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明末國賊->章節

第四百五十五章文武相濟

熱門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諸天新時代 宇宙級寵愛 都市國術女神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劍仙三千萬 女配她天生好命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我真不是魔神

“加射、御、數三項?”

李邦華、範景文等一眾原崇禎朝老臣愣住了。

大明自成化朝以來便摒棄了建國後的文武舉制度,改為八股取士,主要科考內容以《四書》、《五經》;應考者只能根據特定的註疏發揮,不能有自己的見解。

並且必須把文章寫成八股文,文體不能違背八股的格式,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範圍,還要模擬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

現在李興之提出了要增加射、御、數等內容加入科考,那這天下的讀書人豈不是要一片騷然。

“諸位,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其主體意思就是說文武之道相反相成,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故此至聖先師同樣認為文武並舉對於修齊治平、公共治理有著重要意義。”

“誠如《禮記》所言:“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後世意蘊豐富的“文”“武”兩大概念,其含義的源頭便脫胎自至聖先師所尊崇與追慕的古聖先賢周文王與周武王,然現在的文人只知道之乎者也,對兵事只是粗知大概。”

“齊魯夾谷之會前,至聖先師曾向魯定公進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這才保有魯國,後來孔子“隳三都”、誅少正卯等,也都是其所言“仁者必有勇”的體現。

“故此至聖先師提出的君子六藝,也就是要讀書人不僅要通曉經義,而且要精通騎射、算數等其它技能,自土木堡以來,武人式微,凡朝廷用兵,皆由文官督師,這確實有利於朝廷對地方軍鎮的管控,杜絕了藩鎮滋生,但文武殊途,自薩爾滸以來,遼東一敗再敗,何也?兵事為不通軍務的文官把控也,至聖先師都認為要文武相濟,那士子們有什麼理由不習射、御之術?”

李興之侃侃而談,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他是勢在必行,他實在不願意朝堂上全都是因循守舊,只知道皓首窮經的老夫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徐以顯附和道:“丞相說的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中庸》亦有言: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今朝廷之貢生,塗脂抹粉,半點無陽剛之氣,此等人為官,豈不令人可笑?”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當時之儒生皆精通六藝之術,故保有大漢四百年基業,自宋以降,諸生皆習程朱理學,故宋不能自守,至我朝太祖高皇帝推行文舉和武舉,遂有成祖皇帝五伐大漠、七下西洋之功,當今之世,書生如何習不得射御之術?”

文華殿大學士李邦華蹙眉道:“提倡恢復舊制,並無不可,然八股取士之術已經延續了近兩百年,貿然更改,本官恐怕會引起讀書人的反彈,如今李自成盤踞中原四戰之地,東虜仍佔據遼東大部分區域,如何能再生事端?”

“李閣老所言甚是,這樣吧,此次恩科鄉試仍以八股取士為主,但殿試必須將射、御、數這幾項加進去,本相會奏請兩位輔政王,這科的前三甲會擇優錄取通曉君子六藝的人選。”

李興之擺了擺手,李邦華的話還是比較中肯的,這屆恩科的意義主要是為了穩定士紳集團的人心,貿然改動,只會引起讀書人的不滿。

在北有吳三桂和東虜,南有李自成百萬流寇的局面下,李興之也不敢過分得罪讀書人,但是李興之可以效仿千金買馬骨的策略,讓天下的讀書人知道只有精通君子六藝,才能有機會成為金殿傳臚的狀元郎。

“丞相,本閣以為,咱們還可以恢復太祖皇帝時期的文武舉制度,選拔一些通曉軍務的人才,這可不違背我皇明祖訓,學生以為,登州講武堂同樣可以在山東和北直隸推廣,這樣不但可以讓更多的孩子讀書識字,還可以顯示丞相仁義愛民,而且將來這些孩子同樣可以參加科舉。”

內閣首輔劉理順很狗腿地向李興之提出了增設講武堂的提議。

“首揆說的是,此事就由首揆經辦吧,至於所需經費,本相稍後會讓徐先生調撥兩百萬兩用於此事。”

漢人千年以來只遵循一條能夠出人頭地的道路路,那便是走科舉之道。有明以來,“文貴武賤”思想越發深入人心,以致於考秀才,當舉人,中進士再做官成了漢人百姓唯一望子成龍的途徑。

富人家的子弟還好些,真是走不了科舉之路也另有謀生手段,家中尚有錢財供養,而窮人家的孩子想出人頭地,只能是讀書考科舉,要不然只能和父母一樣繼續貧窮下去。

劉理順的提議就是給靖北軍佔領區的貧苦人家還有軍中子弟一條晉身的希望,如此那些貧窮無依的家庭在看到自己的子弟能夠有書讀,自然會對李興之充滿感念。

“丞相此乃大仁大義之舉,下官等佩服。”

範景文等原崇禎朝老臣相顧之後就是一個個躬身行了一禮,他們雖然是崇禎忠臣,但也是讀書人,聖人子弟,現在李興之大力推行教育,他們對此事自然是擁戴的。

“好了,科舉之事便由禮部下條陳奏請兩位輔政王批准,主考官人選同樣由輔政王決定,但是下一屆科舉,君子六藝便要納入必考專案,此事本相會責成衍聖公帶頭響應,他是儒門大宗師,有他請旨,天下讀書人誰敢不從?首揆你再擬一道旨意,罷三餉,以及免除北直隸、河南、山東、陝西、湖廣這五省五年的賦稅。”

科舉的事情暫時定了下來,李興之的話題又轉到了賦稅上,根據戶部送來的記錄,如今大明朝的稅收已經徵收到了崇禎十六年,不罷了三餉,不免除賦稅,這中原的流寇根本無法杜絕。

劉理順反對道:“丞相,免了三餉便罷了,要是免這五省五年的賦稅,那其它省份會不會有怨言,此外李自成野心勃勃,一旦免除賦稅,流民們必然想著回家耕地,下官恐怕李自成會狗急跳牆,畢竟大軍北征在即,李自成要是攻打洛陽和開封,屆時咱們兩面受敵矣,莫如緩緩圖之,待剿除吳三桂後,再作計較,此外一下子免除這五省的錢糧,朝廷的壓力那就太大了。”

相關推薦:新順1730重生寡頭1991網遊三國之無雙王者九域神皇回到明末當權臣超越輪迴諸天老不死極道丹皇吞天劍神戰國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