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087章 桓宣歸附(中)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桓宣知道劉巖在拐彎抹角說服自己,但是對於劉家的九郎還是很感興趣。外面有人說九郎得了太上老君授予的《天書》,有人說得了佛的醍醐灌頂,當然也有人說這九郎是峨眉山的猴精變得,說什麼的都有。對於劉家的發家史桓宣也很好奇。

“我兒子說,這麼大一份家業,我得編練童子軍保家衛國。接著他練出了鋼鐵,造出了槍炮,還給他的那些半大小子上課。你猜他在課堂上怎麼說?‘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桓宣皺起眉頭,這句話在《為百姓服務》這本書的扉頁就看見過,當時桓宣也是嗤笑一聲,蚊子打哈欠--好大的口氣!只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桓宣有了新的想法,如果真的按照這本書來做的話,這四句話還真有可能實現。

儒家經典裡面就說到小康社會和大同世界,小康社會如何實現呢?這本書裡提到一個詞“格物”,提倡格物之力。格物可以提高糧食生產,提高勞動效率,可以用更少的人力生產處更多的產品。這和儒家強調仁義有所區別,倒像是管仲一脈,把商、工、兵與農、士同列為五民,五民同列,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重點是在分工。

這本書不但強調道德對於人的引導和約束,同時也強調法律對於人的限制和規範,“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道德是法律的最高標準。”儒家和法家一直是在統治階層互相爭論的兩大學派,其實就是關於人治和法治的問題,統治階層認識到了兩家不可偏廢,一般是外儒內法,嘴上說禮義,其實行的是法治。這本書提出要制定一部法律,上至皇帝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要遵守的,旗幟鮮明把法律治國提高到和道德治國同樣高度,也就把儒家和法家放在同樣的高度了,這個做法不可謂不大膽。

書中還談到義和利之間的關係。義利思想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範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義利關係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後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社會的規範,作為求利的前提。儘管有些人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佔統治地位,成為中國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這次書中又旗幟鮮明地提出發家致富,國富民強的主張,同時指出義和利並不矛盾和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你讓人餓著肚子談禮義,有誰聽你的?那些號稱仁義可以搞掂一切的論調有一個前提,就是人人都是聖賢,或者人人都可以被教育成聖賢,這怎麼可能呢?有道是“飽暖思yin欲,飢寒起盜心。”人快要餓死的時候,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而且抑制人們追求利益的人有一個很大的誤區:認為社會財富總量是一定的,你拿得多了,別人就少了。所以儒家沒有什麼治國富民的手段,只是強調輕徭役,薄賦稅。其實社會財富總量是變動的,你想發家致富不一定需要剝削別人,而且有時候發家致富還可以幫助別人一起富裕。

比如你是個農民,用100天時間可以生產10鬥糧食,同樣用100天可以造出一口鍋,也就是說這口鍋對這個農民來說相當於10鬥糧食或者100天的勞作。現在有一個商人從鐵匠處用4鬥糧食買來一口鍋,再以7鬥糧食賣給農民。農民當然願意,買下這口鍋等於

可以少花3鬥糧食或者省下30天的時間,可以說他得利3鬥。商人也高興,他也得利3鬥,這裡無形中增加了6鬥糧食,這還是沒有算鐵匠得利的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這個農民用100天時間可以生產10鬥糧食,現在他透過學習掌握了格物技術,現在他透過選種、施肥、灌溉可以生產13鬥糧食,多出來的3鬥糧食就是社會財富總量增加了,怎麼能認為這些農業技術沒有什麼用而予以輕視呢?就拿現在襄陽推廣的兩季稻來說,田裡一年的產出相當於往年的兩倍,這不是格物的最大的威力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東西都是聖人玩的,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和平民百姓都喜歡形而下的玩意兒,你們聖人先把我們的肚子餵飽了,然後我們才會聽你們扯那些形而上的東西。

桓宣看到這裡的時候也不免陷入了深思之中,對於社會財富總量還沒有人用這麼精確的數字來說明,也就是說在這裡大家都陷入了一個誤區之中。如果社會財富的總量是可以增加的,那麼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獲利也是正當的,而且是要大力弘揚的。因為格物學可以增加勞動生產率,那麼我們就應該弘揚格物學。

義和利、禮與法的問題,其實就是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其實對於人性沒有比佛家說得更明白的了。佛家講“心、意、識。”對於人性作了最為詳細的研究和開示。把人性中的善惡,因果、命運,包括這個物質世界的來源等等都說得非常清楚。

釋迦佛說了八萬四千法,彌勒菩薩修唯識觀的時候,見得萬法廣博,一般人難以修習,故就萬法中最基本緊要的,總結出660法,造《瑜伽師地論》以發明之,可謂簡矣。後來天親菩薩從兜率宮聽受彌勒相宗法門,發現660法還是太多,所以就660法中,提出綱要,總成100法,已盡大乘奧義,故造論曰:《百法明門》。謂明此百法,可入大乘之門。

百法中有為法有94個:謂心法有8,心所法有51,色法有11,不相應行法有24。我們主要說說心法8和心所法51,因為這和我們的心性密切相關。心法八者,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就是我們哲學課上說得物質和意識之中的意識,這個意識佛家稱之為第六識,攀緣心,道家稱為識神,就是我們平時自己思考問題的東西,自己能夠感覺到。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在沒有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這五識是沒有善惡的。比如你看到一個女的很漂亮,在沒有動念的情況下就無善惡,一動念善惡就來了。第六識最強,造善造惡都是這第六識。

第七識末那識在佛家叫意根,道家叫元神。第八識阿賴耶識道家就不知道了,小乘佛教也不知道,因為釋迦佛對小乘教眾沒有開示阿賴耶識。但是這個第八識是一切物質世家和精神世界、善惡、因果和輪迴的源泉,不知道第八識,這些都沒辦法說明。

阿賴耶識裡面藏有一切種子、習氣,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所經歷的一切,全部都藏在第八識裡。首先是“地水火風”四大種,佛經說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就是四大構成的。我們肉眼看到的四大是粗相,四大種是細相,存在八識心田中。當然八識裡還有很多其他種子,被七識境風吹動,現起一切形象。就如大海本來是平靜的,由於海風吹動,掀起層層波濤。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說: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燻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公。”

這些種子就是八識的相分。三界萬物都是八識的相分現起的。所以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一切記憶、思想、生命力、原始衝動……都是一粒種子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這粒種子在外部條件合適的時候就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出生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命運的原因,都是因果。

《解深密經》有一句偈: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八識心田裡的種子太多,動得太快,就像瀑布一樣流動,但是看上去又像一塊布一樣沒有動一般。一切心理學都可以在第八識中找到自己的理論根據。即使是那些詩人和搖滾樂者,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歸屬。一切從這裡出發,又迴歸於此,它是詩和遠方。

搖滾歌手汪鋒寫了一首歌《河流》:

“這麼多年我竟然一直在尋找

找那條流淌在心中的河流

我知道也許它不在任何地方

或是就在我心底最疼痛的故鄉

究竟流多少淚才能停止哭泣

究竟回多少頭才會看到天空

誰能告訴我那洶湧的孤獨與渴望

是否就是我夢裡永隔千里的河流

月亮這麼僵彩虹也那麼迷惘

我能做的只是不悲傷不仰望

總是在最好的時刻滿懷悲涼

只因為生命註定在不羈中死亡

究竟受多少傷才能無視痛楚

究竟走多少路才會回到最初

誰能告訴我那奔騰的迷惘與驕傲

是否就是我心底永隔一世的河流

如同那火焰般綻放的花兒

我們被鐫刻在這料峭的塵世

這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那些

清澈的靈魂無助的抽泣更悲傷

究竟流多少淚才能停止哭泣

究竟回多少頭才會看到天空

誰能告訴我那洶湧的孤獨與渴望

是否就是我夢裡永隔千里的河流。”

搖滾樂所代表的文化取向,體現了那種貼近生命本根處的原始力量和衝動。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一切個體的社會行為都是源於心靈深處某種慾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慾的衝動,認為性和攻擊是人類兩大驅動力。

其實這個生命本根處的原始力量和衝動就是從阿賴耶識出發的,人類的激情、頹廢、高尚、墮落、惡念、善念、作善作惡,善報惡報,乃至天堂地獄,都是這個阿賴耶識生命之河的一朵朵浪花,這裡是詩和夢想的故鄉。

那麼,這些原始的力量和衝動,性和攻擊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殺、盜、淫。”佛經雲: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則諸世間 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是等則以 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則諸世間 卵化溼胎。隨力強弱 遞相吞食。是等則以 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如是乃至 十生之類。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債汝。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唯殺盜淫 三為根本。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