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章節

第十五回救亡圖存國共合作忍辱負重積極備戰

熱門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第十五回救亡圖存國共合作

忍辱負重積極備戰

197年4—5月間,華北地區開始選舉國民大會代表,冀、察、平、津成立了國民大會選舉總監督處,開始推舉代表。這一事件對華北有著特殊重要意義,引起國內外普遍關注。並向全國表明,冀察政委會擁護國家統一,華北是中國整體的一部分,不容任何爭議。至此,日本數年來對華北煞費苦心的分化手段宣告徹底失敗。

國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第一次合作一樣,首先是由國民黨與蘇聯在這方面取得聯系。關於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設想,還是在19年長城抗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將觸角伸到華北,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蔣介石便開始從國際大局勢上謀劃對日戰略。

蔣介石在變,共產國際和蘇聯在變,共產國際的主要工作轉變為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5年8月,王明代表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七大上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的核心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組織全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全中國統一的抗日聯軍。“蘇維埃政府和共X黨願意做成立這種國防政府的發起人”,“紅軍絕對首先加入聯軍,以盡抗日救國的天職”。

這個《宣言》,雖然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但此時在中國國內的這兩個領導機構卻茫然無知。

蔣介石是10月份看到《宣言》的,他立即要宋子文、陳立夫、曾養甫等人,設法“打通與共X黨關係”。主席與彭德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主力,於195年10月下旬進入陝北,與陝北紅軍徐海東、劉志丹部會合,在陝北蘇區初步穩定下來後。11月下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張浩到達瓦窯堡,恢復了中共與共產國際中斷了1年多的聯絡。

張浩,即林育英,湖北黃岡人。19年參加中共組織,與林育南、林(林育蓉)是堂兄弟。19年,張浩作為中國工會代表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工作,是中共中央駐莫斯科代表團的重要成員。他奉共產國際指派回國,詳細向中共中央和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傳達了共產國際關於建立廣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此後,中共中央根據上述情況,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澤東、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的名義,於11月8日,發表了和“八一宣言”內容基本相同的《抗日救國宣言》。這兩個宣言,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中華民族抗日民主運動新潮到來的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轉變的新情況、新問題。根據這些重大變化,主席決定加強與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方面的聯絡,以結成了三位一體的抗日聯盟。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與國民黨中央取得了聯絡。7月,曾養甫請張子華再赴陝北,送信給周恩來,表示“盼兩方面能派負責代表切實商談,如兄能排除政務來豫一敘至所盼禱”,並口頭表示,鄧穎超來談也可以。經過張子華的幾次往返溝通,10月15日,張子華從廣州帶來的曾養甫代表國民黨當局答應的四個條件:

一、蘇維埃區域可以存在;二、紅軍名義不要,改聯軍,待遇與國軍相同;三、共X黨代表公開參加國民大會;四、即派人具體談判。

隨後不久,196年1月1日,爆發了“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由此加快了雙方和談的步伐。

西安事變的當天下午,中共中央和主席首先接到劉鼎從西安發來的急電,報告張學良、楊虎城兵諫捉蔣的訊息。緊接著,又收到了張、楊發來的急電,報告了大致經過,並希望紅軍派主力開赴延安及其以南地區,以便互相配合,防備不測。張、楊八項主張的通電不久也傳到了保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主席、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博古、任弼時、關向應、張國燾在主席辦公室徹夜開會,對西安事變爆發後,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進行了分析,統觀全域性,從抗日大局出發,提出和平解決的方針,否定了殺掉蔣介石的意見。

中共分析西安事變的性質,是國民黨實力派不滿南京政府的對日政策,但事變帶有軍事陰謀方式,扣留了蔣介石,使西安和南京處於公開敵對地位。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釀成新的大規模內戰,將妨礙全國抗日力量的團結。

不久,就收到了蘇聯方面對於和平處理這一事變的意見,蘇聯認為張、楊行動是日本人的陰謀,應該盡一切努力保證蔣介石的安全。

中共中共做出決定:覆電張、楊,讚揚其正義行動。並應張、楊請求,委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組成中共代表團,前往西安參加談判。在中共與張、楊三方會議時,周恩來從捉蔣或殺蔣的利弊入手分析,講到蔣介石對抗日的可能態度說:“蔣介石現在的處境是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因此,藉著放他的機會,逼迫他改變對內壓迫,對外妥協的政策,參加抗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能夠這樣,總比殺了他而引起一場大規模內戰對國家、對民族有利得多。至於說到蔣介石是否會報復的問題,這並不完全取決於蔣介石個人。只要東北軍、十七路軍和紅軍三方面團結一致,進而團結全國人民,形成強大的力量,他就是想報復,也報復不了。當然,我們放蔣是有條件的,否則也不能輕易放他走。”

談判即將開始,蔣介石提出兩個要求:一是他不出頭,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與西安方面談判;二是對決定的條件,他以“領袖的人格”擔保,不作書面簽字,逐步執行。

宋子文帶著這兩條要求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洽商。周恩來及時發電報向中共中央和主席彙報請示,主席回電同意可以不簽字,並說:“要他簽字幹什麼,籤與不籤一回事嘛!他要推翻的話,籤了字也沒有用。”西安方面為早日解決問題,同意了蔣的要求。

日上午,周恩來遵照中共中央和主席指示,首先提出六項主張:雙方停戰,中央軍撤至潼關以東;改組南京政府,肅清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釋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X黨公開活動(紅軍儲存獨立組織領導,在民主國會前,蘇區仍舊,名稱可以冠以抗日或救國字樣);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合作。

4日晚,周恩來在張、楊和宋氏兄妹的陪同下,會見了蔣介石。宋家兄妹告訴周,蔣介石這兩天病了,不能多談話。週一進臥室,蔣介石不免顯得尷尬,勉強坐起來,扶住摔傷的腰,請周坐。周恩來神情莊重,態度從容,同蔣握了握手,說:“蔣先生,我們有十年沒有見面,你顯得蒼老多了。”

蔣點點頭,嘆了口氣,然後用眼睛看著周說:“恩來,你是我的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

“只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周恩來立即回答。

蔣介石聽了這句話,沉默了一下,好象有很多感慨的樣子。這時,宋家兄妹一致對周表示感激。宋美齡俯身對蔣說:“周先生是來同你商談救國大計的,你聽清了沒有?”宋美齡直起身又說:“你們本是同校故交,今日會面,要互相見諒。此次委員長在西安出事,多虧周先生千里迢迢前來斡旋,實在感激得很!”

蔣介石向周恩來表示了三點: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由宋、宋、張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所談如前);他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

197年月10日,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中共抓住時機發表了《致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公開提出了著名的“五項要求”與“四項保證。”

要求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採納的五項要求是:

一停止一切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

二保障言論、集會、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

三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

四迅速完成對日抗戰之一切準備工作;

五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國民黨接受這五項要求的前題下,中共提出了四項保證:

一全國範圍內停止推翻國民黨政府之武裝暴動方針;

二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

三在特區政府區域內,實行普選的徹底民主制度;

四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共同綱領。

中共的主張一出,立即受到全國各界的歡迎。稱讚中共的主張,敦促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開成團結抗日的大會。全國要求實現團結抗日的熱潮,已成不可阻擋之勢。

197年月中旬到4月上旬,周恩來從延安到杭州,同蔣介石進行直接談判。蔣介石因周恩來在西安事變中給他留下頗深印象,因此,他對周恩來來杭相見,極為高興。

關於蘇區改制問題,蔣介石說:“邊區可以是一個整體,不予分割,但邊區的主要行政長官要由南京出,此人可以由你們在國民黨中挑選。邊區政府的其他副職,均由你們推薦,工作也由你們自己幹,國民黨不來干涉。目的是為了應付各方,否則我不好辦。”稍停又接著說:“幾個月之後開國民大會和國防會議,共X黨可派代表參加。”

關於紅軍改編問題。周恩來說:“紅軍可以取消名義,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服從軍事委員會及蔣委員長統一指揮,準備為國防需要而調赴前線。

紅軍具體編為個師、6個旅、1個團及其直屬部隊,總人數不得少於4萬人。原蘇區地方部隊改為地方民團及邊區保安隊。個師以上設立總指揮部,各級指揮員由我方推薦,國民黨任命。國民黨不得向紅軍派遣副佐人員及政訓人員。紅軍改編後,各種薪餉待遇應與中央軍相同。紅軍的防地應增加。

在談話中,蔣介石承認共X黨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意識,是新生力量,認為過去因國共分裂導致革命失敗,造成軍閥割據和帝國主義佔領中國的局面。他似有所悟地說:“我過去有錯誤,要檢討,你們也要檢討過去的決定,堅持新的政策。”蔣表示希望今後再不要打內戰,要永遠合作下去,“我死了也不要分裂,免得英、日聯合起來瓜分中國。”

19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了。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對於國共雙方合作起了催化作用,但也為後來的磨擦乃至戰爭留下了後患。

8月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共轄第115、第10、第19師個師,林、賀龍、劉伯承分任師長,總兵額45000人。八路軍主力從8月底陸續開赴前線。

從197年8月開始,國民黨陸續釋放被關押的中共黨員和其他政治犯,後基本全部釋放。

9月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承認中共合法的公開講話。講話承認了在“集中於本黨領導之下”中共的合法地位,願意在國家存亡危急之秋,與共X黨共保國家之生命與生存。

以9月日發表的《中共宣言》,日蔣介石發表的廬山談話為標誌,第二次國共合作終於正式形成。

雖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連年用兵,軍費不斷增加,財政赤字日增,這期間的經濟政策還是促使中國經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為二十世紀最好的三個經濟發展時期(包括新中國建國初期至1957年、八十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之一。

195年10月10日,蔣介石正式發表《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之意義及其實施》,其主要內容是闡發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與新生活運動之關係。在他看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指全國各業總動員,以提高國民之生產與消費能力,增加輸出,減少輸入等一種普遍經濟運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總目標為:盡人力、闢地利、均供求、暢流通,以謀國民經濟之健全發展。

蔣介石經濟建設的主導思想,就是在不改變所有制的經濟格局下,建立和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求得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蔣介石倡導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真實動意,是在日本侵華企圖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希望透過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充實他控制政治局勢的經濟實力。195年1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的國民經濟建設綱要成為國民黨今後的根本方針之一。

197年月,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透過了《中國經濟建設方案》。之後,一系列經濟建設措施紛紛出臺,加快了經濟建設步伐。總的說來,抗戰前國民政府視財政金融、交通運輸、工業建設為重點,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成效較為顯著。

國民黨南京政府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對交通運輸業十分重視,動用了大量軍民力量修築公路,全國鐵路和公路通車里程由197年1.04萬公裡和1.8萬公裡,到197年增至106公里和11萬公裡。

航運方面,抗戰前,國民黨政府加強了航運建設和整理,並對長江航道進行疏理,炸燬暗礁,清理河床,使之成為中國沿海工業內遷的主要通道。

航空方面,至抗戰爆發時,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航空業,中日矛盾尖銳,國民黨政府對航空運輸作了一定的部署和調整。加強歐亞航空公司在西安的部署;在洛陽、西安等處建設油庫;訓練飛行技術人員,逐漸取代外籍人員,以便應付日益複雜的戰爭局勢。

在工業建設方面,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且發展很不平衡。在195年以前,中國幾乎談不上有重工業。伴隨著日本全面侵華企圖日益明朗,國民政府要求建設國防經濟,發展重工業的呼聲高漲。在國民黨五大上提出了發展重工業的方法,並制定了煤炭開採、石油勘探與鋼鐵及機械制造的發展計劃。

國民黨政府在制定國防建設計劃時,還考慮到戰爭爆發後,沿海城市可能被佔領,把一些重要的廠礦設在湘贛和四川,同時也能調整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現象。於是,國民政府的工業經濟建設從制定計劃、調查勘測落實到建設、強化國防經濟的若干基本產業、從事實際的開發和建設上來。

這一時期,在重工業建設方面已建成和開始建設的廠礦有:湖南湘潭鋼鐵廠,年產量10萬噸鋼;湖南茶陵及湖北靈鄉鐵礦;湖北大冶陽新及四川彭縣銅礦廠,年產量400噸;江西高坑煤礦,年產量0萬噸。到抗戰前,資源委員會以投產、合辦的形式控制的企業達個。從15種工業產品看,195年工業生產總值為109.7億元,196年工業總值為1億元。

根據197年至196年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狀況表,197年中國機械工業廠家為19家,資本為194160元,工人數為64人。至196年,工廠增至77家,增長41%;資本為8681496元,增長4068%;工人數增加至17065人,增長54%。

根據197年至196年中國化學工業發展狀況表,197年中國化學工廠為11家,資本為07.168萬元,職工人數為0989人。至196年,工廠增加至44家,增長1%;資本增加至491.49萬元,增加近一倍;工人增加至5451人,增加160%。

根據中國農產工業發展狀況表,197年從業廠家為19家,資本為486.61萬元,工人為09人。至196年工廠增加至855家,增加48%;資本增加至581.6萬元,增加.5%;工人增加到406人,增加近1倍。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狀況表,197年中國有紡織廠家9家,資本8974.47萬元,工人1555人。至196年工廠增加至1160家,增加96%;資本增加至01.814萬元,增長15.%;工人增加到9706人,增加116.8%。

這一時期,中國物價基本穩定,根據196——196年上海、華北、廣州批發物價指數;以196年為100,到196年,上海批發物價指數為108.5;華北為100.6;廣州為105.4。

“九一八”事變後,在日本侵略勢力的進逼下,國民黨政府丟城失地,黨政要員紛紛呼籲政府“鞏固國防,長期抗戰”。在內外壓力下,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逐步著手從軍事上進行抗戰的準備工作。19年1月成立了軍委會城塞組,具體負責修建各要塞及國防工事。華北事變後,196年1月1日,蔣介石急令“武漢要塞工程應從速著手,星夜趕修”。到197年上半年,南京、鎮江、江陰、寧波、廈門等9個要塞區基本整建完畢,共擁有炮臺41座,各種要塞炮7門。

劃分防區,構築防禦工事。蔣介石指示將全國劃為10個防區,並且明確要求各防區陸軍要努力偵察本區之地形,利用演習構築必要陣地,建築交通道路,集積物資,作好戰爭準備。他還將全國分為抗戰區、警備區、綏靖區、預備區4個大區,並以軍委會為最高統帥機關,設立6個國防軍總指揮部,一個總預備軍指揮部。在這一基礎上,軍委會又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進一步完善了戰區的劃分。

大規模構築防禦工事是從195年底開始的。國民政府計劃在江浙、山東、冀察、晉綏、河南、廣東、福建、廣西8個區構築牢固的防禦工事,並計劃首都南京為中心,逐次向國境線推進,分期分割槽完成構築任務。計劃初期實施十分緩慢,至全國抗戰爆發前夕,第一期國防工程基本完成,約計構築工事4座。

整編軍隊,擴充軍備。國民黨政府的軍隊體系一直十分混亂,裝備也很陳舊,特別是各隊伍之間利益衝突嚴重,不能團結對敵。從194年底開始,蔣介石著手整軍,將全國軍隊編成60個師,暫定至4年編練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國民黨軍隊派系眾多,編制混亂,武器種類混雜,訓練、管理雜亂無章的狀況。在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還組建了空軍。南京、上海、武漢、太原等地的兵工廠也整頓一新。

改革兵役制度,推行國民軍訓。196年月,國民政府下令實行徵募並行的兵役法。中央設立國民軍事訓練處,將全國優秀人才輪流軍訓。截至抗戰爆發,全國參加完軍訓的高中學生.4萬人,專科以上學生6.44萬人。《196年壯丁訓練實施綱領》頒佈後,當年便訓練完畢壯丁50餘萬人,正在訓練者約100萬人。兵役制度的改革和國民軍訓的推行,為抗戰爆發後兵源的及時補充做了一定的準備。

“九一八”事變後,對在東北建立什麼樣的政權,關東軍內部有不同的爭論。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主張直接併入日本版圖;土肥原則建議放棄直接吞併的主張,搞一個表面由中國人統治的“滿蒙五族共和國”,以較小的代價取得實質性效果。日本政府迫於形勢,同意了土肥原的方案,最後扶植起偽滿洲國。在華北問題上,日本想如法炮製,設想扶植北洋軍閥勢力,195年底,日本侵華勢力鼓動成立“華北五省聯盟自治政府”,使華北脫離中央政府。

就在這個時期,德國派出法肯豪森,接替在圍剿紅軍中為蔣介石提供軍事顧問的塞克特,法肯豪森194年抵達中國,最初作為塞克特的副手,但他不像塞克特那樣,拒絕參與長江流域針對日本的防禦計劃。他認為:中日必有一戰。195年7月底,他以南京政府德國總顧問的身份,向蔣介石陳述戰略。

法肯豪森認為:

一、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近切者是日本,日本必然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加強,至少設法延遲其實現;

二、目前戰略情況,一旦軍事上發生衝突,華北即受到威脅,若不戰而棄河北,則隴海路及其大城市,即陷於最前戰區,對黃河防線,不難由山東取卷席之勢。對海面有重大意義者,首推長江;

三、國際政局目前異常緊張,列強一時無聯合或單獨干涉之可能。華盛頓之九國公約,實際上早成廢紙。中國不自衛,無能拔刀相助者,若不傾全力奮鬥以圖生存,則華北全部包括山東在內,必脫離中國;

四、凡作戰部隊,宜集中於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區間。東部有兩事極為重要,一為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次之為南昌、武昌,可做支撐點,宜用全力固守,終之四川,為最後防地;

五、綜合言之,就民族、政治、經濟、心理、軍事上各種情況,具有全面應戰之必要,萬不可不戰而棄寸土。中國若不表示為生存而全力奮鬥之決心,則列強斷不起而干涉。

面對日本日趨緊逼的態勢,中國政府將如何應對呢?(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武凌乾坤田園小辣妻田園霸寵:相公,娘子是重生的封神之召喚猛將模擬:從一人之下開始我在諸天封印禁忌我在諸天萬界搶功德毀滅長歌鳳還朝,妖孽王爺請讓道嫡女無雙:妖孽王爺請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