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網->軍事->明末風雲之鐵血崇禎->章節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古 剎

熱門推薦: 諸天新時代 都市國術女神 劍仙三千萬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我真不是魔神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宇宙級寵愛 女配她天生好命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古 剎

只是人心不足,貪慾一旦起來怎麼都遏制不住衝動,兩家組成的財團昏了頭,以為可以在大明鹽行隻手遮天,竟採用以前常用見不得光的暴力襲擊打擊同行;結果被嚴格關注各地皇商安全的皇家安全局發現蛛絲馬跡,自然引起崇禎帝的重視,讓東廠偵辦同時,為落人口實,故意派 “鐵面無私”的史可法徹查河東鹽政。

山西平陽府蒲州城是河東都鹽轉運使司駐地,這座黃河東岸的城市在後世地圖上已不復存在;雖屢遭兵災、黃河水患及地震等天災人禍的侵擾,因其背上山面河、處地理交通要道,一直被各朝不斷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在八十年前的明隆慶元年。

蒲州城有三大景色,“鸛雀樓”、“蒲津渡”與“普救寺”,喜愛文學的如果不知道“鸛雀樓”與“普救寺”,那麼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與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應該清楚,西廂記的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

重要的話再說一次!沒錯!這兩地方都在蒲州城!

蒲州城出名的可不止這三處景點,城東南十五公裡處,中條山麓上坐落著一座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依山而建的寺廟;跨過蜿蜒小溪上的石橋,繞過溪邊茂密的竹林,聽著潺潺流水聲,可以看見叢生的柿林裡隱藏著一個不大的平地;平地的盡頭是寬大石階,沿石階而上,沒走幾步路是座雄偉高大的石山門,透過山門,可以看到一座十三層磚砌石塔立在遠處的山頂上,石塔下方的錯落有序的依次佈置著前殿、三大士殿、水路殿,寺廟最大的如來殿建在寶塔後方的山崖邊;整個寺廟各殿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共五層,巍巍壯觀。

“雲開半夜千村靜,月上中峰萬壑明”,說的就是這座“中條山第一禪寺”——萬固寺,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寺廟。

前殿院牆兩側的瓦房院落是供香客或居士居住的齋院,經過這些院落門口出了院牆;沿著鋪滿樹葉的山間小徑走上不到五分鐘,就會聽到潺潺流水聲;順著路轉過樹葉茂密的樹林,可以看到一條不大的瀑布從山頂傾瀉而下,花白的水打在堅硬的岩石上,濺起無數水珠,最後散落在山坳綠油油的水潭裡;水潭底鋪滿了各色的鵝卵石,初可清澈見底,越往中間水的顏色變得越深;潭水漫過岩石,歡叫著往下奔流去,消失在茂密的樹林間。

一座原木做成的獨木橋隨意的搭在小溪上面,鋪滿石子的小路通往山坳邊的院落,前院、後院、亭子及院牆等物一應俱全;小橋、流水、人家,還真映襯了詩歌裡那句話。

難得是院子邊還有一片不大的平地,被人整理完雜草,種滿當季的各色蔬菜;一條石砌的水溝從水潭那邊引來清澈的山泉,繞過菜地流進了院落裡,如果沿著長滿青苔的水溝,繞過這個院子,你還可以看到滿山的茶園。

令人稱奇的還不止這些,前院正廳已臨進山

谷,從前院的正廳一眼望去,中條山連綿萬里鬱鬱蔥蔥,難得前後兩院高低佈置,互不遮擋又互不干擾;良好的日照、開闊的視野讓人心曠神怡,在這麼個僻靜幽雅的地方修建一處別緻的院落,除了豪族大家還真沒其它人可以辦到。

它是蒲州張家的山間別院,早年用作避暑休閒的地方;自從張家發達搬去府城平陽,這裡也成了家族在大明眾多物業中的一處。

蒲州畢竟張家發源地,還埋著張家的列祖列宗,加上“萬固寺”與張家又頗有淵源;每年清明前後,張家長房幾位主要人物都要到這住上那麼幾天,除了拜祭祖先陵寢,就是與“萬固寺”的主持敘敘舊,品品當年的家鄉新茶。

如今不僅清明早去了,連端午也都過了,眼看到了仲夏;山林間突然來了群張家的族人,將在這種茶的佃戶放長假請走,庭院裡裡外外仔細的清掃乾淨,還安排了位手藝精良的廚子和乖巧的丫鬟,一切準備得妥妥當當,看樣子是要接待什麼重要的客人。

果不其然,平陽府城過來群神秘人,沒去蒲州城的老宅,而是避開耳目趁著夜色,悄悄的從小道進山,住進了這處僻靜的院落。

說來也怪,這群人來了不久,那段時間“萬固寺”的香客似乎比往年也多了些;事關皇帝巡察安全,多心得東廠的暗探放心不下,特意跑去廟裡察看一番,可沒發現什麼問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久後,欽差督察院左都御史史可法大張旗鼓來到蒲州城,奉旨封了河東都鹽轉運使司清查河東鹽政,在轉運使司搜查到的資料,沒縣衙送,直接送進欽察借住在城東峨嵋塬頭上的“普救寺”。

崇禎帝朱由檢在西安是遊山玩水,玩得不亦樂乎;耿直的史可法心繫鹽政,住進了盛名遠揚得“普救寺”,沒有心情考究崔鶯鶯住的是那間院子?到底在哪與張生相遇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心撲在賬目上。

也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怎麼想的,將河東都鹽轉運使司設在蒲州城,食鹽的產地確在七十公里以外的安邑縣解州鹽湖。

鹽湖(今山西運城鹽湖)是個古老而又典型的內陸鹹水湖,在世界上也是能排上名號,使用的年限就更長,最遠可追溯到黃帝時期,可以說是中原文化的真正誕生地。

鹽湖邊有座城牆高大的運司城,自唐朝起到元末為止,這座城就一直是河東都鹽轉運使司駐,也是“運城”這個地名的由來;不僅如此,為打擊私鹽販子盜採,沿著湖岸整整建了一百多裡長的圍牆,將整個鹽湖給圈了起來,“鹽鐵專賣”的意志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

史可法在“普救寺”住了不到三天就發現賬目有點問題,雖有東廠收集的材料為佐證,文官對“廠衛”天然的反感讓他決定去解州看看真實的情況;

他是行動派,有想法行動也快,當下安排新科狀元、翰林院編撰劉理順帶人在蒲州繼續查

賬;自己打著欽差的旗號,帶人直接往東面的安邑縣鹽湖去了,想去那查詢一手的資料。

放著東廠查好的證據不用,硬要 “深入虎穴掏老虎仔”,還正合在歷史上死守揚州的脾氣!

他這麼一蠻幹,有些人可就坐不住了。

中條山張家別院書房,不大的書房獨立於院子,處於山坳一側,面朝東向;可以鳥瞰整個山谷,書房的東側不遠還藏著座茶亭,這樣的佈置到符合某些追求清雅高潔的意境。

“採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高雅不羈的性格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追求,至於要過那清貧的日子?對不起!不想!至於後代是否還有這種最求?對不起!對得起祖先,管好自己即可!

如今別院的書房,還有當年主人一絲影子;不大的房間裡,一桌一凳一幾,簡單明瞭,只是那東西不是普通的松木、樟木,是上好的黃花梨;後人為了放便,移走在書桌後案几,擺了個架子放些書籍,讓房間少了點靈氣,多了份俗氣。

書多在於胸,而不在於面;藏書閣的書夠多,你能說藏書閣飽讀詩書?

今天的書桌上擺著幅沒寫完的字,邊上的竹簍子裡已裝了幾個寫壞的宣紙;轉過去一看,上面寫著:君子秉心,唯其……。

是《詩·小雅·小弁》裡的話,全句是:君子秉心,唯其忍之。

想不明白的人天底下不少,也不缺這個,這個人就是張家現在的家主,硬要與張四維扯上點關係,也是他孫子輩或曾孫輩的人。

張家家主此刻背著手,臉色陰沉的站在窗戶邊,看著窗外的景色一言不發;背後不遠的地上,一位青衣小廝恭敬的跪著,臉有得色的說道:“老爺!小的沒有看錯!千真萬確!小的是看著欽差上的馬車,那儀仗剛出廟,小的就快馬加鞭抄小路趕來報信!”

忠心倒沒問題,就是太蠢!做事不用腦子!

大白天火急火燎的這麼跑來,無孔不入的“東廠”和“內廠”難道不會嗅到什麼氣味?此地不宜久留,此人也留不得!

想定的張家家主向身邊的管家示意個眼色,心理神會扶起管家青衣小廝出了書房;不到一盞茶的工夫,管家滿臉的狠色拐進院子,到書房前換上謙卑的笑容進門,走到一直沒挪窩的家主面前,恭敬拱手行禮道:“老爺!都辦妥了!”

聽著不遠瀑布依稀傳來的聲音,張家家主嘆了口氣,幽然嘆道:“青山常在碧水長流,世家綿延千難萬苦!他家多給點撫恤金,說人安排去西域經商,要幾年後才回;此地不宜久留,要不那些‘狗腿子’該找上門來了,要清理乾淨,不要留下什麼蛛絲馬跡!”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管家想說什麼,終究沒說出口,俯首作揖安排後事去了;家主踱步來到書案前,提筆想寫完剩下那兩個字,終究落不下筆。

相關推薦:創業從養老開始從道果開始蜀山之玄門正宗雪狼出擊諸道學宮醫手收天與女神荒島求生的日子星空最強大聖大醫凌然這個和尚種田就變強