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次元->明末之鐵血遼東->章節

第九十三章大清革新

熱門推薦: 劍仙三千萬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宇宙級寵愛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諸天新時代 我真不是魔神 都市國術女神

說道松錦大戰顧名思義,雙方發生戰爭的主戰場就是錦州和松山兩地,這場戰役發生在明崇禎十三年至十五年(即公元一六四零年至一六四二年),清崇德五年至崇德七年。雙方各投入十萬多萬兵馬,這場戰役也決定了雙方各自的命運。松錦大戰距離寧遠大捷已過去十年,那麼這期間雙方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寧遠一戰後金失敗,努爾哈赤在當年的八月就不幸身亡,大汗一死後金不能沒有領導,豈不是群龍無首。於是在眾人的擁護下四大貝勒組成的聯合執政府,被稱為‘四尊佛’。那麼在四大貝勒當中,地位、威望、人品最高的莫屬皇太極。於天啟七年又一次發動了對明朝寧遠的進攻,第一;皇太極恨死了袁崇煥,恨不得吃爾之肉,喝爾之血。第二就是確立在後金八旗當中的領導地位。

皇太極也行可謂不小,自打努爾哈赤死後,這幾位貝勒明爭暗鬥,誰也不服誰,都不想寄人籬下。皇太極更是對這把皇位窺視許久,每常暗想:“皇阿瑪已離世,要是按照排位接班的話,輪也輪不到我的頭上,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五毒不狠非丈夫,我不動手反被他害。”

那麼必須確立自己的地位,只好發動了寧遠二次大戰,結果呢?久攻不下,在錦州與寧遠兩處皆失利,史稱‘寧錦大捷’,這裡不做重點介紹。

皇太極掌握大權之後,現在整個八旗當中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這皇位必須得坐穩坐牢,有不服自己的政敵必須乾死,若有搞顏色革命的必須扼殺在搖籃裡。

皇太極審時度勢,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極為不利,四面受敵,於是選擇用武力解決這一切。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由於多次對外掠奪,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漢權。

先後對朝鮮、蒙古多次用兵,不服就收拾你們,蒙古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而朝鮮更是窩囊廢一個,這兩家根部就打過後金,不得已拱手稱臣。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皇太極具有他父親那種野心。

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政策。他認為要戰勝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既可以解除後顧之懮,又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入侵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166年,皇太極又以朝鮮“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親率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包圍南漢山城。國王李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瀋陽為人質。對蒙古,皇太極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天聰二年,達成共同征討林丹汗的協議。經過幾次征戰,林丹汗勢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灘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一萬人渡黃河西進,至托里圖,俘獲了林丹汗子額哲及其部眾一千餘戶,統一了漠南蒙古。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援和效忠。

統一漠南;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四月初一,皇太極率軍離瀋陽,西征林丹汗,適值遼河水漲,人馬浮水而過,兩晝夜始渡完。沿途蒙古各部貝勒紛紛遵奉率兵從徵諭旨前來相會,到十二比來會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裡克、伊蘇忒、扎魯特、敖漢、奈曼、阿祿、巴林、科爾沁等部及北邊蒙古諸部奧巴等數十位貝勒,均獻酒獻馬,汗設大宴相待。

四月十六日,金汗召集各貝勒,嘉獎踴躍遵命之貝勒,訓斥怠緩之人。皇太極諭:“朕以察哈爾不道,整旅往徵,先期諭令爾等率本部兵來會。今爾等所領之兵,多寡不齊,遲速亦異,惟科爾沁部土謝圖額駙奧巴率來軍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馬匹,散給部眾,疾馳來會”,“足見立心誠意,憂樂相同,朕甚嘉之”。至於舅舅吳克善的行動,則使“朕心不甚歡樂”。扎魯特部諸貝勒,“尚屬實心效力”,敖漢、奈曼諸貝勒,亦“較優,然也未為盡善”。巴林諸貝勒似尚畏懼察哈爾,且“吝惜馬匹,怠緩不前”,阿祿諸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凌,乃此次並不思仗朕之力以復仇,而不多發兵馬”,“僅以一旅之師勉強應命”,“應俟班師日議罪”。各貝勒皆叩首受命。這次訓諭,對激勵和鞭策蒙古踴躍從徵,起了很大作用。

皇太極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一舉蕩平察哈爾。四月二十二日,大軍過興安嶺,行軍已達一千三百多裡(從瀋陽算起)。但是,連一個察哈爾人也未看到,原來鑲黃旗固山額真達爾哈家的兩名舊蒙古人,於十八日夜間潛盜良馬六匹,飛奔察哈爾,通知金兵大舉來攻。“林丹汗聞之大懼,遍諭部眾,棄本土而奔,遣入赴歸化城(今年蒙呼和浩特),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察哈爾國人倉卒逃遁,一切輜重,皆委之而去。”皇太極知悉此情,諭領兵諸貝勒大臣:“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交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遠,我軍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住”。於是大軍向歸化城前進。五月二十三日,至木魯哈喇克沁,分兵兩翼,左翼以貝勒阿濟格為帥,率科爾沁土謝圖額駙奧巴及巴林、扎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祿等部兵一萬,往掠大同、宣府邊外一帶察哈爾部民;右翼命濟爾哈朗、嶽託、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鐸、豪格等貝勒領兵二萬,往掠歸化城黃河一帶部民;汗與大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大軍繼進。二十七日獲悉,林丹汗聞金兵入境,驚慌失措,“盡攜部民、牲畜、財物,渡黃河以遁,所遺止窮民耳”。這一天,大軍行馳七百裡,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及明國邊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歸附者,編為戶口”。

另外,皇太極早就下定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他父皇未完成的遺願,那就是入主中原。

這得說明皇太極不僅在軍事上頗有才能,在治國方面那也是天才,在這一點上要比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強上許多。

在治國方面皇太極具有與時俱進、超英趕美的思想理念,始終走在改革浪潮的前端和‘前列腺’上。他一系列別具一格的創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子孫後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咱們舉個例子,比如說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改國號不是開玩笑的,你以為做買賣呢,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換個幌子就開張,這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國號那可是決定將來整個王朝命運的大事,這足以證明皇太極對自己王朝將來的命運充滿自信。

再有,組建內閣和督察院、六部等等,完全學習漢人的政治體系,不僅學習漢人的生活習慣,還不斷提高自己地盤上漢人的地位,不在歧視和屠戮漢人,保持漢人的平等地位,使漢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有著安全保證和自信感。他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不僅對漢人提高地位,對漢族官員也大大提高在朝的地位,漢官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員病故,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范文程是一個例子。“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參與軍政大計。每逢議事,總問:“範章京知道嗎?”遇有奏事不當之處,總是說:“為什麼不和範章京商量呢?”大家說:“範章京也這麼說。”太宗就認可。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宮裡進食,看著滿桌佳餚美味,想起老父親,停箸不食。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范文程家裡。後來,范文程做到內秘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另外將自己的建州部改為滿洲,去除女真民族這個名字,改為滿族,成為中國大家庭裡的新成員。

那麼國家、民族、文字以及官僚體系都得以完善,最後一步就該發展生產了,搞封建社會的經濟建設。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經濟上,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在遼東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奴隸制政策,漢人紛紛逃亡和暴動,生產凋敝,後金社會動盪不安。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皇太極執政伊始,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把原先努爾哈赤所推行的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莊,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的政策改為每備御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使令,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用漢官管理,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後金政權下的個體農民。

天聰五年,皇太極頒佈《離主條例》,其中規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拓獵、擅殺人命、隱匿戰利品、姦汙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僕告發,準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洲貴族的某些特權,有利於奴僕爭取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皇太極注意體恤民力,凡有妨農務的工程,一律不復興築,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看來皇太極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還是一位準經濟學家和教育專家。在短短幾年內國家GDP連續增長,糧食做到自給自足,與此同時還不斷派軍隊越過長城,直抵大明中原內地去掠奪物資、人畜等,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需要,國家富裕,咱們老百姓腰包裡也得是鼓的。

透過幾年的對內發展和對外掠奪,清朝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那真是威震一方無不服氣。(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丹師劍宗丹武聖主邪修丹皇丹皇丹皇風起遼東1613我只想享受人生天龍八部之阮星竹天龍八部之奇劍天龍八部之葵花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