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山溝中的軍閥->章節

第二五四章 臥薪嚐膽的日本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自從被西聯恨恨地揍了一頓後,日本國內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心中都憋著一口氣。其中日本軍方,特別是海軍方面的怨氣是最大的。

自日俄戰爭以來未嘗一敗的日本海軍居然被西聯海軍打成了超級重傷。不但損失了大量有經驗的海軍官兵,還損失了多艘主力艦艇。如果說官兵損失了,還可以再訓練的話,那麼艦艇的損失則是更為致命。要知道日本海軍能夠如今的實力,可是幾十年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雖然沒有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回到甲午前,但那也夠日本心疼的了。沒辦反,誰叫日本自己的底子實在是薄了點,沒有英美等老牌國家強呀!就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對信心的打擊。自從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海軍在西太平洋是屬螃蟹的,橫著走沒人管。可在被西聯海軍一頓狠揍後,不得不所在自己家裡舔傷口,以至於對日後的戰事毫無幫助。那怨恨簡直比喜馬拉雅山還高,比馬利亞納海溝還深。

在一向被視為弱國的支那身上的失敗讓日本高層臉上無光,大本營裡也一片愁雲慘淡。也就在這時候後日本高層達成了十六字共識——團結向前,深刻反省,整軍備戰,一雪前恥。

他們知道僅憑現有的武器裝備、戰略戰術是贏不了西聯的。因此在中日戰爭結束的第一時間,日本高層下達了軍需生產全面暫停的命令。同時他們也在反思。經過三個月的反思,日本高層終於拿出了《論日支戰爭,帝國失敗原因及解決方法》一文。

文章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著重闡述了此次日本與支那戰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對日本來說“起因”這項關係到這場戰爭正義所在的東西,當然是支那人的錯了,日本是“被迫還擊而已”。經過則被分成了兩部分,西聯出兵前和西聯出兵後。西聯出兵前大日本皇軍高歌猛進,在較短的時間內佔領了支那的很多地區,眼看著就要成功吞併中國了,哪兒知道這時候西聯出兵了。西聯出兵後大日本皇軍不得不節節轉進,到最後連滿洲、臺灣都丟了。最終結果是大日本帝國失去了在支那一切的權益。同時還不得不忍受支那對帝國南方航線的威脅。

第一部分的內容對日本高層來說完全是雞肋,他們對其完全不感興趣。因為他們早就知道了這些。可能對此有興趣的只有那些史學家和普通民眾吧。

第二部分,被分成了三個小部分,著重闡述了大日本皇軍與中國三支武裝力量較量的結果。第一個小部分是皇軍與工農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較量結果。第二小部分是皇軍與東國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的較量結果。第三小部分是皇軍與西國黨領導的西聯軍較量的結果。

文章指出工農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儘管初期力量很小,但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發展,他們就能對大日本皇軍構成極大的威脅。陽泉之戰就是明證。為了防止今後的戰爭中再次出現這種情況,大日本皇軍應該成立一種專門針對這類部隊的新式部隊。這種部隊以旅團為最大編制。

文章指出東國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無論是在裝備上還是訓練上都要差於大日本皇軍,但東國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數量極為龐大,這是東國黨能夠堅持打下去的原因之一,也是大日本皇軍與國民革命軍苦戰的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西聯軍除了在數量上沒有大日本皇軍強外,其他的方面都要強於大日本皇軍,與這樣的軍隊作戰,大日本皇軍也只有轉進一途。

第三部分是著重闡述了日本未來的打算。這一部分的內容在二戰結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日本的絕密內容,等到二戰結束六十年後,日本公開了這部分內容。時人將這部分內容總結為五個字——花錢搞軍備。

在具體實施上日本分成了好幾步走。

第一步,日本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專門負責軍隊的武器研發與採購。這個部門被命名為裝備部。

第二步,日本將國內原有的各種武器研發機構和生產單位進行了重組。這個部門被命名為技術研發部。

第三步,日本利用新開發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建立了一支新式部隊,用於探索適合新式裝備發揮的戰鬥力的方法方式。

經過三年的沉寂,日本終於拿出了足夠強大的武器裝備。

吃夠了西聯飛機苦頭的日本陸海軍要求開發出新式的能與西聯目前正在使用的主力戰機向媲美的新式戰機。

日本陸海軍認為這次日支之戰充分證明了制空權的重要/性,沒有制空權其他的一切都白搭。只有有了制空權,日本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有一拼之力。

新式各型飛機的開發被整合到了新成立的裝備技術部中進行。

在新戰機開發前日本海陸軍就明確提出新開發的飛機儘可能做到海陸同用。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在必要時也可以讓航空兵部隊快速形成戰鬥力。

新飛機的研製是很花費時間的,在新飛機誕生前,日本不得不著手對老飛機進行改進。

在當時,日本最好的戰鬥機是海軍的九八艦戰(提前誕生的零戰)。可九八艦戰有火力弱、帶彈量小、防護弱的缺點。這些弱點讓其在對付西聯飛機的時候雖談不上完全處於下風,但很少有還手之力。

為此身為九八艦戰開發者的掘越二郎決定對九八艦戰進行以下改進:

一、使用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代替正在使用的九百五十馬力發動機;

二、機頭的兩艇七點七毫米機槍換裝成十三點二毫米機槍,機翼二十毫米機炮予以保留,但帶彈量增加,並更改為長身管;

三、在飛機重要部位,比如說飛行員座艙、油箱、發動機等處加裝一定量裝甲。

經過努力改進後的九八艦戰試製型出現了,但卻失去了九八艦戰原有的高機動力。弄得裝備技術部十分不滿。

不得已之下,掘越二郎不得不採取雙腿走路的方式,一路還是在原型上改進;另一路則乾脆全部推倒重來,說白了就是重新研製一款新式戰鬥機。

也許是全部推倒重來給了掘越二郎新的想法,新戰鬥機的研發思路很順利,但具體的研發過程真的很艱辛。其原因還在於日本的發動機技術不過關。

掘越二郎認為新戰鬥機要想與西聯的戰鬥機相抗衡,就必須在火力、防護力、機動力等方面都大幅提高。

飛機的火力也就是飛機搭載的武器,這方面日本有基礎,不必擔心。

飛機的防護力也就是飛機搭載的裝甲,這方面日本也有基礎,也不必擔心。

機動力在於飛機的發動機和氣動外形。外形方面自己有經驗,可發動機自己是真的無能為力。

掘越二郎認為沒有兩千馬力的發動機,新式戰鬥機絕對不是西聯戰鬥機的對手。

可當時日本的發動機技術也就那個水平,具備工業化生產能力的兩千馬力航空發動機絕不可能馬上拿得出來。真要拿出來,那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

說到底還是發動機的問題。

掘越二郎不知道,他那推倒重來的計劃在未來的某一天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在推到重來的路上暫時走不通,掘越二郎不得不走上改進的路。

為了保證改進過後的九八艦戰在保證擁有高機動力的同時擁有高防護能力,掘越二郎再次舉起了“大刀”。

在一九四零年經過再次改進的九八艦戰成功試飛。

嚴格的來說經過再次改進的九八艦戰算得上是後世零戰二二型的翻版。與後世零戰二二型最大的不同在於其裝備的武器為四挺十三點二毫米機槍,而且在防護能力上增加了不止一個檔次,至少後世沒有裝備的自封油箱已經裝備上了。

本來掘越二郎認為新機的名稱應該是九八式戰鬥機二一型,可日本的裝備部認為新式的九八艦戰與以前的九八艦戰不可同日而語,完全可以有一個新名稱,於是新誕生的九八艦戰被日本命名為零式戰鬥機。

好吧,轉了一個圈,九八艦戰還是有了它原本的名稱。不得不說歷史的慣性是巨大的。

總的來說零戰算是一種中低空用戰鬥機,在高空無能為力。

為了對付高空的敵方飛機,日本要求開發一種專用的高空戰鬥機。

由於掘越二郎成功改進出了九八艦戰,因此掘越二郎承擔起了專用高空戰鬥機的研發工作。

在一九四一年掘越二郎成功開發出了專用的單座高空戰鬥機。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一式高空戰鬥機,簡稱一高戰,代號“雷電”。

該機裝備了四挺二十毫米機炮,在加裝外掛油箱的情況下可以飛行兩千五百一十九公里。

有鑑於西聯空軍的夜間行動,日本認為自己有必要裝備一種夜間戰鬥機。

在當時日本認為夜間戰鬥機就和其他戰鬥機一樣還是單發的好了,可在一次秘密測試後日本認為新式的夜間戰鬥機還是雙發比較好,乘員至少為兩人。

在當時日本最先進的雙發戰鬥機還要數,處於研製階段的十三式雙發陸上戰鬥機。因此日本就在這種戰鬥機上改裝出了新式的雙發夜間戰鬥機。

在一九四一年日本成功改造出了專用的雙發夜間戰鬥機。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一式夜間戰鬥機,簡稱一夜戰,代號“月光”。

該機裝備了四挺傾斜式二十毫米機炮(分別向上、向下)。

研製新式戰鬥機的同時,日本也沒忘記研製各種轟炸機。

受到西聯fgj—7(七)和fgj—8(八)攻擊機的啟發,日本裝備部明確提出新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水平轟炸機要兩機合一,其綜合戰鬥力要與西聯的fgj—7(七)和fgj—8(八)攻擊機相當。可對當時的日本來說,這樣的要求是在是太難了。為此日本裝備技術部不得不選擇了分別開研製一種新的俯衝轟炸機和一種新的魚雷/水平轟炸機。

一九三九年新的俯衝轟炸機終於研制成功。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九九式俯衝轟炸機,簡稱九九艦爆,代號“彗星”。

與後世的九九艦爆相比,代號為“彗星”的九九艦爆比較符合後世d4(四)y彗星俯衝轟炸機的外貌。該機乘員兩人(駕駛員和後部的機槍手),裝備有三挺七點七毫米機槍(機翼兩艇,機後一挺),可攜帶五百公斤炸彈一枚,最大速度每小時五百五十公裡。

一九三九年新的魚雷/水平轟炸機終於研制成功。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九九式攻擊機,簡稱九九艦攻,代號“天山”。

與後世的九九艦攻相比,代號為“天山”的九九艦攻和後世的天山艦上攻擊機一模一樣。該機乘員三人(前部駕駛員、中部的投彈手、後部的機槍手),裝備有兩挺七點七毫米機槍(機腹、機後各一挺),可攜帶八百公斤炸彈一枚,或二百五十公斤炸彈兩枚,或九一式魚雷一枚,最大速度每小時四百五十四公裡。

中日戰爭前日本雖然不怎麼重視偵察機,但中日之戰後日本加速了偵察機的研發投入。

代號為“彗星”的九九艦爆研制成功後,日本在其基礎上研發出了一式艦載偵察機。日本海軍認為在必要時該機也能執行對地、對艦攻擊任務。

可他的速度最大也才每小時五百零七點四公裡(五千米高度時),容易遭到敵方戰鬥機的攔截。因此日本海軍不得不尋求一種新的艦載偵察機。

一九四二年新的艦載偵察機終於研制成功。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一式艦載偵察機,簡稱一式艦偵,代號“彩雲”。

該機是一架雙引擎各一千馬力的縱座式機體,機翼兩邊各一活塞引擎。該機乘員三人,只在機尾裝備一挺七點七毫米機槍,最大速度每小時六百一十公里,最大航程五千三百一十公里。

中日戰爭期間日本被西聯的飛機炸慘了,因此日本在報復心地支援下決定研發一種四發的重型轟炸機。

一九四二年這款四發重型轟炸機的原型機研制成功。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二式重型轟炸機,簡稱二式重轟,代號“深山”。

該機從表面上看類似於美國的b—24(二四)轟炸機,在飛機的大部分引數上兩者相當,只不過“深山”的自衛武器換成了十挺十三點二毫米機槍。

在後世這些飛機因各種原因或多或少有些問題,但這一時空日本有了很多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這些問題大部分都被解決了。

同時有鑑於之前所有飛機的在防護能力上的不足,日本新造的飛機都在飛行員座艙、油箱、發動機等處都加裝一定量的裝甲。

在成立獨/立的軍種——空軍上,由於海陸兩軍的強烈反對,日本不得不取消了成立空軍的想法。

有了飛機,日本還不忘記加強防空火力。

首先日本海陸軍裝備了數量眾多,口徑不一致的防空武器,這些武器在過去的中日之戰中發揮的並不好。因此日本一方面在自我研發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在購買國外的先進防空武器。

最終日本先後開發出了二十毫米防空炮(瑞士厄利孔二十毫米高射炮的日本版),三十七毫米防空炮(瑞典博福斯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日本版),七十五毫米防空炮(在吸取了德國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技術的基礎上日本自行研製的高射炮),一百毫米高平兩用炮(日本八/九式一百二十七毫米高射炮的改進型)。

利用這些新式防空武器,日本對原有的防空武器進行了大換裝。同時日本原有武器的相關生產線也進行了改造;實在改造不了的,在留下還能使用的部分後,扔到了鍊鋼爐中。

日本是一個十分重視海軍的國家,那霸港的聯合艦隊遭到重創後,日本海軍可謂暫時失去了對西太平洋的制海權。

在反省的三年中,日本修改了原有的戰艦製造計劃,將主要建造戰列艦改成主要建造航空母艦。

在中日停戰時,在建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只建成了一半,戰後日本又下達了停建的命令。因此在改建成航空母艦前,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一直保持著停建前的原樣;再說了,日本又不是沒做過將戰列艦這類裝備了大口徑主炮的戰艦改造成航空母艦的事情。

那霸事件中,海軍的航空母艦均被西聯投擲的航空魚雷和穿甲彈擊沉,這讓日本海軍感到航母的防御能力是十分薄弱的。為了有效防禦美軍的高空和俯衝轟炸,信濃號的飛行甲板鋪裝了七十五毫米厚的甲板裝甲,同時還覆蓋了兩百毫米厚的鋼骨水泥層。真可謂鋼筋鐵骨,一般的中小型航空炸彈很難對其造成什麼威脅。

有鑑於以前建造的航空母艦載機量少,因此日本在載機量上要求一定要超過一百二十架,實際上最大搭載數量為一百六十架,其中包括了十二架備用機。

在防空火力上日本使用的是八座單管一百毫米高平兩用炮,八座四聯裝三十七毫米高射炮,二十座雙聯裝二十毫米高射炮。

在裝備了數量眾多的火炮、艦載機,及厚重裝甲,建成後的大和級戰列艦,呃……不對,應該是大和級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達到了六萬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七萬三千噸,飛行甲板長兩百七十米,最大航速二十九節。可以說這是當世第一鉅艦。

日本將大和級戰列艦改造成航空母艦得到了海軍內部以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為代表的航母派的支援。

大和級戰列艦的單艦建造費用為一億三千七百八十萬兩千日元(不考慮物價和通貨膨脹的因素,另外這個費用還沒包括船廠改建、改造的投資),按當時日元的含金量計算,為十二點一三四噸純金(這筆錢在當時是個什麼概念呢?是當時日本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二九,或著國家總預算的百分之三;更直觀的說,一九四零年日本全國全年民間住宅建造總投資為一點三八億日元,同年日本全國的道路建設總投資為一點三五億日元,如果換算成為後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日元,約等於東海道新幹線的總造價)。相當於三艘飛龍級航母或一點六艘翔鶴級航母;建造四艘大和級戰列艦所用的資金、物料、人力足以建造艘十二艘飛龍級或六艘翔鶴級航空母艦。而現在一艘大和級航空母艦的造價才相當於兩艘翔鶴級航空母艦。但在單艦戰鬥力上一艘大和級航空母艦遠超兩艘翔鶴級航空母艦。

也正因此日本在第一艘大和級航空母艦完工前夕,立馬決定將原計劃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和四號艦也改造成航空母艦,並且還決定建造第五艘和第六艘航空母艦。

儘管大和級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十分強大,但還是太貴了,能造六艘日本已經是筋疲力盡了。

日本不得不建造一級排水量在三萬噸左右的航空母艦作為大和級航空母艦的補充。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雲龍級航空母艦。

與後世的雲龍級航空母艦相比,這一時空提前誕生的雲龍級航空母艦在各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

雲龍級航空母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兩萬九千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三萬五千噸,巨大的排水量讓雲龍級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為六十毫米後的裝甲飛行甲板,搭載八十架艦載機。防空火力為六座單管一百毫米高平兩用炮,八座四聯裝三十七毫米高射炮,十六座雙聯裝二十毫米高射炮。

這一時空日本新建和改艦的航空母艦都普遍裝備了液壓彈射器,同時後世的斜角飛行甲板也有了。

日本的航空母艦上提前出現斜角飛行甲板完全是意外。

當時日本決定將大和級戰列艦改造成航空母艦,一位負責航母飛行甲板的設計員因為原先使用的長尺度直尺意外損壞,不得已之下只能使用短尺度的支援作圖,也正是因為這樣在畫直線的時候出現了誤差;而這種誤差他起初也沒在意,在閒暇時間,他發現只要沿著艦尾刻意製造一定程度的斜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航母飛行甲板的面積。同時伴隨著艦尾飛行甲板的增大,飛機的降落完全可以不必和飛機的起飛發生衝突,也就是說飛機的起降終於可以不用相互干擾了。

要知道在斜角飛行甲板出現前,一艘航空母艦是不會同時出現飛機的起飛和降落情況的。要是這種情況真的出現了,要麼是緊急情況,要麼是事故。

因為飛機在降落的過程中不一定會將機尾的著艦鉤掛在攔阻索上,當著艦鉤沒有掛在攔阻索上時,飛機不得不再次起飛;要是這時候航母的起飛區有飛機時,很可能出現兩機相撞的事故。

伴隨著斜角飛行甲板的出現,日本的航母研究人員發現升降機被設定在戰艦的中部已經成為了艦載機起降的巨大障礙。因此他們將升降機改在了航母的兩側。具體分佈為艦島前後各一個,航母尾部左舷一個。

有鑑於航母本身防空火力的不足,日本在新建的傳統水面戰艦上都加裝了大量的防空武器,甚至日本還專門建造了一級為航母防空的驅逐艦。

日本將其命名為秋月級,該艦標準排水量兩千七百一十噸,滿載排水量三千八百七十八噸,最大航速三十三節,續航力八千海里(八節),裝備有新開發出來的四座雙聯裝九八式一百毫米高平兩用炮,兩座雙聯裝二十毫米高射炮。後來為了進一步增強該艦的防空火力,該艦又加裝了四座雙聯裝二十毫米高射炮。在對艦攻擊上主要使用九三式氧氣魚雷。

中日之戰時日本自己引以為傲的坦克被西聯軍的坦克挨個點名,那段時間裡坦克兵成為了死亡的代名詞。

為了一雪前恥,日本下了大力氣對坦克進行研究。

有鑑於西聯軍三二式坦克那強大的穿甲能力,而日本當時最大的坦克主炮口徑也才五十七毫米,兩者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因此日本決定跳過一百毫米以下口徑的坦克炮,直接使用一百毫米以上的坦克炮。

由於日本透過特殊渠道知道德國虎式坦克的主炮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改進而來的。因此日本決定將新研製出來的九八式一百毫米高射炮作為新坦克的主炮。

可問題又來了,九八式一百毫米高射炮的倍徑為六十五倍,炮管的長度達到了六點五米。這麼長的炮管對坦克來說實在是一個大負擔。於是日本又不得不將炮管的倍徑縮短為五十五倍。

由於日本的發動機技術不過關,導致日本不能在擁有強大防護能力的基礎上強大機動力,因此日本的新坦克不得不採取了“小車抗大炮”的方式。

可相對於日本以前製造的坦克來說,這款坦克的重量達到了四十三噸,是名符其實的“重型坦克”了。

要知道日本之前製造的坦克,日本自己稱之為中型坦克,可在西方國家眼中完全就是輕型坦克;日本稱之為重型坦克,西方國家眼中就是中型坦克,而且還是在防護上不達標的那種。

現在日本製造出了這款全重四十三噸,裝備了一百毫米主炮的坦克,可以說這才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重型坦克。

可是這款坦克的造價實在是太高了,日本大呼受不了。於是日本研製了一款中型坦克作為這款重型坦克的補充。

這款中型坦克裝備了一門七十五毫米主炮(由新研製出來的高射炮發展而來),一挺新式的六點五毫米前置機槍(位於車體右前方),一挺六點五毫米同軸機槍(位於主炮右側)。

有意思的是這兩款坦克的出現時間都是一九四一年,為了保證不被弄混,日本裝備部將重的那種命名為零式戰車;輕的那種命名為一式戰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日本陸軍打算讓零式戰車承擔起最主要的反坦克任務;一式戰車則在承擔起反步兵任務的同時,適當承擔起反坦克任務。

至於原先的坦克,日本或將其變成了裝甲部隊的訓練裝備,或將其派發給了步兵部隊,讓其專門隨步兵行動,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有鑑於三八式步槍在殺傷力、射速上的巨大劣勢(相對於西聯裝備的自動步槍而言),日本決定研製一種新式步槍。

一九三八年日本提前拿出了後世的九九式步槍。這種步槍使用的是七點七毫米口徑的子彈。這種步槍在繼承了三八式步槍射擊精度高、射程遠等優點的基礎上,還大大增加了殺傷力。嚴格的來說日本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可惜日本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雖然同為七點七毫米口徑的武器,但它與九二式重機槍並不能做到彈藥通用,而且也不能繼續使用三八式步槍所使用的六點五毫米子彈。

對失去了在華全部利益的日本來來說,這是十分要命的事情,同時滿足三種武器的彈藥需求,實在是讓日本感到壓力頗大。而且這種新誕生的步槍在射速上和三八式步槍一模一樣,這讓日本陸軍顯然無法接受。

面對陸軍對新式步槍的極度需求,日本的槍械研究人員們也不得不加班加點地工作。終於,到了一九四零年日本再次拿出了一種新式步槍。

這種步槍應該算是日本在借鑑了德國g34(三四)自動步槍的基礎上仿製出來的。

德國的g34(三四)自動步槍,實際上就是後世德國所產的g43(四三)自動步槍。這一時空受到西聯在槍械方面的刺激,德國提前讓g43(四三)自動步槍誕生了。

日本透過特殊渠道得到了這種槍的圖紙,隨後加以仿照。

與此同時,三八式步槍所使用的六點五毫米子彈透過改造,在全彈質量增加少許,彈頭形狀改變的情況下誕生了。

改造後的六點五毫米子彈與原型相比在精度上稍有下降,最大射程上稍有下降,但這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最重要的是殺傷力上升不少。於是日本的槍械研究人員們在仿照g34(三四)自動步槍成功後,對其進行了適當的改裝,其中之一就是將其槍管口徑改為六點五毫米,使其能發射改造後的六點五毫米子彈。在實彈測試中,實射改造後六點五毫米子彈的自動步槍與原型相比毫無遜色。而且日本的槍械研究人員生產出的,使用改造後六點五毫米子彈的自動步槍,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日本三八式步槍的外型,因此三八式步槍的生產線只要經過適當修改就能生產這種自動步槍。

三八式步槍原有的彈夾也能在新式自動步槍上使用,這大大節約了未來的裝備成本,對日本來說這實在是大好事。於是這種步槍被日本陸軍正式採購,日本陸軍將其命名為百式自動步槍。

這種步槍使用的是經過改良後的六點五毫米子彈,裝彈量十發,可以加裝三八式步槍所使用的明治三十年式刺刀,或者明治四十四年式刺刀,更或者是新研製出來的九九式刺刀。

在和西聯軍的交戰中日軍官兵壓根就沒有死在西聯軍刺刀之下的,因為日軍官兵要麼被炸彈、炮彈炸死,要麼被子彈、(小口徑)炮彈打死。即使日軍官兵想拼刺刀,西聯軍都不給機會,遠遠地就開槍了。

有鑑於此,日本陸軍認為原來長長的刺刀應該予以放棄,轉而應該裝備一種短刺刀。這就是後來的九九式刺刀。

本時空的九九式刺刀實際上就是後世的二式刺刀。與之前日軍普遍裝備的刺刀相比,二式刺刀只有其一半的長度。後來這種刺刀在叢林戰中表現優異,身後士兵喜愛。

在百式自動步槍大規模生產後,日本陸軍決定少量生產一部分使用八毫米子彈的衝鋒槍用於近戰、夜戰。而這種衝鋒槍裝備的物件都是那些精銳部隊,其他部隊很少有裝備。

九二式重機槍在西聯軍的各種速射武器面前表現拙劣,因此日本又不得不開始尋求一種新式重機槍。

最終日本拿出了一款重機槍,一款輕機槍。其中重機槍使用十三點二毫米子彈,輕機槍使用改良後的六點五毫米子彈。

無論是使用六點五毫米子彈的輕機槍,還是使用十三點二毫米子彈的重機槍都放棄了九二式重機槍的彈板供彈和九六式輕機槍的彈匣供彈方式,轉而使用彈鏈供彈。日本士兵實在是忘不了西聯軍那輕重機槍只要一開火,那不把子彈打沒的景象;更忘不了己方的機槍往往還打了幾發子彈,西聯軍的子彈就打了十幾發還回來。

哎,誰叫在彈鏈供彈的方式下,機槍的火力連續性要比彈匣供彈和彈板供彈高得多呀。日軍士兵也太倒黴了點。

這兩種機槍日本都是在參考了部分世界知名機槍的外型上仿製出來的。

使用十三點二毫米子彈的重機槍,日本仿製的是美國的m2(二)勃朗寧十二點七毫米機槍。但日本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其部分零部件進行了刪減、變形,最終這種重機槍的重量下降了不少。可還是很重呀,槍神連著三腳架重達五十五公斤,僅比九二式重機槍輕了零點三公斤。日本在一九四零年仿製出了使用十三點二毫米子彈的日本版美國m2(二)勃朗寧重機槍。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百式重機槍。

使用六點五毫米子彈的輕機槍,日本仿製的是法國的哈奇開斯m1914(一九一四)輕機槍。本來日本想要仿製的是德國的mg36(三六)通用機槍,可是mg36(三六)通用機槍的槍管只要打出一條二百五十發的彈鏈就會熱得厲害,必須更換槍管,對日本來說這是在變相的削弱火力,於是日本決定更改仿製型號。這一更改日本就將仿製型號確定為法國的哈奇開斯m1914(一九一四)輕機槍。

日本的輕重機槍都是仿製的法國哈奇開斯系列機槍,日本對這東西很熟悉,改起來沒有難度。於是日本在一九三九年仿製出了使用彈鏈供彈的哈奇開斯輕機槍。日本裝備部將其命名為九九式輕機槍。

好吧,經過三年多的蟄伏,日本讓後世美日太平洋戰爭中的裝備提前誕生了,部分武器裝備甚至還要比後世同型更加強大。這下子美國有得苦頭吃了。

相關推薦:我家的廁所通異界我家的烏龜大人我家的神明**我家裡的珈百璃回到山溝去種田山溝皇帝奪運書生開局簽到林正英諸天之從火影開始的變強之路國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