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戰國大司馬->章節

第66章:孟子(三)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宇宙級寵愛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當意識到自己在齊國註定無法推行“王道”、“仁政”的主張後,孟子毅然放棄齊宣王賜予的高官厚祿,帶著諸弟子返回鄒國,僅這一點,就值得蒙仲對這位儒家聖賢心存敬意。

此後,孟子又講述他前往其他國家的經歷。

這個“其他國家”,其實也包括宋國。

孟子最初造訪宋國,是在宋王偃驅逐了其兄剔成君而自立為君之後,孟子意識到宋國將因此出現改變,便前往宋國,希望能施行自己的抱負。

因為當時的宋國,在孟子看來是非常稚嫩的,不像齊國那般已經有了完善的治國理念,說不定他能說服宋王偃當時應該稱作宋君偃施行他所主張的仁政。

但很可惜,宋君戴偃是一位崇尚武力的君主,以至於孟子這次造訪宋國,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正是在那段時期,孟子結識了惠盎。

當時惠盎還很年輕,還並沒有出仕宋國,他唯一被重視的,僅僅只是惠施的族侄這一頭銜。

當孟子在宋國開壇授課時,惠盎也跑去聽,且特地向孟子請教“仁政”主張這是孟子當時在宋國唯一的收穫。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裡,孟子亦結識了滕元公滕弘當時的滕弘還是世子。

過了約一年左右,孟子返回了鄒國,終於決定前往魏國。

當時的魏國,其實已經衰敗了,但不可否認,魏國一直是當世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惠盎的族叔惠施作為國相的那幾十年,天底下的學者皆紛紛湧向魏國,直到齊國建造稷下學宮,且惠施又被張儀取代,失去了魏國的相位,當世的“文化中心”,這才逐漸向齊國轉移。

在孟子造訪魏國前,滕國的君主滕定公逝世,滕元公滕弘繼位,他向孟子請教了治國之策,孟子便傾授了“井田制”、“王道”、“仁政”等主張。

雖然滕元公欣然接受,並兢兢業業按照孟子的主張治理國家,但孟子也明白,滕國太小了,無法真正實現他的主張,於是,他在滕國呆了兩年後,依舊踏上了前往魏國的旅途。

待等孟子來到魏國時,此時的魏國已被秦國壓得喘不過氣來,魏國當時的君主魏惠王(即梁惠王)魏(ying),便向孟子請教擊敗秦國的辦法。

但很可惜的是,這位魏王要的是如何儘快擊敗秦國,他需要的是孫武、吳起、孫臏這樣的兵家聖賢,而不是孟子這樣主張仁政的儒家大賢,因此,孟子沒能得到魏惠王的重視。

第二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魏嗣繼位,孟子再次拜見魏襄王,可他發現,魏襄王遠沒有其父魏惠王睿智,既急功好利,又不肯聽取他的建議。

正好這個時候,齊國的齊威王過世、齊宣王繼位,於是孟子便離開了魏國,再次前往齊國,去求見齊宣王。

待等到二次遊說齊國失敗後,孟子返回鄒國。

此時,宋國的君主戴偃已自立為王,且這個時候,惠盎已在宋國出仕,用孟子那一番“仁者無敵”的言論,說服了宋王偃。

得知此事後,孟子感到非常高興,便再次造訪宋國,並在宋國呆了數年。

但在此期間孟子亦逐漸發現,宋王偃雖然接受了惠盎那一番“仁者無敵”的言論,但其本身崇尚武力的性格卻並未改變,說白了,宋王偃施行仁政的目的,是為了強大宋國的國力,以便於日後攻伐其他國家。

這讓孟子感到有些失望。

正巧這時候,魯國的國君魯平公欲重用孟子,讓當時在魯國仕官的孟子的弟子樂正,邀請孟子前往魯國。

於是孟子便離開了宋國,來到了魯國。

然而就在這時,魯平公寵愛的臣子臧(zāng)倉在君主面前說了一番孟子的壞話,使魯平公改變了主意。

後樂正將這件事告訴孟子,孟子感慨道:“我不能見魯侯,乃天時也,又豈是因為那個臧倉?”

感慨之餘,孟子帶著遺憾又返回了鄒國。

而他的弟子樂正,亦辭去了在魯國的官職,跟著老師返回了鄒國。

此後,孟子便不再遊走列國,留在鄒國教授弟子學業,並與諸弟子編著《孟子》,即他周遊列國時的所見所聞,以及與各國君主的對話。

從四十五歲初次造訪齊國,到六十餘歲放棄周遊返回鄒國,孟子有近二十年時間在推行他的主張,前後去過齊、魏、宋、滕等國家。

而在這些國家中,滕國是唯一完完全全施行他仁政主張的國家,其次是宋國,有所保留地施行了他的仁政主張,至於齊、魏等國家,他的主張絲毫沒有得到重視。

正因為如此,對於滕國遭到攻擊,孟子是感到非常痛心而憤怒的,然而進攻滕國的恰恰就是宋國,這讓他更為感到痛心因為宋國施行的是惠盎的仁政國策,而惠盎的仁政國策,其實就是他孟軻的仁政之策。

因此,宋滕兩國開戰,在孟子看來就彷彿他的兩名弟子自相殘殺,這如何不讓他感到痛心?

但即便如此,孟子對宋國仍保留著幾分寬容,尤其是當面對惠盎的時候。

他對惠盎說道:“當年老夫見魏國現如今的君主魏嗣時,就曾對他說過,當今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的,倘若有一名君主不嗜好殺人,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會仰望於他,歸附於他,就好比水往低處流,誰能阻擋呢?宋王欲行王政,然殺孽過多,嗜殺的君主,是註定無法奪取天下的。”

“在下受教。”惠盎恭敬地說道。

看著畢恭畢敬的惠盎,孟子長長嘆了口氣。

其實他也明白,惠盎雖然不是他的弟子,但是在王道、仁政這一塊,惠盎卻毫不遜色他真正的弟子,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宋王偃,那位君主還是無法真正領會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道理。

不過即便如此,孟子對宋國仍然抱有期待。

這份期待,當然不是指宋王偃忽然回心轉意,而是指宋國的太子戴武,或者稱王子武。

早在許多年前,當孟子意識到宋王偃尚武的性格難以扭轉後,便建議惠盎注重對於太子戴武的培養,畢竟宋王偃現如今已經五十多歲了,過不了幾年可能就會離世,到時候,宋國將由太子戴武來繼承,倘若太子戴武能徹底施行他孟軻、惠盎二人所提倡的“仁政”主張,宋國就能徹底變成以仁政治國的國家。

到那時,他孟軻的理念,或許就能在宋國得到實施。

聽聞此言,惠盎連忙說道:“夫子放心,我時刻謹記著夫子的教誨,不敢疏忽對於太子的教導。”

見此,孟子滿意地點了點頭。

此後數日,惠盎與蒙仲二人便住在孟子居,聽孟子講述“王道”、“仁政”主張。

其實這些“王道”、“仁政”主張,孟子主要是說給蒙仲聽的,畢竟,雖然蒙仲乃是莊子的弟子,可誰讓他對儒家思想卻頗為瞭解,再加上此子聰慧機敏,以至於孟子恨不得將他儒家思想亦傾囊相授。

而對於蒙仲來說,他本著技多不壓身的想法,亦虛心吸取孟子的思想,反正他已兼學道、名、兵三家的學術知識,完善一下他本來就有所涉及的儒家思想,這也不是什麼壞事。

就像他的義兄惠盎,這位可是兼顧了道、名、法、墨、儒等各家學術。

不得不說,相比較孔子時期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確實已經上了一個臺階,至少已經“言之有物”,他的思想有很多都是正確的主張。

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這跟莊子曾經教導過蒙仲的,用詭辯只能使人口服、用道理來辯才能使人心服的道理一樣,都是金玉良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授蒙仲大概三五日後,孟子忽然問他道:“過幾日你兄惠盎返回滕國,你可願留在老夫這?”

這是要收此子為弟子麼?

無論是惠盎,還是萬章、公孫丑等孟子的弟子們,無不對此大吃一驚。

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萬章、公孫丑等人倒也傾向於這位小兄弟能成為他們的小師弟,畢竟此子的才能的確不可小覷。

但最終,蒙仲還是婉言謝絕了,他笑稱道:“莊師會用他那根柺棍打死我的。”

“尊師重道,好好。”

孟子雖然點點頭稱讚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來,他對此有些遺憾。

也難怪,畢竟在放棄實施自己的抱負後,孟子便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教導弟子,並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為最快樂的事,而如今,他忽然發現了蒙仲這塊尚在雕琢的美玉,又怎麼忍得住呢?

但遺憾的是,蒙仲這塊美玉已經有了老師,且這位老師,還是他孟軻都心存尊敬的莊周、莊夫子。

最終,在孟子居居住了約十餘日後,惠盎帶著蒙仲準備告辭離去。

見此,孟子便贈予了蒙仲一部《孟子》其實還只是上部,是萬章、公孫丑等孟子的弟子們這幾日連夜抄寫的。

並且孟子還告訴蒙仲,待他與諸弟子完善了《孟子》的下部後,亦會抄錄一份,託人送到蒙仲手中。

要不要接受呢?

考慮到莊子對此的態度,蒙仲有些猶豫。

然而惠盎卻眨眨眼睛說道:“阿仲,長者賜,不可辭。”

看著兄長臉上的笑容,蒙仲狐疑地問道:“阿兄,怎麼感覺你笑得有點幸災樂禍呢……”

“有麼?”惠盎立刻故作嚴肅。

事實上,他的確很期待於某些事,就比方說,孟子託他帶一封信給莊子……

唔,他真的很期待。

嘿!

十月初,惠盎帶著蒙仲,以及孟子賜予蒙仲的那一車竹簡,返回了滕國境內,回到了宋軍的營寨。

此時他們才知道,宋軍已於數日前再次攻打滕城,且攻破了滕城的外城,使滕國就只剩下一座子城。

而滕國剛剛繼任的君主滕耆,則戰死於外城城牆之上,由其弟滕昊繼承了君主之位。

宋滕兩國的戰爭,終於將進入尾聲。

本书作者其他书: 我,劉辯,雄主 大國將相 趙氏虎子 大魏宮廷 三國之宅行天下 大豪傑 妻乃上將軍 東漢末年立志傳
相關推薦:我的大小姐老婆我的大明星男友我的大小老婆絕代魂祖簽到明末太子朱慈烺戰國趙為帝電影巨匠秀色錦園之最強農家女霸氣農家女重生之農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