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迷途在1643->章節

第一百七十一章 歸化民宋應星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諸天新時代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我真不是魔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松江的寶山造船廠,經過幾年的建設,正在建造一批海軍急需的戰船,目前在黃埔江吳淞口建有三個幹船塢及一批配套的廠房,主要是鍊鋼廠,此地的鍊鋼廠用煤及鐵礦石這些基礎原料,分別來自馬鞍山、蕪湖、銅陵等地,沿長江源源不斷運來,鍊鋼廠產出的鋼材主要用作造船及製造大型蒸汽機、汽輪機、發電機、火車輪軌用,寶山就是一個重工業基地,由“首長”潘衛業坐鎮。

此時的上海只是一個小城鎮,靠近黃浦江邊上築有一個環形的城牆,分別有縱橫四條街道,大小還不如嘉定縣城,而寶山的開發規模就像後世的一個工業園區,吸引了上十幾萬的流民及附近的農民成為了產業工人,可以說,這是一個新興的城市,把原本荒蕪的大片灘塗小河浜,變成了廠區廠房及高高的煙囪,在這個時期,就不要去管什麼環保了,只要煙囪上在不停地冒煙,就證明工業發達,科技領先。

不過為了減少汙染,潘衛業還是做了規劃,把廠區跟生活區分開,相距十公里,兩個區中間建有軌道交通及大馬路通勤,成為了一個標誌性的寶山特有景象。成了明朝人到嘉定必去的一個打卡地。

現在潘衛業也成了家,娶的是嘉定城內原龔家叔伯家之小女,龔清,跟潘衛業相差17歲,龔家原是嘉定城內大戶,在嘉定三屠時龔家大小被殺,幾乎滅門。

後又娶了兩房妻妾,全是歸化民官員硬攀上來,在半推半就間成就好事。

在這裡要說道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歸化民宋應星,明朝著名科學家。字長庚,江西奉新縣瓦溪牌樓裡人。舉人出身,明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年)任江西分官縣教諭。以後還做過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隸亳州知州。

說到這裡,大家就知道此人是誰了,他就是寫出《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好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樣傳世著名。

這一位大人物卻混跡在寶山造船廠裡打工,做一名物資統計工,此時的宋應星剛過六十大壽,《天工開物》已經面世。

宋應星所著書籍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在農業方面宋應星對水稻浸種、育種、擂秧、耘草等生產全過程作了詳盡的記載。除了《天工開物》外還著有《觀象》、《樂律》、《野議》、《思憐詩》、《論氣》、《談天》等,可謂是包羅萬象。尤其是《機械》篇詳細記述了包括立軸式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滷等農業機械工具,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分別體現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方面。

這樣一位全科學的學者,卻在打工,不得不讓人大跌眼鏡。宋應星混跡在造船廠的原因就是在觀察各種製造工藝,對於這種採用鐵肋木殼的全新工藝,讓宋應星大開眼界,現在要重新寫一本《天工開物》了,這種鉚接,焊接的全新工藝及船室的密封艙佈局,讓人大開眼界,特別是動力艙、船上的一些小鉤件 還不知道用處,這就讓宋應星更加入迷其中,打一份工,慢慢觀察。

這艘巨大的戰艦比之前期定型的鄭和級還要大,鄭和級為排水量1500噸,長75米,吃水4.4米,而這艘戰艦排水量達到了3000噸,艦長110米,中間最寬處為14米,吃水4.8米,裝有2臺蒸汽輪機,2臺柴油機,航速為16節。

關於船速問題,目前能做到十幾節已經超過了全世界所有的帆船了,當然有些帆船能達到20節以上,不過要在風速最佳的時候,一般的商船全在5–8節左右,荷蘭的蓋倫帆船也不會超過10節,所以不能跟後世的船比較,動不動就是28節到45節,阻礙船速的關鍵還是在動力上。

這艘3000排水量的戰艦也是黎城目前能做到最大的,2臺48缸柴油機也是最新的產品,用來測試的最好辦法就是上艦。

對於這些發動機,宋應星在瞭解了艦船後,下一步就去製造發動機的工廠打工去,親身經歷,才能一窺全貌,想要瞭解透徹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像宋應星這樣的人物,目前來說,太原的傅山、南京的李天經,正在到處走訪中傳播福音湯若望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痴迷。

顯然宋應星的知識面是最廣的一位,他什麼都想著要瞭解記錄下來,所以對什麼都感興趣,正因為宋應星能寫會算,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雖然年紀大,卻很好學,慢慢地在船廠出名了,一般船廠師傅帶一幫徒弟,按要求做事就可以了,有了前期製造鄭和級、南京級、寧波級這些造船的經驗,這艘艦船就是一款放大版的鄭和級,就是在動力艙中,額外增加了二臺發動機,變成有四臺螺旋槳驅動的大船。

宋應星的出名就是能解說整體船上的這些用途,還能說出為什麼要這樣造,比如艦船前面的“大鼻子”,它叫球鼻艏,為了很好減少水得阻力,提高航速,這也是宋應星仔細觀察後得出的見解,所以說,有些事,造了一輩子船的老船匠都不明白,而宋應星一看就秒懂,這就是宋應星博學廣聞分不開。

慢慢地,宋應星在那些剛從南京船舶學校畢業出來的幾位“工程師”結識,在相互聊天中,又得到了許多知識,更是開啟了一扇大門,而宋應星的博學也讓這幾位船舶“工程師”們大吃一驚,上報給了潘衛業,一聽是宋應星在船廠,立馬親自前往,看到的是一位花白鬍子的精瘦老頭,你就是宋應星?

宋應星回道:“然也,不過某有許多的事情不解,這個蒸汽機怎麼帶動汽輪機的。”

潘衛業一聽就明白了,又是一位痴人,這就好辦了,只要有人學,就會有人去研究,其結果就是帶動更多感興趣的人加入,目前缺的就是這方面的人材啊。

潘衛業全是從電腦上複製出來的圖紙,讓南京船舶學校裡面的學生畫出來,標記好寸尺,而明代的工匠認識的度量真的很要命,需要換算出來才能去做,光這樣的工作量,就是巨大的,後然只能把這些工匠手中的工具改掉,使用米、公分、毫米制,採用新的量具才慢慢好轉。

要造出一艘戰艦出來,需要各種工廠的配合,使用到的材料不是這個時代所理解的。比如各種配件,各種長短不一的螺栓,各種規格的鉚釘,各種密封的膠材,各種管線,大大小小的鋼索鐵鏈,直到生活用品,門把手、合頁、掛鉤、玻璃、陶瓷潔具等,光木工就有一個很大的廠區。

現代造船跟古代造船最大的區別就是配套的設施多,在船的佈局上,生活艙跟彈藥艙、動力艙、貨物艙做了很好的劃分,而古代造船基本上船下層裝貨,上面住人,而且生活艙很簡單,沒有什麼設施,更沒有衛生設施,作為戰船,最重要的就是通訊系統,每個房間都裝有廣播系統,此船外形上有點像後世的戰列艦的雛形,又有點像護衛艦的味道,妥妥地一個“四不象”因為前甲板上,將裝有新出的四聯動105毫米加農炮,

全重4.87噸,長4.52米,寬2.43米,高2.3米。火炮方向射界52°,高低射界-4°~38°,左右可迴旋180度。可以發射榴彈和穿 甲彈等彈種,發射時炮口初速度1420米每秒,彈道平直,直射距離約15000米,最大射速3~5發每分鐘,這炮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95式野戰炮,改成上艦後,除了射速達不到後世的每分鐘8–10發外,基本參數相近。仿製的還算成功的一款。

還在船頭部位甲板上裝有二具大殺器81式107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8.5公里,有12個發射管,並聯二具一個齊射就是24枚火箭 彈,戰鬥部重8.33公斤,殺傷半徑12.5米,分為彈片殺傷及火油燃燒二種彈藥。

後甲板安裝鄭和級雙聯動75毫米加農炮,除了前後甲板在船的兩側也裝上了四門雙聯動75毫米加農炮,可謂火力強大到沒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前甲板上兩側還有仿製蘇聯的SG-43重機槍,用於近戰時對敵殺傷,SG-43重機槍一共七挺,分別位於前後甲板,兩側及船樓指揮艙外左右兩側。全艦作戰人員116人,後勤保障及船員輪機員共計277人。

別以為這樣的戰艦火力很強大了,再過200年後,巡洋艦能超過萬噸,火炮達到8英寸,也就是205毫米,船速全在18節以上。而此時這艘“四不象”戰艦,除了沒有雷達,也不需要防空外,無疑是這個時空中火力強大,最先進的。

而海圖的繪製,在南京的船舶學院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張天樂親自主抓,目前船上沒有雷達,對海圖的依賴還要使用百年,好在基地中有全世界的航海圖,特別是中國近海直到馬六甲海域,特別詳細,各處暗礁標的清楚。

造船能知國力的強大,科技的進步,所有的科研成果,全可以在船上利用到,對黎城來說,把最好的,凡是能製造出來的東西全部在造船中體現。下一步就是要製造鐵甲全鋼結構的船體,因為鉚接,焊接技術已經克服,已應用到了各工礦單位中,而目前正在攻克防鏽防腐蝕油漆塗料。往往一個不起眼的技術,拖累整個大科研的發展及應用,好在這些不用研發,都有據可查。

相關推薦:玉蘭歸天師無雙工作細胞:我家血小板逐漸埋化黃金海島超級黑科技海島鬥羅:我王騰,有神祇之資!國足需要外星人我在西幻開商場百世換新天我有一身聯盟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