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章節

第六百七十八章 不上學稅賦加倍(二更)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適齡孩子不上學,這是個問題。

朱允炆走訪過民間,農家一些孩子五歲就已經跟在父母背後下地幹活了,燒火做飯更是不在話下,七八歲的孩子劈柴、挑水幹力氣活的也不再少數,十二三歲被當做主要勞力,開始挑大樑的也多。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絕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汗流浹背,吃力生活的現實。

哪裡像是後世的孩子,十七八歲還沒吃過苦,提十斤大米走幾十步就氣喘吁吁,人家十五六歲早就扛著一百多斤的大米、麥子健步如飛了。

可因如此,許多農村家庭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做學問的料,學幾年耽誤事不說,到頭來也沒啥用,不如安心在地裡刨食,加上一些家裡勞力缺少,寧願摁著孩子在家幹活,也不想讓其上學堂。

孫舉文說的現象,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幾乎每一地都有。

朱允炆看向解縉。

解縉站出來說道:“按照洪武時期太祖規制,辦理社學,啟迪民智,寬鬆為主,只要百姓願意送孩子進來,那就收入,不設條件。至於百姓不送孩子來,怕是有各自難處,朝廷不宜干涉過多。”

楊士奇有些擔憂:“有些百姓家中明明沒多少困難,家境也過得去,卻因認識不足,阻礙孩子進學,朝廷若不作干涉,豈不是難推教育於百姓?”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解縉皺眉,反過來問:“難不成要朝廷頒佈條令,強制適齡孩子入社學?”

楊士奇遲疑了點,嚴肅地說:“若有必要,可以。”

朱允炆抬手止住了兩人爭論,知道明代成化年間的楊繼宗曾在地方大興社學,設下一條規矩:

有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但那只是地方規矩,不是朝廷的,僅限於楊繼宗當年管理的嘉興。

楊繼宗如此做的結果是:師儒竟勸,文教大興。

後世執行的也是強制教育,適齡兒童不上學是違法的。既然如此,大明也就依葫蘆畫瓢吧。

朱允炆看向孫舉文與眾人:“大興文教,離不開生源。孔子開平民教育,朕推而廣之,著令內閣、三法司擬定條例,頒行天下,但凡適齡兒童,即六歲起算,無有不當理由而不入社學者,稅賦加倍。若其家庭屬實困難,卻有理由,當由社學上報縣衙或府衙核實。”

稅賦加倍!

眾人聽聞之後,頓時抽了一口冷氣。

這個懲罰,對於農戶也好,商戶也好,可謂一視同仁啊,直切利益,將孩子留在家,要多一倍的賦稅,估計沒哪個家長會願意留孩子在家了……

孫舉文滿意了,朱允炆這一招法令的頒佈,足以解決很多問題,那些原本應該入學而無法入學的孩子,終於可以進入社學了。

“臣替孩子們謝皇上恩典!”

孫舉文凝重行禮。

一個人行禮,帶動了所有人行禮。

朱允炆應下,繼續問:“你說三件事,這已去其二,說吧,最後一件事是什麼。”

孫舉文笑了笑,道:“這第三件事,就是教材問題。微臣聽說國子監正在編纂社學教材,臣斗膽說一句,並非不信任楊祭酒,而是希望皇上發句話,準我們社學先生參與其中。不近社學,不知幼少學生問題,因材施教,當結合學生年齡,循序漸進。”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這個傢伙信譽也算剛剛的,平日裡也沒騙過人一文錢,咋還有人不信他?

明白了,這是孫舉文在討要“尚方寶劍”,想要在後續的社學教材編寫中擁有足夠的話語權,擔心國子監一家獨大,不聽其他人的意見。

都是老狐狸啊。

朱允炆拍板,答應下來:“你們放心,社學教材事關大明教育根基,馬虎不得,國子監雖抽調先生參與其中,但人手只佔三成,七成在你們之中抽調,教材編寫完成之後,禮部會審議,內閣會審議,朕也會審議,有什麼問題你們隨時可上書,如此可好?”

孫舉文徹底放心了,只要教材不是國子監想當然的成果,那應該不會偏離社學教學本身。能參與其中,教材至少是可以拿出來用的。

輪到江西時,問題變得更為尖銳起來。

江西教育在此時是一絕,私塾林立,學院眾多,家學淵博,教學一流,建文元年、二年的科舉考試中,江西中試著更是遠超其他省份。

吉安府私塾先生,楊家楊成風起身:“臣有一件事,還請皇上明示。”

“楊先生還請直言。”

朱允炆給足了其面子。

楊成風一臉嚴肅,帶著幾分悲涼:“皇上有言在前,大明教育設為四級,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若是按此行事,江西私塾與學院,怕是無法生存,先生失業,家學不再,文教將唯國學論,而民學再無生存之理。臣請皇上給私塾與學院一條生路!”

朱允炆品了一口茶,淡然地問:“楊先生在臘月就到了國子監,曾與國子監先生縱論學問,交流心得。不知先生認為,數學、商學、農學、兵學、醫學、工學……對學子而言,是否有益?”

“當然。”

楊成風不成昧著良心,國子監的數學確實精妙,商學也是厲害,聽聞販賣安南戰爭中,就有商學院的影子,農學更是厲害,竟然出現了反季節的存在,大冬日裡竟也能吃到蔬菜,可謂是學以致用的最好例子。

諸多學問在這裡匯聚,哪怕是國子監的監生他日不進入朝廷,也完全可以回家成為一名厲害的商人,匠人,農戶乃至醫者……

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道:“對於私塾,地方學院,朕是樂見其成,國子監在這方面也作了討論,就由楊祭酒告訴你吧。”

楊士奇起身,在桌案上拿出了一份文冊,在手中搖晃了下:“大明教育設為四級,此乃朝廷之下的教育。然私塾、地方學院,家學,在育人成材中依舊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江西吉安府勇奪十優州府,就是明證。朝廷從未想過廢棄私塾,取締地方學院,消滅家學,設四級教育,只為規範,以行坦途大道。”“至於私塾也好,地方學院也好,家學也好,該怎麼辦,還可以怎麼辦。不論出身,皆可參與社學肄業、縣學肄業、府學肄業、國子監肄業考試。同一張試卷,同一場考試,同一個標準,取優淘劣,競相成長。”

楊成風吞嚥了下口水,臉色好看多了。

國子監考慮得周到啊,若是如此的話,確實沒什麼好說的。私塾可以照樣辦,地方學院也可以照樣開,到時候考試的時候派人去就行了,考出來比一比,就能選出來良才。

楊士奇繼續說道:“既然楊先生知曉其他學問有利學子,大可在離京之前帶走幾份教材,日後在各地的中華書局,也將會有教材發售,為了學子,私塾先生、書院先生,是不是也應該提升下自己?同臺競技,看看是誰更強,豈不妙哉?”

楊成風重重點頭,引雜學進入教育已成大勢,眼下唯一需要的變化的,就是將這些學問引入到私塾、書院與家學中,以此來和朝廷的社學、縣學、府學乃至國子監抗衡。

吉安府教諭程濟一起身,提出了一個更尖銳的問題:“皇上,臣翻閱國子監教材,儒家教材中竟不再要求所有學子熟背四書五經,只背誦其中片段,而在府學、縣學教材中,甚至連四書五經的內容都不齊備,長期以往,儒學必會衰敗,大明將再無大儒,臣以為,無論其他教材如何編纂,儒家教材必須以四書五經為主,熟背通徹,不可怠慢!”

朱允炆看向程濟一,這個問題確實是極大問題,方孝孺曾針對這個問題作過幾次討論,此時的方孝孺就在下面坐著旁聽,問題就由他來解決吧。

方孝孺被請到高臺之上,對眾人行了個禮,道:“諸位中多是認識我的,方孝孺,不多作介紹。程先生所言,國子監早已關注過,然慮極長遠,究其根本,是人才發展的問題。孔子教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不唯禮與書,緣何到了眼下,諸位卻偏偏重書而輕其他?”

“社學、縣學、府學,不過是打基礎之年,有此基礎,若想要成為大儒,立志於學問,可以入國子監儒學學院,也可於民間深造,朝廷可特例招攬、任用。而對無數學子而言,他們所要掌握的,是治世之能,是安國之策,是各間學問,而非單一儒術。”

“一言而概之,一切看志向。想要成為大儒,無論身在何處,皆可修行,國子監每年都會舉行各學院考試,哪怕你們沒有考過府學,甚至沒有靠過縣學,來京師,單獨考國子監任何一個學院,只要透過單學院的考核,國子監一樣可以錄取,甚至會委以重任。用皇上的話來說,朝廷需要特招一些人才。”

程濟一聽聞,不再言語。

國子監已經將話說到這個份上,也沒有斬斷儒學的大門,雖然教材碎片化已無法阻擋,但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一個個問題提出,一個個問題得到解答,解決。

朱允炆在國子監接連聽了五日,當場解決問題三百餘,為大教育戰略的推行掃去了重重障礙。可還有一個障礙,最後的障礙……

相關推薦:某美漫的一方通行武術振興系統大明匹夫流量時代的巨星黎哥饒命穿越之翻雲覆雨風雲覆雨翻雲宋人遊明之崇禎盛世覆雨翻雲之一刀霸魂覆雨翻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