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章節

第六十六章 天算不如我算

熱門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都市國術女神

自以為勝券在握的帕麥斯頓還在暢想自己無可逆轉的陽謀如何讓俄奧上鉤時,就在這如同鬧劇一般的反轉中煙消雲散了。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的幕後黑手是弗蘭茨本人,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如此。

其實以俄奧兩國的現狀來說,開戰後一旦毛熊不能快速取得勝利,恐怕率先支撐不住的就是它。

而奧方則只需要保住貝爾格來德和加利西亞不失,同時利用喀爾巴阡山脈的地形優勢就能將對方徹底卡死。

哪怕是奧斯曼帝國想藉機分一杯羹,也要做好”血灑貝爾格來德“的準備,否則貿然進攻巴特納地區就可能遭到奧軍兩面夾攻。

即便是突厥人和俄國人組成的聯軍奪取了巴特納,只要巴爾幹之鑰還牢牢掌握在奧地利人的手中,前者就不敢貿然推進,否則就有隨時被切斷退路的危險。

而且皇室內部已經透過了讓卡爾大公作為貝爾格來德守軍司令的提議。

作為全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最善守的統帥,再加上地形地勢上的天然屏障以及兩年多來奧地利人在此新修建的工事堡壘群,在這個年代想要拿下這樣一座堅城幾乎是不可能的。

巴爾幹之鑰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根本就不懼被圍攻;以多瑙河的流量和水運便利條件,敵人使出吃奶的力氣也不能截斷它。

這就意味著貝爾格來德守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兵源和補給。對敵人更不利的是其周圍沒有一處適合紮營的地方。

太靠近要塞就意味著暴露在火炮和騎兵的打擊範圍之內,而且天然的緩坡對進攻方來說就是一片死亡沼澤地。

當然對面也可以利用騎兵快速轉移到達安全區域,但是它們對於攻城幾乎起不到任何幫助,更何況還要對付壕溝這個天然敵人。

如果直接動用步兵除了送人頭之外毫無用處,而且緩坡加壕溝的設定會讓攻方有來無回。

除非一次性地就徹底拿下城池,否則後面的己方士兵都要目睹一場前方同袍戰至最後一人的慘烈畫面。

最後,選擇在距離城市太遠紮營不僅缺乏威脅性以及無法給對方造成精神壓力,而且還徹底失去了圍城的意義。

綜上所述,奧軍在貝爾格來德的防禦體系是由緩坡和壕溝和稜堡共同構成的。緩坡的設計意義在於讓處在進攻的敵人士兵們更容易捱打,也可以簡稱為“打的容易”。

除此之外,它也是物理學和數學發展的產物;由於守城者們對來犯者的打擊是透過居高臨下射擊,所以敵人在攻城時其與城牆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而雙方視線間的夾角也會隨著產生變化,包括大炮的角度都要隨之調整。所以要塞設計師們為了解決這種情況,設計出了緩坡。

由於緩坡的存在,攻城方就不得不在與守軍炮火火力的夾角保持一致的路線上移動;就算是橫向移動也會受到限制。

這就避免了守城一方的士兵們因進攻一方試圖靠近稜堡的同時,不得不一直對射擊姿勢進行調整,甚至最後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將身體探出射擊的尷尬局面。

因此守衛者們可以始終躲在牆垛後面射擊,己方的炮手們也不用再擔憂對方該死的神射手了。

(這個時代的火炮射程和命中率都十分有限,炮兵經常會遭到對方散兵或者是神射手的威脅。當然如果可以躲在牆垛或者是掩體後面,可以極大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舉個例子如果進攻方面對的是平地,那麼守城方射擊是一個3D模型,而當對方踏上緩坡之後就變成了一個2D模型。

這樣對方守城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這意味著士兵和火炮可以更容易地擊殺敵方目標。

而對於進攻方來說,無論士兵的身手多麼敏捷,在守軍眼中都會像烏龜一樣可笑。

(玩過戰地或者坦克世界的朋友,應該知道坡下衝坡上有多難受。)

其次,這種大型要塞的壕溝,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1-1.5米寬,2-2.5米深的士兵溝。

而是20-30米寬,2-5米深的大型壕溝。而貝爾格來德壕溝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和多瑙河相連,如果守不住還可以炸燬堤壩,將其變成護城河。

同時緩坡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儘可能多地將進攻方士兵留在守方城下。面對平地上的要塞,攻城一方打不過還可以選擇逃跑。

然而有了這個緩坡的存在,他們逃命都成了奢望,剩下的只能是奢望對方不是殺紅眼的屠夫。

稜堡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了,但也正是它的出現,讓歐洲打了兩百多年的圍城戰,而不敢選擇大規模攻城。當然也不是沒人敢對其發起強攻,比如拿破崙戰爭時期著名的愣頭青拉納元帥,可惜最後與卡爾大公作戰時被炸斷了雙腿不治身亡。

想要攻下稜堡必須要有大口徑與強穿透力的火炮。顯然奧斯曼帝國和俄國不具備這個條件。英國皇家海軍倒是裝備這類火炮,但是想要把重達幾千斤的重炮從海邊翻山越嶺運到貝爾格來德城下,既需要時間也需要運氣。

大戰一旦爆發,加利西亞也將會成為主戰場,不過在這一地區,俄國人同樣沒有優勢。

此時的奧地利並不是一戰時期的奧匈,兵無戰心,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一時期,無論是小將阿爾佈雷希特大公,還是老將軍拉德茨基元帥都不是軟柿子,他們都具備相同的特點,擅長進攻不說,更是使用騎兵的行家。

其次就是統治基礎,奧屬加利西亞是在1848年唯二沒有參與叛亂的地區,另一個是蒂羅爾。反觀俄屬波蘭地區,一年三小叛,三年一大叛,與穩定二字根本毫無聯絡。

所以奧地利完全可以與波蘭復國組織聯絡,並且許以承諾,這樣一來俄國的後方恐怕就不得安寧了。同樣,沙俄內部的猶太人、哥薩克人、高加索人(車臣..)、西伯利亞人也會蠢蠢欲動。

而俄國一旦陷入頹勢,奧地利就可以趁機打起解放波蘭的旗幟,與其組成聯軍直指波羅的海三國和南俄大草原,到時候俄軍就會自顧不暇而被迫簽訂停戰協議。

至於新開闢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弗蘭茨的估計納米比亞會是英國人的首選,畢竟奧地利人在此地發現了黃金和鑽石。在當時各國殖民都是掠奪礦產資源為主,黃金、鑽石自然會格外吸引人。

而所謂的地獄之門並不是說說而已,英軍佔領鯨灣之後就不得不面臨補給困難的問題,同時他們會意識到想要讓當地的守軍投降就必須要向內陸進發。

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會極大地消磨紅衫軍的意志,當然還要面對疾病和蚊蟲以及好戰的土著等不利因素。

而處於內陸位置的要塞,同樣將會是紅衫軍的噩夢,強攻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圍攻的代價則是大量士兵的性命。

近年來在弗蘭茨和阿爾佈雷希特還有弗里德里希的設計下與參考了卡爾大公的意見後,西非殖民地都是以靠近內陸的要塞為核心,這就讓入侵者想試圖透過佔領港口的速戰速決模式成了幻想。

而要深入非洲內陸去進攻要塞,這無疑是一招臭棋。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弗蘭茨選擇了和米洛什說清利害關係,作為一代梟雄的後者自然不可能甘心做英國人的炮灰。

所以他再次使出了“公子獻頭”之計。看似屬於自斷生路,然而卻是為塞爾維亞的發展和壯大贏得了時間和機遇。

相關推薦:開啟第四天災的術士超維度英雄我有一座仙府輝煌王座亞人的萬界半島小行星魔法研究會虎狼黑科技:從空間跳躍機開始歐皇人生:從直播CSGO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