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三國之最風流->章節

67 伯圭屢拒劉虞召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真不是魔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宇宙級寵愛 劍仙三千萬

卻說劉虞為何大怒,原來郭遜呈給劉虞的這封信,是劉虞之子劉和寫給他的。

——那話又說回來,劉和既是劉虞之子,為什麼會在袁紹那裡給他寫這封信來,是因為劉虞和袁紹出於同樣心思,想和袁紹結盟,因此把劉和之前派到冀州去了麼?自然不是。

這話得從兩年前袁紹欲立劉虞為天子這件事說起。

兩年前,也就是初平二年,那時今天子剛剛繼位登基,還在董卓的控制之下,當時的冀州刺尚是韓馥,袁紹仍然只是渤海太守而已,諸侯起兵,共同討董,因為今天子繼位,不合袁紹之意,加之又在董卓的操控下,袁紹遂與韓馥等商議,以為天子被董卓帶去長安,路遠相隔,訊息不通,甚至連天子是否還活著目前各路諸侯都不知道,而劉虞乃是漢家宗室中的長者,素有名望,所以想擁立劉虞為天子。

這是前年的一段公案,究其根本,此是出於袁紹的私心,想透過擁立劉虞為天子,一則對抗長安的那個朝廷,二來透過擁立之功,實現他成為權臣的野心,荀貞在寫給曹操的信中說袁紹居心叵測,人盡皆知,其實指的就是這一段故事。

袁紹等那時議定之後,就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人,帶著他們的這個建議到幽州,請求劉虞來繼皇帝之位。結果張岐等見到劉虞,訴說來意之後,劉虞勃然大怒,厲色斥之,說道:“現在天下崩亂,主上蒙塵,我既身為國家宗室,又深受朝廷重恩,豈能行此不忠反逆之事?而今群雄起義兵,攻討董賊,吾等應當努力同心,共迎天子還舊都才是,袁本初何能出此悖議?”

堅決不肯接受袁紹的這個建議。

張岐等回去冀州,把劉虞的答覆告訴了袁紹、韓馥等人,但袁紹仍不死心,他還是存著“另立中央”的這個念頭,於是就又建議請求劉虞領尚書事。尚書臺是朝廷的行政中樞,但凡有對官員的委任,通常都是得由尚書臺頒下任命,袁紹的這個建議,實際上是為了便於按照國家的既定制度來給他們眾人封官。然而,劉虞再次嚴厲地拒絕了袁紹的這個請求。

不但拒絕,而且劉虞見袁紹一而再的遣使前來,不勝其煩,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維護自己的名譽,省的別人說閒話,這一回,他乾脆把袁紹派來的說客給殺掉了。

好在這次袁紹派的不是張岐,張岐倒也算是僥倖逃得一命。

殺掉說客之後,劉虞為進一步的表示對天子的忠心,遂就選其州府掾吏,右北平人田疇和州府從事鮮於銀蒙險間行,前赴長安,覲見天子,以述忠誠。

天子見到田疇、鮮於銀,非常的開心。說來今天子也是可憐,想他以少年之齡,忽被董卓立為天子,然後就一直處在董卓的控制下,日日受董卓淫威逼迫,朝不保夕,天天提心吊膽,說是貴為一國之君,實連鄉野孩童的日子過得都不如之,他是早就想逃離董卓,回去洛陽了,遂在田疇、鮮於銀離開以後,他感念劉虞的忠心,思來想去,忽然想到劉虞的兒子劉和現在朝中任侍中之職,乃竟是生了一念,便把劉和召來,私下裡偷偷地對劉和說,叫他回幽州去,請劉虞領兵來長安,接他回洛陽。

卻說這天子也端得是年幼無知,袁紹等人各自擁重兵,聯兵數十萬都不來打長安,個個心懷鬼胎,坐視他被董卓控制而不管,只一個遠在幽州的劉虞,其人就算真的忠心耿耿,難道只憑其一人,就有能力把他從長安救出,再次復興大漢麼?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話再說回來,要說天子年幼無知,倒也不盡然,從他派劉和去找劉虞,而不是讓劉和去找袁紹、袁術等人幫忙,則可以看出,他對袁紹這些所謂“世受漢恩”的高門士人是非常的失望,知道他們是靠不住的。

這些且不必多言,只說劉和接了聖旨,便從長安城裡出來,悄悄地奔幽州去。

從長安出來入山東,主要是兩條道路,一條是出潼關,一條是先向東南行,到商洛縣,隨之由此經武關而出關中。潼關,劉和自然是無法從那裡過的,潼關是長安東邊的重關,有嚴兵把守,那麼他就只有經武關這條路可走,而武關鄰南陽郡,從武關出來後,首先到達的南陽郡的地界,需要再從南陽北上,經潁川和河內等冀州等郡,最終才能北上抵至幽州。

卻就在劉和千辛萬苦,一路上不但要躲避董卓兵士的盤查,且還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股盜賊,可謂歷經磨難,好不容易到了南陽後,袁術彼時已佔據南陽,劉和不免要去見一見他。原本劉和想著,可算是到自己人的地盤了,總能歇上幾天,洗洗長途之苦,但渾然沒有料到,袁術見到他,知了此個訊息,居然聽從了他謀士李業等人的意見,把劉和給扣留了下來!同時,袁術按李業等的進言,自己派人去幽州見劉虞,把劉和帶著聖旨,天子召他勤王救駕此事轉告與之,告訴劉虞,說願與之一同聯兵去長安救回天子,叫他派兵來南陽郡,與自己會合。

話到此處,就得說上一句,袁術為何會這麼做?原因也很簡單,袁紹挾袁氏之名,今於海內的名氣一時無兩,遠遠高過袁術,袁術對此嫉妒不已,如此,他要想自己的名望蓋過袁紹,最好的辦法是什麼?當然就是有“大義”在手。而天子的聖旨,自就是最好、最高的“大義”。現在天子下詔,召劉虞過去救他,袁術如果參與其中,並且成為主事者的話,那麼在他看來,他就能藉此為號召,命令袁紹、張邈、荀貞等等這些山東諸侯一起聽從他的命令和指揮了。

這確是袁術打了一番好算盤。

袁術的使者到了幽州,當時公孫瓚和劉虞兩人還都在薊縣城中,關係尚沒有鬧得像現在這麼僵,公孫瓚聞知此訊,他卻是看出了袁術的不懷好意,知道袁術絕無勤王之心,不過是欲扯虎皮做大旗罷了,就急忙阻止劉虞,不要聽從袁術的話,派兵去南陽,跟他一起去救天子。

公孫瓚說的這些,劉虞豈會不知?可天子有詔,劉虞不能不遵,他如不遵,事情傳開,那他就是不忠於朝廷,他在幽州一貫以來的寬厚長者、忠君愛國的形象就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被人非議,不利於他在幽州的統治,於是,他便沒有接受公孫瓚的意見,執意派兵去南陽。

公孫瓚時與袁紹已經敵對,他還想著利用袁術、袁紹兄弟的不和,來得到袁術的幫助,與袁術結盟,結果劉虞不聽從他的建議,非要派兵去袁術那裡,如果劉虞派去的兵馬,把他勸阻於劉虞這件事告訴袁紹,那袁術肯定會銜恨於他,而不肯再與他結盟。

公孫瓚懊悔不已,就接受了自己帳下長史關靖的建議,趕忙派人倍道兼行,趕在劉虞的兵馬到達之前跑到了南陽,告訴袁紹:“董卓兵強,便有劉幽州之兵,公料來定也難以接天子回洛陽,如今上策,不如扣下劉幽州所遣之兵,猶能充實公之軍力。”

袁術聽了這話,覺得公孫瓚的這個建議不錯,便就採納,把劉虞派來的兵馬全給扣留了下來。

卻是袁術、劉虞、公孫瓚三人的這一段舊事,當真是令人忍俊不已,哭笑不得。三人所使盡皆昏招,沒有一個是好的謀策。就是中人之智的人,大概也不會如此行事,當真是如那句話所說:令天下之士為之發笑。

這些也且不必多說。

只說那劉和在袁術那裡被扣留了許多時日,終於在去年底的時候,他尋著機會,從袁術那裡逃了出來。如前所述,由南陽往幽州,冀州是必經之地。袁術扣留劉和,已是劉和沒有料到的,他從南陽逃出,到了冀州,再次讓他沒有料到的事發生了,他又被袁紹給扣留了下來。

卻為什麼袁紹也扣留他?這是因為,一則劉和是劉虞之子,二來劉和身上帶著天子的詔書,不管是一、還是二,只佔一條,就是奇貨可居,況乎劉和兩條全佔?

由是,劉和再被袁紹扣留至今。

此次郭遜拿來呈給劉虞的這封劉和之信,其來歷便是這般。

信中所寫內容,講的不是別事,正也就是公孫瓚遣人往去南陽,勸說袁術,把劉虞派去南陽的兵馬給扣留下來此事。

劉虞原先是不知此事的,兵馬前被袁術扣下來後,他只當是因出於袁術的私心,幽州和南陽隔著冀州、豫州,鞭長莫及,兵馬被扣,他也沒辦法質問袁術,那會兒只好不了了之,只當是吃了個啞巴虧,卻現下才知,其中還有這麼一遭曲折,他看罷了信,怎生能夠不勃然大怒?

劉虞拍案怒道:“公孫伯圭欺人太甚,沒有想到他揹著我,居然還做出了這等事體!我說我的兵馬前去南陽後,袁公路他怎麼會不與我兵聯手西迎天子,反將我兵和我子扣下,原因竟在此處!卻他公孫伯圭的口風倒嚴,往日見我,對此事竟是隻字不提!如此欺我,他難道心中無愧麼?”

郭遜偷覷劉虞面色,聞其此惱恨之言,心中竊喜,樂觀地想道:“明公與劉幽州訂盟之事,看來是成了一半了!”拿出氣憤憤的樣子,說道,“明公所言甚是!公孫伯圭誠然欺明公太甚。莫說明公惱怒,便是我家將軍對此也是義憤填膺。故是,我家將軍在得知了此事之後,馬上令在下前來幽州,告與明公,以防明公日後再有什麼別的事,又被那公孫伯圭欺瞞!”

攸豈會聽不出郭遜火上澆油的意味?但他還沒有看信,不知信中內容,暫時也還不知劉虞、郭遜的這番對話是何意思,便先忍住不言,問劉虞把信討來,細細地看了一遍。

看完之後,魏攸心中有了數,將信還給劉虞,瞧了郭遜兩眼,慢吞吞地說道:“敢問足下,此信可當真是公子親筆寫就的?”

——劉虞尊為上公,此子劉和被稱為“公子”,正是合適。

郭遜說道:“貴州公子的筆跡,劉公怎會不識?這還有假不成!”

“既是我家公子寫的此信,那我家公子現下想來是在冀州了?”

“正在鄴縣,為我家將軍上賓。”

“這樣的話,那在下就有一個疑惑了。”

“足下請說,是何疑惑?”

魏攸直視郭遜,拈著鬍鬚,問道:“敢問足下,袁公為何不讓我家公子回來幽州,親自向我家明公述說此事,卻要我家公子寫此信,由足下送來?”

魏攸此問,早就郭遜意料中,他鎮定自若,微笑答道:“公子劉和在南陽吃了不少的苦,到我冀州後不久就生了病,病體難以遠行,所以就由他寫了這封信,在下代勞給明公送來。”

“只怕袁公遣足下來我幽州,還有別的目的吧?”

郭遜答道:“公孫伯圭擁兵自雄,是為不忠,欺瞞上官,是為不義,在下由冀入幽,到薊縣來的一路之上,沿途所見,多看到公孫伯圭的部曲殘害民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是為殘民,如公孫伯圭此種不忠不義、殘民之徒者,可稱國賊矣!在下今來貴州,正如足下所言,的確是有另有緣由,便是,我家將軍希望能夠與劉公達成盟約,聯兵攻討公孫瓚,為民除害!”

說完,郭遜起身,向著堂中主位坐著的劉虞下揖,旋即站直身子,朗聲說道,“此即在下此來貴州之另一個緣由,卻是敢問劉公,不知劉公何意?”

劉虞未有答話,魏攸說道:“足下此言,謬哉!”

郭遜問道:“哪裡謬了?”

“禮樂征伐,皆自天子出。動兵進戰,須有詔令,請問足下,可有天子詔書?”

“這個,……自是無有詔令。”

“既無詔令,袁公與我家明公皆為朝廷重臣,卻如何能夠不守臣規,擅興兵戈?”

郭遜說道:“天子今遠在長安,與冀、幽道路阻隔,訊息難通,所以沒有詔令,但是在下久聞魏君智謀之士,豈不聞‘權變’二字乎?公孫伯圭不忠不義,殘害百姓,今劉公若是願與袁公共起兵而討伐之,其雖無詔,此可謂之‘義兵’是也,也算是仿效昔討董卓之故事。”

魏攸笑了起來,說道:“董卓禍亂朝廷,才是真正的國賊,群雄討之,正當其然,公孫瓚焉能與董卓相提並論?君之此比,未免牽強。”

郭遜見劉虞一直不說話,主要都是由這位魏攸與自己答話,他心中想道:“剛才我見劉幽州怒容甚盛,本以為此次與他結盟之事大概已是頗有把握,於今觀來,卻似不然。聽魏攸話中意,他像是反對劉幽州與袁公結盟此事的。我聞魏攸乃是劉虞最為信任的謀佐之一,他既然反對,那此結盟之事,能否可成,卻就不好說了。……罷了,我且直接問劉幽州心意就是!”

想定,郭遜問劉虞,說道:“在下斗膽請問劉公,對我家將軍欲與明公訂盟,共討公孫瓚此事,是何主意?”

劉虞摸了摸頷下的花白鬍鬚,沉吟了下,說道:“此事關係重大,足下方才所言有理,而魏君適才所言亦有理,我須得細細斟酌一番,然後再作答覆與君,可否?”

郭遜還能說什麼?只能應道:“好,那在下就等待明公的答覆了!”

把郭遜敷衍過去,魏攸喚來府吏,領郭遜和郭遜帶來的隨從們暫且去客舍住下。

安排罷了郭遜,魏攸還到堂中。劉虞這時沒在席上落座了,攥著拳頭正在堂中轉來轉去,一看就是氣憤不平的樣子。魏攸陪著小心,說道:“明公,可是在擔心公子的安危麼?”

劉虞面色憤怒,握拳揮動,振動衣袖,颯颯作響,他說道:“袁公路、袁本初真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不愧是同父兄弟!先是袁公路扣留吾兒,現又袁本初截留吾兒。長安,李傕、郭汜等部的賊兵肆虐,虎狼之穴也,出長安而入南陽,再入冀州,沿途多經戰亂,而今路上賊寇成群,可憐吾兒奉天子之旨,歷經艱辛,冒著危難,終於離開了狼窩,卻竟然被袁公路兄弟先後扣留!想及此,吾心悲憤!我倒也不是擔心吾兒的安危,想那袁本初對吾兒定是不敢加以迫害,我悲憤的是,漢家四百年天下,到今難道卻是沒有一個 忠臣義士了麼?”

魏攸嘆了口氣,沒有接腔。

劉虞繼續說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世受漢恩,袁公路、袁本初兄弟如此!公孫瓚,其家累世二千石,亦世代受我漢家之恩也,朝廷對公孫瓚並也十分厚待,可這個公孫瓚,不僅違我節度,我實在是沒有想到,他居然還曾鼓動袁公路扣留我的兵馬、扣留吾兒!……魏君,要非是在見郭遜之前,你與我說了那‘驅虎吞狼’之計,方才堂上,說不得,我就當場答允與袁本初訂盟,共討公孫瓚了!”

“明公隱忍私怒,以大局為重,下吏欽佩。”

劉虞踱步堂中,轉了幾圈,站下來,與魏攸說道:“可我想來想去,終究鬱憤難休!”

“攸斗膽,還請明公暫多忍耐。”

劉虞說道:“但是公孫伯圭太也小覷於我!鼓動袁公路扣留吾兵、縱兵劫我賞給烏桓的鹽布,這種種之事,我總不能裝聾作啞,一句話不說吧?事情如果傳出,我恐會為州中豪傑嗤笑啊!”

“明公,要不這樣,明公不妨再傳檄與他,數其過錯,召其來州府相見。”

“我已召過他多次,他都託辭生病,不肯來見我,我就是再去檄文,料之他也還是不肯來見我的吧?”

魏攸卻有後話,他接著說道:“他如仍然不來,待至來日良機到了,起兵討伐他時,明公可就把此檄昭示天下,……有道是‘不教而誅謂之虐’,有了此檄,亦可算是先教而後誅了。”

魏攸此言倒也是正理,劉虞聽了,略作躊躇,想了一想,便說道:“也罷,就按君此議!”

於是劉虞就傳書與公孫瓚。

公孫贊現就住在薊縣外邊郭遜來時所見到的那座小城裡,兩邊通訊非常方便。

當天,公孫瓚就接到了劉虞的這封傳書。

傳書之中,劉虞倒是沒有提劉和之事,也沒有說公孫瓚騷擾百姓之事,只是說他又把自己送給烏桓人的禮物給搶走,烏桓人來告狀了,然後請公孫瓚到州府商議一下該怎麼回覆烏桓人。

公孫瓚看罷之後,把這信書丟到案上,顧於左右,不屑地說道:“胡虜所畏者,威也!其禽獸之性,便是再以仁德懷之,亦無用處。劉幽州對烏桓諸胡一味地以寬容相待,他的這個政策,當真是南轅北轍!當年我在遼東屬國任長史,為國家守邊,每次烏桓膽敢來犯,我哪回不是把他們打得抱頭鼠竄?到的後來,那烏桓人聽到我的聲音就會落荒而逃!彼輩胡虜,只有把他們打痛了,他們才會服氣,像劉幽州這樣,低三下四地還送禮給他們,簡直不但是丟盡了我大漢的臉面,並且靠他這一套,又如何能夠保得邊境的太平?烏桓諸胡以為咱們怕了他們,只會變本加厲的,更加侵擾我之邊境,害我百姓!我叫上谷等郡的駐兵搶走劉幽州給烏桓的禮物,實際上是在幫他立威,他不知感謝於我,反再三來書質問,真是可笑至極!”

堂中一人,介面說道:“明公所言甚是。我聞當年烏桓人,更相告與‘當避白馬長史’,對明公個個都是畏之如虎,他們不敢與明公接戰,私下裡掛上明公的畫像,使騎射之,凡能中者,皆乎萬歲,對明公畏懼到這種程度,做出如此可笑的勾當!足可見明公之威,震懾烏桓。”

說話之人年約四旬,相貌清癯,頷下長鬚,一副仙氣飄飄的樣子。

這人名叫劉瑋臺,是公孫瓚的親信之一。

——如前文所述,公孫氏雖為幽州大姓,簪纓之家,但因為公孫瓚的母親地位卑賤,只是公孫家的一個小婢,公孫瓚等於說是公孫氏的庶子,——這一點,他與袁紹倒是相像,但他沒有袁紹的運氣,不像袁紹被過繼給了從父為子,由此變庶為嫡了,所以他最先只能以郡中小吏這樣的低微官職出仕,仕途起先並不很通常,也就是說,他雖為名門大族的子弟,然實近乎寒門子弟,因是再到後來,他手中漸漸地有了權力以後,他對高門名族出身的子弟就不很親近,反而親近的都是寒門或者商賈支流。其中他最為親信的共有三人,劉瑋臺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一個叫李移子,一個叫樂何當,他甚至與這三人結拜為了兄弟,以“伯、仲、叔、季”為互相之稱。公孫瓚自稱為伯,劉瑋臺為仲,李以子為叔,樂和當最小,為季。

劉瑋臺此三人中,劉瑋臺是個算卦的,李移子是個販布的,樂何當也是個商賈,他三人都是鉅富,家訾億萬,公孫瓚與他三人結為兄弟,一則是因他親近寒士、商賈之流,喜歡他們的市井之氣、輕俠脾性,再一個,其實也是看重了這三人家中的財富,就如荀貞在徐州曾經得到過糜氏的資助,又如曹操剛起兵時,陳留大豪衛茲曾給過其糧餉幫助相仿,公孫瓚也是為了能夠從此三人那裡得到錢糧相助,他也的確是得到了這三人大力的幫助。

卻是公孫瓚也知道他這三個兄弟出身低微,為了給他們臉上貼金,對外就以古人如灌嬰之類者,來給他這三個兄弟做類比。灌嬰是跟隨劉邦起兵,建立前漢的大功臣,其早年就是以販布為生,和李移子的營生行當一般無二。

三人之中,李移子、樂何當倒也罷了,劉瑋臺因是個卜人,文化水平倒是不低,且能言善道,又會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故現在公孫瓚的帳下,他儼然已是一個公孫瓚頗為得用的謀士。

公孫瓚聽了劉瑋臺的讚譽,自矜一笑,撫須沉吟片刻,問劉瑋臺,說道:“劉幽州在這封來書中,又請我去薊縣州府會議,賢弟,你說我去還是不去?”

劉瑋臺搖著羽扇,說道:“以弟之見,賢兄不宜往見。”

公孫瓚蹙眉說道:“劉幽州已屢次請我去州府相會,前幾次我都託病拒絕,可我想著,總也並不好每次都拒絕他吧?知道的,知道我是不樂意見他,聽他喋喋不休,嘟噥個沒完沒了;不知道的,別叫以為是我怕了他劉幽州!……賢弟,要不這次我索性就去州府和他見上一見?正好趁此機會,我當面告訴他,他對烏桓人懷柔的這一套是不管用的。”

劉瑋臺說道:“賢兄,不慮鴻門宴乎?”

公孫瓚“嗤”的一下,笑了出聲,睥睨豪氣顯露,說道;“就憑他一個劉幽州,手不能提雞的,他能搞什麼鴻門宴?便是搞了鴻門宴,難道我還懼他不成?”

這時一人離席起身,說道:“明公,下吏愚見,也以為明公不宜往縣中州府往見劉幽州。”

說話之人,是公孫瓚帳下的長史關靖。

公孫問道:“為何?”

關靖說道:“鴻門宴云云,明公自然是不會害怕的,且料劉幽州也定無這個膽子,可是劉幽州畢竟是幽州牧,依照朝廷規制,明公是要受他節制的,明公若是應了劉幽州此書之請,去了州府,則見到劉幽州後,他倘使當面對明公下令,叫明公做這個、做那個,明公是從還是不從?如果從,未免就會屈明公之意;如果不從,未免當場就會與劉幽州鬧翻,而現下我軍之大敵,是冀州的袁本初!將來再攻冀州之日,於糧餉、民夫等方面,還是需劉幽州相助的,是以,當此之際,明公實不宜與劉幽州鬧出矛盾。因是,依下吏愚見,與其往見,不如不見。”

關靖的這番話的意思很明白,你如果去見他,他當面給你下令,你名義上是他的屬吏,那你聽不聽?如果你不聽,則你們兩個人當場就要鬧翻,這不會不利於將來進攻也好、抵禦也罷,與袁紹的作戰。既然如此,還不如不見。不見的話,那不管劉虞給你下什麼命令,就像今天的這道檄文一樣,看完之後,你大可以就把它丟去一邊,只當沒有收到便是。如此,一不屈你的意,二來,你兩人也不會把場面鬧僵。

——這其實也正是之前劉虞數次召公孫瓚見,而公孫瓚都不去見他的主要原因。

關靖的這番意思,細細品味的話,打個比喻,簡直就好像是孩子的思維,純粹是躲避問題,可在聽了關靖此話後,公孫瓚想了一想,卻是認可,說道:“卿此言甚是。”便就決定不去見。

不見當然可以,但矛盾都在那裡,不會因不見而就消失。

公孫瓚這一不去見,他與劉虞之間的矛盾和隔閡,卻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深了。

定下此事,劉瑋臺換開話題,說起了別的一事。

他說道:“賢兄,最近薊縣有一道童謠,不知賢兄可有聞聽?”

公孫瓚問道:“是何童謠?”

劉瑋臺說道:“這童謠唱的是:‘燕南垂,趙北際,其間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賢兄,這道童謠不知起自何地、起於何人,然如今差不多已是唱遍薊縣,並其餘我幽各郡也都有人在傳唱了。”

公孫瓚默唸了兩遍這個童謠,不太明白其意,問道:“這童謠是何意思?”重複這童謠的前兩句“燕南垂,趙北際”,問劉瑋臺,“這說的是一個地方麼?”

劉瑋臺回答說道:“賢兄,不錯,這正是說的是一個地方。‘燕南垂,趙北邊’,燕者,幽州也,趙者,冀州也,幽州的南邊、冀州的北邊,這說的正是幽、冀的接壤之地!愚弟以為,指的就是賢兄的封邑易縣。”

“幽、冀接壤之地長達數百裡,三郡數縣,為何說是易縣?”

劉瑋臺答道:“這是從此童謠的第三句判斷得出的,‘其間不合大如礪’,賢兄,易縣河網密集,中間低窪,豈不是正合此句之意?”

公孫瓚思忖片刻,覺得劉瑋臺言之有理,說道:“如此,這童謠所唱,原來是易縣。‘唯有此中可避世’,賢弟,這一句……”

劉瑋臺右手晃著羽扇,左手撫摸鬍鬚,接腔說道:“賢兄,‘唯有此中可避世’,這一句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如今天下大亂,只有在謠中此地,才有可能避開亂世,等待太平到來。”

公孫瓚被劉瑋臺的這話給吸引住了,他不由自主地傾身向前,說道:“唯有易縣可避亂世?”

“是啊,賢兄。愚弟以為,這首童謠,說不定是上天專門下給賢兄的啟示!正合賢兄所用!——賢兄被朝廷封為易侯,童謠唱的又正是易縣,這不是天作之合麼?愚弟愚見,賢兄,現在不妨就可按此童謠之唱,在易縣修築堅城壁壘,儲積糧秣,以作避世之備。”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到底不愧是個算卦的,這番話說的玄玄虛虛,叫公孫瓚聽得怦然心動。

幾乎沒怎麼做考慮,公孫瓚當場就接受了劉瑋臺的建議,傳令涿郡的駐兵,組織人手,強徵民夫,準備開始在易縣修築壁壘,以作避世之所。

壁壘好築,只有人力到位即可,糧秣不好儲積,公孫瓚不管民事,就是他的軍糧,許多都還是劉虞撥給他的,顧住現有部隊兵士的口糧已是不易,又如何再另做儲積?關靖獻上了一個辦法,建議公孫瓚在涿郡等他駐兵多的地方,繞過郡縣,直接向民間索糧。

聽了此法,公孫瓚“從善如流”,便即接受。

諸人正在計議,又一道書信送來。

這道書信,不是劉虞的了,而是田楷的。

——說到此處,需插一句,田楷這道軍報,實際上是與其送給荀貞的那一道,表示他願意臣服荀貞的上書同時被其送走的,只因幽州稍遠,故此導致給公孫瓚的這封書信此時才送到。

公孫瓚展開田楷的這封信觀閱,見信中講的是荀貞、曹操此番兗州之戰的大體經過,並述及了豫州那邊孫堅的戰死和孫策在荀貞的幫助下大敗呂布等事。

卻是公孫瓚早前曾經想和荀貞結盟,以共抗袁紹,然而荀貞因其不禮敬士人,在士林中名譽極差,而沒有同意他的這個請求。這會兒看罷田楷軍報,見荀貞在兗州、豫州接連大勝,公孫瓚便不禁想到了他自身目前的處境,與袁紹數戰而兩次大敗,現下他外有袁紹這個強敵,內有劉虞這個處處與他作對的上官,比之數年前他大敗黃巾之時的威震北地,現在的他簡直是時來運去,處處不得意,公孫瓚不覺擲下田楷此信,喟然嘆道:“荀貞之小兒得志!”

且不必多說。

只說公孫瓚不肯去見劉虞,劉虞拿他也是無法,又因魏攸等的勸阻,又不好現在就向公孫瓚用兵,遂就只好罷了,自生悶氣,越發痛恨公孫瓚而已。

而至於袁紹與他求盟的這件事情,透過袁紹試圖擁立他為天子、又試圖請他領尚書事這兩件過往之事,劉虞早已就知道袁紹存有不臣之心,這回雖然因為公孫瓚的威脅,沒有如前兩次那樣,明面上拒絕袁紹,但也沒有吐口答應結盟,就這麼含糊著,最終把郭遜給打發了回去。

郭遜本想著他能完成使命,不料無功而返。

怏怏不樂的原路返程,十餘日後,回到了魏郡鄴縣,見到袁紹,把劉虞的答覆,還有他沿途所見的幽州各種情況,都詳細地稟報與了袁紹知曉。

聞得公孫瓚部的兵士在涿郡等地燒殺搶掠,又聞得劉虞在看到劉和信之當時,難掩勃然怒色,袁紹笑道:“公孫伯圭殘民無道,劉幽州覽信而怒,足見其與公孫伯圭之不睦已快到極點,於公孫伯圭而言之,此其‘內憂外患之秋’也,其雖兵馬猶眾,非我敵矣!”

次日,袁紹召集州府諸吏,正式商議下一步的戰略部署,是先打公孫瓚,還是先打黑山軍。

諸吏來到,一時議論紛紛,爭辯不已。

相關推薦:漫威裡的lol系統最強妖鋒九天神皇本王命不久矣溺寵神醫狂後傳奇名將[足球]我養的寵物都超神了靈氣真的沒復甦我家古井通武林犬夜叉之戰國大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