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民國大文豪->章節

第二百八十六章 文人的操守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都市國術女神 我真不是魔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林子軒來到英國的時候,徐至摩早已回到了國內,他這次的歐洲之旅可以說非常的不幸。

195年月10日,為了躲風頭,徐至摩離開北平。

隨後途經蘇聯的赤塔、西伯利亞、莫斯科等地,並在莫斯科逗留三天。

除了觀察、聊天、看戲,徐至摩還探望了托爾斯泰的女兒,接觸了一些知識分子,拜謁了列寧陵墓與契訶夫墓園。

在此期間,他為國內的報紙寫了《遊歐漫錄》一文,記錄了他在蘇聯的所見所想。

他的觀察儘管浮光掠影,卻是真實的記錄,沒有狂熱的崇拜,只是客觀的敘述。

“入境愈深,當地人民的苦況愈發明顯”,赤塔車站上滿是三四歲到五六歲向旅客要錢要吃食的小孩子,以及衣著襤褸表情漠然無所事事的成年男女。

而蘇聯的知識分子“ 活像監獄裡的犯人或是地獄裡的餓鬼。”

至於蘇聯重要的文學家,托爾斯泰的女兒說: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正是這一次的蘇聯之行,讓他對蘇聯烏托邦產生了質疑,他看到的和中國國內宣傳的蘇聯完全不同,他甚至認為這樣的社會必將破產。

月9日,徐至摩來到德國柏林,見到了他的前妻張幼怡,得知他的兒子不幸夭折。

受到打擊和心懷愧疚的徐至摩寫了懷念兒子的文章《我的彼得》。

他這次前來歐洲的主要目的是和泰戈爾會面,沒想到當他趕到義大利的時候,泰戈爾因病離開歐洲,返回了印度。

他在義大利逗留了幾周,然後去了英國和法國,拜會各國的文壇名流。

徐至摩拜訪了英國小說家哈代,正是那位寫作《德伯家的苔絲》的作者。

哈代還是一名詩人,想必和他會有共同語言。

這是徐至摩的一種嗜好,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去拜訪當地的名流,並寫在自己的文章裡留作紀念,就好像集郵一樣,只是他收集的是名人故事。

林子軒在美國的時候,徐至摩就已返回國內。

這個時代沒有全球通,聯絡不便。

一旦出國,就只能依靠電報通訊,而且沒有固定的收信地址,還要依靠別人的通知,等收到訊息的時候或許早已經錯過了。

林子軒是在來到英國後才得到徐至摩的訊息,他的到來受到了倫敦文學界的歡迎。

這和他把新文學叢書寄給弗吉尼亞伍爾芙有關。

伍爾芙把這批來自中國的小說和戲劇印刷出來,在文學圈裡流傳,並給予極高的評價。

在這個時代,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在亞洲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和美國的保守主義不同,英國一直採取的是對外擴張的政策。

這或許就是島國意識,在骨子裡有著對外擴張和殖民的傾向。

所以,英國人對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事情格外關注,特別是古老的印度和中國,更是英國文化界關注的重點。

林子軒的這套新文學叢書被認為是中國和英國文學界交流的象徵。

特別是林子軒的戲劇《雷雨》和《日出》更是備受關注。

英國的戲劇非常繁榮,這源於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這位戲劇家培養了英國人對於戲劇的熱愛,英國人因此而自豪。

相對於英國政府在遠東地區的殘暴統治,英國文學界的精英們則懷著人道主義精神看待遠東地區國家的反抗行動。

這很容易理解,就像中國文人攻擊北洋政府一樣,英國的文人對政府也極為不滿。

換一種說法,作為一名文化人,要有獨立的思想,不能屈從於政府的統治。

文人要有自己的操守,要反映社會真實的一面和批判社會的不公正現象。

這就是觀察社會和監督社會的職能。

只會歌功頌德的人不叫文人,因為會歌功頌德的人太多了,只有揭露社會的黑暗,批判政府的無能才能展現文人的價值。

批評政府對於其他國家的殘暴統治,正是英國文化界的一種潮流。

比如在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英國戲劇家蕭伯納曾聯合各國著名人士發表宣言,嚴厲譴責英國當局的殘暴行徑,支援中國人民的愛國運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弗吉尼亞伍爾芙曾鼓勵侄子前往中國參加那裡正在發生的大革命。

只是這傢伙到中國以後沒有參加什麼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而是和一位有夫之婦談了一場轟動一時的戀愛。

林子軒的戲劇《日出》被認為可以和法國作家巴爾扎可的小說《交際花盛衰記》相媲美,描寫了殘酷社會對於女性的摧殘,廣受英國文壇的好評。

弗吉尼亞伍爾芙甚至有把這部《日出》搬上英國戲劇舞臺的念頭。

冰欣的小說因為描寫中國女性在感情和生活上的問題而備受關注,魯訊和鬱達浮對於黑暗社會的揭露更能引起這些英國學者的共鳴。

他們認為透過這套書籍可以較為全面的瞭解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具有極大的價值。

於是,這套在美國備受冷落的中國新文學叢書在英國倒是受到了追捧。

這和兩個國家的文化氛圍有關,美國讀者較熱衷於暢銷小說,英國讀者更喜歡嚴肅文學。

這正是為什麼英國人認為美國人浮躁的原因,美國文學的根基還不夠深厚。

這一次,林子軒帶來了他的最新力作《蠅王》。

這種具有深度哲理性的小說正是英國人的最愛,而且還是荒島文學,對於崇尚自由和冒險的英國人來說,荒島是一種自由生活的象徵。

但《蠅王》顛覆了以往的荒島文學,呈現出了人性醜惡的一面。

英國文化圈的精英們非但沒有覺得不適應,反而被其中的哲理思考所吸引,認為這部小說描寫了整個世界的縮影。

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文化界開始了對於戰爭的反思。

如果把世界上的各個國家當作一個個孩子,英國無疑是其中最強大的孩子之一,其他被殖民的國家則是弱小的孩子。

那麼,強大的英國應該怎麼管理這座荒島,讓這座荒島繁榮發展,而不是毀於一旦。

這給英國的殖民政策提出了一個難題。

他們覺得林子軒在小說中表達了一個具有普通意義的世界性問題,光是憑著這一點《蠅王》就已經是一部經典小說了。

有了《蠅王》,林子軒在英國文化圈的首次亮相可謂是非常驚豔,震動了英國文壇。(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皇兄何故造反?超級職員鬥羅:我教皇身份被比比東曝光了轉生為史萊姆大文豪行走歷史神話:從呂洞賓開始超獸武裝之魔宮璃鏡大唐之開局舉報李二造反我在仙門開直播破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