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章節

第622章 決戰不是你想打就有得打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為了讓李素可以儘快擴大戰果,劉備少不了催促一下關羽和諸葛亮在北線早點動手,爭取重創擊退袁紹,好騰出兵力南下增援、先把軟柿子徹底捏了。

劉備是二月二十四跟吳莧攤牌後起的這個念頭,所以二十六給關羽和諸葛亮發出朝議指示的時候提了這事兒。抵達河內野王軍前的時候,已經是三月初一。

派來送信的信使是黃權,而且還不是孤身前來,是從長安象徵性地帶了三千援軍過來,給關羽助戰的。

三千人當然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但足以表明姿態:那就是劉備也不希望一直拖下去、雙方都持續消耗錢糧國力。

劉備陣營經過這幾年的種田和財稅制度改革,拖當然是拖得起的,也拿得出這些錢糧。但早點解決,百姓也少一些痛苦。

別以為這樣的相持階段,就不會死太多人——前方當兵的死得少,後方因為運糧徭役或者橫徵暴斂逃亡、餓死、累死的百姓,每個月甚至每天都有,只不過那些人的存在比較隱性,沒那麼刺眼。

劉備這邊民政整頓得好,無非也就是少死一點,也許每天幾十個。袁紹那邊可能就是每相持一天損失幾百上千百姓。

至於百姓因為窮了餘糧少了,不敢生孩子或者生下來淹死掐死,導致的人口增長停止甚至下降,就更無法計算了。

古代的勞動保障條件,修個路運個糧都是有可能死人的。長平之戰時秦趙相持三年,趙國後方死了多少人?隋煬帝動用一百十幾萬軍隊打高句麗,更是運糧民夫就死傷逃亡了幾十萬,還沒算修運河死的。

……

形勢是明擺著的,黃權便把皇帝的期望隱晦地表達了一下,同時還轉達了李素在南線大勝的好消息,看看關羽什麼態度。

關羽在野王城內的府衙接待了黃權,雙方分賓主坐定,略一寒暄,黃權主動攤牌:

“太尉辛苦,一冬相持,疲耗袁軍無數,可謂苦勞。不過李司空在夏口大破孫策、拓地三郡,孫策暴斃。朝廷希望可以抽調人馬南下,擴大戰果。”

關羽聽說李素先立了大功,只是捻鬚頷首,他這人傲氣,不擅長表達對哥們兒的讚賞。

倒是諸葛亮沒有心理負擔,他本來就是李素的門生,弟子吹捧師長的功績是天經地義的,當下由衷歎服:

“竟擊斃了孫策麼?當真神速,上次還只是說大破江東軍。李師如此殊勳,我們一冬天奪得半郡之地、消耗殲敵五萬,相比之下倒不算什麼了。”

黃權說話倒也中肯,幫關羽設身處地考慮:“諸葛長史休要過謙,如此小的損失,殲敵五萬,奪取野王,也是奇功一件了,只是比李司空略有遜色。

咱也都是知兵懂行之人,水戰嘛,更仰賴堅船利器,陸戰則更看將士戰心鬥志。我軍素擅奇技淫巧,戰則先利其器。李司空以戰船破孫策,倒是比太尉多取了些巧。”

陸軍人的決定性因素更重,海軍裝備的決定性因素更重,這是兵種的天然差異導致的。海軍容易在武器裝備上開掛、打不對稱作戰,自古皆然。

黃權展現了自己的同理心後,也不客氣了,直接問起關羽準備什麼時候能總攻。

關羽剛剛被對方示好過,不想多解釋理由,只是說:“公衡,我也不瞞你,若是野戰,我哪怕只有袁軍六成兵力,也有把握勝之。但沮授自臘月以來到軍前督師,不但堅守不戰,還利用寒冬的兩個多月高壘深溝,加固工事。

沮授夾太行-丹水谷口為長塹,絕野王至上黨道路。又在太行餘脈、黑山南麓,經山陽、懷縣,遍掘長塹夯築土牆甬道,連線二縣,直至黃河北岸,絕我軍順沁水、黃河而下的進軍路線。”

關羽的這番說辭,黃權也是第一次聽說,之前也沒有上報給劉備知道過,所以劉備表達這次的進軍期望時,確實是不瞭解前線將領的難處。

這也不是關羽沒有及時上報,而是之前情況掌握得不夠透徹,關羽想趁春暖後試探攻擊一下,徹底摸清虛實再說。

北方平原地帶一般也要農曆二月中旬才化雪可以行軍作戰,山區就更慢一些。關羽基本上是二月下旬摸清了對面的情況、並且組織試探進攻,而上次他給劉備彙報的時候,這些都還不知道。

所以,黃權也只能根據目前的情況,就事論事給建議:“太尉既有苦衷,在下此番回京,自當據實稟明陛下。不過,若只是沮授敦促袁紹諸將死守不出,我們難道不能強攻麼?

如今我軍的投石機、地道、埋設火雷,諸般攻城器械、手段,已非昔比。為何還會打成數百年前秦趙相持之勢?當時秦可沒有破敵長塹壁壘之能。

何況沮授並非固守城池,而是綿延上百里的壁壘防線,只要突破一點,不就等於逼敵野戰了麼?

另外,陛下也知道,沮授讓諸將死守,無非就是因為袁軍士氣低落、害怕一出戰就聯想到秦趙之爭、趙人戰則易損,想把士氣穩住。

可沮授總不能一直這麼守下去吧?他難道就沒想過退敵?穩士氣穩到什麼程度,他才覺得人心可用呢?”

關羽一時捻鬚不答,主要是他覺得沮授這人還算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也算是忠於漢室、誤入歧途。他不想拿不確定的揣測背後潑人髒水。

諸葛亮就沒這方面的心理負擔了,他也瞭解情況,侃侃而談地對黃權解釋:“這事兒就說來話長了。以我度之,沮授和袁紹肯定是不會一直拖下去的,總要有個頭。

但現在猶豫不決一直拖,自然是因為他們看得出拖的好處——正月時我們已經打探到,袁紹委任了審配兼錄戶、兵二曹尚書,在青冀二州籌措軍需整訓兵源。

袁紹原本有戰兵四十餘萬,去年冬天被我們殲滅五萬,一度衰減到只剩三十七八萬。經過審配的竭澤而漁搜刮,據說又恢復到了四十萬,只是新兵未曾經練,不過一兩個月的整訓。但只要拖下去,袁紹就還能擴軍。

另一方面,袁軍隆冬時節苦於太行難行,駐防上黨的士卒多有飢餒,士氣極度低落。進入二月中旬之後,壺關山路稍稍便利了些,審配又在後方整頓,供給漸漸充足,士卒人心有所恢復。

我估計,沮授也是想扛過早春這段時間的低迷期,讓士卒好好訓練吃個把月飽飯,恢復士氣。而且在全軍宣揚後方擴軍備戰順利、袁軍才有信心決戰。

同時,我估計沮授知道我軍南線勝利、陛下要抽人南下支援後,會愈發持重不肯出戰,利用我們求戰心切的情況,逼著我們主動進攻,他打防守,好多消耗我們一些。

要想沮授主動出戰……除非是我軍進一步冒險,比如不顧目前尚未擊退沮授的現狀,直接從北線抽調兵馬增援荊、揚戰場。到時候河東河內戰場駐軍進一步減少,比如從現在的十五萬降到十二萬、甚至十萬,那沮授或許還有膽量允許袁軍諸將主動出擊。”

諸葛亮說的最後一項評估意見,倒也不能說行不通,算是一條不得已情況下的備胎方案了。只怕到時候關羽只剩十二萬或者十五萬,野戰也打不過二十五萬到三十萬的袁軍。

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能真走這一步的。

當然,如果是用騙術,明明沒走這一步騙得敵人以為走了這一步,勾引出來野戰決戰,再利用漢軍的機動和通訊速度優勢、內線打出一個時間差,倒是可以考慮。

這一點目前還沒到這個份上,諸葛亮不用對黃權說出來,暫時自己心裡先想象,多留個備胎就行。

黃權琢磨了一下:“既然你們覺得不可能速勝、重創擊退袁軍,當如何回覆陛下?”

諸葛亮看了一眼關羽,見關羽點頭,他就侃侃而談:“我軍之前擴軍不足,主要是因為陛下治下各州人口雖眾,然分佈廣泛,邊遠之地糧秣物資無法集中到前線供朝廷排程。

所以,我軍空有一千七百萬治下百姓,可排程之兵還不如袁紹一千三百萬人。我軍可以離境作戰的兵馬不過三十二萬,袁紹卻有四十萬,雖然我軍素質相對袁紹更精銳一些,器械更是精良。

關中從前年開始,才能自給自足,去年起百姓才略有餘糧。而益州物資雖極為富庶,外運損耗卻極大,荊州江漢之地也是去年才剛剛掌握,其餘邊遠之地更是無法支援中原。所以截止去年,我們沒有大肆擴軍是對的。

但如今,關中已經可以徹底自給自足、縱然偶有小災也能自行賑濟。荊州全境為我軍所有,春耕之後,等今年夏糧收穫、加上江陵存糧排程到位,足可在前線養更多常備戰兵。

太尉此前也算過,建議陛下今年春耕之後,趁著農閒,進一步擴軍。民間新兵兵源應以巴地三郡及漢中為主,輔之以新定的南陽。

因為離前線近的州要為朝廷提供戰時軍糧,按照租庸調輸法,不該再重攤兵役。後方偏遠州物資運到前線困難,不如出人當兵,這也是朝廷成法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益、滇之地最為偏遠、物資難運,而且人口稠密,本該多出兵源。但成都周邊富庶、工商農事俱甚為發達,百姓安逸不尚武,還是讓他們納賦稅為國貢獻即可。

滇州雖然最為偏遠,民風也尚武,但如今南方已徹底平定,孫權治下剩餘土地,不過淮南與吳越,連豫章廬陵與山越都丟了,沒有滇州兵用武之地,他們到了北方不習寒冷,恐難以苦戰。

所以,漢中、三巴之地民風彪悍,多山少田,人口卻稠密,多有百姓無田可種,還是繼續從那兒抽兵免稅,可以讓這些部隊到宛城駐紮,與南陽本地的新募兵一起,歸屬於南陽守將高順麾下訓練、並防守地方。

另外,我軍去年冬天在河內抓獲袁紹軍戰俘、降卒兩萬餘人。您剛才說李師在江東也累計抓獲孫策舊部戰俘兩萬餘人。

太尉以為,高順擴編新軍整訓之初,可以以舊部四萬人為骨幹、佔三分之一,以老帶新。同時以三巴、漢中、南陽新兵四萬人佔另三分之一,再以袁紹孫策降卒四萬佔最後三分之一。

如此,四萬擴至十二萬,整個朝廷的機動兵力從三十二萬擴軍到四十萬、對外則宣稱五十萬。這樣的以老帶新編練速度,不用半年就能成軍,新兵的戰技應該能跟上,袁、孫舊部的忠誠度也能漸漸洗改。

事成之後,高順麾下原有的數萬精兵、老兵,可逐步由吳懿帶領,派去夏口、柴桑支援李師平吳越。

若是保密得當、操作得法,時機恰當時,對外還可以提前趁著哪天高順練兵有所小成時、打個時間差放假訊息。

宣稱高順之兵並未練成、實際上陛下是抽調了河東的預備隊去宛城、讓宛城的高順精兵去柴桑前線。所以河東河內前線兵力實際已經沒有十五萬了,可能就十二萬甚至十萬,這樣,也有可能把沮授勾引出來,敢於野戰。

當然,具體得隨機應變,現在說還太遠,無法預料那麼久之後的事情預料得太精確。到時候怎麼騙,還要臨時想詞設計。”

黃權很認真地聽完了諸葛亮周到的建議,心中也很是認同。另外,他也知道,這番話未必都是諸葛亮自己的心得,至少關於擴軍練兵的日常經驗肯定不是諸葛亮的,應該是關羽的意思。

關羽只是不善言辭,藉機讓諸葛亮這個長史幫他整理好了、有條有理地擺到臺面上。

黃權雖然不知道後世的軍事理論,但根據樸素的軍事經驗常識,他也聽得出:擴編新軍的時候,留三分之一老兵作為骨幹模範帶隊,確實是最穩妥最能形成新部隊戰鬥力,又不至於老兵太少跟泥牛入海似地被稀釋得無影無蹤白白浪費。

後世採用三三制的國家,在近代擴軍動員時,一般都是按三倍動員。比如一個團到了戰時要動員擴編到三個團,那就把原有精兵團三個營拆到三個新團裡,每團放一個老兵營帶兩個新兵營,能較快形成戰鬥力。

而諸葛亮這次的建議,其實更加巧妙一些。

因為袁紹孫策那兒抓來的戰俘,戰鬥技能是已經有一點的了,缺的只是對劉備陣營的忠誠度,所以對他們的改造重點在於思想教育、比如開開訴苦會洗心革面。

這樣三三摻雜之後,每個單位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員有忠誠動搖的可能性,再洗腦一下,就絕對翻不起浪來,不可能出現整個部隊動搖。

而三巴、漢中和南陽徵的新兵,都是從無地窮人裡徵的,在劉備的內政政策下,這些本地人忠誠度沒問題,缺的是技戰術經驗。摻雜後,這種缺乏技戰術的士兵也只有三分之一。

最終結果就是缺戰術和缺忠誠的士兵,都各只有三分之一,佔少數派。成軍的效率只會比正常的三倍擴軍更快。

……

黃權表示他回去後一定好好進言,把這些真知灼見分析給劉備聽。不過,他還是想先觀摩一下沮授目前的防守戰是怎麼打的、為什麼關羽一直強調他有了攻城武器之利,還是不能抓到主攻的好時機。

關羽對此當然不會反對,反正這段時間他對沮授的試探性進攻也偶有實施,黃權想觀摩就等幾天好了,總會打的。

——

PS:我也知道今天第一章有點水。雖然沒加更,但都是四千多字,兩更也八千字,過渡完了

本书作者其他书: 國姓竊明 開局一條小漁船 重生之我全都要 重回80當大佬 學霸終結者 文娛救世主
相關推薦:鋼鐵火藥和施法者全球神祇:巨龍降臨全球神祇:開局獲得凱和伽羅全職醫生[未來]全職醫生茶味戀愛日常世間最後一個土地神網王之最強裝逼系統直播十萬大山的悠閒生活野人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