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東晉烽火->章節

128章 女主武王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通鑑》卷183載:會有李玄英者,自東都逃來,經歷諸賊,求訪李密,雲“斯人當代隋家。”人問其故,玄英言:“比來民間謠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桃李子’,謂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與後,皆君也;‘宛轉花園裡’,謂天子在揚州無還日,將轉於溝壑也;‘莫浪*語,誰道許’者,密也。”既與密遇,遂委身事之。

《桃李章》的民謠唐高祖也曾加以利用。溫大雅述雲:“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花園裡。’案:李為國姓,桃當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園,宛轉屬旌幡。汾晉老幼,謳歌在耳。忽睹靈驗,不勝歡躍。帝每顧旗幡,笑而言曰:‘花園可耳,不知黃鵠如何。吾當一舉千裡,以符冥讖。’自爾以後,義兵日有千餘集焉。二旬之間,眾得數萬。”

這個“陶唐”是古帝名,即唐堯,帝嚳之子,姓伊祁,名放勳。初封於陶,後徙於唐。這個唐國的中心在今山西省翼城縣、襄汾縣一帶。李淵出身北周關隴貴族家庭,襲封唐國公,又是在山西晉陽(今山西太原),所以和“桃李子”連上了。

隋末時期社會上如此多彩的關於李氏當興的讖語及歌謠來自哪裡?答曰:其源蓋出於道教,出自道士們的傑作。

道教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製作了大量李弘的圖讖,到隋末改朝換代的徵兆再現,精通政治力學、好為政治預言的道士們又紛紛依據新的形勢搞新的創作。這些作品形式詭秘,內容是對未來政治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乃李弘圖讖的進一步發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樓觀道士岐暉的預測代表了一部分道教中人的意見。大業七年(611),隋煬帝親駕徵遼,岐暉對門弟子說:“天道將改,吾猶見之,不過數歲矣”。有弟子問:“不知來者若何?”岐答:“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但恐微軀不能久保耳!”後數年,隋果亂。

岐暉分析建立於現實政治基礎之上,且表達了道教的政治願望:老君子孫治世,弘揚道教。此時道教的預告還不具體,隨著政治格局的明朗化,道士們的預言明確有所指。茅山道士王遠知向李淵密告符命:“高祖之龍潛也,遠知嘗密傳符命。”

“大業十三年(617)丁丑,老君降於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以唐公受命之符”。淳風父李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故淳風實出自道教家庭,所謂老君語以唐高祖受命之符,恐乃淳風自編自演的一出神話劇。

這時歧暉也測定了誰是真命之主。“唐高祖皇帝初起義兵於晉陽,帝女平陽公主紫紹妻也亦起兵應帝,屯於宜壽宮。暉逆知真主將出,盡以觀中資糧給其軍,及帝至浦津關,暉喜曰:‘此真君來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為平定以應之。”此與他前次

模糊的預測相隔約六年。

……

那麼道士們何以要如此竭盡全力製作圖讖呢?佛教深深知道“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吾教盛衰常與帝道相望”。道教同樣堅信這些道理。試看許多道教讖語讖謠都附加著使“吾教大興”的條件,即可明白這是道教和未來國主的政治交易。為了達到“法事立”、“吾教盛”之目的,道士紛紛尋找新的國主,制讖作符,改換門庭。不僅此也,道士們還側身隋末群豪逐鹿中原的問鼎之爭,為自己所認定的新主人效力。

《樓觀傳》雲“岐法師名暉字平定,唐高祖初取天下,法師與道士八十人有濟國之功。”《資治通鑑》等史籍記載,王世充、李密的軍中都有道士參與其政治軍事鬥爭,有的作讖,有的作戰略上的謀劃,有的乾脆脫下道袍換上官服,有的則身在山林心存魏闕,目的都是要新桃換舊符,求取道教的生存與發展。

所謂譭譽成黨,眾口熏天,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是不姓李根本就沒有資格爭奪天下。這造反是個高風險買賣,身家性命都要搭進去,壓錯了就是滿盤皆輸,破家滅族的下場,誰也不敢大意。如果有天命在身,那麼大家都安心了,於是李淵也成為候選人之一。

隋唐時期北方的漢民族主要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大概是因為當時鮮卑族坐天下。匈奴族被漢朝滅了之後,鮮卑族崛起,佔據了北方廣袤的草原,形成了幾個強大的部落,建立了幾個國家。到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北朝基本上都是鮮卑族的政權。這個時候北方漢族要想在朝廷站住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和鮮卑族聯姻。關隴集團就是這樣形成的,在鮮卑政權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關隴集團是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

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鎮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但後期漢人逐步成為主體。公元533年,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開始對抗高歡,並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以賀拔嶽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時,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定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在當時戰火紛飛的狀態下,西魏是軍政合一的,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

母親都出自拓跋鮮卑的獨孤氏(唐太宗的母親是漢族) 唐太宗長孫皇后是胡漢混血,有一半漢族血統和一半鮮卑血統,唐高宗李治身上擁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四分之三是漢族血統。

拓跋氏望出潁川郡、雁門郡。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

進入隋朝後,隋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大地後,在強大且日趨規範化的漢文化歷史潮流推動下,鮮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終仍然改定為漢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則漢化姓氏繁多,諸如長孫氏、李氏、王氏、鄭氏、金氏、趙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傳至今。這就是黃易的《尋秦記》為什麼對李世民排斥,而推崇南方宋家的原因——這李家的血緣不純。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隋唐王朝都是依靠關隴集團上位的,坐天下之後想盡辦法對他們打壓削弱,科舉制度就是這樣出來的,而隋煬帝就是被這個集團掀翻的。

李淵奪取天下之後,為了贏得天下民心,同時也是為了報答道士們的支援,把老子李耳奉為自己的祖宗,弘揚道教抑制佛教,佛教從此落入低谷,一直到唐玄奘取經歸來,長安城萬人空巷,爭相觀看,形勢才有所改觀。

再後來武則天篡國奪權,為了打壓李氏皇宗,把佛教抬起來,道家被掃到一邊,從此佛教在大唐大行其道,形成中國佛教文化的鼎盛時期。這也說明沒有國家的支援,宗教是很難弘揚開來的。不過在武則天的身上也有一個著名的讖言“女主昌”,這可不是什麼野史上編造的,正史《資治通鑑》裡也有記載。

李世民繼位之後,左武衛將軍李君羨,在玄武門值班時,常碰到一件奇怪的事兒,“太白屢晝見。”太白星常常出現白天。太史據此占卜得出了一個“帝傳三世,武代李興”女主昌的卜象。早年,長安城中民間又早就流傳著一種《秘記》,說道:“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由於傳言與卜象相符,故太宗得知後對此極為厭惡和憎恨。為此,太宗曾秘密召見太史令李淳風加以垂詢。”

李世民問李淳風:“《秘史》所雲,信有之乎?”李淳風說:“臣觀星象,據臣推測,代唐之後,已經陛下宮中,三十年後,當代李自立。李姓子孫,可能要受大難了。”李世民聽了李淳風話後,大恐。他說:“朕殺盡所有疑似者,如何?”李淳風說:“天之所命,王者不死,陛下強施殺戮,只能搭進一些無辜者!而三十年後,其人已老,或許多了幾份慈悲心懷,為禍或淺。如陛下幸能殺之,老天再生一更加怨毒之人,屆時李姓子孫,無遺類也!”李世民只能嘆息作罷。後,武則天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女皇,應驗了:“女主昌。”“唐三代之後,武氏代有天下。”的讖言。

相關推薦: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