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盛唐金手指->章節

第86章 無條件信任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都市國術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諸天新時代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我真不是魔神

唐玄宗對安祿山可能叛亂視而不見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什麼沒有提防安祿山隱藏的威脅呢?

世人皆以為謎!

如果說安祿山在叛亂的道路上有巨石阻攔的話,那這塊巨石就是唐玄宗本人。巨石沒有起到阻攔的作用,反而讓安祿山獲得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庇護。

在歷史上,唐玄宗是少數幾位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之一,又是奢侈享樂導致國家破亡的皇帝之一。與他的名字有關的兩個重要的歷史名詞,一個是“開元盛世”,另一個是“天寶之亂”。正負對應,天地懸殊,但他的政績卻不能用數學上的正負相抵等於零來判斷,他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都同樣給後世留下難以磨滅的後果。

能否阻止或者避免安祿山發動叛變,最關鍵的人物一直是最高統治者唐玄宗。直到安祿山起兵,玄宗一直掌握著朝廷大權,李林甫專權也好,楊國忠專權也好,誰也取代不了他的地位。他雖然年事已高,他不點頭,任何事情都不能推進。對於安祿山的叛變,不是他沒有能力阻止,實際上是他一直不相信安祿山會反。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但並不是所有發生了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處置得當,許多事情本來可以化險為夷。即便當時危機四伏,按下葫蘆浮起瓢,東方不亮西方亮,****必然發生,但也可能在別的方面出現裂縫,而不是發生在范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件的發生,不可能沒有任何跡象可循。一件驚動天下的事件,可以瞞得住一個人,或一部分人,卻不可能瞞住所有的天下人。

關於安祿山謀反的動向,早就有人察覺,也有人明裡暗裡告訴過唐玄宗,但唐玄宗不肯相信。安祿山的叛亂陰謀並不是都掩蓋得非常成功,而且至少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下擁有強兵,存在著發動叛亂的嚴重危險,怎麼就始終不能引起玄宗的警惕呢?

安祿山拍馬屁的水平並不算高明,他說的話極其膚淺,其中的虛情假意都是極容易被看穿的。可是玄宗怎麼就深信不疑呢?

李林甫活著時,安祿山覺得自己沒有李林甫狡猾,所以佩服、害怕李林甫,不敢輕舉妄動。他只能悄悄地做點兒準備,雄武城貯存點兒兵器,已經被王忠嗣看破玄機,王忠嗣不止一次地給安祿山上眼藥,唐玄宗不介意。及至楊國忠為相,安祿山瞧不起他,經過長期的準備,安祿山叛變的條件已經成熟,更不把楊國忠看在眼裡,因此將相間產生了嫌隙。

楊國忠一再說安祿山可能謀反,玄宗都不聽,當然這裡面有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和的私心作祟。

太子李亨也察覺到安祿山反叛的跡象,告訴唐玄宗,唐玄宗也不相信。

發展到後來,許多人告誡唐玄宗,安祿山有反叛的可能,但都動搖不了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唐玄宗甚至把告發安祿山的人綁送給安祿山處理,對安祿山的信任,幾乎達到了一種變態的程度。

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可以這樣認為,玄宗對安祿山叛變始終不加戒備,除了安祿山故作憨愚給唐玄宗造成了假象外,應該從唐朝建國以來的政治鬥爭瞭解唐玄宗的心理。

一百多年來,唐王朝政治上的鬥爭主要表現在宮廷政變上。唐太宗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下臺;武則天把親生兒子殺的殺,放的放,終於篡位奪權,再誅殺李氏宗室。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武后讓位,擁立中宗復辟;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誅殺武三思,率兵眾殺入內宮,以失敗告終;韋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十六歲的太子李重茂即位,韋皇後臨朝稱制;太平公主、李隆基聯手誅武韋集團,扶持睿宗上臺。中宗次子李重福陰謀在東都洛陽叛亂,自立為帝,被洛州長史崔日知平定;太平公主策劃廢黜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卻收拾了太平公主,繼位為帝。

一直以來,唐朝政治上的鬥爭,或最高權力的爭奪主要在皇室內部,一場又一場流血的、不流血的政變令人觸目驚心。唐玄宗年輕時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了一系列的宮廷政變,這對他的心理影響非常深刻。

因此可以這樣推測,唐玄宗即位以後,所感到的對皇權的威脅仍是朝廷高層和皇室內部。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如姚崇等人認真總結了“再三禍變”的起因,極力避免重蹈覆轍,以安定皇位。

採取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不用功臣;二是諸王外任和伺察;三是整頓禁軍。

應該注意到,在歷次政變中,常常是那些有功之臣權勢過大,擁立某一位親王陰謀奪權,禁衛軍常常成為他們發動政變的工具。那些功臣有特殊的地位,有號召力,能夠影響甚至動搖皇帝的地位。

唐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把擁立自己為帝的功臣們都一個個罷免,或調到外地任職,或解除實權,虛職架空,如郭元振、張說、劉幽求、鍾紹京、王琚、崔日用、魏知古等人,都在唐玄宗奪權的鬥爭中立過大功,先是受到重用,任為高官,但不久都或被罷職,或被外任,或被流放。

唐玄宗在位時任用的宰相,如果考察一下他們的出身,大致有兩類,一是邊帥,出將入相,這種情況後來被李林甫杜絕;二是門第不高,也沒有太多的政治資本,如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等,他們不可能在朝廷形成大的勢力,搞點兒小團體可以,搞成凌越於皇權的朋黨勢力都不行。

所以,儘管後來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專權自恣,還是都要討好玄宗,都要看唐玄宗的眼色行事。

李氏諸王也常常是禍亂的根源,因為只有他們才有可能在政變中被人擁立為帝,成為對皇權的直接威脅。唐玄宗即位不久,根據姚崇的建議,命諸王外任刺史。如開元二年六月,以宋王李成器兼歧州刺史,申王李成義兼幽州刺史,豳王李守禮兼虢州刺史等。

唐玄宗把親王們的日常生活和行動置於嚴密的監督之下。這種約法三章,是非常不人道的,在這樣的制度下,身為皇室的人皆形同禁囚。至於玄宗有時親赴諸王住處,賜金分帛,都不過是掩蓋其提防猜忌心理的面紗而已。從唐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奪位以來,唐朝一系列的宮廷政變常與北門禁軍有關係。

唐玄宗非常注意對北門禁軍的掌控。他先是重用心腹王毛仲掌管禁軍,當王毛仲權勢力過高時,又及時撤消了他的兵權,把他流放。接著任命“淳樸自儉”的陳玄禮為禁軍將領。陳玄禮對唐玄宗忠誠不二,一直到安史之亂發生,禁衛軍沒有發生過類似過去參與宮廷政變的行動。

在防範政變方面,唐玄宗用心極細。他注意到在歷次政變中,常有僧道,即和尚、道士參與其中。這些人與朝官相勾結,而且利用宗教迷信,妄說天象吉凶,為一些人謀反篡位制造輿論,還利用他們的特殊身份出入達官貴人之家,傳遞情報和訊息。

所以,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禁止百官與僧道交往。詔書中指斥那些僧人、道士“詭託禪觀,妄陳禍福,事涉左道,深斁(敗壞)大猷(道術)”因此,“百官家不得輒容僧尼道士等,至家緣吉凶,要須設齋,皆於州縣陳牒寺觀,然後依數聽去,仍令御史、金吾,明加捉搦。”

說的是誰家有婚喪之事,需要請和尚道士設齋唸佛,必須向州縣打報告,指定人數。違犯者,御史臺和金吾衛可以隨時抓人。

在防範政變、鞏固皇權的各種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以後,唐玄宗的心裡便產生了強烈的安全感。從唐朝建立以來,還沒有發生過統兵的將軍發動叛亂的嚴重事件,沒有前車之鑑,不太容易產生後顧之憂。

不僅本朝,再回溯一下唐以前的歷史,由邊將發動叛亂成功的例子也極少,改朝換代要麼是農民戰爭,要麼是大丞相篡位,要麼是北方那些遊牧民族一窩蜂地湧進中原,而由一位邊將舉兵成功的例子幾乎沒有,這可能是他對安祿山放鬆警惕的原因之一。不光是他,宰相李林甫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才敢放手讓那些蕃將常任久戍,擁強兵保衛帝國的邊境。

這才是唐玄宗一直無條件信任安祿山的內在原因,沒有發生的事情,並不代表永遠不會發生,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才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不過已經為時已晚。

晚年唐玄宗好大喜功,內心極度膨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偏偏唐玄宗選擇性的失明,可悲!可嘆!

(本章完)

相關推薦:主宰帝經我的嬌妻是將軍真靈門閥我的修仙者論壇工業弒神星帝女巫島我能看見屬性點鬥羅之冰羽孔雀天漢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