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重生之平凡人的奮鬥->章節

第三十八章經濟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總結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真不是魔神 宇宙級寵愛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看書是大學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有時間的時候,趙宏也會再次重溫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新星》《簡愛》《飄》等等名著,感覺和上一世不太一樣,勵志的有些像童話,現實的骨感已經讓趙宏知道了什麼是天花板。不在對未來期待很高。反而許多批判性的外國現實類小說讓趙宏感觸頗深。

趙宏從未來的需要考慮,已經開始學習一些經濟學的知識。

但是現在的經濟學好多課本已經過時,裡面講的還是計劃經濟內容。趙宏自己去尋找了許多有些過期但是目前還是比較非常著名,實用的書籍。

比如《資本論》就是一本好書,隨後又找到了一些描述美國經濟歷史的書籍,趙宏還是發現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描述。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總結。

其中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幾個階段,就是個很有意思的內容。

萌芽狀態時期,有點像七十年代末,一切都是偷偷的,悄悄的發展,一不小心就會被打擊,所以這個階段,做事情掙錢可以,但是安全第一。

資本主義的初始發展階段,不斷的和封建勢力鬥爭,也有反覆無常,今天可能是正確的,明天有可能就是嚴厲打擊的,有些像八十年代初到92年之前。這時候就要低頭做事,莫要張揚,悄悄發展,默默積累。

再往後就是資本主義的初步確立時期,資本自由大發展的階段,條件是艱苦的,水平需要不斷提高,規模逐漸擴大,成為社會主流,佔有主要地位。

這就是目前93年所處的時代大環境。

趙宏知道這個階段一直發展至2007以後,這是個產業資本的時代。工廠的發展到極致,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利潤就會不斷增加。

但是隨著自由競爭開始,隨後隨著企業利潤為零,甚至虧損,淘汰一批小的落後的,逐步淘汰合併,直到有壟斷地位行業巨頭產生。

這個過程非常殘酷,隨著產品價格下跌,經濟萎縮,工人失業,沒有合適的崗位,工資下跌,因為每一個企業都希望還能繼續生存下去!

工廠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在資本主義裡這種現象就被叫做經濟危機!

就像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看看它的描述。

“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

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

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

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鬥爭日益激烈。

1933年危機才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

其實只要把“資本主義”全部都換成“市場經濟”,你就會發現,事實證明這些道理和規律是多麼的準確和有效。我們也就可以基本按照歷史經濟的發展規律去生活,去工作,去選擇。大致的方向對了,再努力就會事半功倍。

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首先是內部競爭淘汰(各種實力的爭鬥,各種資源的爭奪),百姓窮沒有購買力(現金為王,渠道的殘酷壓榨),再然後就是國家之間的競爭,做為平民百姓就別參與其中了,小胳膊小腿,誰碰你一下,你就找不到了。

最多有時間,有健康,可以跟著國家發展的方向,做點小的小生意,喝點小湯水,賺點小錢養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其他的別瞎想,回家洗洗睡吧。

趙宏總結,自己必須在經濟告訴發展結束之前結束自己的快速發展。發展的規模和行業的地位都決定了其後是否能夠生存下去。是否可以保證自己安全富裕的享受幸福的生活。

詩和遠方畢竟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但是那需要相當不錯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的。

否則現實就會教育我們,放下了自己不切實際的夢想,因為我們還有責任和義務。

趙宏用了近一個月的空餘時間去學習了能夠找到的資本主義經濟歷史的書籍(很少就那麼幾本),透過通讀反覆的讀,慢慢的總結了一些發現,再思考確定大致的方向。

再詳細的就需要繼續學習。其實看看我們的鄰居RB的經濟發展過程也有不少收穫。

“RB從1955 年到1973 年將近20 年期間,儘管增長率年年都有變動,但平均年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0%以上。(像國內哪個階段?)

在1973 年、即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終點”年份,RB的實際GNP 達到1946 年的11 倍,達到戰前水平(1934—1936 年)的7.7 倍。RB的人均GNP從50 年代不及美國的1/10,增長到相當於美國的60%。這樣的增長速度在RB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少有的。(像國內哪年的情況?)

如果說,在經濟復興時期的經濟增長是以出口(“外需”、特別是朝鮮戰爭的“特需”)為主導的增長,那麼,高速增長時期的經濟增長則是以投資為主導的增長,即迅速增長的民間企業的裝置投資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數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率(民間企業的裝置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高達27.3%,包括政府投資在內的投資率更是高達__35.3%。(像國內那個階段?)

當時,RB無論是在生產方面,還是在消費方面,都以美國作為樣板,為此所需要的技術,也無需自己從頭開發,只要把先進技術引進來,透過模仿、消化與改良,就能迅速使之產業化、產品化。由於競相引進技術而導致了裝置投資的迅速增長,出現了所謂“投資呼喚投資”的熱潮。透過裝置投資熱潮,在戰爭期間由發達國家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大量流進RB,使原有的產業裝置一舉更新,崛起了鋼鐵、合成纖維、石油化學、電子工業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也就是戰後重工業化和化學工業化的過程。(像不像那年的政府報告?)

1960 年由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成為RB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象徵,使廣大的民間企業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則有力地刺激了民間投資的增長。迅速增長的投資促使生產裝置日趨先進化、大型化:在鋼鐵業,最大高爐容量從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擴大到 1964 年超過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過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的 5 座高爐中RB佔了 4 座,並迅速匯入氧氣頂吹轉爐等最先進的鍊鋼技術;在石油化工業,最大乙烯工廠的規模從1958 年的年產2 萬噸擴大到1966 年的年產20 萬噸,1973 年的30 萬噸,建成了以大型聯合企業為主的石化生產體系;在電力工業,最大火力發電機容量從50 年代後半期的17.5 萬千瓦擴大到1967 年的60 萬千瓦,進而向100 萬千瓦升級。(哪年的?)

與“大量生產”形成相互促進關係的是“大量消費”,特別是“家庭電器熱”成為高速增長時代國民消費的一大特徵。在50 年代,號稱為“三種神器”的黑白電視、洗衣機、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電視迅速普及是在每臺價格相當於人們一個月工資的50 年代後半期。到了60 年代,彩電、空調、小轎車(由於這三大件的英文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C”,故又稱“3C”)成為國民消費需求的新的中心。其中小轎車的普及率從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1.7 輛提高到1965 年的22.0 輛,1973 年的133.6 輛。(哪年的?)

由於技術引進與革新提高了生產力,加上1949 年設定的日元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偏低(1 美元等於360 日元),RB的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出口以兩倍於GNP 增長率的速度增加,其結果在60 年代後半期開始形成貿易收支的黑字態勢(出口大於進口)。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RB於1964 年加入經合組織(OECD),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以美元換算的RB國民生產總值於1967 年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 年超過了西德,從而在經濟規模上成為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RB的人均國民收入也從1960 年的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的 1515美元,接近了西歐的水平(佔世界第20 位)。

1969 年度的《經濟白皮書》以“第2 位與第20 位”的表述,刻畫了當時RB的經濟實力,認為導致RB的GNP 佔第2 位與人均GNP 佔第20 位的“不平衡”的是農業、服務業、中小製造企業的低生產率。然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對以年輕勞動力為主的勞動力的需求不斷擴大,導致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趨勢,以致低生產率部門的工資也迅速增加,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費物價上漲。

高速增長總的來說使蘊藏在RB國民中的“能量”得到了發揮,國民透過自己的努力擺脫了物質生活的貧困,基本上實現了完全僱傭,在消除經濟“二重結構”(例如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績,廣大企業透過技術革新增強了國際競爭力。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物價上漲、生活環境建設落後及公害問題嚴重化等弊病。

70 年代初RB經濟的高速增長進入末期,增長減速過程實際上已經開始。1970 年度的實際增長率為7.6%,71 年度由於“日元升值”的衝擊增長率下降到5.0%,1972 年度增長率復又回升到9.2%。然而,緊接著在1973年發生了石油危機,致使1974 年實際增長率下降到-0.4%,為戰後第一次出現的負增長。可以說正是石油危機對RB經濟增長的轉折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給戰後RB經濟的高速增長劃上了句號。

4.穩定增長時期(1973—1986 年)

1970 年由於美國的國際收支惡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制大大動搖。1971 年8 月美國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並對進口加徵10%的關稅,即發生了所謂“尼克松衝擊”。1971 年底十國財政部長在HSD開會,對各國通貨進行了調整,其中日元對美元匯率從1 美元兌換360 日元調整到1 美元兌換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穩定,又於1973 年2 月轉為浮動匯率制,即各國通貨的比價不再固定,而由市場機制來決定。

1973 年10 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將油價從每桶約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從而引發了所謂“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對石油消費國的經濟造成了很大影響,引起了通貨膨脹、經常收支惡化等問題,尤其是對進口中東石油依賴很大、號稱“油上樓閣”的RB經濟的衝擊更大。

在石油危機的影響下,RB國內投機盛行,物價暴漲,甚至出現了家庭婦女搶購衛生紙的現象。為此,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金融緊縮政策,結果雖然控制了物價上漲,但卻導致裝置投資停滯,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僱用減少,失業增加。

RB政府於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緊縮,又於1977 年底採用了財政刺激政策,同時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促使勞動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轉變。由於出口持續擴大,填補了國內需求的減少,結果經濟開始穩步回升,同時物價保持穩定,失業率趨於下降,經濟增長率的上下擺動也不大。

為了克服石油危機,努力推行生產與經營合理化的民間企業功不可沒。它們依靠市場原理,一方面大力節省資源能源,並實行“減量經營”以節省各種費用,一方面透過技術革新實現了產品、特別是出口產品的高附加價值化。透過推進生產與經營合理化,企業的素質與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發生尼克松衝擊與石油危機以後,人們曾經預計RB經濟承受不了這樣的雙重打擊:擔心進入浮動匯率制以後,日元升值會導致民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擔心石油價格上漲會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導致經常收支惡化,總之,擔心RB會進入“零增長”的經濟蕭條時代。

但是,到了70 年代後半期,人們逐漸發現,儘管油價上漲,在西方國家中受打擊最大的RB經濟卻恢復得最快;儘管匯率浮動,民間企業卻能在困境中頑強地恢復其活力。整個RB經濟由於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企業素質的增強而加強了對外部衝擊的抵抗力。因此,儘管在1978—1979 年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從1978 年中期的每桶13 美元暴漲到1980—1981 年的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現了世界性經濟危機,RB經濟所受影響甚小。總之,RB經濟走上了穩定增長的道路,其經濟表現在發達國家之中實屬上乘。

隨著RB的經濟、科技水平日益趕上歐美,RB政府越來越感到必須加強自主的技術研究、開發,“從模仿外國技術的時代走向獨創的時代”。為此,於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術立國”方針,制定了“創造科學技術推進制度”(科技廳)、“下一代產業基礎技術研究開發制度”(通產省)等重要的研究開發計劃,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來推動“產官學”(“產”指民間企業,“官”指政府研究機構,“學”指大學)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然而,RB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的良好的經濟表現與迅速的技術進步,卻帶來了RB對外經濟關係的重大變化。由於國際競爭力的增強,RB的工業品出口持續擴大,1974—1975 年的經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轉為黑字,此後出超幅度迅速擴大。特別是在日美之間,由於美國從1982 年起實行高匯率政策,使日美貿易不平衡日益加劇,日美貿易摩擦接連不斷,日趨激化。1985年五國財政部長會議以後,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的 3 年多一點的時間裡,從 1 美元兌換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兌換121 日元。

5.泡沫經濟的膨脹與破滅(1986—)

由於1987 年10 月的“黑色星期一”(紐約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於1988 年達到1 美元兌換122 日元的水準。為了防止日元進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RB銀行將再貼現率調整到空前的低水平,即2.5%。這導致大量遊資流向土地、股票市場,引起地價、股價的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的價格會繼續上漲的心理作用下,人們爭相購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結果,土地、股票的價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脫離了真實價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經平均指數(RB最常用的股價指數,它是根據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有代表性的225 種股票的平均價格計算出來的)達到創記錄的38915.87日元。(哪年的?呵呵)

地價、股價等資產價格暴漲導致產業“資產效應”:其一,刺激了消費的膨脹,因為擁有土地、股票的人們手裡的資產大幅增值,以至於感到自己頓時“闊”了起來,於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錢,貴金屬、寶石、繪畫、名牌汽車等高價商品居然成了搶手貨;其二,導致建築、土地的交易空前活躍,金融機構則積極開展融資活動(因為作為擔保的不動產價格上升),向企業、個人提供裝置投資資金、住宅投資資金及消費資金;其三,在股票市場十分興旺的背景下,企業積極開展伴隨股票發行的籌資活動,用於裝置投資與建設面向職工的福利設施。

隨著這種帶有泡沫膨脹性質的“大型景氣”的發展,企業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結果導致工資上升,為了防止物價跟著攀升,RB銀行於1989 年5月將再貼現率一下子提高到3.25%,其後股價繼續上升了一段時間,終於在1989 年12 月上漲到頂轉為下跌。在股價首先開始下落之後,地價的上漲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頂,其後上漲減緩,至1992 年轉為下跌。

地價、股價下跌導致資產緊縮效應,同時工資上升率的下降,在泡沫經濟膨脹期間購入了過多的耐用消費品使家計也發生了“過剩庫存”,國民的消費意識由熱轉冷,個人消費趨於不振,這導致了商品庫存的增加,企業不得不減少生產。另一方面,企業則由於利率的上升加上泡沫膨脹時期進行過度投資所帶來的過剩裝置問題而不得不抑制貸款,企業效益也趨於下降。然而,受泡沫經濟崩潰之苦最大的是金融機構。由於作為擔保的不動產價格的下降與所保有的股票價格的下降,部分貸款顯然已無法回收,加上透過所謂“非銀行”貸出的大量資金也成了壞賬。”(像不像?)

看著RB的發展路徑,趙宏就可以預測國內下一步的發展,大力發展以出口為目標的加工貿易,那麼在此之前就首先要貨幣對外貶值,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如何可以參與其中,這就是趙宏的下一步需要思考尋找的發展機會,如何找到後再把握住。

相關推薦:法醫靈異錄佛門護法都市模擬人生佛門小和尚寒門書生求道凡人最強亡靈系統穿越秦朝之我是始皇帝我家道侶是鴻鈞[洪荒]腦袋有個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