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三國:開局被孫策追殺->章節

第一百九十四章 十二條軍令和‘大朝議’制度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女配她天生好命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送走簡雍的當天,李橫便連續下發了十二條軍令。

一,抽調松茲守備營一千五百人,向皖縣集結。

另:

松茲兩個軍屯的兩萬屯民,全部進入松茲城暫避。

從兩個軍屯中徵集兩千屯丁,加強松茲城防。

這使得松茲的城防力量,並沒有因為被抽走了一千五百守備營而減弱。

相反,還稍微有所加強。

畢竟,作為最早實行軍屯的地方,松茲軍屯的屯丁,可以說是久經操訓。

雖然還比不過李橫的野戰軍,但與松茲守備營的士卒比起來,其單兵作戰能力,並沒有差多少。

二,抽調石家堡守備營五百人,向皖縣集結。

另:石家堡軍屯八千屯民,全部進入石家堡暫避。

從石家堡軍屯中徵調八百屯丁,與石家堡剩餘的五百守備營士卒一起,防守石家堡。

三,在皖縣,成立皖縣防禦軍,軍都督由金甲兵什長--孔行擔任。

為了能儘快掌握防禦軍各部,孔行麾下九名金甲兵,將同他一起去皖縣。

皖縣防禦軍的主要力量,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從松茲、石家堡抽調來的兩千守備營。

二是皖縣的三千守備營。

最後一部分,則是從皖縣八個軍屯徵調的八千屯丁。

也就是說,作為皖縣防禦軍的都督,孔行可以直接指揮的力量,達到了一萬三千人。

這些人的戰力,雖不太強,但也是久經操訓。

至少,在李橫率麾下野戰軍主力出征的時候,守住廬江郡的基本盤,還是沒有問題的。

四,從曲阿抽調四千守備營士卒,向建業集結。

五,從丹陽抽調一千守備營士卒,向建業集結。

六,從曲阿、丹陽、建業三個縣的軍屯中,抽調九千精銳屯丁聽用。

七,在建業,成立建業防禦軍。由張毅擔任軍都督。

為了加強建業防禦軍,李橫麾下的兩個銀甲兵百人隊,將臨時劃歸張毅指揮。

建業防禦軍下轄一萬三千兵卒。

其中包括,從曲阿、丹陽兩縣調來的守備營士卒五千,建業本地的守備營兩千,從各地徵集的三千屯丁以及甘寧的水營三千人。

之所以用麾下頭號大將--張毅,做建業防禦軍的都督,就是為了確保建業城的萬無一失。

畢竟,作為李橫統治的核心,他所有的家底都放在了這裡。

若李橫出征在外期間,建業有個閃失的話,那可就全完了。

也只有讓張毅這樣的大將鎮守建業,李橫才能安心出征。

八,抽調一千屯丁去丹陽縣,使得丹陽縣防守力量依舊是兩千。

九,抽調一千屯丁去曲阿縣,使得曲阿縣防守力量達到兩千。

十,從宛陵、宣城、涇縣三縣一千五百守備營中,各抽調五百人,向廣德縣集結。

十一,把丹陽郡內部四個縣,臨城、陵陽、安吳、寧國的千人守備營,全部調往廣德縣。

而這四個縣的防禦,則暫時由四千屯丁負責。

如此,聚集在廣德縣的兵力,達到了守備營六千五百人。

十二,在廣德縣,成立廣德防禦軍。軍都督由金甲兵什長--金固擔任。

為了能快速地掌握行營各部,金固麾下的九名金甲兵,也將同他一起遷往廣德縣。

......

無論內、外,在得知李橫的十二條軍令的同時,也明白了他成立三大防禦軍的目的。

說白了,這三大防禦軍,就是為了在李橫率主力在外征戰期間,確保後方地盤的安全。

說得具體一點!

皖縣防禦軍防備的是,北面的孫權和西面的黃祖。

建業防禦軍是為了確保老巢--建業百分之百的安全。

而廣德防禦軍,則是為了防備江東豪門聯軍分兵,從丹陽郡的東南面,打進李橫防禦空虛的丹陽郡南部的九個縣。

......

隨著軍令的下發,李橫軍的各部也立刻動了起來。

十五日後,各部全部調動到位,三個防禦軍也組建完成。

至此,李橫軍出征的時機已經成熟。

公元201年九月初六。

在建業城東,李橫誓師出征,討伐盤踞在吳郡的江東豪門聯軍。

此次隨李橫出征的有:

長風軍、虎林軍、撼山軍、裂地軍、天平軍五個野戰軍三萬人。

忠義軍前、後、左、右四個營四千人。

騎營兩千騎。

銀甲兵一千人。

金甲兵的何震、牛成、班圖三個什。

除了以上的戰兵外,另有後勤輜重兵一萬。

總兵力高達四萬七千多人。

人一過萬,無邊無際。

李橫近五萬大軍,鋪展開來的行軍佇列話,簡直有一種佔據整個天地的感覺。

前鋒騎兵已經離開建業八十裡,後隊步卒才剛剛出了建業城外大營的轅門。

視線所及之處,除了藍天白雲之外,便是身形壯碩、挎刀執矛,默默行進的士卒。

......

經過兩日行軍,李橫大軍到達了曲阿。

在曲阿修整一日後,大軍才轉向東南,直撲江東豪門的老巢--陽羨。

......

陽羨,古稱荊溪、荊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陽羨縣。

到東漢末年時,立縣四、五百年的陽羨,已是江東有數的大城之一。

孫策平定江東三郡後,為更好地掌控吳郡這個富庶之地,便讓自己的二弟--孫權領兵一萬,常駐在陽羨。

孫策亡故後,孫權繼其基業。

江東眾豪門因不服管束,而聯兵造反。

因眾多豪門在江東的底蘊深厚,故此,短短幾日內,江東三郡幾乎盡皆異幟。

若不是孫權反應快,孫家就此被滅,也不是不可能。

後來,孫權雖穩住了陣腳,卻也只能在丹陽郡,與豪門聯軍互懟。

至於另外兩個郡--吳和會稽,他就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些造反的豪門才發現:原來我們的力量也很強大啊!

我們單個的力量,雖然很弱小,但是...

只要我們聯合起來...

只要我們萬眾一心...

只要我們怎麼怎麼...

那我們也是可以割地一方的!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才發現:他們這些人,即便不在頭上供著一個主公,也是可以很好地發展,很好地生活...

這也是劉備入丹陽郡後,他們雖然對劉備表達了善意,但卻一點也沒有要舉眾歸降的原因。

這個時候,原本只是因不滿孫氏而造反的江東眾豪門,心態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他們雖然不知自己的前路在哪裡,但你讓他們再回到過去,頭上供著一個主公,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行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因此!

他們首先對自家的組織架構,進行了一番調整。

作為這個時代的精英階層,他們其實非常明白: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架構,他們這些人的力量,就會如同散沙一般,輕易地被外來勢力所吞併。

所以,這些人根據自身的特點,成立了一個‘大朝議’的機構。

所謂‘大朝議’,就是類似後世議會的一種機構。

江東眾多豪門,依據底蘊深厚,勢力大小,每家可以分別擁有一到四個朝議郎。

如最頂尖的陸、朱、顧、張四大家族,每家有四個朝議郎。

次一等的,虞、盛、周、王、鄒、錢六個家族,則是每家三個,

再次一等的,如高、蔡、許等十二家,是每家兩個。

最後,總數多達八十六家的小家族,每家僅有一個朝議郎。

在吳、會稽兩郡,大大小小的軍、政事務,均由這個‘大朝議’決定,並實施。

自從割據兩郡後,這個‘大朝議’制度,雖然一開始施行得磕磕絆絆,錯誤百出,但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卻是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順暢。

江東兩郡的大小豪族,也越來越喜歡和擁戴這個‘大朝議’制度。

畢竟,不論家族大小,只要有一個朝議郎,便可參加‘大朝議’,決定兩郡的事務。

甚至,還可以更進一步,在‘大朝議’上,光明正大地為自己家族的利益發聲。

像之前那樣,透過依附一個軍頭或者主公,讓家族子弟給人家賣命,等著人家賞幾根肉骨頭下來,然後才能暗戳戳地發展家族勢力,這個‘大朝議’制度,無疑更合江東豪門們的心意。

相關推薦:三國:開局我就擁兵百萬三國:開局曹操要借我腦袋三國:開局獲得神級傳承三國:開局被劉大耳逼出山三國:開局娶了蔡文姬我白錦一身正氣三國:開局成為大漢天子三國:開局選擇許褚當謀士渡劫失敗的我只好去蹭飯木葉世界裡的渡劫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