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木匠王爺->章節

第371章 周敦頤歸隱廬山

熱門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宇宙級寵愛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我真不是魔神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女配她天生好命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朝廷規定外家的男子,不得入見。太皇太后有一個弟弟曹佾,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頊常常告訴太皇太后,可讓他入見。太皇太后說道:“我朝宗法,怎敢有違?再說我弟得以貴顯,已屬過分。所有國政,不應令他干涉,也不準令他入宮。”趙頊受教而退。

後來太皇太后得病,於是趙頊帶著曹佾覲見。沒談幾句話,趙頊先起身,想先行退出,讓曹佾和太皇太后單獨說話。不料太皇太后對曹佾說道:“此處非不是你能久留之地,應該跟著皇帝出去!”這兩句話不但使曹佾伸舌,連趙頊聽了,也大為竦然。

太皇太后病情加劇,趙頊在寢門伺候,衣不解帶,竟然多達數十日。太皇太后死後,趙頊悲哀傷心欲絕,幾至毀壞了身體。趙頊接著推恩曹氏,升曹佾為中書令,任命了她的家屬四十餘人當官,其中不少是濫竽充數之徒。當然曹佾有官無權,終身享受富貴榮華。

元豐三年,趙頊又改定官制,令中書置局修訂,命翰林學士張璪、樞密副承旨張誠一,主持此事。宋初的官制大多繼續了唐朝的舊制,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三師是太師、太傅、太保。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並不常置。又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另置參知政事為副,中書門下,並列於外。

同時在禁中設定中書,與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號稱二府。天下財賦,都歸三司。所有糾彈等事,由御史臺掌管。其他的就是三省尚書令、侍中、中書令,以及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九寺為太常、宗正、光祿、衛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大府。六監就是國子、少府、將作、軍器、都水、司天等,往往由相應官員兼任,不設專官。

草寫詔書,屬於知制誥及翰林學士兩職。知制誥掌外製,翰林學士掌內制,號為兩制。修史屬於三館,是昭文館、史館、集賢院。首相曾經兼任昭文館大學士,次相則兼任充集賢院大學士。有時設定三相,分領三館。館中各員,多稱學士,必試而後命。擔任過這個職位的人,才能號稱名流。又有殿閣等官,亦分大學士及學士名稱,惟概無定員,大半由他官兼領虛名。

從兩張修訂之後,凡是舊有的虛銜,一律罷去,雜取唐、宋成規,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分二十四階,如領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等名,改為開府儀同三司,領左右僕射,改為特進。趙頊因為新官制將要推行,兼用了新舊二派。他曾對輔臣說道:“御史大夫一職,非用司馬光不可。”

當時吳充已被罷免,只有王珪、蔡確兩人,相顧失色。趙頊時代,朝廷分為新舊兩黨。新黨以王安石為首領,王珪與蔡確等人,都算是衣缽傳人。與舊黨積怨太深,永不相容。

舊黨便是富弼、文彥博等一班人,司馬光也是其中一個頭目,還有研究道學的諸儒,也是主張守舊之徒,與司馬光等相同。道學一派,由胡瑗、周敦頤開宗

。胡瑗是泰州人,字翼之,精通經學。范仲淹曾聘請他為蘇州教授,令諸子跟著他學習。湖州知州滕宗諒,也被聘為教授,立經義、治事二齋,注重實學。嘉祐年間,胡瑗被擢升為太子中允,與孫復同為國子監直講。接著他因為老病而致仕,回家不久,就死了。人稱孫復為泰山先生,胡瑗為安定先生。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樓田堡人,是出身汝南周氏一支。周敦頤有一個大他十歲的同父異母哥哥周礪,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姐姐周季淳,還有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周敦賁,兄弟姐妹間的感情極好。

天禧五年重陽節,其父周輔成同幾位兄弟一起聊天,共度重陽。當時秋高氣爽,遠處青山如黛,近處田野裡面的禾根豆一片金黃。特別是村前五個土墩子,引起大家的興趣。大家商量著要為這五個土墩子起個名,但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名最為合適。

這時,正在旁邊玩耍的小敦頤,看到大人們沉思的樣子,脫口而出,說這五個土墩就像五顆星星。那東邊的叫木星,南邊的叫火星,西邊的叫金星,北邊的叫水星,中間的叫土星,合在一起,乾脆就叫做“五星堆”。大人們聽了,覺得小敦頤講得有道理,於是就將這五個土墩正式命名為“五星堆”,並作為樓田保的一景。

周敦頤從小聰明好學,勤於思考。遇到什麼問題,都喜歡尋根究底,不搞明白決不罷休。他經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如什麼天上的星星是怎麼來的,太陽為什麼東起西落,月亮為什麼有盈虧圓缺,為什麼會刮風下雨,地上的萬事萬物是怎麼形成的。對於周敦頤提出的問題,周輔成總是不厭其煩,盡自己所知給予解答。當然,這其中的很多問題,周輔成是沒有辦法回答清楚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周敦頤的知識不斷增長,學業大有進步。到十二三歲,周敦頤讀完了《四子書》等儒家典籍,有的還能背誦得滾瓜爛熟。周敦頤還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不僅立意新穎,而且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

天聖七年,十四歲的周敦頤請示父母,在僕人周興的陪伴下,帶著簡單的生活行李和書本,揣著許多想不明白的問題,奔向月岩,專心讀書思考。月岩位於都龐嶺東麓,距周敦頤故居約七公里。巖洞內周圍削壁千仞,白石璀瑩。這個巨大的巖洞,還有東西兩座洞門。最為奇特神秘的是,在這個巖洞內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變化。

如果從東洞門進,朝西洞門行走,往頭上的洞口看去,開始只能見到一彎“殘月”,形似蛾眉,如下弦月。再往前走,那“月亮”像鐮刀、像小船,由缺而圓。到了巖洞中央,當頂便是一輪“皓月”,成為“望月”。繼續往前走,這輪“皓月”又逐漸由圓而缺,最後又是蛾眉一彎,成為“上弦月”。正是由於這種不同方位引起的景物變化,使月岩在人們心目中充滿了神秘感,月岩的名氣也不脛而走。周敦頤就是在那裡讀書,並悟得了“

無極而太極”的道理。

天聖八年,周敦頤父親因病去世。經過兩個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頤跟著母親投靠了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因為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的喜愛。又因為他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的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

鄭向依據官銜,按照慣例,可得到朝廷恩蔭,准許一名子弟出來做一名小官。愛之如子的舅舅將這個機會給了他,周敦頤就此當上了朝廷將作監的主簿。同一年,周敦頤娶朝廷兵部職方郎中陸參之女陸氏為妻。

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時,周敦頤離開衡陽隨舅遷潤州丹徒縣。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舅舅、母親相繼去世,周敦頤按照母親的遺囑,把她安葬在潤州,與舅舅鄭向為伴。接著周敦頤便在潤州的鶴林寺守喪,期間見過范仲淹。

周敦頤二十四歲時,三年守喪期滿,出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周敦頤在擔任荊湖南路郴州郡郴州縣縣令年期間,最突出的政績就是興教辦學。一到達郴縣,周敦頤就在公務之餘,利用舊有的縣學興教講學。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其為師受業。

至和元年,他升任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寧做官時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頤時,高興地說道:“他是可能明辨是非安寧刑獄的人,我們找到訴說的人了。”嘉祐四年,太常丞蒲宗孟從合州經過,與周敦頤交談三日,既投緣又深感周敦頤的崇高正大,曠達瀟灑。就在第二年,把妹妹蒲氏嫁給了妻子已病故的周敦頤。

周敦頤從合州解職回京的時候,遇上回京述職的王安石。他們相互間仰慕已久,在京城一個風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頤應邀造訪了王安石。王安石對年長自己四歲的周敦頤充滿了崇敬,相見恨晚。以至於周敦頤離開了,他還久久地回味著、感慨著,忘記了睡覺和吃飯。

嘉祐八年,周敦頤應邀與一群詩友遊玩聚會。興之所致,大家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這就是名傳後世的《愛蓮說》。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後來,周敦頤不幸感染了瘴癘,辭官歸隱定居在廬山蓮花峰下。他將母親的墳墓從潤州遷來,葬在離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將門前的小溪正式命名為家鄉的“濂溪”,並定居於江西廬山濂溪書堂。熙寧六年,他病死於廬山濂溪書堂,終年五十七歲。

同時還有河南人邵雍字堯夫,苦學成名,尤其精精通易理,宋廷屢次徵召不來。程顥曾經和邵雍議論數日,嘆他有內聖外王的學問。但他性甘恬退,自名居室為“安樂窩”。橫渠先生張載字子厚,因為反對新法,就託病回家,著有《正蒙》、《西銘》等書,廣談性理,與邵雍同年病死。

相關推薦:重生歸來之元素少年網遊之創世霍格沃茨的元素爆破師末世之我是元素掌控者序列降臨:從打卡九叔開始曾經滄海難為水盜墓:我,考古團長,開局誅仙劍下堂醫妃她是滿級大佬滿級大佬重生以後快穿之滿級大佬又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