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異世開天->章節

第325章 真的情況

熱門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由於天官被封為賜福紫微大帝,民間遂將其視為“福神”,與祿、壽二神並列。至於三官神的職掌範圍,宋明以後又自於三清四御的確立,而有所縮小,一般認為掌管人間禍福、天神轉遷、生死輪迴諸事,但民間信仰仍然很普遍。

明代以來,各地建有許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廟等。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時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

清代,三官信仰更為普遍,“天官賜福”的年畫、民惜畫,多種多樣。畫中天官,身著大紅官服,龍袍玉帶。手持如意,五綹虯鬚,面窖慈祥,一派雍窖華貴的氣質。一些圖中,天官還慈祥地攜帶五個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

過去民間每逢新春時,皆貼這種年畫,以求天官賜福長壽。有時天官還被當作財神。清代流行一種“賜福財神”,圖中間為天官手執如意端坐元寶之上,金山、銀山、花卉、雲龍和一個大“福”字陳於上方,聚寶盆、手持“日日生財”旗子的童子位於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財仙官、利市仙官立於兩旁。

畫中充滿著福氣和財氣,表達了人們渴望天官賜福、財神送財的富裕理想生括。近代,天官又和員外目郎(表官祿)、南極仙翁合稱為福、祿、壽三星。舊時農曆新年,三星圖常掛於堂中,象徵“三星在戶”,顯示多福、多壽、喜慶臨門。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括的共同心理。如今“三星”影象和“三星”工藝品喜進千家萬戶,成了頗受歡迎的裝飾品。現在臺灣的廟宇中,一般稱三官大帝為三界公,據說敬奉的人特別多。

《三國志·張魯傳》稱五斗米道"師君"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為病者請禱時,曰:"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此請禱之法,蓋仿效古代儀禮。戰國成書的《儀禮·覲禮》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唐賈公彥疏雲:"案《爾雅》雲:祭山曰?懸,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瘞"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

據《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職掌為:

"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並稱"得道神仙,皆從三官保舉;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寶號,能除厄難"。

為了推尊此三位天帝,南北朝所出的多種道書,又以兩漢流行的元氣論對其神格進行刻畫。《三元品戒經》稱"上元天官隸玉清境,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皇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氣,凝極黃之精而成,……總主五帝五嶽諸真人,及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總主水帝湯穀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諸大神及仙籙簿籍"。

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於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給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即具述三官大帝分設三宮三府三十六曹以考校世人之事。元代所出之《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壽真經·開明三景章》曰:"三元帝君職任宰御,巡歷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祇,水母三界萬靈君臣人物善惡,悉主隸焉。"據此,天上地下、三界十方之萬類種種,皆歸三官大帝管轄。

三官信仰興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宋猶存其餘緒。現存《太上靈寶上元天官消愆滅罪懺》《中元地官消愆滅罪懺》《下元水官消愆滅罪懺》,即出之唐宋間。

舊時各地有三官廟、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官生日。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一雲: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於院觀之有神像者。郡(指吳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宮,釋氏奉香火,至日,輿舫絡繹,香湖尤盛。歸持燈籠,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紅黑相間,懸於門首,雲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燭,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天官賜福

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天官賜福

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

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

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籙、黃籙道場,以祈福消災。

三官:

1.古代三種官的合稱

(1)指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禮記·王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於三官。”

《左傳·昭公四年》:“使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 孟孫為司空,以書勳。”

《孔子家語·正論》:“ 於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許之,書在三官。” 王肅注:“司徒書名,司馬書服,司空書勳也。”

(2)軍隊中執掌鼓、金、旗以釋出軍令的三種官。

《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3)管理農、商、工的田師、市師、器師。

《荀子·解蔽》:“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

《呂氏春秋·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 高誘注:“三官,農、工、賈也。”

(4)漢代管理鑄錢的均輸、鍾官、辨銅令合稱三官。是水衡都尉的屬官。

《史記·平準書》:“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 裴駰集解引《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均輸、鍾官、辨銅令。”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5)三國時魏國稱廷尉屬官正、監、平為廷尉三官。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詔曰:‘ 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 勳無活分,而汝等欲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當令十鼠同穴。’”《資治通鑑·魏文帝黃初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云:“三官,廷尉正、監、平也。”

2.道教所奉的神

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稱。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黃庭內景經·沐浴》:“傳得可授告三官。” 務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

[唐]吳筠《遊仙》詩:“三官無遺譴,七祖升雲軿。”

[明]歸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廟記》:“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說以天地水府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

3.人體三種器官

(1)指耳、目、心。

《呂氏春秋·任數》:“凡耳之聞也,藉於靜;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廢矣。” 高誘注:“三官,耳、目、心。”

(2)指口、目、耳。

《淮南子·詮言訓》:“食之不寧於體,聽之不合於道,視之不便於性,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 高誘注:“三官,三關,謂食、視、聽也。”(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ABO之攻妻不備萬界簽到:開局獲得皮卡丘天問神級學霸系統秒速升級999藥園掃地三百年,出山長生劍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