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遊走在棋局和文字之間->章節

孤寂的遊戲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孤寂的遊戲

當我們從事一種非主流遊戲的時候,註定了玩這種遊戲的我們更多的是必須面對自己和自己的靈魂——像作家一樣的面對嶄新的空白頁,像畫家一樣的面對潔白的畫布,像詩人面對心靈流動的澎湃和憂傷。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儘管圍棋的遊戲是雙人之間的博弈,但是,更多的情形往往是自己和自己的博弈像金庸杜撰的“左右手互搏”的情形一樣;所以,圍棋的遊戲是一種中國模式的哲學思想的演繹臺。(從可以尋覓的中國文化的殘片來來看,圍棋從最初的教育、遊戲的定義,至少在春秋以來,儼然便被軍事、政治、人生、社會所籠統;更被儒釋道所包含、庇護、縱容、定義……)

著棋,不只有遊戲那樣的簡單。當你真的是棋迷的時候,你才明白所有的遊戲不僅僅是遊戲,而是一種生活或者生活的狀態。這些棋迷用這樣的方式宣洩著靈魂的孤寂,籌思的遼遠,演繹的深厚。用這樣的方式釋放著靈魂的美醜、好惡、成敗、得失。一言以蔽之“以棋觀世,鮮有不合者”,

李東陽如斯說。“長沙男子東林師,閒讀藝經工弈棋。有時凝思如入定,暗覆一局誰能知。”

劉禹錫此刻表達的正是這種情緒;“絕藝如君天下少,閒人似我世間無。別後竹窗風雪夜,一燈明暗覆吳圖。”

杜牧也對此迴音;“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闕下傳新勢,船中覆舊圖。”張喬也如此揣摩……孤獨著,永恆孤獨著。儘管是孤寂的面對,哪怕拍打上棋坪的棋子在楸木上嗡嗡作響,搖搖晃晃……但是,運籌的氣勢和人格,思想和意識,膽識和意氣便清清楚楚站立在“天地之間”。就像范仲淹說“一子貴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於神,變化胡能擬。”

事實上,“世事如棋”之類的成語正是這樣誕生的。在漢語的世界裡,棋局,正被越來越廣泛的領域運用。更漂洋過海讓世界記住了圍棋思維就是中國思維。

在前不久閱讀韓國的中文網——《中央日報》網,便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見在這家網站首頁寥寥可數的七大欄目中便有一個十分醒目的欄目“體育?圍棋”。我瀏覽之餘至少發現了多篇社論在、專訪之類的韓國同行的視角——圍棋成為中韓政治、體育、文化溝通的橋樑。其中不論是樸槿惠到中國來,還是習總去韓國,圍棋儼然成為“時髦的(chong)兒”:圍棋名人、圍棋棋局、圍棋話題……基辛格博士在《論中國》一書中特別提及到圍棋與國際象棋呈現的嶄新認識,對於“中美之間的關係”,他甚至這樣斷言,“不必,也不應該成為一場零和博弈。”在全書中,他甚至推論到中國的外交就是“圍棋思維”。

圍棋有種術語叫做“手談”,也就是說明圍棋的遊戲過程的一切都是“盡在不言中”的緘默的博弈過程。所以,孤寂是內心的煎熬,緘默是外在的表象。而絞盡腦汁的一切都可以透過淋漓盡致的著子程序中初見端的——擺得清清楚楚,放得明明白白——所有的心思既是赤(luoluo)的陽謀,也是陰森森的陽謀。所有的計算都是基於對自我的肯定,所有的計算都是基於對自我的挑戰。不怕你看得通,只怕你看得透,不怕你會計算,只怕你算不清。而這一切的一,都是需要你用心靈孤寂而深邃地面對,然後,坦蕩的展開。不為勝負成敗,只為絞盡腦汁;不為生死存亡,只為平等相處。

自古至今,我們看見了許多圍棋棋盤上的思想者,他們不僅具有穿越歷史的哲學家的使命感,而且基於歷史學家的責任感。而三峽劉星這後生正是因為敬仰前輩對這種遊戲的痴迷和覺悟之後的幡然覺醒——這才有了新浪部落格的“棋藝文化客棧”,才有000多篇和棋藝“若即若離”的那種情懷。才有了傲然於棋壇網路世界的那些“棋藝的情誼”和書寫在網路之間的“棋藝的情懷”。而這讓一介草根棋迷十分的欣慰和自豪。翻閱古典的經書子集,依稀也可以洞見我們的先輩面對圍棋的那份情懷:謝安賭墅足見一代軍師的淡定,爛柯圍棋見證王質穿越人生的飛躍,阮籍執誠、留與決賭,吐血數升,不是因為遊戲,而是不可停止;不是因為遊戲,而是基於信念。

圍棋在孤寂中,而且只有在孤寂中面對我和非我,才能真正超越自己。

我們往往很超然自以為是的說,我們要戰勝自己,但是,卻很少有這樣的模擬的場景;所以,當棋藝的遊戲的時候,我們開始一次又一次的面對自己,並且嘗試超越自己。“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尼采如是說。(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全球監獄都不要我離婚後我把前夫送進了監獄穿書之霸總的前妻轉正了每天都在幫前妻脫單重生後,我與前妻鬥智鬥勇重生成慕容復:這次我是主角七界劍皇嘿,你看見我的精靈了嗎?剛成仙神,子孫求我出山京都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