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民國風雲人物演義->章節

第533章 提攜後進

熱門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胡適不到30歲,已經是功成名就,但他非常注意對年輕後進的幫助和提攜。

1919年秋,當時在清華學校任教的林語堂獲得到哈佛大學留學的“半額獎學金”,每月由清華學校提供40美元的資助。出國的時候夫妻倆只有太太的一千塊大洋的嫁妝,到哈佛一年後半額獎學金又被無故取消。夫妻倆能夠在海外苦撐四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依靠胡適的幫助。

期間,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之下,林語堂拍電報向胡適求助。

由於他知道胡適經常資助別人,家中並不寬裕,便在電報中特意註明:“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貸1000美元,待我學成歸國償還。”

沒過多久,胡適果然按林語堂的要求,如數給他匯來了借款。不過,胡適附信說,這錢是北大給林語堂的工資“預支款”,“林兄學成後一定要回國,而且一定要到北大工作”。

林語堂收到匯款後,認為這錢有買人的意味,心中頗有些氣惱,但想到可以解自己燃眉之急,也就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再說了,他本不想留在國外,回國到北大工作也很不錯。過了一年,他到歐洲留學,經費又遇到了困難。於是,再次向胡適寫信,希望再向北大借1000美元。胡適和前次一樣,又如數給他匯了款。

幾年後,林語堂學成回國,應聘北京大學外文系,擔任英文教授。到北京後,由於胡適南下,林語堂便向北大代校長蔣夢麟致謝,並確定還款日期。蔣夢麟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他向北大借錢的事。林語堂這才明白,胡適為了自己安心求學,也為了給北大招攬人才,節衣縮食掏腰包,或東挪西借了那2000美元!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當林語堂說出這段往事時,胡適已歸道山,身邊遺物只有153美元,聽的人無不動容。

據林語堂《八十自敘》回憶說:“我曾由胡適博士作保,和北京大學接觸過。我熱烈支援中國的文藝復興。我曾兩度由他作保,匯支一千大洋。不過胡適沒有向北京大學提款,而是自掏腰包資助我。我回國才知道這個秘密。我去找校長蔣夢麟,感謝他借支兩千大洋。蔣博士詫異地說:‘什麼兩千大洋?是胡適自掏腰包。’我才知道胡適真夠朋友,遂在年底前還清了。”

胡適在1920年2月5日的日程與日記中有“林玉堂信,附美元480”的記錄,應與此事有關。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

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胡適對林語堂的幫助主要是經濟上的,他對顧頡剛則不限於經濟上的幫助,在治學方法和治學方向的影響更大。

1920年,新潮社的羅家倫、傅斯年畢業後準備出國留學。羅家倫希望顧頡剛留在北大負責編輯《新潮》雜誌,於是給胡適寫信,希望胡適能幫顧頡剛在北大謀得圖書館編目員一職。在胡適的幫助下,顧頡剛如願以償。當時顧頡剛月薪只有50元,維持個人生活和蘇州家用需要80元。胡適請顧頡剛幫助自己編書,每月自己付給顧頡剛30元,幫助顧頡剛解決了生活問題。

顧頡剛留在北大後潛心讀書,在胡適的鼓勵下編輯《辨偽叢書》,並受胡適《水滸》序的啟發留意古史演變,與胡適、錢玄同等人書信往來探討,最終提出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成為“古史辨派”的創始人。

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 ),原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小名雙慶,筆名有餘毅等:江蘇蘇州人。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民國九年(1920年),顧頡剛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北京大學助教,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雲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誠明文學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院士,《文史》雜誌社總編輯,大中國圖書局編輯所長兼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主要從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負責校點《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漢代學術史略》《兩漢州制考》《鄭樵傳》等,與人合著《三皇考》《中國疆域沿革史》《中國歷史地圖》等。

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

被胡適幫助過的年輕人何止以上兩位。

他的學生,一代大師季羨林,在回億他的恩師胡適時寫到:“二戰結束後,聽說寅恪先生正在英國就醫。我連忙給他寫了一封致敬信,並附上發表在哥廷根科學院集刊上用德文寫成的論文,向他彙報我十年學習的成績。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問我願不願意到北大去任教。北大為全國最高學府,名揚全球;但是,門坎一向極高,等閒難得進入。現在竟有一個天賜的機遇落到我頭上來,我焉有不願意之理!我立即回信同意。寅恪先生把我推薦給了當時的北大校長胡適之先生,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文學院長湯用彤先生。寅恪先生在學術界有極高的聲望,一言九鼎。北大三位領導立即接受。於是我這個三十多歲的毛頭小夥子,在國內學術界尚無藉藉名,公然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北大的大門。唐代中了進士,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我雖然沒有一日看遍北京花;但是,身為北大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心中有點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在此後的三年內,我在適之先生和錫予(湯用彤)先生領導下學習和工作,度過了一段畢生難忘的歲月。我同適之先生,雖然學術輩份不同,社會地位懸殊,想來接觸是不會太多的。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他那一間在孑民堂前東屋裡的窄狹簡陋的校長辦公室,我幾乎是常客。作為系主任,我要向校長請示匯報工作。他主編報紙上的一個學術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談學術問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麼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從來沒見過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此外,在教授會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導師會上,在北京圖書館的評議會上,我們也時常有見面的機會。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決沒有什麼侷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適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決不老氣橫秋,而是活潑有趣。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有一次召開教授會。楊振聲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貴的古畫,為了想讓大家共同欣賞,他把畫帶到了會上,開啟鋪在一張極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嘖嘖稱讚。這時適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作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 我在上面談到了適之先生的許多德行,現在籠統稱之為“優點”。我認為,其中最令我欽佩,最使我感動的卻是他畢生獎掖後進。“平生不解掩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他正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中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一方面有我上面講到的只此一家的“恩師”;另一方面卻又有老虎拜貓為師學藝,貓留下了爬樹一招沒教給老虎,倖免為徒弟吃掉的民間故事。二者顯然是有點矛盾的。適之先生對青年人一向鼓勵提挈。四十年代,他在美國哈佛大學遇到當時還是青年的學者周一良和楊聯升等,對他們的天才和成就大為讚賞。後來周一良回到中國,傾向進步,參加革命,其結果是眾所周知的。楊聯升留在美國,在二三十年的長時間內,同適之先生通訊論學,互相唱和。在學術成就上也是碩果累累,名揚海外。周的天才與功力,只能說是高於楊,雖然在學術上也有表現;但是,格於形勢,頗令人有未盡其才之感。看了二人的遭遇,難道我們能無動於衷嗎?”

周一良(1913年1月19日-2001年10月23日),中國歷史學家。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建德(今東至)人,生於山東青島。8歲入塾,習經、史、子書,後加日文、英文。周一良對日本史和亞洲史造詣尤深,1949年以前曾講授日本史。建國後,他創設亞洲各國史課程,培養了一批亞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學和研究人才。

1973年10月,北大、清華大批判組成立時,周一良被委為臭名昭著的“梁效”寫作班子顧問。

1976年10月,四.人.幫失勢,梁效寫作班子解散,其亦遭關押審查。1977年至1979年被列為反革命集團成員,受到批判。七十年代末以後重理舊業,為推進和深入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一良在文.革中為追求“進步”,寫文章批判恩師胡適和陳寅恪,朋友寫信罵他“無恥之尤”。他以學術為政治服務來治學術,已完全背離了學術精神。然而,文.革是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不能也不敢苛求一個“書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中堅持自己的學術操守。幸而周一良晚年又重新回到了學術著述的道路上,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做出了新的貢獻。

楊聯陞(1914年—1990年),原名蓮生,後以蓮生為字。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1940年赴美就讀於哈佛大學,1942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46年完成《晉書食貨志譯註》獲博士學位。

四十年代初,在哈佛習文史哲的中國留學生中,任華(西方哲學)、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吳於廑(世界史)、楊聯升(中國史)四人皆風華正茂,而意氣相投;周、楊二氏尤為特出,當時胡適已有意延攬他們到北大以為己用。其後任、周、吳三人皆返國任教,三十年間運動相乘,政治逼人,周氏雖於劫後重拾舊業,終未臻大成。惟楊氏自有因緣,得以留在哈佛遠東語文系執教,牆外開花,海外稱雄,乃至有“漢學界第一人”之譽。所以,季羨林大師由此而生嘆。

相關推薦:鐵骨凌霄[古穿今]天生鐵骨鐵骨唯武獨尊我能無限召喚動漫人物大明小人物九星天辰訣我的手掌通洪荒邊緣人物她重生了遊戲人物附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