毛利父子不敢來,那事情就清楚了,到時再發大兵也不遲。

島津齊彬到是支援慶永的。

於是四比二,反對討伐的佔了上風。

對此將軍家茂氣得要死:

關白二條齊敬是個牆頭草,向來不肯出頭,指望他是不成了;

而就算自己下場,也是四比三,拿到扶桑皇帝案頭,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要仔細辨別。

可這是仔細辨別能分出對錯的事情麼!

至此,將軍家茂就有了東歸之意:

他算明白了,這公武合體就是扯淡,朝廷武力攘夷的心思一直沒變,而幕府的十年攘夷,人家根本就沒放到心上。

要不是三國炮擊下關被打敗了,大家都有些恐懼洋人,那一直不肯開戰的幕府,恐怕早就被定為朝敵了。

兩邊根本就湊不到一起,公武合體,合個鬼呦!

除了御敕和毛利家處置兩件事外,家茂不滿意的事情還有很多:

首先呢,就是這第二次公武合體,明顯朝廷的胃口大

了許多。

藉著“公武一和決斷”的名頭,公卿們不斷體恤民情,今天要開倉放糧、明天要修繕水利。

反正呢,就是幕府出錢他們攬名聲。

其次,無數公卿開始關心實務。

江戶不是發了《殖產興業令》麼,這些人對此非常感興趣,抓著慶永等幕臣不斷詢問內情,表示也要為扶桑中興出把力。

大家不堪其擾,只好推薦他們去江戶的文久大學學習。

可問題是,公卿們表示沒錢,要麼幕府出費用,要麼從大學裡調人到京都教授,反正就是要解決。

而且呢,朝廷打出了“公武一和決斷”的旗幟,這以前上洛的大名就都回來了。

諸侯們紛紛表示,“國是參與”的人數只有六個,這太少了,應該多任命一些,兼聽則明嘛。

對此,慶永曾經憂慮地說:

“公武一和決斷如此下來,‘委大政於幕府’就是一句空話。 除非江戶幕臣齊聚京都,不然大權必然旁落。

而就算如此,聖上和公卿們也必然要胡亂插手。

因此呢,我建議咱倆還是趕緊回江戶吧。這山高路遠的,到時候就好搪塞些。”

好麼,好狗架不住群狼,這就是慶永的意思。

但將軍家茂還在猶豫御敕和毛利家處置兩件事,他覺得回江戶後,這兩件事恐怕結局難料。

慶永只好直說,他原本也以為公武合體乃扶桑一致的正途,但如今看來,除非幕府奉朝廷為首,不然皇室、公卿和攘夷諸侯是斷斷不肯善罷干休的。

至於御敕和毛利家處置,恐怕不出結果才是好結果。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越在京都摻合,陷的就越深,還不如回江戶靜觀其變,這有餘地才能收放自如。

家茂聽了深以為然。

但來的容易,想走可就難了。

朝廷、諸侯死死纏著兩人不放,大事、小事不斷,求救濟的、要好處的絡繹不絕;光是講大道理談不要放棄攘夷的,那就是從早排到晚啊。

最後沒辦了,兩人只好硬上:

元治元年(1864年)三月九日,松平慶永、島津齊彬上書辭去“國是參與”,理由嘛,一個是薩摩有事,一個是幕政不寧,反正是不玩了。

同日,將軍家茂也申請迴轉江戶處理幕政。

要是成了,“公武一和決斷”,這沒了幕府不就成了“公家決斷”了麼?

這那成啊,要不是考慮“天塌了有大個子頂著”,何必請家茂上洛呢。

因此,剩下的四位參與也都立馬上書辭職——別的不說,近兩個月,啥事沒幹成,被大家指著脊樑罵,這憑啥啊。

訊息傳出,公卿、諸侯無不驚詫。

扶桑皇帝這回也繃住了,只好出面撫慰:

“諸位愛卿,這好好滴,何必如此啊。”

大家一聽差點沒倒下,啥就好好滴,這一個多月了,啥事都沒幹成啊。

當時扶桑皇帝的眼圈就紅了:

“橫濱暫緩鎖港,朕不是應允了麼,怎麼能說啥都沒幹成呢。”

大家一想也是,唉,扶桑如今這個鳥樣,百廢待興,也只能慢慢磨了。但慢慢磨何必待在京都呢,回家也是一樣嘛。

因此,慶永提議:

“以後每年的春季,從二月到三月,大家上洛議事,您看如何啊?”

……

磨了許久,扶桑皇帝終於點頭,但他提出了一個條件:

八月十八日之變後,他擔驚受怕、夜不能寐,因此呢,準備任命一名“禁裡御守衛總督”,好保證京都安定。

至於人選,他覺得一橋慶喜卿就不錯。

說實話,在大御所家定復出後,一橋慶喜的將軍後見當的很尷尬。

但他不主動辭職,幕府也找不到合適的藉口罷免他——畢竟當初是小朝廷推舉的,只要還想公武合體,慶喜無大錯就不能輕動。

考慮到他和慶永不睦,回江戶也沒啥好果子吃,這留下嘛,也不失一條出路。

可“禁裡御守衛總督”是

朝廷官職,定的役料每月是七千五百俵的,這麼高的役助,足可以養兵三千有餘,這可不成!

(幕府是米本位,七千五百俵包括了所有養軍的花費,不光是食物。)

雖然很早的時候,尊王浪士們就提議設定朝廷親兵,但因為此事涉及兵權、過於敏感,從來沒有人敢明確在朝堂上提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次由扶桑皇帝親口提出, 將軍家茂、政事總裁慶永不由得勃然變色:

答應,這無疑是養虎為患;

而不答應,“公武一和決斷”已經要名存實亡了,再拒絕此事的話,公武合體恐怕就徹底沒戲唱了。

其實公武合不合體,單從與公卿合作的角度上,這是無所謂的。

但問題是,扶桑開埠以來,民生艱難,一揆時有發生,很多諸侯深受其害,因此攘夷之聲不絕,而只有公武合體,才能壓的住這些諸侯和所謂的攘夷浪士。

如果這公武合體一散架,恐怕長州這樣的無賴諸侯,立刻遍佈扶桑。

到時這些人今天打兩炮、明天開兩槍,搞不好就真拖幕府下水武力攘夷了——至於徹底倒向洋人,現在幕府御領的民生也不好,為了維繫民心,因此堅決不能考慮。

見到家茂、慶永為難,扶桑皇帝呵呵一笑,他就先跑了,留下關白二條齊敬進行勾搭。

最後,二條終於把兩人說動心了:

他表示公卿柔弱,如今扶桑動盪,這擔心自身安危,是大家共同的心事。

“禁裡御守衛總督”呢,雖然役料每月是七千五百俵,可養的兵馬,可以全部是幕府的番組,就掛一個朝廷的虛名即可。

當然了,有公卿子弟願意從軍,也請幕府酌情安排,朝廷絕不強求。

但無論如何,這批人馬不能離開京都,以免再次發生八月十八日之變那樣的危局。

咱們以兩年為期,如果扶桑時局平穩了,那“禁裡御守衛總督”就可以裁撤;如果還不平穩,也按舊例,請幕府推薦新的總督人選,您看如何?

見兩人依舊疑慮,關白二條齊敬又加了一個重要的條件:

“長州處置一事,最終以幕府方面的意見為準。”

長州公然反悔與幕府的約定,這是將軍家茂的心病,如果不能斷然處置,那幕府威嚴受損不說,恐怕其他諸侯也會有樣學樣。

因此呢,這些條件加起來,頗為誘惑。

但事關重大,家茂、慶永兩人都不敢貿然承諾,只表示要回去考慮一番。

可沒想到,當天京都守護容保就找上門來:

原來慶喜承諾,這每月七千五百俵,七成給容保養兵,並給容保寫了手書。

會津上洛的可是三千人馬,雖然幕府給了一定的糧草,可助軍役嘛,哪有給足的,能給三成就是好的了。

因此容保聽了慶喜承諾,根本坐不住,趕緊跑來求情,這事可以考慮啊,有我看著,肯定不會有事。

當初容保上洛,可是政事總裁慶永一手攛掇的,今天人家容保開口,慶永還真不好回絕。

何況,去年第一次公武合體的最後,家茂跑路時,武力攘夷派的諸侯蠢蠢欲動,可會津卻彈壓地方,足見忠心——當時慶永怕容保和慶喜有勾結,因此跑路開始才給容保去信,所以容保來不及參與護送。

容保這麼一說,家茂、慶永就真的放下了疑慮:

別看每月七千五百俵,可番組不是光吃飯,軍械軍需都要從這裡面出。七成給了容保,那就算慶喜自己再補貼點,那也只能養個千把兵。

加上人又是從幕府番組抽調的,還能怕他翻出天不成。

因此,儘管身邊的幕臣們苦諫不可,兩人還是承諾了此事。

而後面朝廷也遵守了承諾,不但同意了幕府對“公武一和決斷”的提議,而且在慶喜上任前,就下達了新的敕旨:

“長州毛利父子如一個月內不到京都自辯,則必以朝敵之名討之。”

所以呢,今天將軍家茂,他才出現在慶喜的轉仕儀式上。

不過他可沒想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慶喜代表小朝廷掌握了京都警衛,這件事可真沒想的這麼簡單!

相關推薦:三國外掛系統海賊之黑伯爵混世農民之無雙奶爸我和白富美的荒野求生闢道立心穿成前任叔叔的掌心嬌網遊之最強傳說我真的是戰士飛越泡沫時代我家師父超兇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