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趙雲->章節

第一百零六章 以佛教對道教?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都市國術女神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劉辯出生於漢靈帝熹平五年,父親是漢靈帝劉宏,母親是來自南陽郡宛縣的宮女何氏,所以劉辯是庶出。

皇子劉辯出生後,何氏母以子貴,被封為貴人,宋皇后被廢兩年後又晉升為皇后。

在劉辯出生之前,靈帝的皇子們都已夭折,所以皇子辯出生後沒有養在皇宮中,而養在道人史子眇的家裡,不敢叫他的劉辯本名,稱他為“史侯”。

因為史道人有道術,何氏想憑藉他的道術保護皇子辯。

這些事情,熟悉歷史的趙雲知曉,戲志才並不清楚,賈詡也是經過一番調查才清楚。

既然靈帝都沒有給自己唯一的皇子封王,整一個子虛烏有的史侯,很可能對劉辯不上心。

相反,王貴人出身高貴,儘管不是大世家,在冀州也算是一個豪門,進宮就是美人。

她所生的兒子肯定就是嫡出,而不是劉辯一樣的庶出。

“主公,在高層,有一群人信奉浮屠!”賈詡眼睛眯縫著。

“你的意思是讓那些光頭對付道家?”趙雲啞然。

在漢哀帝元壽元年時,有一位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從月氏王派遣來的使者伊存那裡,聽到了口授的佛經。

“浮屠”即佛的另一譯音。若從文字記載來看,佛教傳入我國至遲在西漢末年,但之前很可能性已經傳入。

現在,一般以東漢明帝永平十年為佛教傳入我國的標誌。

當時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於殿庭,第二天上朝便問群臣到底是何徵兆。太史傅毅回答說是西方的神-佛。

皇帝聽了,認為供佛吉祥,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

公元67年,蔡愔等於大月氏國遇到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就請他們回國弘法。

一行人就用白馬馱著佛像、佛經,返回都洛陽。漢明帝特意建立精舍安置兩位法師,精舍即是白馬寺。

當時“寺”是官署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白馬寺是指一處安排接待外國宗教人士的機構,後來寺就才慢慢成了僧人所居之處。

迦葉摩騰、竺法蘭到達洛陽後,就開始譯經、度僧。

由於迦葉摩騰與竺法蘭是外國人,於漢語不甚精通,翻譯時表達義理也就不太精準,而且數量極少。

他們摘錄幾十段佛語,輯於一冊,即是《四十二章經》。

另外,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一開始就被皇家供養在庭院中,所以佛陀規定的僧團必須託缽乞食,住在阿蘭若處等極重要的規矩,就沒能在中國實行。

又因為當時同時心隨兩位法師出家的人太多,一時間沒有那麼多染衣,於是從一開始漢傳佛教的僧眾就沒能統一著染衣。

以至展一段時間後,就都穿了長袍。

所以,我們漢傳佛教最初的緣起就有其先天性不足:因皇家求世間福報而進入,最能表法的託缽、披衣制一開始就沒確立。經典極少,翻譯亦存在缺陷。

從明帝起直至漢末,佛教基本只在上層社會小規模內傳播,而且絕大多數人把它當成了求福之法,而未瞭解到它是能令人了生脫死的實修之寶。

這種情況在外國僧人不斷進入,大量佛經被不斷翻譯出來後,才漸漸有點兒改變。同時,佛教也從皇家上層漸漸滲透至民間,建寺供養者也多起來。

至東漢末桓、靈二帝的時代,西域僧人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國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國來,竺佛朔從天竺國來,康孟詳從康居來。

由此譯經事業漸盛,佛教的普及範圍也漸廣。

東漢末期的佛典翻譯事業,主要開始於安世高。

安世高本名“清”,是安息國的太子,博學多識,信仰佛教。

當輪到他即位的時候,他卻讓位給叔父出家修道去了。

此人精研阿毗曇,兼習禪定,遊化西域各地,聞名一方。

東漢末大約七十年間,各譯師翻譯的經典涉及大小乘,包括止觀、阿毗曇、佛傳、般若幾方面。

在初期的佛典翻譯當中,一般常用“文”、“質”兩個字作譯文的評語。

“文”是指翻譯時以文辭優美、適合本土習慣為主,“質”是指以傳達原意精準為主。安世高、支讖等譯師,大多採用質樸的直譯,文采比後代優秀論師差些。

教自傳入中國,王公貴人中,楚王劉英為歷史記載中最先祀佛的人,他曾為佛齋戒祭祀,並曾奉縑帛替人贖罪。

但他對佛之認識仍十分粗淺,既信佛,卻又誦黃老之微言,且曾把佛與孔子、老子一齊祭祀,他又與方士交往。

可見此時漢人之對佛,是把佛教視為一祭祀方術,以為其學說只是鬼神報應之說。

當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傳入,先要在當地人的思想信抑上找到共通點。

而現在中國流行陰陽五行,神仙方士之說,故當時國僧侶到中國時,奇裝異服,對佛像燒香禮拜,誦唸人們所不懂之經,在當時人民的心目中,自然被視作方士之類。

而他們舍世的生活方式,也與道家的隱修和回歸自然的思想相似,故當時之佛教是被當作與黃老及神仙道術等相類似的東西,而被漢人民所接受。

永平十年時,明帝曾遺使到天竺求法,並得攝摩騰、竺法蘭把佛經及釋迦立像帶到洛陽。明帝令畫工仿畫佛像並置清涼臺收藏,又把佛經藏於蘭臺石室,又建白馬寺於洛陽,正式展開佛教在中國的弘法事業。

桓帝時,大力弘揚佛法,雖在宮中黃老浮屠並立祠,及士大夫間也佛老混言,但在他們的重視下,佛教得以在中國迅傳播。

靈帝時,牟子銳志於佛道,兼研老子,著有《牟子理惑論》,以解時人對佛教之疑惑與攻擊,謂“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甚至明言儒亦不如佛也。

自此,佛教遂成一幟,漸與道儒分途。

自明帝建成白馬寺後,靈帝亦大造浮屠之祠,以銅造像,黃金塗身,衣以錦採,所建佛閣可容三千餘人,附近各地人在此聽佛和讀經。

每年四月八日浴佛節設酒飯,佈施於路,延綿數十裡。

許多佛僧於傳教初期為求在中國新地上生存與展,儘可能遷就當地固有的文化,採取依附道教,尊重儒學的態度,在記述佛教傳播的史書中,佛道往被相提並論。

自明帝至桓帝時的百年間,始終以黃老浮屠歸為同一道,更甚者,或以道教教主老子為佛陀。

另一方面,儒學在漢代己漸居社會思想的主導地位,佛教對之也取尊崇之態度。

如牟子極力以佛教教義迎合儒家,認為佛教義理與儒家倫理綱常思想是一致的,自己雖信佛但對儒家的仁孝思想並行,康僧會甚至把仁說為佛教的最高原則。

東漢時,諸儒往往把佛貶為“夷狄之術”,認為其出剃棄妻等行為不合孝子之道。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道教也對佛教進行攻擊,除造老子化胡說以證明其資格早於佛教,又指佛僧棄親、拋妻、食不清、行乞丐為“四毀之行”。

到了東漢末,佛教已趨向獨立,而對道的排斥也進行抗爭。

本來對賈詡就很忌憚的戲志才,聽到他對佛教入木三分的分析,不由頭皮麻。

趙雲也在一旁沉吟,半晌沒有說話。(未完待續。)8


相關推薦:網遊之神級分解師西遊之齊天妖帝惡靈國度九霄天帝三國之我是皇太子海賊王之一劍天塹海賊之最強附身海賊王之美食系統海賊之雷神降臨從只狼開始的諸天遊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