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081章 因明辯經(上)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佛陀在印度傳法時,和很多外道和婆羅門辯論過。拘絺羅是舍利弗的舅舅。平日與姐姐論議總是獲勝,自姐姐懷孕以來,論不及姊,知道姐姐懷的胎兒一定是智人,借母親之口和他辯論。心想如果外甥出世,為舅者論不及甥,豈不大愧!由是發憤,往南天竺讀十八經。四韋馱典是名智書,拘絺羅勤奮讀書,沒有時間剪指爪,世稱長爪梵志。

學畢回國,欲與甥辯,姊雲:‘他已從佛出家。’乃往佛所索甥,佛令立論,謂若辯勝,當還汝甥。拘絺羅心中暗喜,所學智書,今日正好在此一顯本事。

但自負心太勝,與佛立約雲:“若我辯屈,自願斬頭。”

佛即問曰:“汝以何為宗?”

乃曰:“我以一切法不受為宗。”即我一切法都不受。

佛曰:“還受是見否?”你一切法都不受,你自己立的這個宗見你還受嗎?如果你受,你就不是一切法都不受;如果你不受,你剛才立的這個宗就不成立。

拘絺羅自思:若受是見,自宗相違以自立不受為宗故;若不受是見,自宗則壞自己還同眾見,不應立不受宗。兩頭俱墮,理屈詞窮,遂即逃走。走至中途,心思大丈夫一言既出,自當踐約,乃返佛所,謂言:“請取刀來,斬我頭去。”

佛曰:“我法無如是事。”即向佛謝罪,求度出家。

《阿含經》雲:“我佛法中,得四辯才,觸問能答者,拘絺羅為第一。”

佛教的龍樹菩薩就是有名的論師,折服了很多外道。在佛教的經師、律師、論師、禪師、法師當中,集‘千部論師’、‘八宗共祖’之美譽於一身者,唯龍樹菩薩一人。傳說龍樹菩薩於南天竺開鐵塔,從金剛手菩薩即普賢菩薩取出密藏經典,從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傳。所以密宗也是龍樹菩薩弘揚開的,密宗傳到唐朝為唐密,傳到西藏為藏密,唐密流傳到日本為東密。

龍樹菩薩的名氣很大,但卻一直找不到傳人,提婆從執獅子國來求論難,來到龍樹菩薩門口請見,門人進去報信。

龍樹菩薩早就聽說過他的名字,於是就盛滿一缽子水讓弟子拿出去給他看。提婆見了水,二話沒說,往水裡丟了一根針。弟子滿腹狐疑的把水又端了回去,龍樹菩薩見了,非常喜歡,高興地收下了他,說:“這滿滿一碗水,比喻我的學問豐富廣博,你把針投進去,直入碗底,說明有心循流探源,掌握其中的真正智慧。”後來,龍樹年老之際,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了迦那提婆,迦那提婆從此成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五祖。

提婆菩薩自南印度至此伽藍,城中有外道婆羅門,高論有聞,辯才無礙,循名責實,反質窮辭,聽說提婆博究玄奧,欲挫其鋒,乃循名問曰:“汝為何名?”提婆曰:“名天。”(“提婆”就是“天”的意思。)

外道曰:“天是誰?”提婆曰:“我。”

外道曰:“我是誰?”提婆曰:“狗。”

外道曰:“狗是誰?”提婆曰:“汝

。”

外道曰:“汝是誰?”提婆曰:“天。”

外道曰:“天是誰?”提婆曰:“我。”

外道曰:“我是誰?”提婆曰:“狗。”

外道曰:“誰是狗?”提婆曰:“汝。”

外道曰:“汝是誰?”提婆曰:“天。”

兩人往復問來答去,總是在“天、狗、我、你”幾個字之間來迴轉,那位婆羅門外道才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頭,仔細一想,原來自己被提婆辱罵了,禁不住放聲大笑,對提婆的幽默風趣佩服得五體投地。

玄奘大師到印度求學,他的老師戒賢就是一個很有名的論師。玄奘法師就讀的爛陀寺也曾經被外道把前門、後門都堵住了,因為寺裡的和尚辯不贏他們,只好關門。

這個時候戒日王是印度各邦國的盟主。當時印度境內教派林立,大乘佛教流行的同時,信仰小乘佛教、婆羅門教等其他教派的人數也不少。有一位名為般若毱多的南印度婆羅門寫了一篇題為《破大乘論》的長文,共七百頌,宣揚正量部的教義,受到諸多小乘佛教論師的推崇。不久,就有小乘論師把這部論著獻給了戒日王,並請求國王下令大乘佛教與之論辯高下。崇文尚學的戒日王於是修書給那爛陀寺,要求住持戒賢派出法師應戰辯論。

戒賢論師收到信函後,告訴大眾說:“我已經年長了,你們師兄弟中應該選出四人迎戰小乘諸師。”經反覆商議,由海慧、智光、師子光進行迎戰,但戒賢論師細察《破大乘論》七百頌的論理格局,覺得此戰並不一定有勝算,一籌莫展之際,玄奘大師挺身而出,希望允許參與,大眾有些猶豫。

玄奘大師說:“有沒有把握,我去都會好一點:第一,我不是印度人,我是個中國留學生,我就是沒取勝別人也會原諒我,說我語言不通什麼的,給點臺階也就下去了;第二,如果是我戰勝了,那爛陀寺的面子可就爭大了,那爛陀寺中的每個人肯定都比留學生強,那個外道卻讓留學生給戰敗了。”

戒賢論師同意了這位弟子的請求,並囑咐他仔細研究《破大乘論》,不可疏忽。

玄奘並沒有直接“出戰”般若毱多,而是先去烏茶國訪得般若毱多所著之《破大乘論》文字,讀後有數處疑惑。玄奘不恥下問,向曾論敗於他並淪為奴的婆羅門請教,找出了《破大乘論》的錯謬要害,撰寫了一千六百頌的《制惡見論》,以代舌辯。

戒日王看了以後大為欣喜,對在座的小乘論師說到:“弟子聞,日光既出則螢燭奪明,天雷震音而錘鑿絕響,師等所守之宗,他皆破訖,試可救看!”在座的小乘論師皆感慚愧,無一人敢出一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戒日王對大眾說:“諸位大德的上座提婆犀那法師,自稱解冠群英,學該眾哲,也是在毀謗大乘的先驅,如今聽聞那爛陀寺的高僧前來,就前往吠舍釐禮觀聖蹟,這分明是託詞迴避,足見諸位大德並不能回應玄奘大師的責難!”

戒日王請玄奘大

師講法,戒日王的御妹,本來信奉小乘正量部義,聽了大師的開示,也十分歡喜,心向大乘。而戒日王當即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提議:“師論大好!弟子及此諸師普皆信伏,但恐餘國小乘外道尚守愚迷,望於曲女城為師作一會,命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外道等示大乘微妙之理,絕其毀謗之心,顯師盛德之高,摧其我慢之意。”

戒日王立即決定在首都曲女城舉辦辯論法會。他組織召集了全印度的沙門、婆羅門及一些外道首領,讓他們聽取玄奘大師演說大乘妙旨,以儘量斷絕他們對於大乘佛法的誹謗之心。徵得玄奘大師同意以後,戒日王釋出通告,詔令全印度各國王及通曉經義的人,要他們在指定的日子趕到曲女城,聽大師講述《制惡見論》。

與會的人很多,有全印度的十八位國王、各國大小乘義學僧侶三千餘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餘人、那爛陀寺僧眾千餘人,各個博學多才,能言善辯,盛況空前!戒日王在大會一開始便與玄奘大師等諸師共同供養、禮拜會場上安置好的釋迦佛像。然後傳令各國王及一千多名聲譽頗高、學識淵博的高僧以及五百餘名聲望學識非同尋常的婆羅門及外道,並二百多名各國大臣依次進入辯論會場。其餘僧俗大眾場外就坐。玄奘大師被推為論主,坐在一張寶床上,稱頌大乘,闡揚《制惡見論》要旨。

依印度辯論場上的慣例,須由論主提出主題。玄奘法師將《制惡見論》的中心論點——真唯識量二十三個字提了出來。其論證式是:

宗: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

因: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

喻:猶如眼識。

宗:就是立論,提出自己的論點;因:就是提出論據;喻:就是舉例說明。在因明學中,這個論式要成立,需要滿足非常多的條件。

玄奘法師並邀請那爛陀寺明賢法師當眾宣讀,而且抄寫了一份掛在會場的門外,任由一切人反駁。宣告:如《制惡見論》有一字不妥,或被駁倒,或被更改,願斬首相謝!

玄奘大師一人高居論壇,一連十八天闊論雄談。無一人能辯倒他,也沒有人能改動《制惡見論》裡的一個字。與會各派學者,均為大師風采所折服,不少人放棄先前信仰,皈依大乘。

此次辯論大會,玄奘大師大獲全勝,戒日王乃令侍臣裝飾大象,禮請大師登上象背寶座,全城遊行,接受慶賀。玄奘大師拒辭不受,戒日王雲:“此乃印度風習,不宜違背。”大師乃騎上象背,在熱烈慶祝的人群中,前後巡行。人們捧著玄奘大師的袈裟,四方高唱:“支那國法師立大乘義,破除了種種惡見。十八天全無論敵,每個人都該記住此事,並廣為傳頌。”曲女城巡行之後,戒日王組織數百條船與數千車乘,沿著河道護送玄奘大師返回那爛陀寺,盛況空前。

曲女城法會,使玄奘大師得到了印度各宗各派的一致推崇。大乘佛子稱頌他是“大乘天”,小乘佛子稱頌他是“解脫天”。大師成為了印度僧俗各界共同瞻仰的佛門巨擘,聲名遠揚。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