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章節

第733章 統治階級才能學的歷史課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劉備雖然不尚繁文縟節,年輕時也習慣了戎馬生涯。所以哪怕當了皇帝,出巡也是習慣騎馬、帶上一群親衛部隊。(當然現在也不算老,39歲)

不過,因為蔡邕臨時找他陳情,希望作為太傅,可以隨行巡視,從此移居雒陽,暫時不回長安了。

反正太傅也不用上朝,一貫以年老體弱告假。等將來劉備正式把朝廷遷過去,有事兒再請教他也不遲。

考慮到蔡邕年事已高,劉備才改為乘輿出巡,他自己坐了一輛六輪的新式玉軾金根車,蔡邕也配了一輛車。

劉備的車,裝飾奢華,內部卻未必多舒適,主要是要考慮到大漢的威儀,以氣派體面為主,所以裝修風格非常硬朗,不能跟原先桓靈時的鑾輿差異過大。

不過好在桓靈都不尚武,大漢已經多年沒有皇帝武裝出巡的臥車樣品存世了。所以倒是給了將作監的工匠們一定的發揮空間,可以吸收結合李素發明的西域大篷車的技術優點。

另外,皇帝坐的臥車,自古是叫“轀輬車”,沒窗戶為轀,有窗戶則輬,秦始皇巡遊天下用的就是那個,漢武帝武裝出巡時也坐過。

武帝死後,讓霍光輔政,待遇極高。霍光死時,漢宣帝賜他葬禮如蕭何故事、仿秦始皇以轀輬車載屍。

不過自此以後,漢朝皇帝覺得這名字不吉利,便淪為了專門出殯運屍的載具。活人皇帝坐的“臥鋪車”,只好另外取名。

今天,劉備坐的車叫“玉軾臥輅”,已經跟諸葛亮之前在上黨戰役中造的水陸兩用船差不多大了。車廂長達三丈六尺,橫闊九尺,十六馬拉車。

車廂有前後四尺寬、左右一尺寬的迴廊,廊簷裡面有圍壁。圍壁裡才是三丈長、七尺寬的房間,還分前後兩段,各長一丈半。

前面是處理政務的書房,後面是臥室。書房旁邊還有薰香更衣之所,產生的穢物可以直接開啟車廂底蓋排汙到路面上。

不過,即使如此體面,劉備還是覺得不如李素給老丈人蔡邕造的車舒適——

蔡邕不用講朝廷體面,所以車子不帶迴廊,也不用飛簷斗拱的複雜雕飾車頂,但因此室內空間反而更寬敞舒服。

書房也不用四平八穩很正派,偏處一角佈局都行,也沒那些摸起來礙手礙腳的硬朗傢俱。

空出來的位置甚至還能把更衣室做得更大,實現乾溼分離,擺個洗手檯和泡澡浴缸,甚至連更衣用的桶都自帶沖水。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所以,劉備也就是在出巡的前兩天,在新豐和灞上這些地方時,好歹還是關中平原,條件還不錯,所以坐坐自己的玉軾臥輅,不舒服的話晚上也可以不睡車上。

第三天過了華陰縣,進入崤函道,崤山山區形勢雄峻,每天生活起居只能在車上,劉備很快就嫌棄自己的車太形式主義了。

於是他也不等到雒陽,每天到太傅的車上蹭聽講,美其名曰請教學問。

劉備內心還忍不住感慨:特麼的還是伯雅孝敬他老丈人的車舒服!這象皮裡塞了海綿的座椅,比朕那硬得磕人的御座都舒服!

正好,蔡邕出發之前,也跟劉備提過“統治蠻夷之地的關鍵,在於考據自古以來那些地方都屬於華夏故土,製造向心力”這個思路。

雖然劉備覺得李素更專業,但既然蔡邕也懂,就趁著趕路這幾天,提前學習起來。作為皇帝,雖然不用親自操作,但也該吃透這裡面的學術原理,順便看看是否真的有用。

……

蔡邕顯然是有點學究的,皇帝問他,他雖然要給出實用性的答案,不能掉書袋。但他還是利用太傅的身份,希望皇帝能自己受到啟發,而不是被灌輸,這樣得到的新認知才更加徹底。

劉備來請教他這天,巡遊隊伍剛好是在華山腳下略作遊歷,繼續旅程。

蔡邕耐著性子,就藉助名山大川與上古神君的源流譜系說起,為劉備建立起深根固本的正統性認知基礎:

“自古正統之道,分屬宇宙二途,六合瀰漫無極為宇,古今綿延無盡為宙。

當年孔孟、公羊倡‘使百姓免戰為德’,乃至如今被罷黜的董仲舒,曾經那些錯誤的嘗試,都算得上試圖窮究‘宙之天道’,也就是論證天命正統的歷數無疆。

此道多為儒者所究,其餘百家,亦略有涉獵。老臣與小婿所修《殿興有福論》,也算是其中一種嘗試,目前來看,對大漢還算是最合適的。

而除了這‘宙之道’,正統論還有‘宇之道’。

宇之道,不在論證朝代興替的萬年無期、天命永固。而側重華夏德行之輻射,悅近來遠,無遠弗屆。而此道多為史家所修,窮究史籍奧秘之人,便能揣測其中本源,不知陛下,頗讀史否?”

蔡邕的話,用人話翻譯一下,就是:

宇道是論證華夏天下無遠弗屆,想辦法證明空間上不管千萬裡外的人,也是炎黃子孫分出去的,所以我有權拿回來。

宙道就是殿興有福論那種,設法論證天命在時間上古今長存。

一個是華夏正統在空間上的蔓延,一個是時間上的存續。

這兩門學問,其實都是有很深奧的講究的,古今為皇帝搞正統論的帝師級哲學家搞的就是這個。只不過大部分小白不感興趣,不如打打殺殺來得熱鬧。

而蔡邕的學問方向也是搞這個的,所以恰好都略有研究——如果十二年前蔡邕沒遇到李素,他當然搞不出《殿興有福論》,但如果給他時間,他也能琢磨出一些次一點的成果,只是沒現在這個那麼好用。

劉備聽蔡邕這麼說,立刻鄭重起來,他倒也謙虛:“朕少不讀書,自起兵之後,倒是常常請教身邊博士,求以史為鑑,而知興替。

不過朕也就讀讀那些能直接借鑑古人行政、用兵、用人做法的史料,其餘不曾多涉獵。太傅是當朝史家第一,朕那點粗淺讀史,不值一提,還請太傅直言教我。

反正還有三四日才到雒陽,有的是時間,朕這三天就專心向太傅求教。”

劉備這麼謙虛,主要也是他的心理期望瞬間拔高了:蔡邕要介紹的絕招,如果又是一個類似於《殿興有福》那麼牛逼的玩意兒,那他這個皇帝也做得太爽了,上天直接賜給他時間和空間兩大神級殺器!

蔡邕心裡有底了,就從基礎開始掃盲:“陛下既然也略讀過史書,《史記》本紀第一篇《五帝本紀》,總瞭然吧?”

劉備一愣,有些尷尬:“這……看是看過。實不相瞞,朕一直覺得,若是那些有帝王施政得失詳述的篇幅,朕都是認真學的,不懂也會找博士講。

但這《五帝本紀》,雖為史記第一篇,卻大而無當,無非是講了五帝血統傳承、世系族譜、遷徙流轉,沒什麼經驗教訓可學。

朕並非治學之人,實在不願死記硬背上古先王的族譜籍貫。難道,這裡面還有什麼深意?”

劉備這番辯解,不是熟讀過史記全文的人,或許聽了有點懵逼,所以需要再稍稍翻譯一下:

《史記.五帝本紀》的主要內容,都是黃帝開始,加上後面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個人祖宗是誰、誰是誰的子孫、還有什麼旁支兄弟姐妹、娶的老婆是什麼氏的,又遷徙到哪裡……

想想也很正常,尤其是現代人都知道,華夏有體系的文字是甲骨文才開始,所以夏朝連遺蹟都不能說明確挖到,原始文字史料記載自然也極為稀缺。哪怕是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只能是從傳說裡蒐集掌故。

這種情況下,五帝本紀確實只能記這些很粗略的事情,至少堯舜開始,才有一些行政理念的典故,還是為了起到寓言警示作用的。而皇帝、顓頊、帝嚳根本沒有什麼有教育意義的典故,純就是家譜。

不光劉備讀了會鬱悶,很多不懂正統論的人,如果讀《五帝本紀》,也會懵逼,都什麼沒價值的流水賬!

不過,在蔡邕這樣的行家眼裡,情況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蔡邕是直接透過現象看本質。

他微笑著聽完劉備吐槽,捻鬚啟發道:“陛下覺得這不過是家譜籍貫流水賬,也不奇怪。天下讀書人,讀到這一篇,一萬個人至少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是跟陛下一樣的想法,不知其中另有深意——所以,才民智可用。

讓老臣為陛下梳理一下吧,《五帝本紀》的譜系籍貫部分,幾句話概括,大致是什麼意思呢?

黃帝是有熊氏少典之子,有二十五子、建氏者十四人,黃帝自己正妃嫘祖為西陵國人,其餘納妃又分屬何氏,所以其子有混入那些氏的血統……

再到黃帝之子玄囂、昌意,分別娶妻東夷鳳鴻氏與蜀山氏。

昌意生帝顓頊,而玄囂之孫為帝嚳,帝嚳又生摯、放勳,初立摯,不賢而天下人改擁放勳,是為帝堯。連最後的舜,都是黃帝八世孫、帝堯的女婿……

總結下來,黃帝為五帝之首,第二的顓頊是他次房的孫子,第三的帝嚳是他長房的曾孫,堯是重孫,舜又是另外一支的八世孫……”

劉備聽到這兒,有些頭髮昏,他連忙擺手表示希望提速:“太傅,朕雖讀史不詳,不過這些還知道,雖然記不清五帝後四個分別是黃帝哪一房哪一支,好歹還記得輩分,能直接說重點麼?”

蔡邕無奈地搖搖頭:“重點就在這裡啊!可惜,老臣為陛下如此剖析,陛下卻沒有注意到——難道陛下覺得,顓頊帝嚳堯舜,他們真的是黃帝的子孫麼?

五帝本紀末尾,太史公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太史公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儒家所尊《尚書》,推崇的是‘三代之治’,也就是堯舜禹,所以只記載到堯以下,本來是沒有五帝前面三位的,太史公是從《春秋》、《國語》中擇善而錄,才補齊那麼多——他為什麼要補齊?他補齊的時候,真的相信《國語》裡面多出來的這一部分麼?”

劉備愕然,他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他也沒哲學論證過三皇五帝的真實性:“難道不是麼?”

蔡邕:“史家有個不能言傳之秘:上古之史,發掘的年代越晚,挖掘出來的史料內容卻越早。《尚書》早於《國語》,國語卻能增補前者未聞之事。

編《尚書》之人,竟不知天下曾有黃帝、顓頊、帝嚳,只知堯舜。

陛下難道就沒想過,這是因為《尚書》成書之時,華夏的範圍還不包括‘東夷’和‘巴蜀’,所以堯舜世系籍貫狹窄,東夷人巴蜀人不算是‘堯舜子孫’,也無所謂。

不會影響周天子的天下觀、不會覺得‘華夏’與‘夷狄’相比,華夏的疆域範圍概念太小。

而《國語》成書略晚,或許當時齊魯已盡並萊夷(東萊),秦人也已通商巴蜀,所以堯舜之上,需要有更古的人君,他們還有側室、旁支分別是娶東夷女、蜀山女所生,蜀山女所生的昌意還要降居若水(雅礱江,就是越巂郡一帶)

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堯舜不夠久、他們的子孫覆蓋不到東萊巴蜀時,再造一個堯舜更古的祖宗,讓堯舜有遠房堂兄弟是巴蜀人、東萊人,所以華夏才自古以來都擁有巴蜀和東萊的正統,他們都是黃帝子孫。

另外,左丘明的《國語》上,其實說得比太史公採信的那部分更多,《國語》除了五帝之外,還詳載三皇。

太史公引用《國語》中‘黃帝為少典之後’,卻沒有引用‘少典,伏羲女媧後也,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祖母華胥氏’。

如果完全引用,那就連皇帝和炎帝也是兄弟了,或許是太史公覺得沒必要吧,畢竟炎黃曾有一戰,說他們是親兄弟,也有違仁愛孝悌。而黃帝的子孫,已經足夠覆蓋華夏了。

所以,今日‘華夏’與‘夷狄’的分野能定在目前的大漢疆土範圍內,要感謝左丘明與太史公的敏銳。

孔夫子畢竟不是史家,孔夫子在世時,也不是為人君奔走,儒家不用考慮寰宇之正統。而史家必須對疆域之正統依據極為敏感,所以左丘明補上了孔子的疏失。否則,如今的益州人和東萊人,說不定還跟佔城人漠北人一樣,絲毫不覺得他們是華夏呢。”

本书作者其他书: 國姓竊明 開局一條小漁船 重生之我全都要 重回80當大佬 學霸終結者 文娛救世主
相關推薦:鋼鐵火藥和施法者全球神祇:巨龍降臨全球神祇:開局獲得凱和伽羅全職醫生[未來]全職醫生茶味戀愛日常世間最後一個土地神網王之最強裝逼系統直播十萬大山的悠閒生活野人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