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智慧工廠->章節

第三百七十二章 背後之影

熱門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諸天新時代

198年初,**黨政府短暫的“武漢陪都”時代開始了。

這一年春節的武漢,滿街都是軍人,在三千裡外的蘇北,臺兒莊大戰正在進行,硝煙似乎穿透了廣漠的田土,一路飄到武漢。無數集會、誓師、募捐、動員與青年的從軍,構成了這一個特殊的春節。

在此前後,武漢軍委會組成了一個代表廣泛抗戰力量的政治部,負責全國動員。陳誠、吉少山分任正副部長,下設三廳。

第一廳廳長,是剛剛從歐洲被召回、重新起用的賀衷寒。其主要負責軍隊動員,不過賀衷寒的這個任期,極為短暫。

第二廳廳長是康澤,負責民間、社會動員。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負責文化藝術界動員。

第二廳的辦公地址,在武昌湖上園的一棟宅院的前院,其後院,就是等待被埋葬的、殘餘的藍衣社辦公地。

此時,藍衣社還有最後的兩個任務,一是籌備全國代表大會,這是它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全代會,其使命是把5歲以上的成員或轉為**黨,或轉入戴笠組織。5歲以下的成員,則轉入三青團。

另一個任務,是利用最後的時間,在10個省市,各招募兩千到五千名青年,並負責對這幾萬人進行訓練,以充實軍隊基層和地方行政。這就是後來“十萬青年十萬軍”運動的雛形。

為準備全代會,藍衣社又召開了一系列的幹事會議。大多數的會議,都是在武昌建國路的幹國勳寓所進行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直到此時,這個行將壽終正寢的幹事會,還雞飛狗跳,甚至不避外人。其最後一次會議,在漢口姜瑞元新任國民黨總裁的官邸裡召開,已被內定為三青團書記長的陳誠,與黨部的陳立夫列席會議。

但與此同時,這也是爭吵最厲害的一次。

康澤擔任這次會議的主席,但他絲毫不能控制會議。幾乎一坐下來,豐悌就大發厥詞。他把矛頭對準了劉健群,當著陳立夫的面,厲聲指責劉健群吃裡扒外

整個會議室裡,都能聽到豐悌的嘶吼聲:“打算把組織賣給黨部”

此語一出,在火併中與陳立夫結下深怨、剛剛從監獄裡僥倖活命的任覺五,不改他的好事本性,帶頭鼓掌。登時會場掌聲一片。劉健群、陳立夫都極為尷尬。

隨後,戴笠也落井下石,他指責劉健群在他們這些黃埔學生中,四處挑撥離間。因此,組織渙散的責任,十有八九應由劉健群承擔。最後,他厲聲叱罵劉健群:“沒人再信你的鬼把戲了你完了,做和尚去罷”

戴笠有沒有想到,他的這句話,會是劉健群此後幾年命運的極其準確的預言?會議就在這樣的烏煙瘴氣裡結束。

也是在這一片的烏煙瘴氣中,198年5月16日,藍衣社的全代會,在原“兩湖書院”舊址、當時的武昌大江中學開幕了。

全代會開了天,5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賀衷寒、康澤、劉健群分別擔任這天的大會主席。蔣介石,這個成也他、敗也他的藍衣社蕭何,發來了一封賀電,為藍衣社正式的入土為安,掘下了第一鏟泥土。

這封賀電在大會中被宣讀,稱“不在黨”的力行社、同志會成員可自由入**黨,復興社可自由入三青團。但在大約50萬名的藍衣社成員中,轉入**黨的很少很少。即使是戴笠,也懶得辦理一個手續,加入**黨。

有大約10萬人,要麼留在了淪陷區,要麼早已和藍衣社失去了聯絡。在轉團問題上,鄧文儀和康澤,又進行了藍衣社歷史上的最後一次爭執。

鄧文儀主張集體轉團,而深諳組織三昧的康澤,力主個別入團、嚴密稽核。但與會的絕大多數魁首,都把這個會議當作是走過場,他們無心細議。

於是,在他們的勸解下,爭執難得地迅速平息了。“轉團問題”最後採用了折中方式,即人員個別鑑定、但不拆散原藍衣社的地方分支社建制。一個個復興社地方組織,一律直接轉為三青團的當地組織。…,

這樣,0餘萬名復興社成員,絕大多數都轉入三青團。這股勢力佔據了籌備中的三青團大約四分之三的比例,它也是胡宗南始終擔任三青團最關鍵的組織處長,康澤在此後7年、始終代理這個職位的權力基礎。

不過,最大的贏家仍然是戴笠。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全代會前後,在武漢,一個新的特務機構——軍委會調查統計局設立了,藍衣社特務處成為該局的主體。這個機構的首任局長,是一個叫賀耀祖的老牌軍人,戴笠任副局長。

但幾乎從軍統局成立的第一天起,所有聽聞過它的人都仍然簡稱它為“戴笠組織”。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轉為軍統局後,這個權勢熏天的上校,總算又晉銜一級,成為了少將。一直到戴笠失事喪命的時候,他的軍銜還只是少將。但那時,他已成為除姜瑞元之外、南京政權事實上的第二號人物,整個權力頂峰上王座背後的影子。

在這次會議上,戴笠還實現了他自兼併調查課、特務處“大躍進”之後,組織的第三次大膨脹。藍衣社剩餘的大約八九萬人,被他的組織一股腦兒地全盤接收。

其中三四萬人變成了形形色色的各類特務,另外五萬名“忠義救國會”成員,則將在戴笠的主持下,組成編制為五個軍的“忠義救國軍”。也就是說,只要會議一結束,戴笠組織的內外圍成員,就將達到十三四萬人。

198年5月18日,由憲兵森嚴警備、緊閉了三天的武昌大江中學大門,終於開啟。500餘名代表步出會場,一些人邊走邊竊竊交談,一些人臉上有著悵然若失的表情,更多的人,則說不清楚是喜是悲、是輕鬆還是沉重。

第一個步出大江中學大門的,是藍衣社第七任、也就是最後一任書記長康澤。邁出會場的一瞬間,傍晚的夕陽,直面照射在他的面容上,使他眯起了眼睛。這一刻,這個5歲的魁首,忽然感到有些茫然失措。

事實上,隨著這個會議的散會,藍衣社就終結了。於是,這個一生功利、務實的人,也終結了他原本還多少殘餘的青年氣息。從此,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徹頭徹尾的官僚,在民國這堆散發著腐爛味道的大餐上,盡情地吸食著權力與失意、榮耀與沉淪。

這個終結,是康澤一生的標誌性轉折。是這個終結,使他在此後7年,一直像護窩的母狼那樣,齜牙咧嘴地守護著自己三青團代理組織處長的權位。

7年裡,他使三青團從40萬人急劇擴張到150萬人,成為紀律、行動、能力都遠逾**黨的一個組織。

但也因為這個終結,漸漸認識到他的性情的姜瑞元,始終以一種“其才可用、其品不足信”的心態來面對他。以至於始終吝惜著一個組織處長的正式任命,這個正式職務,一直在一天都沒過問過三青團事務的胡宗南的手上。

康澤以別動隊的模式來組織三青團,可這種痕跡如此深刻,以至於許多年後,海內外都還一致認為,三青團是一個“準特務組織”。

也是這個情結、這種性情,使康澤在7年後,以一種利令智昏、不知天高地厚的姿態,阻止著姜經國的滲透、操縱三青團。

康澤之後,步出大門的,是藍衣社第六任書記長鄧文儀、第五任和第三任書記長劉健群,以及第四任書記長豐悌。

鄧文儀快步出大門,如果說康澤的加入藍衣社是因為“有得有失”而在組織解體之際只是茫然失措的話,那麼回顧在藍衣社六年多的風雨,鄧文儀所感到的,一定是一片的悵然空虛。

這個歲的青年,在0多歲的年齡,曾經是令人側目的“天子近臣”,使無數人羨慕、妒忌。他也是藍衣社在曾擴情之後、最主要的贊助者之一,但這個一度風雲、權勢熏天的秘密組織,使許許多多地位遠不如他的青年,開始崛起、發跡。

只有他,卻在武漢反腐以後就每況愈下。先是一場“機場大火案”使他丟掉了一個最大的特務組織,繼而,在西安事變中的盲動,更使他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閒人。…,

無可奈何花落去,對許許多多活在凡俗人間的人來說,太多的東西,失去了就不能再回來。

那麼,在這個給他招惹了這麼多失意、是非的組織,終於解體之際,他想到的會是什麼呢?

是咀嚼這官場的無常,從而潛心等待,醞釀著東山再起呢?還是悲觀落寞,以為隨著這群體的消亡,他已像一個把千萬賭資輸得精光、同時賭場已經打烊的賭棍,感到永不再有翻本機會了呢?

同樣是傍晚的武漢,但物是人非。

如果康澤看到的是寂寞的殘陽,那麼,鄧文儀所能感受的,一定是和夕陽一同籠罩過來的、異常料峭的人世寒風。他正走在一條見不到盡頭的、灰色的官場衚衕裡,此後許多年,他雖然也有升遷沉浮,但地位始終中不溜秋。

他再也無緣參與那重大的、讓任何一個有野心的人都醉心的歷史了。

晚年的他,或許在他兩鬢業已斑白之際,談到導致他人生轉折的“南昌機場大火”、楊永泰。真要到了那時,他是會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還是會以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的眼光,去看待當年的人事呢?

在這個世界上,有那可以改變人間,以及沖淡隔膜與敵意的時光之河。

跟在鄧文儀身後,劉健群也是步出大門。這個藍衣社的惟一非黃埔魁首,此時的心中,一定充滿著難以言表的憤怒和不平。自參加藍衣社後,他處處受辱、處處碰壁。即使兩度出任書記長期間也如此。

他是多麼留戀“布衣團”的時光和在華北的愉悅日子啊。

同樣的夕陽、風和街市,襯托著不斷步出大門的人流。所有人都三三兩兩地,卻只有他一個人,似乎被隔絕在一道看不見的高牆外。6年多了,他一直孤單地行進在藍衣社的歷史裡。但,此時的他,是否意識到一個關乎性命的危機,已經向他迫來了?

與5年前的散發《抗爭》小冊子、使他在南京聲名掃地一樣,製造這個危機的,仍然是他的妻子胡蕙蘭。

全代會召開的天裡,就在不遠處的寓所,胡蕙蘭正潛入他的房間,將大批藍衣社絕密文件一卷而光,從此不知下落。一兩個月後,許多人就隱隱約約地風聞,這批檔案已落到土肥原特務機關的手上。

一兩個月後,這個“洩密案”就發案了。一心要置他於死地的戴笠,打算借題發揮,要對他處以極刑。

在得知行刑人員已在路上的訊息後,劉健群倉促出逃。然而天下茫茫,何以容身?

他先是滯留在一個小縣城的車站,整整滯留了一個多月。這期間,不時有憲兵、警察、特務,盤問他的身份。仗恃機警,他幾次化險為夷。

接著,他一個一個縣城、一個一個小鎮、一個一個車站地流亡。越走越遠,越走越荒涼。最後,曾經權勢熏天的劉健群,一不做二不休,乾脆逃亡到老家貴州的一個小山溝裡,在一個小廟宇出家當了和尚。

從此,寂寂青燈,晨鐘暮鼓,伴隨了一個前陸軍中將、0多歲的青年才俊整整4年有餘。他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煎熬。

第三個步出大門的是豐悌,和鄧文儀一樣,此時的他,也是一個閒人。

但他的臉上,依然充滿著剛愎而乖張的表情。“刺汪案”的陰霾,在兩年多以後,早已經被衝得極淡,幾乎不見痕跡。更何況他始終認為,他對社務貢獻之大,無人可比。轉入三青團的一大半成員,不就是他引領進藍衣社的門檻的麼?

他堅信自己的落魄失意,只是一時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他的心中,鼓盪著王侯霸業的激情。

似乎,在他面前的,夕陽斜照下的武昌,那寬闊的大馬路,正是他此後人生的寫照。抗戰烽煙已起,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過去的那一點點失誤,算得了什麼?何況他已獲知訊息,他將被重新起用,去出任長沙警備司令。…,

他能預料到麼?如果說,劉健群正在走向落魄人生,那麼,他正走向的,卻是人生的盡頭。“愚而好自用”的性格,加上民國深沉的官場黑幕,導致了他的慘死。

幾十年後,他的許多位同僚談及他的下場時,都以“豐悌的遭遇”為標題。豐悌,就是在全代會閉幕半年後,因“長沙大火”一案,死於槍決。

熙熙攘攘的中國,多少得意的權貴與失意的政客,被埋葬在無人得知的歷史餘燼之中。嘆息著他們的才華與志氣,大時代的浪濤洶湧澎湃,總有人會被衝散,還有淹沒。

無盡的悲哀,僅僅只是史書上寥寥幾筆的墨跡,或許連墨跡也沒有。這些躲藏在陰暗角落裡的英雄、梟雄,誰人還會記得,他們曾經的名字?

最後,一前一後地走出大門的,是藍衣社第二任書記賀衷寒,以及首任書記、藍衣社創始人騰傑。

賀衷寒一步一步地走了出來,此時太陽已經快要落山,民國的天際,開始顯示出幾分暗淡。

從遠處看去,這是一個身材矮小的人,不過40歲的年齡,頭髮卻略略歇頂了。他貌不驚人,然而在暮色裡,一眼可以看到的,是他銳利的眼睛。

這是一雙飽含著淚水、哀傷地注視著自己參與締造的中華民國,一步步墮落下去的眼睛。這一雙眼睛,和腐敗、墮落連在了一起,令人如此難忘。

他曾痛心疾首過這些腐敗、墮落,也誓言要以一己的心力、熱情與生命,來根絕這腐敗這墮落。但時運不濟,就連他自己的身軀,也淪落進了這腐敗墮落的深沉黑洞。

賀衷寒的身上,隱藏著一部黃埔、民國的“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他的身上集大成著各種民國的、青年的象徵。事實上,他是那個時代的活化石。

這樣,許多歷史之謎、天地與人道的規律,都潛伏在他的人生裡。不管他讓人是愛是恨,是親近還是敵視,無數後來者都可以在這樣的人生裡,獲得審視、借鑑和反思。

這一夜,無所事事的肖作霖,在酒後痛罵姜瑞元“昏暴”。賀衷寒冷冷一笑,隨即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你哪裡知道,姜先生暴則有之,昏則完全不然。你沒有看到他的統馭術的絕頂高明?他一向抓得很緊的是軍隊、特務、財政這三個命根子。他這三個命根子各有一套他最親信的人替他看守”

“軍隊方面是陳誠、湯恩伯和胡宗南。特務方面是戴笠、徐恩曾和毛慶祥。財政方面是孔祥熙、宋子文和陳氏兄弟。可以說,都是他極親信的人了,可是他對這些人都還有個防而不備、備而不防,難道這還能算是昏?”

一席談話,讓肖作霖自嘆弗如。隨後,賀衷寒的幽怨情緒,轉到了自己的際遇,以及他念念不忘的藍衣社的瓦解和解體。

“他對我們湖南人尤其是懂得點政治的湖南人,是絕對不放心的。像復興社這樣的組織,他也只是一時利用一下子。等到他已被捧成了絕對的**領袖,當然就不再要這個組織了。因為他惟恐復興社發展到一旦難以駕馭的地步,尤其是這個組織的高階骨幹又多數是湖南人。你還罵他昏,你自己才是有點昏”

這番酒後真言,折射的是漫長年頭裡賀衷寒蹣跚的路途。這就是**黨的官場,姜瑞元統御之下的新中國,一個還留著腐朽赤化氣息的新式帝國。

權力的背後,總有太多的陰影,那些不光彩的東西,蠶食了整個華夏的國運,直教天地蹦毀,山河變色。

。,

(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我和妲己搶男人相見歡我在修真大陸開工廠我的法寶是移動軍工廠隨身帶著電影工廠瘋狂維修工我的洪荒太過艱難覺醒仁君系統後,我的洪荒異變了國戰1915影后成雙[娛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