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玄幻->期貨那些事兒->章節

第七十三章,吳龜壽的財富傳奇

熱門推薦: 宇宙級寵愛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諸天新時代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我們網站專訪了一個成功者,推出他的這個財富故事旨在企望給您的期市人生平添一抹亮色,讓更多的同行體悟一下期市人生的歡樂與苦痛。

中國期貨市場的春天業已到來,這裡雲譎波詭,冰火同生,每年甚至每天都在創造、破滅著一個個財富神話。期貨市場的“二八法則”甚至“一九法則”,使得大多數投資者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每天辛苦勞作把巨石推上山,卻又在將要到達山頂的時候前功盡棄。這種不斷重複的無望,消耗著投資者的身心。

在充滿了西西弗斯魔咒的期貨圈,每年也都有造富神話在上演。尤其是在過去十年波瀾壯闊的牛熊市轉換中,成就了一批期貨“牛人”。而每一個期貨傳奇,都具備了高遠的眼光、極大的格局、超人的膽識、堅忍的意志力、無比的勤奮,還有從天而降的運氣。

吳龜壽就是這樣一個“傳奇”。從22歲帶著3000元入市的初生牛犢,到如今坐擁10多億元資產的不惑之年,他踏準了股市和期市的幾個大節奏,也實現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少年天才懵懂入市

與不少早期期貨操盤手濃重的草根味兒不同,吳龜壽出生在一個家境相對優越的書香門第。

“我從讀書時就開始接觸股票,一方面是受SH濃重金融氛圍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使然。”吳龜壽說,“感覺自己骨子裡就是為投資而生的”。1992年,在父親的支援下,他買了100張股票認購證。但吳龜壽怎麼也沒想到,3000元認購證最後換來了60萬元的資產。這一筆投資為他賺取了第一桶金。

“黃牛們最後發現股票認購證都是連號的,只賣了200萬張,算下來中籤率10%以上。最後一天晚上認購證就從30漲到60,第二天又漲到100,第三天漲到200元……”

憶起這段市場炒作認購證的歲月,吳龜壽說自己初次領略了人性的貪婪與市場的瘋狂:有些中籤後的認購證最高被炒到了12000元。作為時代的特殊產物,股票認購證也第一次讓國人見識了資本市場造富的威力。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是池塘裡的一隻鴨子,由於暴雨的緣故水面上升,你卻以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個人命運的浮沉往往是歷史轉折的折射。

1992年下半年,中國股市出現了第一個熊市,大學畢業的吳龜壽只能去一家公司上班。但後來牛市一來,天生不安分的他就辭職去炒股了。“雖然我對工作感興趣,但對股市更感興趣。”回憶起那時的年少衝動,吳龜壽一點也不後悔。“那時就是覺得股市的春天來了,而且作為一個朝陽行業,股市一定會體現我的人生價值。”就這樣,沒看過任何專業書籍,也不懂得技術分析的他,開始了在股市中打拼的日子。嘗到了炒股的甜頭,吳龜壽帶著從父親和朋友那裡湊來的30萬,開始了在大戶室“上班”的歲月。

後來,他開始將眼光轉向期貨。1993年,他參與了國債期貨,並經歷了“327”事件。

“那段時光真是幸運,股市不好後來去了期貨市場,沒想到不會做空只會做多的我,愣是在327事件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塵封的歷史在吳龜壽娓娓道來中隱約顯出輪廓。“進期市之前,我在股市上經歷過牛熊輪迴,從最初的3000元到60萬,而後又回到17萬,最終還是帶到國債期貨市場上的10萬元,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當時我不懂什麼是保值貼補率,也沒有成熟的交易理念和好的交易方法,就是在混亂的市場中追漲殺跌,能活下來已經不容易了。”吳龜壽說。即便如此,他還是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由於一直做多國債期貨,到1994年時,24歲的吳龜壽賺取了人生的第一個百萬。

1995年,隨著國債期貨被迫關掉,股市行情也陷入冰點。不停尋覓機會的吳龜壽轉戰膠合板期貨市場。

“當時還只會做多,不會做空。”

談起青澀歲月,吳龜壽也忍俊不禁:“50、60萬進去,最後賠得只剩下3萬。我終於知道期貨市場“水太深”,自己在的操作上存在很大問題,必須學習。隨後閉門思過,只看不做,直到三個月之後才逮到機會。”

“當時發現膠合板市場有個價格黑洞:交易所要求交割的價格是完稅的,價格在48元左右。而市場上交易的全是走私板,價格在38元左右。走私板是不能交割的,必須拿正規的完稅的發票來交割。一旦有人逼倉,價格至少在48元,如果沒有人要的情況下,只能是38元。”

吳龜壽說,“我就等38塊,結果沒等到,只等到39塊。當時拿了15萬滿倉透支,從400多手做到1200多手。沒想到賺到120萬。”

在外人聽來猶如過山車般驚心動魄的經歷,在吳龜壽臉上看不出什麼表情,始終神態自若。

他說,這是自己“從不把錢當錢”的天性使然,也是市場磨鍊的結果。

西西弗斯魔咒初現從天堂到地獄

操作手法兇猛凌厲、大開大合,敢於滿倉豪賭,這些特徵在吳龜壽的投資生涯裡格外明顯。

巴頓曾說過,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2000年前後,吳龜壽的人生和投資都跌入谷底,但觸底反彈後的他,徹底告別了此前“追漲殺跌”的草莽作派,完成了財富以及人生的真正飛躍。

1999年12月31日夜,跨年鐘聲敲響,早早躺到床上的吳龜壽睡意全無。百萬資產在這一年幾乎耗盡,和頂峰時期判若雲泥。

身心俱疲的他痛定思痛。“我當時閉上眼睛就想,自己前前後後經歷了多少輪牛市,如果貫穿始終地做完每一輪牛市,資產會達到500兆!簡直不可思議。”

深刻的反省讓吳龜壽意識到自己浪費了太多太多的機會,也讓他覺醒:錯誤與交易次數相伴而生,不是越多越好。在做好風控的前提下,看準趨勢重倉出擊,抓住幾次重大機會就足夠了。

然而2000年前後,隨著膠合板、咖啡、綠豆等期貨品種以及股市的逐漸蕭條,“整整兩年都沒什麼機會”。

在這段“無所適從”的日子裡,吳龜壽系統性學習了股票、期貨的各類知識,補足了在技術、基本面分析等各方面的短板。“約翰墨菲的交易法則我是那個時候才知道的……”

漫長的等待對平庸的人來說意味著無望的煎熬,悲觀放棄,而對追求人生精進的人來說,是難得的蟄伏。回頭來看,這段磨難給了吳龜壽最大的成長。

“幾年書讀下來,已經能寫幾千字的研究報告了。不像以前只是看K線。到2003年,什麼價位該買,什麼時候該賣,清清楚楚。一個拐點出來,就知道牛市是不是結束了。”正如吳龜壽所言,爐火純青的他抓住了2003年之後的數次行情。

2002年,一個偶然的事件,徹底改變了吳龜壽的交易理念,也為他後來的成功做了鋪墊。當時有個朋友想買5000噸大豆,讓吳龜壽幫忙寫個投資計劃。“為了這個事情,我深入研究了當時的大豆市場,並為這個朋友花兩個星期寫了研究報告。”當時他根據調研的情況,預測大豆會漲到2800元/噸。按照這個報告和盤感,他在大豆上一路做多,其間的每個節奏都踩得很準。結果,那一波行情使他的資金整整翻了5倍。

“那是我第一次嘗到了研究基本面的甜頭,並開始以基本面為主要的交易依據。”說起這個對他投資生涯產生重大影響的偶然事件,吳龜壽至今依然有些小興奮。然而,這種成就感並未持續很久。就在他以為自己找到了期貨成功之道的時候,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在悄然來臨。

2005年,已經開啟牛市之旅的銅價,引起了吳龜壽的關注。“當時市場不斷充斥著摸頂的言論。我根據成本、供求等情況分析,認為銅價不應該漲這麼高,就在3000美金附近一直空銅,結果爆倉了。”

那年,吳龜壽35歲。

“那段時間真是暗無天日,醒著也賠錢、做夢也賠錢,每分每秒都在賠錢,連虧了幾個星期。直到幾百萬賠到只剩下四十幾萬,實在扛不住了,才平倉認賠。”

巨大的挫敗感使他萬念俱灰,甚至想跳樓自殺,吳龜壽現在回想起來說:“還好當時沒有向人借錢炒期貨,不然真跳下去了。那一段時間白天和晚上每一分鐘都在虧錢,頭髮都白了。覺得自己很傻,35歲了還一事無成。”當時真的蒙了,自己信奉的交易理念居然是錯誤的,很茫然,不知道怎樣才能賺錢,感覺人生非常失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回頭來看,吳龜壽說,自己的問題是不理解期貨市場除了基本面、技術面以外的金融屬性。“當時的博弈格局已經變了,國際遊資進入帶來充沛的流動性,不能用以前的遊戲規則看待市場。”此外,國內宏觀經濟回暖也超出市場預期。

在銅期貨上敗北的吳龜壽沒有氣餒,經過兩個星期的深刻反思,他意識到這是一**牛市,繼而在鋁期貨上果斷全面做多。“在銅上面的損失很快就從鋁上扳回來了。”

破釜沉舟抓住股市的歷史大牛

在期貨遭受重創後,吳龜壽開始了不斷總結和反思,也閱讀了大量的佛經和哲學書籍。好在生性聰慧的他並未等太久,很快一個大機會來了。

2005年年底,當時股價很低,招行股價比起H股打7折,吳龜壽由此堅定地認為,股市的牛市快來了。之前到HZ交流,一些朋友的看法和他不謀而合,更是堅定了他做多股市的信念。

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家後,就賣了僅有的一套房子,拿著手中所有的資金,買了幾隻股票,2006年1月對中國股市影響深遠的股改啟動。結果很快這些股票股改,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市場的不斷上漲,甚至癲狂,成就了吳龜壽。但爆過倉的他始終保持著很強的風險意識。“當大盤到5600點的時候,我覺得無法理解,就出來了,同時把私募基金也解散了,並發誓近幾年內不再碰股票。”對於當時的這一舉動,吳龜壽深感慶幸。

“當時一個很強烈的訊號是,在大盤必將到萬點的呼聲中,中石油國內A股上市價48元,而當時HG中石油股價最高才19.2港元,我認為A股嚴重高估。而且,當時我看統計數據,開戶數增長率已經呈現下降趨勢。”這種敏感與堅定在關鍵時刻救了他。

“市場上賺錢的永遠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吳龜壽很慶幸自己當時果斷清倉,並修改了交易密碼強制自己不再介入股市的決定。

那年,吳龜壽37歲。

從1991年到2007年,他跨過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門檻,首次把投資的風險放在了第一位。對吳龜壽來說,2007年改變的不僅僅是他的財富,還有他的人生價值觀。“以前我有些隨波逐流,但到2006年,我意識到了人生是一種修煉,要修煉必須先打好物質基礎。”吳龜壽說那幾年,他全身心地去賺錢,很拼命,也很專注。儘管那時期貨也有很多機會,他依然專心地做股票。從股市成功逃頂後,他怕手癢,不再開啟交易軟體,並隨機更改了自己的交易密碼。

重塑期貨交易研究體系苦難助力騰飛

每一次苦難,都是一筆財富。愚笨者咒罵苦難,甚至自暴自棄。聰慧者則從苦難中吸取營養,為未來的起飛作儲備。

2005年的銅期貨爆倉,吳龜壽著實“傷了一把”,但最終痛定思痛,開始重新審視並修正他的研究體系。幡然醒悟後的他發現,商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還具有金融屬性,除了品種的基本面外,還要關注宏觀和金融層面。

為江湖中人津津樂道的還有2008年的金融危機。這次史無前例的危機,讓許多資本大鱷資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卻再次被吳龜壽狠狠抓住,讓其資產規模驟增十倍。沉寂了三年後,2008年,吳龜壽再次迎來了人生重要時刻。2008年3月,花旗銀行鉅虧97億美元,使次貸危機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2005年爆倉的經歷使得他專注於宏觀研究,他感覺大機會來了。當時他密切跟蹤M國房地產市場,深入研究次貸危機,並逐漸地瞭解了保爾森為何2006年就開始做空M國房地產的思路。

“我覺得銅會大跌,便與期貨公司的資深研究員合作,把電解銅相關行業的生產供需情況研究了一遍,我們當時認為次貸危機的影響深遠,2009年春節銅會跌到4000美金。”此時做空了銅價的吳龜壽已經胸有成竹,國慶長假後銅價以崩盤的方式下跌。

自己在銅期貨上的做空倉位上瞬間賺了幾千萬,這好似天上掉餡餅。“我在市場這麼多年,第一次賺錢這麼容易。”

國慶節前,吳龜壽按照計劃空了銅,但擔心假日太長,為防範風險,同時還做多了一部分鋅,結果節後銅連續三個跌停,鋅在第二個跌停板給了他平倉的機會。“其實,在國慶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我還在猶豫要不要減掉一些空頭頭寸,最後發現月線沒守住,便嚴格執行了自己的交易計劃。”

節後滬銅期貨連續三個跌停板協議平倉後,對吳龜壽的第二個考驗來了。“當時業內一些朋友開始看反彈,我認為,金融危機已經爆發,如果銅價反彈到節前的價格水平,我就改行從此不做期貨了。結果協議平倉的第二天,我把倉位空到了97%。”對於這場“世紀豪賭”,吳龜壽收穫巨大,手中的資金加了個零。

“我覺得自己的成功無法複製。”吳龜壽說,“因為歷史無法複製。”因為這樣的傳奇,屬於那段充滿珠玉與泥沙的歷史。但這不是答案的全部。吳龜壽還說,“機會在於瞭解,類似2008年的機會一定還會來。”

股市和期市的連續成功使吳龜壽對交易充滿信心,交易體系已經完善了的他又踏對了兩波行情。

2008年年底,國內大豆期貨合約跌到2700元,對大豆多年研究的他知道當時的價格已經到了成本線以下,他認為金融危機後即使工業品無銷路,農產品也會有剛性需求,便果斷全倉買入,隨後國家**了保護政策,使他再次獲利豐厚。

“2009年年初,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去HG,看到LV、香奈兒等奢侈品商店門口的購買人群還排起了長龍。HG的持續繁榮,讓我隱隱覺得可能高估了危機的影響。後來,推出了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貨幣供應,我想清楚後閉著眼睛做多所有商品。”吳龜壽說,這波做多又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從激進到穩健的轉型

2006年6月,吳龜壽成立了他的第一家投資管理公司,開始幫人理財。2009年8月,又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在貿易、股權及藝術品方向開展多元化投資。

從個人到團隊,從小資金到大資產,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吳龜壽交易體系不斷完善,操作風格也從激進轉變成了穩健。為了對沖風險,他將賺到的錢進行分散投資,第一部分繼續做期貨投資,而且是多元化投資組合;第二部分用於投資固定資產;第三部分用於投資實業和股權。

交易體系上,最初主要依靠技術分析,之後開始關注基本面研究,再到後來宏觀層面研究體系的構建,直到最後實現了三者的有機結合。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吳龜壽告訴記者,即便根據宏觀和基本面研究,確立了做多或做空的思路,但何時入場很重要,需要不斷地試盤。“試盤對一個操盤手來說是極大的考驗,十筆中可能六七筆是虧的,對操盤手心理素質和風險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吳龜壽說,最後可能虧損的次數比賺錢的次數多。

說到交易,吳龜壽談得最多的是盤感。盤感是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需要長期盯盤來練就。從2004年開始做倫銅,吳龜壽每個交易日都堅持凌晨兩點一刻睡覺,除了每天睡六七個小時,其餘時間全部用於盯盤、交易和研究。每天這樣下來,積累起來了豐富的看盤經驗。“很多時候說不出為什麼,就是覺得不舒服於是就平了倉,結果躲過了幾次大劫。”

除此之外,吳龜壽也在嘗試培養交易員,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從2007年到2011年,吳龜壽花了四年時間實施海龜計劃,選取了12個完全沒接觸過期貨的人進行系統化培訓,結果沒有一個成功的,還貼進去400多萬元。

“交易的悟性無法複製。”試驗失敗的吳龜壽總結,交易的邏輯思維和細節,尤其是細節,往往決定了成敗。而這一點往往會被交易員所忽視。

頭髮有些花白的吳龜壽並不十分健談,用他自己的話說“與電腦打交道的時間太長了”。但他骨子裡卻鐫刻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喜歡研究中國歷史和軍事,愛看人物傳記方面的書籍。

“中國文化發展到宋朝,出現了四種藝術,分別是茶道、花道、香道、掛畫。我就是希望恢復傳統文化,透過改變小環境,使人內心平衡,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吳龜壽說,雖然期貨幫助他實現了財務自由,交易的成功卻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而藝術給他帶來的幸福感卻是長久的。正如他所寫:人生一路的磕磕碰碰,直到遇見了歷史才有了意義。

“中國曾經失落過一段文化,現在隨著傳統文化的恢復,有共同愛好的人群需要平臺交流。”吳龜壽說,希望透過自己的俱樂部來弘揚傳統文化,透過藝術交流讓金融人士增加幸福感。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吳龜壽的故事,為巴頓將軍的這句名言,做了一個絕佳的註解。

他的座上賓都是在金融市場上歷經痛苦掙扎,最終笑傲江湖的同道中人。他們或翩然世界各地,或把玩古董字畫,閒談落子之間已然在市場上留下印記。如今重金在手,已不再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捕捉的是能夠撼動市場的大趨勢。

相關推薦:肌肉影帝異界戰神掌控肌肉開局一個明末位面關於我成為滅魂師之後直播:長得太兇,開局嚇哭女主播我是神豪我怕誰2青雲上仙重生到1983年我真不是隱世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