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宋士->章節

117章 馭民之術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女配她天生好命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不知不覺,位於大名府南城,原來的河北東路安撫司衙門,如今卻已經搖身一變,掛起了“中華學堂”的招牌。

由於和原來的河北路轉運司衙門同在一條街上,這裡的環境要幽靜、偏僻的多。學堂被選在這裡,王松也是看中了這裡安靜的學習範圍。

事實上,不止在這裡,在大名府城,還有三座同樣的中華學堂,只不過這座最大而已。

一塊寬約一米,三米左右高的、刻著“犧牲、責任、民族”六個紅字的石碑矗立在學堂正門左邊的平地上。在大門右邊的平地上,一塊幾乎同樣大小的石碑則刻著“知識就是力量”的字眼。 字型蒼勁有力,乃是河北名士李若虛所書。

作為留有墨寶、震驚後人的李若虛,其字型的魅力當然是無可挑剔。兩塊石碑一左一右,白石紅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來往的師生以及過往的閒雜人等。

從教育程度上講,“中華學堂”只是一所初級教育學堂,相當於後世的六年小學教育。

本質上,孩子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民族的希望。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命運,民族的興衰成敗。

進入“中華學堂”的孩童,年齡段在6-13週歲。孩童們不僅要接受完整的國學教育,還要接受數學、地理、歷史等。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王松會為他們準備一些初級的物理、化學教育,引導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除此之外, 學堂的體育課也是一大特的。佇列、田徑、引體向上、俯臥撐,最後還加入了“槍刺術”和騎馬等。

至於射箭,則被習慣性地拋棄,而改為了擲彈練習。在火器蓬勃發展的這個時代,射箭只是變成了一種愛好,而非軍中強制。

中華學堂大門口,每日裡熙熙攘攘,站滿了送孩子上學的父母親朋。不過,人滿為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人人都是遵守規則。沒有人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愚蠢的一面。

這個時代,還沒有後世那麼多的社會安全隱患,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學奴”出現。

按照大名府官府貼出的榜文,6-13歲的適齡孩童,都得接受教育,就連城中外來的“務工人員”也不能例外。

為了避免引起衝突,在其他學堂上學的孩童,不強求他們必須轉到這些新建的“中華學堂”來。

同時,在女子上學這件事情上,大名府官府並沒有做強制性的要求,而是採取了自由選擇。畢竟,相對於歷朝歷代,大宋的風氣已經足夠開放,不然也不會有大名鼎鼎的李易安出現。

不過,這畢竟是900年前,可不是後世的現代文明社會。一旦引起巨大的民間反潮,可就得不償失,也和辦學的目的背道而馳。

只要循循漸進,逐漸開啟缺口,也許二三十年後,女子入學就變得順理成章。

由於現在是酷夏,王松也是採取後世的寒暑假、一週雙休制度,畢竟這是已經驗證過的勞逸結合的最佳組合。

“相公,自隋煬帝大業元年科舉取士,到我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科舉取士已是直入心肺,根深蒂固。相公辦學堂是好事,旨在使貧賤富貴之人同等接受學識。但學生的功名富貴、人生前程都在於科舉。“中華學堂”能否辦下去,和此息息相關。”

李若虛說的有點隱晦。但王

松還是聽出來了其中的意思。科舉取士已經根深蒂固,王松廢除這科舉取士,他的新式教育很有可能辦不下去。

“李公考慮的是,不過不必擔心,事情總有例外。”

王松搖搖頭說道:“河北、河東已經糜爛,推行自然比江南要簡單、容易得多。說到底,還是學生將來就業的問題,這才是根本。”

“歷朝歷代,讀書人只為做官,卻忽略了吏。官吏兩個字,吏比官更加重要,吏治清明是國家根本,因為這些吏員才是基層做事的人,和百姓打交道,這也是“中華學堂”的根本。”

關於學生的前途,王松並沒有完全說明。那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方面的人才,這些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他需要這樣的科技人才,即便是儒學也是實學,以便讓這個時代在他的手裡有序、有力的發展下去。

吏治清明。他希望“中華學堂”出來的學生,以後會成為社會的一股清流,把中國這種千年形成的渾濁官場洗濯一番。

在權力決定一切的社會裡,裙帶關係在官場上盛行,很多人引以為榮、不以為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直是中國官場的常態。

就像大宋,王安石的改革派和司馬光的保守派,最終演化成了黨爭。

王安石打擊保守派,烏臺詩案,一大批反對派成員被貶斥。司馬光執政,又將新法官員全部貶謫,同時將推行了近20年的新法盡數廢除,此為“元祐更化”。

公元1086年,司馬光、王安石同一年去世。黨爭反而愈演愈烈,國家政策搖擺不定,國事日非。就像歷史上的靖康之恥,投降派、主戰派輪番上臺,最終導致了國破君亡的可悲慘劇。

兩河無主之地,正可以大肆推行這“中華學堂”。一旦事成,便可以和行政學堂無縫對接,足可以改變兩河教育的現狀。

“相公,宣撫司若是不開科舉,恐怕會冷了天下士子之心。”

“開科取士,一年不過一二百人,最多不過四五百人。兩河“行政學堂”,再加上招賢納士,至少已是千人。要說冷了天下讀書人之心,恐怕言過其實吧。”

王松哈哈笑了起來,神情也變得嚴肅。

“若是只想當官,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甚至以權謀私,中飽私囊,大宋朝廷哪裡可以混混,在我宣撫司治下,想都別想!”

李若虛心裡一驚。大宋朝廷不抑兼併,不限官員經商,不懲處貪汙受賄,官員上下其手,個個富的流油。到了王松這裡,要講究吏治清明,這些舊派的官員,很多人因循守舊,不與時俱進,恐怕要栽跟頭。

“相公在兩河墾荒屯田,興辦實業,編練新軍,安撫教化,雖是功在千秋,然這興辦學堂,開啟民智一事,似乎頗有不妥。”

“哦,李公有話直說,在下洗耳恭聽。”

王松不由得一愣。看來對義務教育這件事,李若虛有不同的意見。

不過,他並不是獨斷專行之人,李若虛性烈如火,直來直往,倒是和謹小慎微的馬擴、黃縱幾人互為補充。

“相公雖是文韜武略,但未必博覽群書。相公可曾觀過?商君書??”

王松看著小心翼翼的李若虛,哈哈大笑了起來,也瞬間弄懂了他話裡的意思。

《商君書》是戰國時秦國名相商鞅所做,也

被列為天下第一禁書,歷朝歷代只能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歷代君王和準君王才能讀到。

想不到這李若虛,竟然也讀過此書,而且還對這些邪術如此推崇。

“原來李公也知道商鞅的馭民五術,而且是情有獨鍾啊?”

商鞅的馭民五術,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壹民就是愚民,五術為歷代帝王王霸之道,以此為不宣之密。

閉塞試聽,讓百姓愚昧無知;讓百姓整日勞作,耕作不息,沒有精力胡思亂想;民辱則官尊,百姓尊嚴全無;嚴苛賦稅,百姓終日在溫飽線上掙扎,人窮志短,易於控制。

這便是弱民之策,和真正儒家思想的“有教無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比起來,實在是驚心動魄、醜惡不堪。

這不由得讓王松想起了後世的“總缺三兩銀子”的典故來。

《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記載了清朝乾隆時期的資料:中國農民一直以粗糧、青菜為主,偶爾能吃一頓雞蛋,除節日或特殊時間,肉類很少出現在餐桌上。

當時,中國一個普通中等農民家庭一年收入在32兩白銀左右,但花銷卻多出了3兩,為35兩;在同一時期,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等的發明,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時代。

領先世界千年的中國,為什麼無人鑽研“蒸汽機”?“3兩銀子”的收支差額便是罪魁禍首。一個家庭一年掙32兩卻要花35兩,缺少3兩銀子,不能放開吃,家無餘糧,誰有閒情逸致去鑽研“蒸汽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商鞅的 “馭民五術”,是古代帝王必學學科。百姓解決了溫飽問題,便會琢磨其他事情。乾隆的“缺少3兩白銀”,便是就是“貧民、弱民、愚民、疲民”的所謂帝王之術。

李若虛臉上一紅,表情卻是十分嚴肅。

“既然相公知道馭民五術,知道愚民、弱民之策,又為何要大辦學堂,開啟民智,豈不知“民愚則易治,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治國之道,首在弱民”。相公大肆辦學,開啟民智,有教無類,豈不是與治國之道背道而馳?”

大宋朝廷以文制武,卻也是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除了少數的文化精英,大多數的百姓,不還都是老老實實的窮苦人家嗎。

要是百姓都富有,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起義了。宋史所載,宋朝300餘年,農民起義433次,但規模和影響都比較小,最大的也就是北宋徽宗年間的方臘起義。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大宋朝廷實行的養兵政策,一到荒年或百姓造反,朝廷就大量從流亡人口中招收青壯以充實兵源。大家都去當兵吃皇糧了,哪還有人去造反。

但這卻造成了宋朝“冗兵”的弊病,終宋一朝,軍隊良莠不齊,國家軍費浩大,成了任人宰割的牛羊。

“士之蹈義而死,殺身成仁,為道而死,死而無憾。若不開啟民智,以律法約束行為,百姓豈不愚昧無知,只知小利而不知大義,全無血勇,尚武之風全無,這又豈是治國之道?”

王松發出一聲長嘆。沒有知識和思想的民族,又何談崛起和偉大?

就像這戰爭,百姓和將士得知道為什麼去打,否則就像歷史上的一樣,以至有了靖康之恥,偏安江南,最後是崖山之後。

相關推薦:降臨國漫當大佬國漫大雜燴國漫世界大冒險異界之魔獸領主魔獸領主春秋我為王斗羅大陸·王者系統斗羅大陸修煉系統鎮魂街之貪狼營東瀛娛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