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對話古今:我打造節目,國寶有靈->章節

26 他的爭議性,實在是太大了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真不是魔神

節目的形式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非常的簡單。

但每一個問題,考究的都是主持人的歷史功底。

拿到節目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對題目的提前規劃設計時間也很有限。

因此,查詢資料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極其明確的目的性。

東找找西翻翻,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暫地時間內,得到正確的解答的。

就好比第一個題目,孔子和李白的武力值對比。

實際上普羅大眾的觀點向來很簡單。

這兩個人都是文人,再結合影視劇中常見的形象,妥妥的文弱書生無疑了啊。

實際上歷史往往是具備著一定的顛覆性的,其顛覆的地方就在於,普羅大眾眼中的歷史人物,很多都來自於各種傳說故事,各種影視劇小說,至於歷史上的這個人物,究竟是什麼模樣,大眾心中是很模糊的一個概念。

孔子的形象,距離我們已經有多少年了呢?

自孔子誕生來算,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了。

如此長久的時間裡,孔子的形象會發生多麼大的變化,誰也不知道。

歷史是有趣的,因為誰也無法回到歷史上存在的時代。

透過史籍資料和考古發現,我們能夠窺見曾經的輝煌與壯闊。

但這終究只是管窺蠡測而已,只能夠撿拾起歷史浪潮中微不足道的幾枚貝殼,而大段大段的歷史真相,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在時光長河之中。

易澤能做的,也只是盡力的去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去揭開貼在歷史人物身上的各種虛假的標籤。

孔子是文弱書生嗎?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孔子是的。

這種觀點的來由,是幾千年來大眾對讀書人固有形象認知的根深蒂固。

世人常說的手無縛雞之力,形容的就是讀書人。

各種小說影視劇作品之中,讀書人的形象也是文文弱弱、滿嘴之乎者也仁義道德。

這樣一來,作為讀書人老祖宗的孔子的形象,自然就會發生變化。

文弱,手無縛雞之力,仁義道德……

再加上一直以來,被廣為宣傳的思想觀念,比如說什麼以德報怨,什麼仁義禮智信等等,這些思想觀念的傳播,無疑會對大眾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老祖宗都讓我們以德報怨了,所以我們要寬容,別人給你一刀,你要還以笑容、要大度……

說實話,賤不賤吶。

正是有了這種斷章取義的認知,才導致原本有血有肉、個性強烈的孔子,成為了一個端坐聖壇之上、充斥著道德光輝的萬世楷模。

當然,這也是統治者最喜愛的形象,畢竟這樣一套下來,老百姓也更好管理,不至於一天天的盡出么蛾子。

至於真實的孔子,誰關心呢?

一個已經腐朽在棺材板裡的人罷了,無論怎麼解釋,這人也都不會出現在面前了。

標籤,名號再多再強,什麼萬世之師、天之聖人、至聖先師……這樣的高大上牛逼哄哄的稱號,一個個套唄,反正孔子沒了,帽子想給他多少,那就能有多少。

百姓好控制,國家便於管理,那就足夠了。

老百姓也只是看個樂呵,不會在意這到底是誰。

只要宣傳到位,漫天遍地都是正面資訊,那麼即便是無惡不作的狡詐惡徒,也能擁有極好的名聲,反之,抹黑到位,即便是不沾葷腥、連只螞蟻都捨不得踩死的善人,也可以成為奸賊。

說到底,老百姓只關心話題度夠不夠高,能不能有強烈的反差,以及這個人,是不是飽受爭議。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人的形象,歷來就不是固定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口口相傳的變質,一個人的形象,也會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

就好比韃子末代皇帝,明明是個賣國賊加無能男,但依舊可以被洗白成可憐人和貴公子。

也好比紀曉嵐,幾百年的時光下來,鬼知道他身上多了多少個標籤?

就是紀曉嵐再活一次,也未必能達到這麼戲劇化的效果。

但偏偏,在大眾眼裡,紀曉嵐就是這麼一個戲劇化的人物形象。

能扭轉嗎?

能!

但是很難。

當一個根深蒂固的形象走進每一個人的心裡的時候,想要扭轉這樣的形象,就必須從頭打破,而後重新構建,最終在幾代人的輪迴之下,一個新的形象才能重新樹立起來。

這還是理想狀態之下,實際上,因為各種不同因素的干擾,各種學說的混雜,一個固有形象的改變,要花費的時間,是幾百年上千年的事情。

就比如在如今,孔子那一句“以德報怨”廣為流傳,但是知道前後文的人能有多少?

課本上只會出現一句“以德報怨”,會出現“以直報怨”嗎?

不會的,因為有些人不允許。

因此世界上最流氓的事情,就是“本文節選”。

節選的東西,看不到全貌,你就無法得知,原作者到底想要表達個什麼玩意。

而古代的東西,本來就意蘊深厚,不同的解釋,會帶來不同的答案。

就好比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剛看到不就是沒有後代嗎?

意思就是要多生孩子,這要才是孝順的。

但漢語的語義,是極其寬泛的。

“後”就一定是後代的意思嗎?

在古代,尤其是在紙張大規模出現之前,書寫工具一直相當的笨重。

竹簡什麼的雖然可以用,但是寫上個一千字,那重量就不低了。

哪裡像現在,一本千萬字的網絡小說,不過也就是十幾個mb而已,重量可以粗略不計。

但在古代不同,真要有個人寫了一部千萬字的書,那就不是學富五車可以形容的了,那得叫學富五噸。

因此,書寫材料的限制,使得書籍同口語相背離,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孟子天天就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幾個字掛在嘴上?

那也未必,說不定那時候的口頭禪,就是和如今相差不多,比如說該死,淦……

因此,寫在書上的東西,那絕對是高度精簡化的東西。

不會有半點的囉嗦,每一個字,那都彌足珍貴。

不然司馬遷書寫《史記》,換做現代的做法,敲著鍵盤用著電腦,記錄從黃帝到漢武帝期間幾千年的歷史,那不得寫他個幾億字?

而《史記》多少字呢?

也只有五十二萬而已。

放到現在,這點字數,也就小說上架兩個月的字數而已。

當然,古代與今天條件不同,自然不能這麼簡單的比較。

但是,如果當時有了簡便的記錄方式,有了能夠長篇大論的物質基礎,那麼古文會如此的晦澀難懂嗎?

那肯定是不會的。

文章寫出來,那就是給人看的,要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傳遞自己的精神世界,那必然是要大家都看得懂才行。

寫一篇文章,大家看不懂,或者每個人的理解,都大相徑庭的話,還傳播個屁思想。

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無論讀者怎麼變,他們看到的始終都是哈姆雷特。

而不是這個人看,誒,哈姆雷特,那個人看,哇,哈利波特。

儒墨法名道陰陽,大家思想不同,學說不同,想要傳播思想,除了到處跑之外,那就得著書立說,將思想傳至後世。

因此,意思準確,是基本的要求。

不然讀《論語》的,體會出了清靜無為,這叫什麼事情?

因此,孟子這一句,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後”裡面有多少深刻的含義,現在人只能透過猜想論證來得到解答。

但即便是這樣,因為簡體繁體之間的變化,因為幾千年來詞義的改變,原文到底是什麼意思,就足夠爭論一輩子了。

是單純的指“後代”,還是指“沒有盡到後輩應該盡到的責任”?

意思解釋的不同,那整句話的意思就會截然不同。

孟子如果有電腦,有鍵盤,還用得著這麼摳摳搜搜嗎?

寫本書還得注意字數,注意不能太多。

字數太多,竹簡也就更多,那別人看起來,費勁。

攜帶起來,那也不方便,也大大增加了失傳的風險。

因此,想要更為廣泛的傳播思想,這些承載自己思想的作品,就不能太過於長篇大論,必須做到極度的精簡。

有些人稱,前面提到過的,統統省略,能夠用一兩個字說完的意思,堅決不用一句話。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樣做,作品的篇幅會大幅度的縮水,意思也會更加的難以捉摸。

但好在自己的書更加容易傳播起來了,別人推薦給朋友,只要拿一卷乃至半卷竹簡就行了。

不然,當有人喜歡你的學說,要推薦給別人,還得僱幾輛牛車過來拉竹簡,這多麻煩。

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歡麻煩的,能夠直接解決,那就是最好。

至於讀到自己著作的人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思想,那孟子也決定不了,只要大方向上沒錯,那就行了。

至於個人的理解,那都不重要了,核心不變,則道理不變,其餘的旁枝末節,那都可以忽略不計。

就好比有人從“無後為大”這四個字中,悟出了人不能沒有後代這樣的理解,這有錯嗎?

沒有,反而很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人就得多生孩子。

而悟出了人不能不盡到為人子孫的責任,那有錯嗎?

也沒有錯,這正是儒家強調的“孝”中的一部分。

至於還有其他的意思,那也無妨。

萬變不離其宗,這句話裡面重點是後面嗎?

不是,主要是前面,那個“孝”字。

至於後面,再怎麼理解,一般人也不會偏差的太厲害。

真要理解出了什麼後面,後來,未來這樣的意思。

那說明讀著書的人壓根就不是孟子的受眾群體。

那再怎麼理解,也沒有妨礙了。

當然,這也就是古文的趣味性,不同的人,往往能看出不同的意思。

比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中的“知”,在古代的意思有多豐富?

知道,瞭解,還是通“智”?

因此,後人看前人,永遠會帶著一副有色眼鏡。

絕對的公正,那是不存在的。

前任遺留下來的思想文化,後人只會選擇性的進行吸收。

往往被吸收的部分,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孔子的形象以及學說,被歪曲的有多厲害?

紀曉嵐的形象以及貢獻,被扭曲的有多嚴重?

往事歷歷在目,實在讓人觸目驚心。

而接下來大屏幕上出現的這個題目,涉及到的主人公,則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人物了。

他的故事,他的經歷,他的思想乃至於他的貢獻,在網路上傳播的有多離譜,現場的觀眾都心裡有數。

至於頭銜,那更是多得不得了。

好的也有,壞的也有,不好不壞的,那也有。

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誰知道呢?

只是史書上的文字,大多說他是一個暴君而已。

但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寫就史書的人,背後又有沒有不為人知的思想鬥爭?

亦或者不同的時代裡,因為現任老闆的壓迫,史官們也不得不從心一波,刻意的就某些史實資料,進行避重就輕的描述?

這些都是吃不準的事情。

避重就輕的描述,往往能夠改變一件事情的本來面目。

好比說兩個人打架,打的鼻青臉腫,去調解的時候詢問緣由,那肯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事情真相到底如何,還得各種取證,或者調出監控。

現在各種監控滿天飛,因此查詢到事情真相,哪也沒太大的難度。

但是放在古代,別說監控了,就是目擊者都未必有多少。

而人眼作為世界上最為虛假的監控,其接受到的資訊,再透過大腦的加工之後,會產生多少變化,這誰知道?

比如說有人只看到了男人當眾毆打他的妻子,就認為這是家暴,是男人的錯。

但誰知道,這背後,到底是誰的錯?

或者是捉奸在床,或者是絕望之前的歇斯底里。

眼睛會欺騙人,大腦也會欺騙人,就連手機攝像頭,那都自帶美顏學會了欺騙人。

因此,當大屏幕上的題目出現的一刻,觀眾們便開始嘰嘰喳喳起來了。

彈幕上,直接爆滿。

因為這個人,他的爭議性,實在是太大了。

……

相關推薦:愛情公寓之一見鍾情國漫摸魚日常亮劍之老子是孔捷噬魂海盜帶著星際到末世紅樓璉二爺紅樓璉二爺大明:開局認朱元璋作爺爺!都市:開局融合魔帝,我無敵了大奧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