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003章 白蠟杆子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阿貴是劉家奴僕,旺財是阿貴的兒子,劉天是劉丹大伯的兒子,行七,葉瑾的父親葉濤是劉正請來的教頭,葉濤原來在劉琨手下效力,後來劉琨兵敗身死,葉濤帶著隨著宗族遷徙至樊城,被劉正相中,帶到劉家,專門訓練劉家的部曲。劉天是個敦實沉悶的少年,這葉瑾倒是嘴巴不停,一路上嘀嘀咕咕說著學堂的瑣事,在這個直爽少年的感染下,劉丹也漸漸開朗起來,和二小有說有笑。後面跟著的旺財松了一口氣,丹哥兒總算回來了,恢復以前的樣子。這些日子夫人把自己叫去,總是詢問少爺的狀態,旺財知道夫人很擔心,自己也是七上八下,魂不守舍。

眾人正在忙活,這時從山腰上傳來一陣粗獷男人唱的歌聲:

打鐵唔怕火星燒

戀妹唔怕斬人刀

斬了頭來還有頸

斬了頸來還有腰

就是全身都斬碎

還有魂魄同妹聊……

歌聲猶如大水拋浪,奔騰激盪,大有一瀉千里之勢。這韻律有點像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相傳是秦國造阿房宮時的伐木工人唱的歌,因為北方動盪,很多人陸陸續續遷徙到南方,各地口音都不相同,正如八王之亂後,涼州、秦州、雍州的僑民遷徙到襄陽、荊州,再往南到湘州、江州,在南嶺一帶形成一個特殊族群--客家。

山歌本來是下里巴人唱的,給那些文人演繹修飾,就成了現在文縐縐的詩經,陽春白雪,缺少了山歌本來的原汁原味的生動活潑的氣息。比如《詩經·關雎》,本來是民間阿哥阿妹的情歌,讓那些文人演繹考據,詩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成為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和他的嬌妻太姒,這都挨得上嗎?

另一邊一個大膽的女聲和唱著:

好碗就要裝好菜

好郎就要配好妹

紅漆筷子瓷器碗

擺在桌上更登對

肯定是村裡的姑娘們在山上砍柴,被樹裡的後生看見了,隔著密密的樹林故意唱歌撩妹,而村裡的姑娘們也總是慫恿一個膽大的女伴對上一個,然後在旁邊笑得前府後仰的。這時葉瑾和劉丹聽見阿哥阿妹調情,心裡作怪,開始攪和。葉瑾唱到:

吃泡要吃三月泡,

戀妹要戀一樣高,

一樣高來哪樣好,

嘴對嘴來腰對腰。

劉丹接著唱:

一個高來一個低,

好像矮子爬樓梯,

只要中間對得好,

管它兩頭齊不齊。

劉丹唱完,大家捧腹怪笑,就連葉叔也忍俊不禁。山腰上的姑娘小夥子氣得臉色青一塊紫一塊,暗道今日晦氣,又碰見劉家村這兩個小潑猴。劉丹管不住自己的嘴,山歌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唱完才知道不對,這是原來這幅身體的主人的習氣作怪。現在是三月豔陽天,正是情難按的時候,敗壞了人家的興致就不好了,得想個辦法挽救。於是劉丹開口唱到:

山中只見藤纏樹

世上哪有樹纏藤

青藤若是不纏樹

枉過一春又一春

……

一首唱罷,旋律急轉,另一首山歌又出來:

跑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雲喲

端端溜溜的照在

襄陽

溜溜的城喲

月亮彎彎

襄陽溜溜的城喲

……

正月裡是新年哪咿吆喂,

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

金哪銀兒梭,銀哪銀兒梭,

那陽雀叫啊捎著鸚哥啊捎著鸚哥

……

劉丹的山歌一首又一首,一共唱了十多首,姑娘們聽得面帶桃花,小夥子聽得春心蕩漾,葉叔幾個看著劉丹也驚奇不已,這九郎什麼時候學會了這麼多山歌民謠。最後一曲唱罷,劉丹拿出竹筒來喝口水,今天是累到了。劉天久久看著劉丹,眉頭緊鎖。

劉丹喝道:“看什麼看!唱歌,不行啊?”

劉天疑惑道:“丹哥兒,你發了?”

眾人絕倒。

劉丹一行往山裡走,山谷漸漸開闊,進入眼簾的是滿山的翠竹,微風吹過,發出沙沙的響聲,遠遠望去,好像起伏著的綠海的波濤。這裡竟然有竹子,真是喜出望外,這個竹子造紙倒是不錯。現在東晉的造紙術都是“蔡侯紙”,用的是構樹(又稱楮樹)皮為原料,從採摘構樹皮到做成一張“蔡侯紙”要經過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原料採集、裝卸、切番、撈紙、曬紙等流程。簡單點說就是先把採集來的構樹皮浸泡,再放入一人多高的大鍋中兩次蒸、泡、晾後,然後是踩皮環節。表面黑斑和雜質透過雙腳反覆踩踏、抖皮。晾曬後開始盤皮、滲泡,再砸成餅型。然後對原料進行充分舂搗、打漿、杖道、撈紙、壓紙、曬紙……如此誕生的蔡侯紙用途廣泛。

蔡侯紙可以說是非常成熟的造紙工藝了,一直傳到新中國成立都沒有多大的改動,最後被機械造紙取代。其他品種的紙都是在此基礎上研發起來的。竹子造出的紙又叫毛邊紙、玉扣紙,這種紙便面細潤,吸墨效能好。劉丹準備印刷書籍,毛邊紙肯定要先做出來。

山裡產竹子,說明這裡氣候溫暖溼潤,適合茶樹生產。歷代流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苦荼也,此即今日之茶字,因此史學界、茶學界一致認為我國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是從神農開始,古襄州位於神農氏出生地隨州歷山和主要活動區域神農架之間,是神農氏的活動中心,因此“神農嘗草遇毒得荼而解”應該是在此區域,特別是在谷城、保康、南漳至今仍流傳有神龍活動的故事和眾多古蹟。

清朝雍正年間中俄萬里茶道是始於中國到俄羅斯的一條重要的茶葉出口商道。這條商道是晉商開闢的,從福建的武夷山到俄羅斯的恰克圖,全長5000多公裡,縱貫南北,是與漢唐“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從19世紀五六十年代始到20世紀20年代止,兩湖地區的大量茶葉經漢江水道,在襄陽港進行中轉,再長途運銷到蒙古和西伯利亞等地,成就了一條馳名中外的萬里茶道,襄陽也因此成為萬里茶道的水陸中樞和節點城市。中國歷史三大商幫之一的晉商就是依靠這條茶道大發其財,成為當時諸商之首。

茶葉屬於大宗商品,劉丹不可能放任不管。離這裡不遠的保康縣在後世就是茶葉種植基地,看來可以讓家裡人把茶葉種植技術引進來。

竹林過後,峽谷內和大山有不少的樹種,在一個緩坡上出現了白蠟杆樹林,讓劉丹松了一口氣,這正是劉丹需要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提起白蠟樹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說起白桿兵,很多人就知道了。白桿兵是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

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此兵種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當年秦良玉就率領這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勳。

大杆本身就是整棵白蠟樹,去除樹的表皮即可。表皮去除後樹脂自然附著於杆體,也就是成品的“皮”。使用越久杆子的韌性越好,最終杆體呈棗紅色,為練武人不可多得的佳品。後世的白蠟杆經過車床加工,杆子表皮被破壞,使用後杆體會發黑、發脆,不適宜長久儲存,更不適宜作為兵器,僅僅適合作為建築材料。

劉丹為什麼要白蠟杆呢?因為練習太極大杆需要這個東西。太極大杆子和太極大槍不同,太極大槍演練有招法和套路,太極大杆子沒有套路,只有九個杆子點即:抖、抽、點、擰、摔、扎、挑、撥、撩等。九個杆子點可以穿插,配合練習。

劉丹以前在少林寺附近的文武學校讀書,十八般武器都會一點,校長是楊氏太極拳的傳人,抖大杆子就是他教會的。校長當年教徒弟練功時,非常重視大杆子基本功訓練,經常說他青年學藝時老師讓他練習太極大杆子要求非常嚴格。他從青年到中年時期每天都堅持抖大杆子,一天要抖千次,早晚練功時各抖五百次,在杆頭用“挑”法能將幾十斤的沙袋挑起拋至房頂。

當時很少有人練習這種基本功了,它的練習方法也幾乎瀕臨失傳。在早年設武場收徒弟必須有大杆子,還要精通它的練習方法,名為戳杆子立場子。如果不會練習大杆子就不能收徒弟,據說大杆子有代表祖師之意。因為有這種講究,故稱大杆子是“百兵之首”,在書寫兵刃譜時要把它寫在譜首。

做大杆子用的白臘杆要有韌性和彈性,不易折斷。尺寸要達到一丈以上,杆頭如鴨蛋黃,尾端如鴨蛋粗,上下直而光滑沒有疤痕的為上品。大杆子使用多年以後變得綿軟紅亮,在尾部用雙手一抖整根杆子要突突亂顫。抖大杆子是很吃功夫的一項基本功訓練,必須常抖,常練,堅持不懈,日久見真功。

一根好的白蠟杆要沉重密實,表面發青,沒有一點疤節,筆直如切,槍頭不比槍把細多少。發力一抖,杆身直震,杆頭振幅雖不大,但持久;速生的杆子因為生長太快,裡面的纖維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頭就彎,擺幾下又停了。大槍桿要是按實戰軍器的要求來種植,必須從白蠟樹苗只有一米高時就開始修剪,不允許長任何側枝,只能保留樹頂的很少的幾片葉子,為的是限制其生長速度,並使樹幹筆直。當軍器用的杆子不可種在山上任其亂長,要時時關照著,萬不能長蟲,一受蟲害就留下疤了,還不能種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會長彎。一片向陽地,種上一百根,十幾年關心下來,能成得了三十根就不錯了,這麼辛苦是要值那麼大的價錢。

一根白蠟杆子要三米左右,劉丹給大家講解收取白蠟杆的要點,整個樹林要一根一根地挑選,同時教阿貴白蠟杆的移栽方法,在劉家村要開一塊地,專門培植白蠟杆樹。

葉瑾看著一根根筆直的樹幹,問道:“丹哥,三丈長的白蠟杆,要這東西幹啥?”

“練大槍。”

“啥?這麼長的槍,舞的動嗎?”葉瑾奇怪地問,葉濤和其他人也好奇地看過來。

“咱們現在年紀小,可以先搞二丈二尺的。”劉丹不緊不慢道,“我準備練太極槍,具體怎麼練我們回頭說。小瑾子,我想召集村裡一幫小孩成立童子軍,你想不想加入進來?”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