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帝國海權->章節

第57章 把所有新技術都用上我們能得到啥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對於新巡洋艦的火力配置,約亨和蒙茨部長閣下的想法倒是頗為一致,艾琳級所以使用的210毫米35倍徑架退炮雖然威力強大,炮彈140公斤,初速530米/秒,射程8.3千米,在300米距離上足以擊穿450毫米鋼面裝甲,但是其每分鐘1發的射速讓約亨很不滿意。因此約亨決定新式裝甲巡洋艦不安裝210毫米艦炮。

“新艦統一安裝150毫米艦炮,雖然看上去火力下降了,相對於英國巡洋艦常用的254毫米艦炮顯得威力不足,但是射速上的差距卻能夠彌補投射量,我們的210毫米艦炮只能做到每分鐘1發,而新式105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鐘7發,如果新式150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鐘4發,那麼炮彈投射量反而在210毫米艦炮之上。面對敵人的防護巡洋艦,我們可以輕鬆的打爛他們的水線,而就算面對對方的裝甲巡洋艦,我們的炮彈也可以擊穿他們並不厚重的鋼面裝甲。而且,全艦使用統一的艦炮,相同的彈道,相同的射速,不正好可以嘗試我在《射擊與命中》中所提到的統一齊射理論嗎。西門子設計的新式距離變化率計算器和蔡司公司設計的2米測距儀已經在大選帝侯號上得到應用了,但是大選帝侯的主炮數量不足,齊射的效果不會很理想。我在論文中提到過,想要齊射有足夠的效果,必須有6門以上的同型號艦炮,所以我建議新艦全部裝備150毫米管退炮,務必使側舷交戰時能保證投入10門以上150毫米艦炮,這樣就可以進行統一齊射、射控指揮以及系統整合的試驗和摸索了。而新艦要進行舾裝起碼是兩年以後,克虜伯公司也一定可以拿出令我們滿意的150毫米管退炮的。”

“是的,殿下,我們會催促克虜伯公司儘快完成設計工作的。”蒙茨在一旁介面到。

英國人在1904年才開始嘗試統一齊射,而且因為火炮口徑不一效果並不理想。難得有機會試用統一型號的速射炮進行齊射試驗,不抓住怎麼行。而且約亨已經想好了未來德國海軍的發展規劃了,新技術先用巡洋艦做試驗,然後應用到戰列艦上。在進入了“正規”裝甲巡洋艦的時代後,裝甲巡洋艦的各種設計就和戰列艦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了,裝甲巡洋艦發展到極致是戰列巡洋艦,而戰列巡洋艦裝甲強化則會變成高速戰列艦。因此用裝甲巡洋艦來摸索戰列艦技術並沒有巨大的技術壁壘。如此一來還能節約大量的經費,而不用去拿寶貴的戰列艦做試驗了。

“不僅如此,我還希望在新艦上嘗試一種新技術,雖然速射炮能夠大大提升射速,但是炮彈裝填速度卻難以讓人滿意,尤其是露炮臺結構的雙聯裝艦炮。其揚彈筒不能和炮臺本身一起旋轉,因此炮彈提升上來後還需要透過一步轉接的程式才能移動到炮尾。如果能讓揚彈筒隨著炮臺本身一起旋轉,炮彈提升後直接出現在炮尾,這樣必然能大幅提高裝填速度,也許在中口徑艦炮上這種速度的提升並不明顯,但是對於大口徑艦炮來說速度的提升就代表著更高的射擊頻率,更高的投射量和更大的命中機率。不過大口徑炮彈重量過重,所以我們先用中口徑炮彈來進行試驗。”然後約亨將自己之前畫的草圖分發下去,讓所有設計師傳閱,接著說到:“在艦體上開足夠大的洞,然後用裝甲圍成地井,而再將揚彈裝置,旋轉裝置,裝填裝置,火炮裝置,以及炮罩整合成一個整體,形成炮塔,然後將整個炮塔放入地井,利用炮塔自重坐在地井上,然後旋轉裝置驅動炮塔整體轉動,這樣揚彈裝置也就會隨著炮塔一起轉動,從而提高彈藥提升效率。我國在精密加工和大型軸承上有技術優勢,因此這種設計在先在小型炮塔上實現是可行的。”

約亨的草圖上畫的是的歷史上德國海軍維特爾斯巴赫級級戰列艦的旋轉炮塔的結構圖(注1),約亨曾經考慮過使用英國人早在1898年就製造的mk-biii型旋轉炮塔(注2)。不過這種炮塔需要更大的座圈地井直徑,並且由於其裝填機構的推彈杆不在炮塔內而在座圈內,因此導致座圈地井裝甲有薄弱點,因此被約亨放棄。但是實際上mk-biii的結構反而更接近未來無畏艦時代旋轉炮塔設計,對此約亨不得不再次感嘆英國人在海軍技術敏感性上那驚人的種族天賦。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然後是動力系統,我要求新艦航速不得低於21節。”

“殿下,這樣的話動力組的體積會超標的。”一名蒸汽機工程師叫了出來。對於超過6000噸的艦船來說,雙軸推進要達到20節以上的確有些難為此時的蒸汽機了。不過這也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那麼增加軸數好了,增加軸數,每一臺主機所要輸出的功率就降低了,這樣可以減小主機體積,節約空間。然後採用並列雙舵,舵面要在兩個螺旋槳的中間,這樣可以提高舵面效應。”這樣的解決辦法對約亨來說可以說是信手拈來。而且歷史上德國海軍第一艘3軸推進的軍艦奧古斯特皇后號防護巡洋艦如果不是約亨的蝴蝶效應,此時也應該開始設計了,而在設計中德國人就面臨雙軸推進無法達到設計航速的所需功率,因此才改為三軸推進。因此就算約亨不說,這些設計師門也能想出辦法,不過約亨可不希望和歷史上的奧古斯塔皇后號一樣到1890年才開工,因此決定幫設計師們省點時間。

說來也巧,奧古斯塔皇后號的基本設計也是沿用歷史上的艾琳級二等巡洋艦的,如果不是約亨的干涉,現在的新艦也會沿用本時空的艾琳級重型巡洋艦的設計,也可以算是歷史的慣性了。不過因為沒了威廉二世的妻子奧古斯塔,所以奧古斯塔皇后號這個艦名也不會出現了,而且新艦也從防護巡洋艦變成了裝甲巡洋艦。這又展現了約亨這個小蝴蝶所帶來的連鎖效應。想到此處,約亨突然覺得很有趣,歷史的慣性和蝴蝶效應之間的角力,最終還是蝴蝶效應贏了,這很有趣不是嗎。相由心生,覺得有趣的約亨臉上不自覺的露出了微笑。而這微笑被在座的人看在眼裡則被理解為皇儲殿下智珠在握,任何技術問題都難不倒他的自信。自信往往是最能感染人的,在座的所有技術人員都覺得向來“天賦過人”的皇儲殿下的意見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過這還沒完,約亨繼續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不僅是增加主機的數量,在艙室的佈置上也要有所改變。所有動力艙室之間的水密門全部取消,動力艙之間不許有任何通道連通,這樣可以避免任意一個動力艙室被擊穿後因為水密門來不及關閉或者受損而導致所有艙室全部進水的情況發生。不僅如此,水線以下的其他艙室也全部取消橫向艙門,水兵們要前往別的艙室必須先爬到水線以上的艙室,然後再爬下去。”早期軍艦即使水線下方也在艙室間設定通道,這樣的壞處顯而易見,就算是有水密門,有時也難以起到作用,例如一戰奧匈帝國的聯合力量級戰列艦的水密門,總是難以順利關閉,因此其水下防護體系可以說是一塌糊塗,這也是其中聖伊斯特萬號被義大利魚雷艇輕鬆擊沉的原因。所以取消水線下的所有通道,水兵們雖然爬上爬下非常的不方便,但是艦體的抗沉性卻能夠得到大幅提高。

“還有,鍋爐艙和主機艙交錯佈局,必須按照鍋爐艙-主機艙-鍋爐艙-主機艙的方式佈置,避免一發炮彈打爛我們所有的動力系統。”這種交錯式動力艙分佈設計則是二戰前的設計,主要是避免鍋爐艙和鍋爐艙在一起,主機艙和主機艙在一起,一發炮彈造成相鄰的兩個艙室損壞,此時就算是另外兩個艙室完好無損,艦體也會失去動力,而交錯佈局即使造成兩個相鄰艙室損壞,依然會有一半的動力系統可以運作。

“而且艦型也要做相應的變動,我要求新艦必須使用前傾艦艏以提高適航性。新式巡洋艦是新技術運用的結合體,一切都必須給效能讓路。”其實早在風帆艦時代人們就認識到了飛剪艏帶來的適航性優勢,飛剪艏因為體積較大從而擁有較大的浮力儲備,而且由於艦艏外飄的角度隨幹弦的升高而不斷變大,所以在艦艏沒入水中時,浮力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這樣,可以大幅提升艦船在埋首後的復原性,提高抗沉效能和縱向穩定性。不過因為進入蒸汽動力時代後,艦船的噸位增加,抗沉性提高,而且動力系統功率增強,垂直艦艏、後傾艦艏等等設計在艦艇高速航行式能撞出更大的水花,顯得威風凜凜,而且垂直艦艏看上去更加莊嚴穩重,因為為了美觀和威武,飛剪艏就很少被使用了。與此同時飛剪艏的彎曲艏柱製造工藝難度較大,需要大型水壓機才能進行加工,也因此導致價格的升高。這也是英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主力艦都使用垂直艦艏的原因。當然約亨不準備用垂直艏,因為這樣影響適航性,用飛剪艏又比較貴,因此權衡過後決定折中一下使用前傾艦艏。前傾艦艏雖然能提供的艦艏浮力不如飛剪艏,但是筆直的艏柱加工比較簡單。這樣也算是做到價格和效能的完美平衡。

“這些技術和設計思路,每一樣都能大幅提高艦船的效能,新式裝甲巡洋艦不僅僅是為帝國打造的強大戰艦,同時也是各種新技術和新思路的試驗平臺。這型巡洋艦的設計和建造,將是帝國造艦領域的一次突破。請各位全力去完成他。”

注1:參見技術相關:歷史上維特爾斯巴赫級旋轉炮塔結構

注2:參見技術相關:歷史上mk-biii旋轉炮塔結構。.。

相關推薦:跑去唐朝做導師唐朝好太子唐朝小權臣重生之回到唐朝當王爺植修玩轉女權世界將軍策之嫡女權謀從芝諾龜開始神明眷戀的艾澤拉斯為了艾澤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