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092章 東晉娘炮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魏晉時期的帝王也都喜歡那些過於陰柔的男子,更嚴重的就是喜歡男人,這種情況還蔓延到了一些豪門裡,於是為了奉承帝王,也紛紛在家裡豢養了一些美貌的男子,每當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就會讓他們出來招待客人,吟詩作畫,詩詞歌賦,營造一幅興盛的樣子。甚至有的人還認為家裡能豢養這樣的美男子才是衡量是否是世家大族的唯一標會,於是上行下效,一些貧民也認為這才是雅士的作風,家裡有好看的男兒就會讓他打扮一番,希望可以得到那些世家大族的看重,從而一步登天。

這個時代的士子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的,有的如西施般的病態美,有的飄逸出塵,有的如高嶺之花不可褻瀆,有的如冰山美人一樣,行走在街頭上,拋棄陽剛之美,轉走陰柔路線,成了一種潮流。

比如西晉時期,潘岳“妙有姿容”,與夏侯湛合稱“連璧”;裴楷有“玉人”之譽;衛玠號為“璧人”,他從豫章入建業城,“觀者如堵”;王夷甫(王衍)也以手潤如玉而知名——“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東晉之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點漆。”王羲之見了讚歎不已,說他“真神仙中人也”;王恭以身材聞名,時人讚歎他“濯濯如春風柳”……

進入南北朝後,男性以陰柔為美的風氣更盛,有何炯“白皙,美容貌”;韓子高“容貌美麗,狀似婦人”;謝晦“眉目分明,鬢髮如墨。”獲皇帝贊為“玉人”;……均聞名於世。如《顏氏家訓》所言:“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無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

東晉朝廷都被這些娘炮統治著,沒有武人的地位,對外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公元353年,中國有並峙的五個政權、五個年號,一篇《蘭亭集序》卻將該年幾乎所有的榮光都聚攏在了屬於東晉的“永和”之上。因為這次不可複製的雅集,“永和”二字被賦予了舒緩、明麗的色彩,如同江南三月的春陽與山風,抑或是一泓漂浮著酒觴的淺淺溪水。“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蠶繭紙,鼠須筆,一次微醺時的隨意書寫,究竟能改變多少時間的底色?

然而,正如世間沒有真正的桃花源,亂世中的“天朗氣清”也不過只是幻象。飄逸的行草並不能抹去這一年的累累傷痕,墨香與酒氣同樣掩蓋不了刺鼻的血腥。在東晉,一場大禍並未能隨著會稽山陰的修禊而隨流遠去,而是在王羲之們的朦朧醉眼中持續發酵。

永和九年(353年)的輝煌屬於王羲之,罪責則歸於殷浩。就在這一年,作為朝中第一軍事長官,清談家殷浩率軍七萬,自壽春(今屬安徽淮南)北伐,兵鋒直指故都洛陽。不料,由於羌人將領姚襄中途倒戈,殷浩吃了一個結結實實的大敗仗,損失將士一萬多人,器械軍糧盡為姚襄所奪,重傷了朝廷元氣。半壁江山,度日艱難。

此時的王羲之熱衷於在浙東求田問舍,《全晉文》中還收錄有他向朋友索還田產的雜帖——能指望一支埋頭填描地契的筆,寫出一篇激盪於千里之外的北伐檄文

嗎?《蘭亭集序》,瀟灑、從容、和樂、怡適,哪裡還能找到初過江時先輩新亭對泣的悽惶酸楚、丞相王導發誓要“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的慷慨激昂?

從王導到王羲之及其後人,不過兩三輩人,南渡的世族便已習慣了江南的綠色與潮溼,甚至連口味都開始改變。後來,琅琊王氏的一個後人投奔北魏,竟然吃不慣羊肉與酪漿,飢啜鯽魚羹,渴飲茗茶汁;回想當年王導以酪漿待客而受吳郡世家譏諷,簡直恍如隔世。

我只要腳底一塊土,以載我這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的一場大夢。“此間樂,不思蜀。”擾人清夢者,統統都該被打入黑名單!這個時代,世家弟子都以戎裝騎馬英姿颯爽的樣子為恥。

有一回冬天,當桓溫全副武裝地去打獵的時候碰見了劉惔一群人,劉惔又想嘲笑一下桓溫,於是問道 :“老東西你穿成這樣幹什麼啊。”桓溫反唇相譏道 :“我要是不這樣,你們哪能這樣悠閒地清談。”意思是,要不是我戎裝殺敵,你們早就和王衍一樣搖著麈尾扇被胡虜給抓去了。

桓溫征討巴蜀得勝歸來,劉惔出城幾十裡去迎接,桓溫不理他。然後直接問他:“穿著長衣服,耍著嘴皮子,我這次勝利到底是誰的功勞?”可以說是很不給面子了。當然劉惔畢竟是專業耍嘴皮子的,回答的滴水不漏:“這次勝利那是我們大晉朝的功德掙來的,與你何幹?”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劉惔施政,是“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說的好聽一點,就是無為而治,要是說成大白話,那就是荒政懶政,整體耍嘴皮子清談,根本不管事。這樣的行為放在野心勃勃的桓溫眼裡,自然也是非常瞧不起的。

桓溫之父桓彝雖然是東漢儒學大家之後,但是在江左特殊的文化氛圍之下,古板的儒家很難和腦洞清奇的玄談之風契合,桓彝在江左需要站穩腳跟,獲取政治資源只能學習、攀附玄談之風,為桓家開啟一條新的政治之路。

在桓溫這一代,雖然桓溫已經融入了這個政治醬缸,但是桓溫清楚的知道,玄談只是自己晉位的外衣,權力的穩固和個人的抱負仍然是需要腳踏實地的事功支援的。所以桓溫就表現出了兩面,一方面逢迎江左虛無的玄談之風,一方面也依然宵衣旰食治吏事、戎事。

在江左的士人看來,桓溫撕裂的兩面多少有些不倫不類,尤其是重視事功這方面讓桓溫又成了江左士人中的異類。劉惔在和桓溫的對話中透露出的輕蔑正是源於此,而桓溫精彩的反擊也是其政治面貌的反映。

君不見,

豎儒蜂起壯士死,神州從此尚仁義。

一朝虜夷亂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學古風,重振雄豪氣。

名聲同糞土,不屑仁者譏……

但是襄陽的風氣現在就完全不一樣,劉丹異軍突起,移風易俗,在襄陽*根本沒有那些清談家的立足之地,作為襄陽政府的口舌《襄陽快訊》根本不登這些名士的文章,報紙刊登的最多的

就是有關民生的事情。再加上獨立團戰士剛毅果敢,血性虎氣,嘹亮的軍歌,行進中的佇列方陣,軍人群體特有的陽剛之美盡現其中,讓襄陽民眾肅然起敬,精神振奮。很多年輕人都想辦法搞一套軍裝穿上,吸引大姑娘的眼球。

說起來這也許是八識心田的習氣,劉丹對於琴棋書畫沒有感覺,只是對於古代歷史非常感興趣。種子習氣這個東西不是虛妄的,而是深深地根植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讓人不能斷絕,無法自拔。你比如說宋徽宗,他的書法繪畫很好,對於做皇帝不感興趣,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就更不用說了,這都是習氣作怪。比如說我們現代的中國人非常重視教育,做父母的省吃儉用花大力氣供孩子讀書,這也是上千年來科舉制度造成的民族特質,這就是一個文明的傳承。

榮格心理學提到一個詞,“集體潛意識”:人格或心靈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結構中的遺傳痕跡。不同於個體潛意識,它不是個體後天習得,而是先天遺傳的;它不是被意識遺忘的部分,而是個體始終意識不到的東西。

集體潛意識的內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聯絡的原型所組成,本能與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礎,原型則是本能內身的潛意識意象。由於人類遺傳下來的原型就不需要藉助經驗的幫助即可使個人的行動在類似的情境下與他的祖先的行動相似,“藝術家的創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著一部分的作用。

這個集體潛意識說到第八識的習氣種子。第八識為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燻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燻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阿賴耶識其實就是靈魂,平時就藏在我們的胸口,人斷氣之後如果胸口還有一點熱,說明這個人的靈魂還沒走,胸口涼了,這個人就死透了。“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死後也不是萬事空,我們所造的善業惡業藏在八識中,隨我們轉世輪迴。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

有的人的習氣是非常強大的,時時支配者他,讓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心永遠在路上,永遠追逐著詩和遠方。就像汪鋒那首歌唱的一樣:“我們生來彷徨!”

網路作家裡也有這樣的傢伙,比如有人寫回到古代考狀元,寫八股文。你說你抄一篇八股文也就算了,這位仁兄不是,他是自己新寫一篇八股文,你說他哪來的這麼大的勁頭寫這種文體?那不是吃飽了撐的嗎?但是人家就恬然自得。那些娘娘腔,同性戀,也許人家前世就是個女兒身,前世的習氣還在影響他。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