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戰國野心家->章節

第四十八章 體系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真不是魔神

“既以天下論,那麼凡事向前進步的,墨家便支援。若不進反退,便要打著讓他進步。此為義戰,便無國別之分。墨家非一國之墨,乃天下之墨。”

吳起聞言不語,低頭沉思。

此時天下諸國並不諱言談及兼併和戰爭,可春秋禮儀尚有存餘,像是韓國趁著會盟偷襲鄭國滅鄭這樣的事也只能發生在戰國。

可是在這戰國之初,各國至少還多少要點“臉”,將求個師出有名,既要有名,這名便要有個基礎,那就是禮。沒有禮,就沒法說對錯,也就沒法說出是有名之師、無名之師。

三晉伐齊,那還是借公孫孫之亂,田氏有弟弒兄的嫌疑。三晉與齊,還要走個周天子的形式。

可是墨家這番話,分明就是說:墨家自有自己的規矩和邏輯,禮即規矩,墨家守自己的禮,不守此時已有的禮,只要不合於義,墨家便可能與之戰。

而義……天下如今能夠對義持有解釋權的,只有墨家。天下論戰,各家一敗塗地,儒家尚未與黃老之學融合天命之說,更難在君侯之間傳播,於民間因為鐵器火藥牛耕帶來的分封制的物質基礎不再,也日趨勢微。

法家初興,但是少了對未來的描訴,也少了一根根本的內涵,只是術而不是道,只是給出了變法的合理性支援,但卻沒有說清楚變法的根源。

吳起雖然腹誹墨家將戰爭也能說得如此“合於大義”,腦海中回憶了一下這些年墨家抨擊各國政策的小冊子,又暗暗點頭。

自從墨家出版了關於天下財富總和的來源與增加的小冊子之後,對於各國的經濟政策一直都是以那本小冊子為基礎,在規矩之內從未逾越。

言行如一,又能恰如其分地解釋評判,這便是可驚可怖之處。

對於秦地的變革,墨家也是有批判有支援,如索盧參的批判,那是站在到底農業才是唯一讓天下財富總和增加的手段、還是工商業的勞動也能讓天下財富總和增加的手段的爭論。

而對於支援,墨家也認為秦地的情況特殊,不論怎麼樣,相對於以前的井田阡陌與貴族封田,秦地的變革還是解放了生產力的,尤其若是配合牛耕壟作,這絕對是高於原本的制度的。

這一切都源於二十年前適加入墨家,逐漸將墨家的道義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正如之前的儒家,仲尼有“禮”可依,於是可以按照禮來衡量這件事的對錯,合乎與禮的便支援、不合於禮的便反對。

而墨家在二十年前,談利談義,談天志,但是合乎天志的天下,到底應該是什麼模樣?

墨子沒有指出,或者說指出了一個過於遙遠的、數百年內都不可能達到的“使人各得其所長,天下事當;鈞其分職,天下事得;皆其所喜,天下事備;強弱有數,天下事具矣”,以及最終的“兼愛”天下。

使人各的所長,使人所作的勞動都會自己所喜歡的……這對於戰國而言,太過遙遠,這是人類的終極自由夢想。

但是適出現在墨家之後,以九重樂土之說,融合墨家三表之一的天下富,指出現如今要追求的樂土應該是種什麼樣的制度。

儒墨相爭,儒家原本有禮可依,這是古已有之,依照已有的東西對照對錯,因而儒家可以更容易站住腳。

這是向後看,走過的路是有經驗的,於是更容易讓人接受,人們更喜歡接受直觀的東西。

墨家的天志,是向前看,當理論不豐富而且內部體系不完善的時候,想要理解很難,因為人們很難接受不直觀的、需要邏輯的事務。

但是當墨家的體系逐漸形成統一之後,演變成現在的這個模樣,儒家唯一的優勢也就沒有了。

固然有禮可依,更為直觀;但墨家如今也有天志樂土可論,也是直觀。

如今方興未艾的法家,講究的是“不法古”,但是他們的目的性只是強兵爭天下,至於天下安定之後怎麼樣,也只留下一句“不法古”,天下既定,爭天下之政便是“古”,可惜他們沒有描述將來到底應該什麼樣,缺乏一個“主義”可供參照。

君言即法的基礎之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卻又會矛盾的,君言即法,如何能夠做到君從法?這是法從君而非君從法,因為墨家在邏輯辯論上認為這是行不通的。

而二十年前商丘城下的墨家大聚,適著重解決了墨子所說的“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的問題。

這些話若是只取半句,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若只提半句,那就和君言即法沒有任何區別。

“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若只提此半句,又無法解決時代之下資訊傳播速度過慢和物質基礎不足的矛盾。

是以墨家需要有自己的體系和邏輯,在邏輯之內,使得“民主而集中”,同時可以讓“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的同時,又能集眾義集權,以施政。

在物質基礎不足的時候,這是唯一一種可能變革“家天下”的手段。

若是一家一姓之天下,那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終究就是一句空話。墨家一直認為,以利導人,方為大義,讓天下人從天下得利,才能夠最終做到“天下興亡天下人必願負責”。

這一切又需要開啟民智,是個漫長的過程。

這一切都在默默地進行,譬如吳起曾看到的村社裡的人討論“是否給從宋國進口的糧食加稅”這種事,就是在鼓動民眾爭取自己的利益,明白此時的國到底應該是個什麼。

這種看似沒有意義的事,最終才能潛移默化,當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的時候,便會明白什麼樣的制度才能保證他們自己的利益,才會去主動爭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墨家至今為止的一切政策和評論,又都緊扣“天下”與“利天下”這兩個問題,並無逾越,是故也算是做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只不過此矩非彼矩。

墨家透過印刷術和辯論,牢牢地保持著“義”與“利天下”的解釋權,甚至於對於“英雄”這樣的詞彙,都讓市井間有了不同於以往的定義。

於義與利天下,天下諸子如今莫能與墨家爭。

於天下財富總和的增加、生產力的發展,天下制度莫能與泗上相較。

於廣大百姓之利,墨家如今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世卿貴族是蠹蟲,儘可能地團結了商人、手工業、農奴的利益支援,並且提出了一個沒有世卿貴族的樂土構想。

於文化制度,墨家終究是中原學派,與儒家爭得是“服喪三年”還是“服喪三日”;爭的是“視死如生”還是“節葬節用”;爭的是“黃鐘大呂”還是“下里巴人之樂”。歸其根本,那是內部的文化之爭,不是夷狄與中原之爭。

這種持續了將近二十年的宣傳鼓動、持續了二十年的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在吳起身上就可見一斑。

若二十年前,吳起不會對自己的抱負產生任何的懷疑。

不做卿相,誓不回鄉。這若在二十年前,確實是說出來可以招致無數人恥笑以為做夢的抱負。

可現在,吳起卻覺得這抱負……如同深閨怨婦:舊制度之下,世卿執政,士人難為卿相,於是心生不滿,可不滿最終所作的決定,卻是要在這不合理之內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比之墨家所構想的鼎新天下,終究落了下乘。

現在,即便英豪如吳起,受到墨家這些學說的宣傳和影響,也開始不可避免地思索自己抱負的意義。

有泗上富庶之珠玉在前,執政治政若想超越墨家太難了,那些原本稍微做一些就可以名垂青史的變革,現在需要做的更多、效果更好才能算得上是施展抱負。

他不是世卿貴族,也沒有廣袤的封地田產,對於墨家的政策並沒有天然的出於階層利益的本能反感。

但是他知道自己已老,若是自己年輕之時墨家便已如此,他定會投身墨家,以野心施展抱負,執政天下。可現在,他與墨家的規矩不合,所能施展自己抱負的只餘秦國。

適談及到抱負,談及到英雄,也談及到了殘酷的現實,似乎秦人向西拓展已經是唯一可行的路。

至於說秦地變革能否成功、能夠壓服那些世卿貴族與公族勢力,適似乎信心滿滿。

畢竟,勝綽等人就算是叛墨,也是有些本事的,如今秦君勢力已成,三縣之地世卿已經不能勝,再得鐵器,又有吳起掌兵,又有民眾支援,秦地變革已然是必然。

適只想想要引誘秦國變革之後,向西拓展。若是以往,斷無可能。然而現在,鐵器已出、馬鐙已用、火藥已燃,又有索盧參西行之舉,向西得利已經成了秦國的另一種選擇。

此時向西,依靠中原的組織術和技術代差,是吊打小朋友。可向東向南,無論是魏還是南鄭之墨,對於秦國而言都是弊大於利的選擇。不能成功,便談不上抱負。

吳起明知道適說這些,為的還是墨家的利,可是適處處講的都是秦君的利、吳起的抱負,竟似乎只有這一條路可選。

適見吳起在那沉默不言,心中暗笑。

心道,這自然有技術發展帶來的代差,向西擴張秦國有利可圖。可也多虧你自己在西河多年編練武卒,你自己扼斷了秦人二十年內向東的可能,不得不向西。

這天下大勢編織成的套索,你明知是套索,卻也不鑽也得鑽,別無他途。

相關推薦:明末國賊超越輪迴諸天老不死極道丹皇吞天劍神大世爭鋒西遊:開局化身黑無常,地府簽到生死簿漢末之幷州匪政夫人你馬甲又掉了超神學院裡的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