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都市->文藝生活->章節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主旋律和大眾化

熱門推薦: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過把癮》的熱播讓藝術中心出了一回風頭,林子軒再次成為電視圈的焦點人物。

圈內人發現在這些熱播的電視劇背後都有著林子軒的影子,他要麼出現在編劇一欄,要麼是製片人,或者是出品人。

而且,在每部劇的故事策劃一欄上總會有林子軒的名字。

以前華國的電視劇沒有故事策劃這個頭銜,自從《渴望》播出之後,故事策劃才逐漸被內地電視圈所接受,這在港臺地區並不鮮見。

故事策劃簡單的說就是那個提供故事的人,並不一定是編劇。

在電視圈,林子軒已經成了一塊招牌,是藝術中心的核心。

甚至流傳著他拍什麼火什麼,捧誰誰紅的說法。

從他製作的劇集裡走紅的演員有一長串的名單,從葛尤到陳曉藝,從王箕到江姍等等,有些演員以前就有不小的名氣,拍過他的電視劇後變得更紅了。

他唯一失手的劇集就是《海馬歌舞廳》,這部劇也相當紅,不過被停播了。

不少電視劇製作單位想知道林子軒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一部電視劇火爆是幸運,每一部電視劇都火爆那就是實力了。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前身是華國電視臺的電視劇製作部門,本身的底子好,擁有一流的製作團隊,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再有就是林子軒提供的創意了。

無數的好創意碰上一流的製作團隊,想要成功並不是難事。

作為《過把癮》的導演,趙寶鋼認為這些創意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貼近時事,貼近生活,都是老百姓感興趣的故事。

比如《京城人在紐約》就是社會上愈演愈烈的出國潮,《過把癮》則是展現了這個時代青年男女的愛情觀,只有貼近觀眾,才能獲得觀眾的共鳴。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或者說是接地氣,這就是成功的訣竅。

林子軒聽到不少類似的說法,也有人問過他這個問題,他都說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團隊合作才是成功的關鍵。

圈內人的這種看法對他有極大的好處,一旦他出去單幹,至少信譽上會有保障。

林子軒和馮曉剛把《炊事班的故事》的前兩集劇本遞交給了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從這兩集劇本基本上就能看出這部劇的題材和風格。

馮曉剛在部隊上幹了好幾年,有部隊生活經驗,不少段子都是真人真事。

作為新公司的第一個專案,他們自然要保證質量,精益求精。

空政電視藝術中心的前身是成立於1950年的空軍政治部文藝工作團話劇隊,以話劇表演為主,後來成立了電視部門,拍攝了多部軍旅題材的劇集。

林子軒是金牌製作人,馮曉剛是著名電視劇導演,他們送過來的劇本肯定會受到重視。

空政中心的領導組織了座談會,對這部講述部隊炊事班生活的劇本進行民主討論。

炊事班在部隊上屬於後勤部門,每天的任務就是做飯,不怎麼受到重視。

這倒沒什麼,畢竟炊事員也是部隊的一員,拍攝炊事班的故事沒有問題,他們討論的重點是軍旅題材的電視劇應不應該大眾化。

以往軍旅題材的劇集都是要弘揚革命精神,展現光輝正義的一面。

軍人就應該有軍人的樣子,遵守紀律,衝鋒陷陣,英勇無畏,這是電視熒屏上對於軍人形象的塑造,基本上都是這種硬漢的模式。

這叫做主旋律。

這部《炊事班的故事》與眾不同,它透過來自全國各地的六位炊事員來展現部隊生活。

這些人物各有特點,也各有缺點,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他們互相鬥嘴,會鬧矛盾,爭榮譽,偷懶,耍貧嘴等等。

和以前的軍人形象有著很大的差別。

這樣的軍人形象能不能代表部隊,讓觀眾看見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或者說軍旅題材的電視劇適不適合拍攝成情景喜劇。

有人覺得不錯,透過這種喜劇的形式拉近軍人和觀眾的距離,讓觀眾看到軍隊的另一面。

況且炊事班沒有政治任務,不需要嚴格的保密條例,是個很好的切入點,能更自由發揮。

有人覺得是瞎胡鬧,這部電視劇會讓觀眾覺得部隊不團結,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沒有集體榮譽感,影響軍人的形象,也影響百姓對軍人的信任。

一旦開了這個口子,以後會不會連戰爭電視劇也進行娛樂化,這個後果誰來負責。

在空政中心,雙方討論的非常激烈。

討論到了最後,主題成了在新的形勢下,部隊的宣傳工作應該怎麼展開,是堅持主旋律,還是嘗試加入娛樂消遣的內容,向著大眾靠攏。

八十年代,觀眾還喜歡看主旋律的影視劇,現在觀眾更傾向於娛樂性強的片子。

面對香江和寶島的影視劇,面對武俠片和言情片,除了上了年紀的觀眾,沒有人再喜歡看主旋律的電視劇。

這是空政電視藝術中心面臨的困境,他們有國家撥款,拍攝出來的電視劇不愁銷路,華國電視臺肯定會播出,只是收視率令人堪憂。

怎麼著也沒辦法和《京城人在紐約》相比,甚至比《過把癮》這類言情劇也不如。

林子軒送來的這個劇本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是主旋律還是大眾化,是塑造概念化的形象,還是塑造鮮活的人物。

這是開放和保守的爭論。

空政中心的討論沒有結果,他們把林子軒找了來,想聽聽林子軒的想法,怎麼會想拍這麼一部軍旅題材的電視劇。

林子軒聽到這件事,發現自己有點想當然了。

《炊事班的故事》是個好本子,只是出現的早了點,這時候華國的情景喜劇剛剛發展起來,軍旅題材相對敏感一些,只能說整個社會的開放程度還不夠。

不過他還想盡力的爭取一下。

“上面不是提倡摸著石頭過河麼?這是新事物,咱們先拍出來試試,看看觀眾的意見和社會上的評價,要是反響好的話就繼續,不行的話就停掉好了。”林子軒提議道。

相關推薦:富二代的文藝人生科學大佬的文藝生活文藝天王與萌娃的文藝生活文藝系神豪文藝復興奶爸的文藝之路重生從文藝兵到富二代文藝巨星奶爸風雲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