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章節

第254章 給我五年還你一個新的蜀郡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關羽在南中一年,尋訪到的新玩意兒肯定不止身毒長絨棉的實物、種子,以及林邑稻的一些訊息。

回成都的路上,他陸陸續續跟李素說了其他一些收穫。

包括終於把建寧郡與朱提郡交界的那個無煙煤礦開發了出來、也把運煤到塗水岸邊的道路、碼頭全部建設完成。

還移民了一個一兩千戶人家、七八千口人的昆明黑夷小部落,到煤礦所在地屯田開礦,自給自足。

移民的過程中,因為要在熱帶雨林燒荒屯墾、建屋修路,死傷肯定是免不了的。不過都是孟嘗、孟信兄弟等蠻王在上面壓著,篩選之前有不良記錄的不臣部落擔任懲戒性的開荒任務。

加上黑夷習慣南蠻氣候,至少比讓漢人去那兒開荒開礦損失少得多了,整個過程也就死了幾百人,就把小煤礦開了出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關羽這次回來,已經讓後軍運送物資的船隊,隨船拉了好幾十船無煙煤,目前囤積在僰道等待轉運。

之所以不直接運到南安或者成都,是因為李素之前沒規劃蜀地未來的冶鐵產業基地,沒想好放在哪兒。

成都那種繁華之地,煙熏火燎地全城大煉鋼鐵也不太合適。

李素便用商量的口吻跟劉備彙報:“大王,我看從南中運來的泥炭、鐵礦,不如就運到僰道或者江陽的自貢。根據之前的勘探,僰道與自貢周邊‘火氣井’資源眾多。

除了可以出滷水的鹽井,還有只有火氣不出滷的旱井。氣井長燃的火焰比泥炭木炭更熱,還不用費力補充燃料,應該利於冶鐵。”

劉備不懂生產,乍一聽還誤會了:“火氣井也能冶鐵?那還要千辛萬苦尋南中無煙泥炭作甚?”

李素連忙解釋:“火氣只是加熱熔鐵的,本身不能鍊鐵,還是需要泥炭或者木炭的。”

李素好歹也是上輩子學過基礎化學課的人,不至於認為天然氣可以直接鍊鋼。因為煤炭和木炭在鍊鋼裡的作用,除了加熱之外,更多是作為還原劑,用碳元素把鐵礦石中的氧化鐵氧元素反應掉。

而天然氣成分主要是甲烷,不進入熔爐,只在爐外提供加熱還行,而還原劑還是必須用無煙煤甚至焦炭。

當然,從漢朝到唐宋,鍊鐵工藝還不存在吹氧助燃升溫,或者說是給鼓風箱吹入爐膛的空氣預熱來提升爐溫,所以天然氣的高熱值、天然氣火焰溫度更高,也是有所幫助的。

劉備也懶得搭理這些具體原理,他只是聽了李素的規劃似乎沒問題,就直接許可了:“這種小事就按你說的辦吧,放在僰道或者江陽,也省些舟車轉運。”

既然煤炭等大宗物資都是從南中運來的,那麼把生產基地放在南中與成都平原接壤的邊遠地區,顯然是最省運費的。在僰道和江陽把煤炭和鐵礦石練成生鐵甚至鋼材,然後再運到其他地區,運輸重量起碼減少八成。

而且漢朝實施鹽鐵專賣,到時候可以集中在那幾個縣設定鹽鐵官集中管理,也降低管理成本,減少偷稅漏稅私營私賣。

鹽鐵集中經營後,唯一的風險就是需要一個鐵面無私、又算學精通賬目清晰的監督官,也就是鹽鐵校尉。

畢竟歷朝歷代的鹽官都太肥了,看看後世兩宋明清的揚州鹽官,一個個富得流油成啥樣。

李素一時也記不清原本歷史上諸葛亮用誰當鹽鐵校尉,只能慢慢尋訪有廉潔之名的人才。

……

眾人回到成都後,在漢中王行宮連日飲宴,美酒佳釀,珍饈畢集,歡慶度過了上元節。

千頭萬緒的種田事務雖多,卻也不至於急到在正月裡展開。

關羽送回來那批棉花種子,按說要農曆二月底三月初才播種,現在還不忙。即使種出來了,第一年也不會用於紡紗織布或者填充,而是要先篩選品種、多留種子,以便擴大規模。

倒是那些盆栽的棉花小樹苗,李素直接帶了一批回府,讓妻子找府上的婢女澆水施肥先養起來,將來也要觀察其性狀,並且拿來做實驗。

印度的長絨棉確實比漢朝目前少量流傳的觀賞用棉花品種要好,但其優勢性狀也分好多不同的角度,有幾個亞種,有些勝在單朵棉花的纖維絨毛很長,利於紡紗。另一些雖然纖維沒那麼長,但花朵產量更大出棉更多。

纖維最長的和花朵產量最多的品種,其實都有培植的價值,前者用來紡紗織棉布,後者用來直接作為填充物禦寒。反正塞到棉襖裡的棉花不用講究纖維長短,只要夠厚實量大就好。

而且李素依稀記得前世高中生物課上就教過“頂端優勢”,生物課本上的這個概念就是恰巧拿棉花舉例的,說是棉花長到一定高度後摘掉頂芽、抑制植株把養分浪費在長高上,就能開出更多的花、結出更多果實。(主要是因為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上就舉了棉花“摘心”會讓花結得更多,所以中學生物課本就沿用了)

而“頂端優勢”的理論和“棉花摘心”的操作,在二世紀末的地球上,顯然沒有任何國家的農民會知道。中國農民一直到宋朝的時候,種棉花還是小心翼翼地保護好棉花的頂芽,希望棉花在開花前儘量長高。

所以李素要讓棉花種出更多花,肯定得讓人對照試驗,找最適合摘心育肥的品種。因為在不摘心狀態下長得最好的品種,未必就是摘了心之後依然長得最好的品種。既然引進了良種,就好人做到底幫百姓先甄別把關一道,再往民間發最優良的種子。

這都是些需要長期耐心才能看到成果和收穫的事情,急不得。

……

把棉花盆栽全部安頓給府中婢女後,李素正月裡的工作就是泡澡喝酒吃火鍋,膩了上火就再喝點熱涼茶養生,一時生活好不愜意。

大約上元節後又過了三四天,關羽張飛敘別來之情也敘夠了,酒喝得也有些過了,加上劉備前段時間養傷裝病,筋骨也有些膩歪,需要活動活動,於是這天他們就離開成都,便裝騎馬來郫縣,到李素的封地晃悠一下打打秋風。

順便看看李素回成都後,對他的封地有沒有什麼新的治理成果。

三兄弟這些年也習慣了,如果自己家裡已有的奢靡吃喝玩樂玩意兒膩了,要找點新鮮感,去找李素就對了,泡澡達人總有新玩法的。

而且算算日子,劉備他們差不多也有一年沒來李素在郫縣的封地了,關羽更是近兩年來第一次回。

沿著岷江和其他都江堰灌渠,一路往西北而行。關羽在馬上就感慨,河岸邊那密密麻麻的水車,似乎讓岷江的水流速度都變緩了一些:

“伯雅的封地真是治理儼然,工坊水車如此密集,怕是百姓多得工商之利吧,還是第一次聽說封侯者自己奢靡好工巧,能讓治下百姓也都從工巧中受益的。”

對於關羽的這個感慨,劉備張飛顯然早就見識得多了:“二弟/二哥,你出門太久了,這些不稀罕,差不多一年前郫縣和都安的江邊一帶就已經這樣了。

就是碾米的水車作坊至今還老是空轉,百姓捨不得那點磨下來的麥麩米糠,還有些最窮苦的百姓依然自己在家裡費力碾米,也不讓女人到甄堯家開的職坊做工。唉,伯雅和子瑜每每感慨百姓愚昧,不會算數啊。”

關羽顯然是第一次接觸這個問題,聞言好奇反問:“怎麼?聽如此說,似乎去甄家的職坊做工,同樣的力氣時辰花下去,賺得比碾米多?”

劉備:“那是——這還用問咱?二弟你不會回去問你家那口?我上次聽姜兒說,如今蜀郡有弩梭織機近兩萬部,最大的就是她們甄家的工坊,有六千部織機,僱了一兩萬女工織錦。開出來的工錢是每個時辰一個錢。

而民婦在自家碾米,一天能碾三五鬥就不錯了,出一斗米糠,找水車碾米坊碾,才收三升米糠的工錢。換算成銅錢,三升白米也才值九個錢,三升米糠更是值不到兩錢。

就這百姓還算不過來,寧可省這兩個錢的三升糠。要是同樣的力氣去職坊裡幹一天五個時辰,那就是五個錢,能買一斗米糠了。”

劉關張的小妾和老婆都是甄家姐妹,所以按說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訊息應該是一樣靈通的,關羽顯然是回來後還沒問過他小妾孃家生意的事兒。

關羽聽完也是忍不住捻鬚讚歎:“婦人都能掙一個時辰一個錢,甄家的生意倒是仁義,沒有窮兇極惡盤剝。可惜,百姓開化,需要時間吶。

不光是讓百姓織錦,便是將來讓百姓冶鐵、種新稻、種白疊花,種種新物,百姓無知恐懼而抗拒,哪怕是為了他們好,沒有數年之功也不易推廣。”

三兄弟憂國憂民地感慨著,已經走到了郫縣的一處村鎮。

不過,與在鎮外看到的“水車作坊偶有蕭條、產能過剩”的狀態不同,進了鎮子之後,劉備等人很快就注意到一股原來沒有過的新氣象。

劉備還來得少,張飛因為跟劉備一起回的成都、而且回來之後不用養傷,所以他兩個月前的十一月份,就來郫縣轉悠玩過。

所以張飛的體會是最明顯的,因為他發現就是這麼短短兩個月,郫縣百姓的商業氛圍似乎就有點不一樣了。

劉備以馬鞭一指:“這是百姓新年在趕社會麼?往年便是集市賽社,也沒有如此多人,而且多是以物易物。以今日之見,這些布衣黔首,竟也人人以錢交易,連趕集的吃食都不是自己帶著,也沒見伯雅最近做了什麼,莫非是子瑜之功?”

劉備深諳民間疾苦,他知道農村百姓窮人就算趕集,也不會輕易在集市上吃飯的,而是自己揹著乾糧趕集。

其實別說漢末了,就算是到了民國甚至建國後,還有很多老一輩的窮苦人家覺得到外面下館子是很奢侈的行為,不如自己燒飯吃。

所以,當劉備看到李素在郫縣建起的第一批護住性質的茶館澡堂之後,那個震驚是難以言表的。

李素不能靠羊吃人培養重商主義,只好靠“集資柴火泡澡喝茶“來實現這一點了。

本书作者其他书: 國姓竊明 開局一條小漁船 重生之我全都要 重回80當大佬 學霸終結者 文娛救世主
相關推薦:鋼鐵火藥和施法者全球神祇:巨龍降臨全球神祇:開局獲得凱和伽羅全職醫生[未來]全職醫生茶味戀愛日常世間最後一個土地神網王之最強裝逼系統直播十萬大山的悠閒生活野人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